2018-01-14 00:00來源:廈門日報
石黑一雄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系列 作家石黑一雄 廈大學者張龍海 不久前,,20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理由是:“石黑一雄的小說以巨大的情感力量,揭露了我們與世界聯(lián)系的虛幻之下的深淵,?!睂τ谑谝恍圻@個名字,多數(shù)中國普通讀者是陌生的,。而這位用英文寫作的日裔移民作家,,跨越身份、地域,、種族的障礙,,以文學力量所打開的那一道深淵,究竟又是什么,? 近日,,在市圖書館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石黑一雄與諾貝爾文學獎”的講座,廈門大學外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張龍海通過對小說作品的解讀,,以及對這位看似爆冷的“小眾作家”的出身背景、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講述,,帶領廈門讀者走近“遠山淡影”一般的石黑一雄,。 本報記者 杜曉蕾 >>作家名片 石黑一雄 1954年11月生于日本長崎,6歲時移居英國,。198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遠山淡影》,,1989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長日留痕》獲得英國文學最高獎項布克獎。至今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七本小說,,而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獲得的第十個獎項,,他與拉什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關鍵詞 記憶 早期作品里有濃厚的東方元素 瑞典文學院將石黑一雄的創(chuàng)作母題歸納為“記憶,、時間和自我欺騙”。張龍海認為,,“記憶”這個詞貫穿了石黑一雄的作品,。 石黑一雄出生于日本長崎,父母都是日本人,,父親在中國上海長大,。移民英國后,他從童年開始接受的就是全套英式教育,,日本,、亞洲、東方這些元素,,其實離他很遠,。可他的小說,,尤其是早期作品,,故事里蘊含濃厚的東方元素,含蓄,、克制的文風里也充滿著東方審美情趣,。他筆下的人物,總是在回憶中不斷地探尋和理解歷史,、過去以及現(xiàn)在的生活,。他的小說,要慢慢讀,,仔細領會靜水流深般字里行間的寓意,。 《遠山淡影》描寫了二戰(zhàn)后日本女子悅子帶著孩子移民英國,。她有意掩蓋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活下去,通過她的回憶,,讀者才慢慢撥開她自我欺騙的迷霧,。《浮世畫家》則描寫一個以戰(zhàn)爭宣傳畫而名利雙收的日本畫家,,在二戰(zhàn)后走過的一段懺悔心路,。在小說《上海孤兒》中,他以1937年被日軍包圍的孤島上海為背景,,刻畫了戰(zhàn)時上海英國租界的生活,反映了英國殖民者置身事外,、無視中國人民悲慘生活的虛偽形象,,更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暴行。除了《上海孤兒》,,他擔任編劇的電影《伯爵夫人》也是以上海為背景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 這些帶有東方、日本元素的作品獲得了成功,,但石黑一雄很清醒,,他說自己到了25歲時,已經(jīng)意識到“存在于我頭腦中的那個日本也許只是一個孩子用記憶,、想象和猜測拼湊起來的情感構建物”——這里面有父親對他講述的戰(zhàn)爭記憶,,爺爺從日本寄來的書籍雜志,以及母親描述的傳統(tǒng)日本,,一個與現(xiàn)代社會大相徑庭,,有著“遠山淡影”的日本。 關鍵詞 國際化 移民作家對自身的打破與重塑 張龍海指出,,多數(shù)移民作家都存在身份認同上的尷尬,,糾結于跨文化寫作的“兩不著邊”問題。不少華裔作家以描寫少數(shù)族裔,、中國元素的作品獲得關注,,卻難以梳理更新自己的中國記憶,這些關于母國的記憶往往陳舊過時,、有所偏差,,然而他們一旦脫離這樣的創(chuàng)作主題,就很難再次獲得西方世界的認同與關注,。例如,,美籍華裔作家湯亭亭代表作《女勇士》,講述了第一代移民美國的華裔女性的經(jīng)歷,,里面就有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和神話傳奇的文化誤讀,。譚恩美的《喜福會》通過描寫四對華人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沖突,,反映華裔母族文化和異國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故事里母親回憶的“割肉療親”等情節(jié)與現(xiàn)實中國存在諸多失真,,給人一種以美國式思維方式,、價值標準,獵奇地窺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觀感,。 作為一名6歲就隨父母定居英國的移民作家,,生活在東西方文化夾縫中的石黑一雄,并沒有像其他與自己有相似出身背景的作家一樣,,將視野局限在移民這一群體上,。相反,他一直致力于對自身的打破與重塑,,讓自己的寫作能跨越身份,、地域、種族的障礙,,容納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國際化的主題。在創(chuàng)作中,,他竭力擺脫移民作家們共同建立的傳統(tǒng),,將視角投向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和對人性的深刻反思。他將創(chuàng)作題材進行了拓展,,不固定于一種思維模式,,《長日留痕》中塑造了為所謂尊嚴與忠誠付出代價的英國男管家,《別讓我走》描寫了英格蘭鄉(xiāng)村深處寄宿學校的克隆人,,《被掩埋的巨人》則講述了英國后亞瑟王時代的屠龍騎士傳說,。 張龍海最后表示,石黑一雄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與兼容性,讓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與生活經(jīng)歷的讀者,都能與他的作品產(chǎn)生共鳴,,在全球化的時代,,這是非常值得中國作家借鑒與學習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