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范仲淹被貶睦州,,但他榮辱不驚,心憂天下之志仍存,。其榮辱思想是他強烈的“明主”意識,、積極的入世思想和先憂后樂思想的升華。 關(guān)鍵詞:范仲淹“明主”意識榮辱思想 作者洪淳生,,建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郵政編碼311600),。 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_034年),因激諫宋仁宗廢除郭皇后一事,,被貶知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但他榮辱不驚,心憂天下,,上表以抒己見,。范仲淹在睦州期間所寫詩作有47首,,占到一生所寫的_/6,,文有9篇之多。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研究范仲淹榮辱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依據(jù),。 一、范仲淹榮辱思想源于“明主”意識的產(chǎn)生 范仲淹是一位非常有主見但又性情十分耿直的大臣,。在廢郭皇后這件事上,,他的主見與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本來準(zhǔn)備第二天上朝時與御史中丞孔道輔一起率領(lǐng)所有臺諫官再次勸阻仁宗放棄廢后一事,,但哪里知道自知理虧又非要做成這件事的宋仁宗,,在前一天晚上就下達詔書將孔道輔外貶知泰州,范仲淹外貶知睦州。對于皇帝這種突然的舉動,,范仲淹根本沒有思想準(zhǔn)備,。 (一)范仲淹希望遇到“明主” 范仲淹雖然遭受貶謫的不公正待遇,但他并不認(rèn)為自己有什么錯,,他還一直堅持自己的看法,。剛到睦州,他顧不上旅途勞頓,,就揮筆給皇上寫《睦州謝上表》,,在《表》中說:“聞降妃之說,則臣相率伏閣,,冀回上心,,議方變更,言亦翻覆,。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召雷霆之誅,。理或當(dāng)言,死無所避,。蓋以前古廢后之朝,,未嘗致福。”他在《表》中說,,自認(rèn)為自己說得有理,,即使會遭受殺頭之禍,自己也無所退避,。另外,,他還在《表》中列舉了歷史上幾個因廢后而帶來后患的例子。漢朝有漢武帝,、宣帝,、成帝的廢后,結(jié)果是“西漢之祚,,由此傾微”,。另外還有魏文帝寵立郭妃、譖殺甄后,,以及唐高宗以王皇后無子而廢,,武昭儀有子而立,既而摧毀宗室,,成竊號之妖,。“是皆寵衰則易搖,,寵深則易立,后來之禍,,一一不善,。”范仲淹舉這些例子,目的是勸皇帝回心轉(zhuǎn)意,,收回成命,。同時還為皇帝想出權(quán)宜之計:“乞存皇后位號,安于別宮,,暫絕朝請,,選有年德夫人數(shù)員,朝夕勸導(dǎo),,左右輔翼,,俟其遷悔,復(fù)于宮闈,,杜中外覬望之心,,全圣明終始之德。”這樣做還是為皇帝找梯子,,讓他轉(zhuǎn)個彎,,有臺階好下,面子上過得去,。希望皇帝做一個“明主”,。范仲淹在《表》中還說:“臣腐儒多昧,立誠本孤,,謂古人之道可行,,謂明主之恩必報……。”“然后上下同心,,致君親如堯舜,;中外有道,躋民俗于羲皇,,將安可久之基,,必杜未然之釁。”最后,,范仲淹在《表》中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與忠心,,“樂道忘憂,雅對江山之助,;含忠履潔,敢移金石之心,。” (二)范仲淹熱衷嚴(yán)子陵,,關(guān)鍵是羨慕嚴(yán)子陵能幸逢“明主” 范仲淹被貶睦州,,他的心情十分復(fù)雜。既有委屈,、憤懣,,又有對朝廷因廢后事件可能造成惡果的擔(dān)心,同時又為自己未能遭逢“明主”而深感遺憾,,因而對嚴(yán)子陵幸逢“明主”漢光武帝而深表羨慕,。 范仲淹因北宋朝中廢郭皇后之爭而被貶黜到睦州任知州。他一路上辛苦奔波,,從錢塘江下游坐船,,旅途中飽覽富春山水景色。經(jīng)富春江嚴(yán)子陵隱居處寫下了五絕一首,,其詩云:“光為功名隱,,我為功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臺,。”到州府所在地梅城后,在公務(wù)閑暇時,,他就來到七里瀧,,尋訪嚴(yán)子陵的遺跡及后代,而后又組織人員在東臺山麓建筑嚴(yán)先生祠堂,,同時還免除嚴(yán)子陵后代4戶人家的賦稅和勞役,,讓他們管理好祠堂事務(wù)。他這樣做,,目的是表達自己對嚴(yán)子陵的崇敬,。難道僅僅是崇敬嗎?不是的,。這從他寫的那篇著名文章《嚴(yán)先生祠堂記》中可以看出,。他高度贊揚了嚴(yán)先生的人格魅力:“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fēng),,山高水長。”文章表面上寫嚴(yán)子陵,,實際上是通過嚴(yán)子陵進一步贊揚明主漢光武帝劉秀,。文章一開頭就說:“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圣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jié)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圣人之請,泥涂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文章寫了嚴(yán)子陵的清高純潔,,隱居深山,,“泥涂軒冕”“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嚴(yán)子陵的偉大不是他單方面能夠做到的,,而是氣量恢宏,、胸襟開闊的漢光武帝成全他的。所以,,范仲淹從兩個方面,,比較客觀辯證地來寫嚴(yán)子陵及漢光武帝。接下來,,文章又說:“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寫出了嚴(yán)先生的品格之高,,同時也寫出漢光武帝的氣量之大,。最后,范仲淹不得不發(fā)出深沉的感嘆:“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讀完這篇文章,不難理解范仲淹的言下之意,,即自己如遇上氣量大的漢光武帝劉秀,,會因廢后這點小事,,把自己貶到睦州這種偏僻地方來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個封建社會的大臣,如果不能幸逢“明主”,,僅靠自己的才能,,要想做出豐功偉業(yè)是十分困難的。范仲淹在《依韻答胡侍郎見寄》一詩中深有體會地說:“千年風(fēng)采逢明主,,一寸襟靈慕昔賢,。待看朝廷興禮讓,天衢何敢斗先鞭,。” (三)唐朝的開元盛世引發(fā)了范仲淹的“明主”感慨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yuǎn)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大詩人杜甫在《憶昔》一詩中描繪的我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中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的情景,。且不論那里面有多少溢美的成分,,當(dāng)時的唐朝無疑是世界上生產(chǎn)最發(fā)達,社會最富庶,、人民生活最安定的國家之一,。當(dāng)然,“開元盛世”離不開唐太宗“貞觀之治”打下的堅實基礎(chǔ),。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繼太宗皇帝之后,又一位頗有雄心魄力,、大有作為的皇帝,。他上臺伊始,提拔任用一批頗有文韜武略的大臣,,厲行均田制度,,改革吏治,使一度中斷的清明政治得以繼續(xù),,從而促使社會經(jīng)濟文化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成為一個前所未有、為后人稱道的盛世,。當(dāng)時幾個有作為的大臣,,如姚崇,、宋璟等人就很出名,名垂青史,。司馬光曾說過:“唐世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雖然這些宰相大臣的個人品質(zhì),、才能都非常出眾,但如果不能碰到有理想有作為的“明主”,,那也是明珠暗投,,發(fā)揮不了作用,顯示不出自己的光亮,。 范仲淹有感于這一點,,因此,幾次在詩中寫到開元盛世,。在《宋詩紀(jì)事》(卷八)中就收錄范仲淹的一首七絕,,詩是這樣寫的:“治亂興衰甚可嗟,徒憐水調(diào)訴榮華,。開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詩前還有小序,,序曰:“桐廬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畫白芍藥,,予來領(lǐng)郡事,因獲一見,,感嘆久之,,題二十八字。景祐元年(_034年)十月七日,。”另外,,在《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一首長詩中也寫到:“幽求功業(yè)開元盛,亦作流人過梅嶺,。”范仲淹向往開元盛世,,更緬懷和期盼出現(xiàn)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明主”唐玄宗李隆基以及賢臣姚崇等歷史人物。目的還是想自己能幸逢盛世,,為國出力,,開創(chuàng)大宋盛世的大好局面。 二、范仲淹榮辱思想源于積極入世人生態(tài)度 范仲淹被貶睦州期間,,內(nèi)心特別不平靜,,深感屈辱。在睦州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多次談到榮辱的感受,。 (一)范仲淹的榮辱感特別強烈 范仲淹在睦州任上寫過一首《江城對月》的小詩云:“南國風(fēng)波遠(yuǎn),,東門冠蓋回。多情是明月,,相逐過江來,。”從首都開封貶到南方睦州,,相隔2000多公里,,遠(yuǎn)離了宦海風(fēng)波、是非之地,、鬧哄哄的官場,,但又一時習(xí)慣不了也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寂寞清冷。世態(tài)真是炎涼,,原來賓客盈門,,現(xiàn)在變得門可羅雀。只有多情的明月,,仿佛舊時相識,,依舊跟隨一起渡過江來,于寂寞清冷的夜晚來陪伴并安慰著范仲淹,。眼前的現(xiàn)實,,更增加了他內(nèi)心的榮辱感受。前后反差太大,,內(nèi)心實在難以承受,。他在《郡齋即事》一詩中寫道: 三出專城鬢似絲,齋中瀟灑勝禪師,。 近疏歌酒緣多病,,不負(fù)云中賴有詩。 半雨黃花秩賞健,,一江明月夜歸遲,。 世間榮辱何須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詩句浸潤著無限的委屈和辛酸,,真是一言難盡。就連《和章岷從事斗茶歌》這類詩作中,,也滲透了自己的榮辱感受,。雖然表面上寫民間的斗茶風(fēng)俗,但筆鋒一轉(zhuǎn),馬上又寫到政治上面去了,。斗茶是我國古代喝茶趣味游戲的一種,,即比賽茶的好壞,。這在古代文獻中有許多記載,。范仲淹在他的斗茶歌中這樣寫道: 斗余味兮輕醍醐,斗余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chǎn)石上英,記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jīng)…… 中國是一個崇尚敬佩成功英雄的國度,,自古以來,,都以成敗論英雄,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所以生活在官場的高官,盡管高處不勝寒,,但人們依舊喜歡在高寒之地,,畢竟那里是一個人事業(yè)成功的標(biāo)志,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地方,。一旦政治上失勢,,尤其是原在高處,后來被貶到低處,,他的心理落差就特別大,,心態(tài)就容易變形失衡。興衰,、輸贏,、榮辱之感就特別強烈。然而,,現(xiàn)實終究是現(xiàn)實,。你不理解,你想不通,又有什么用呢,?你能拿殘酷的現(xiàn)實怎么辦呢,?最后只能采取阿Q似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自己,。雖然心里不舒服,,但人前還是要表明一下自己的姿態(tài),范仲淹也不例外,。他在《和葛閎寺丞接花歌》一詩中說: 多愁多恨信傷人,,今年不及去年身。 目昏耳重精力減,,復(fù)有鄉(xiāng)心難具陳,。 我聞此語聊悒悒,近曾侍從班中立,。 朝違日下暮天涯,,不學(xué)爾曹向隅泣。 人生榮辱如浮云,,悠悠天地胡能執(zhí)。 賈誼文才動漢家,,當(dāng)時不免來長沙,。 幽求功業(yè)開元盛,亦作流人過梅嶺,。 我無一事逮古人,,謫官卻得神仙境。 “人生榮辱如浮云”,,可見后來范仲淹對榮辱是看開了,,尤其通過與賈誼等人的對比,自己已十分滿足了,,至少在詩中他表現(xiàn)出滿足的感覺,。 (二)“明主”與個人榮辱的關(guān)系 一代能臣能否成就輔助當(dāng)朝“明主”的豐功偉業(yè),關(guān)鍵是“明主”有無創(chuàng)業(yè)的思想與欲望,,有無駕馭政治局面和高級官員的雄才大略,。唐朝之所以出現(xiàn)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主要是唐太宗懾于隋末農(nóng)民起義的威力,,采納了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建議,,吏治比較清明,,刑罰寬簡,又能輕徭薄賦,同情百姓疾苦,,注意節(jié)儉,,鼓勵流散農(nóng)民回鄉(xiāng)生產(chǎn),使社會經(jīng)濟很快恢復(fù),,物價下降,,牲畜也繁殖起來。貞觀四年(630年),,“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1],。由于唐太宗的政治抱負(fù)及精明強干,,形成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自己名留青史,,也成就了一代能臣的英名,,讓后來許多有才能有雄心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大臣十分羨慕崇拜。 相反,,如果不能遭逢“明主”,,你再有才能也是枉然,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就說宋朝的高宗皇帝稱帝后,,北有金兵壓境,南有群盜騷擾,,岳飛抱著盡忠報國的決心,,破李成、平劉豫,、斬楊么,,掃除閩粵贛等地的內(nèi)患,深為高宗和朝廷倚重,,為此,,高宗手書“精忠報國”4個大字予以褒獎??墒遣痪?,岳飛就在風(fēng)波亭被害。岳飛無罪,,韓世忠質(zhì)問秦檜,,秦檜支吾其事,,閃爍其詞,僅以“莫須有”的罪名搪塞應(yīng)付,。岳飛之死最終成為千古冤案,。為什么這么有文韜武略的大將必須去死呢?關(guān)鍵是高宗趙構(gòu)生怕父親和哥哥回來,,他就沒有皇帝的位置可坐了,。不是高宗忘記了金人的南侵,忘記了徽宗,、欽宗所受的屈辱,,而是生怕岳飛打仗太厲害,如果把金人打敗,,把徽宗,、欽宗迎接回來,自己就當(dāng)不了皇帝了,,就享受不了九五之尊的榮耀,,就會失去一言九鼎的權(quán)威,就過不上嬪妃成群的舒心日子,。碰到這樣有私心且不講人倫道德的皇帝,,再能干的文臣武將你還能做什么呢?所以,,當(dāng)看了明代文學(xué)家文征明的《滿江紅》就覺得非常過癮,。過去人們都把矛頭指向秦檜,讓他背歷史黑鍋,。只有文征明翻了這一歷史冤案,把矛頭直指宋高宗,,一針見血,,揭示本質(zhì)。文征明詞是這樣寫的:“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dāng)初,,依飛何重,后來何酷,。豈是功高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端,,堪恨又堪悲,,風(fēng)波獄,。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dāng)時只怕中原復(fù),,笑區(qū)區(qū),、一檜也何能,逢其欲,。” 讀罷文征明的詞,,再回到“明主”與良臣的關(guān)系,不能不引人深思,,讓人發(fā)出深沉的感嘆,。范仲淹如能生逢其時,遭遇“明主”,,也許他的作為在歷史上將會更光彩,。 (三)范仲淹的榮辱感這么強烈,主要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范仲淹十分崇尚儒家學(xué)說,,對孔孟之道根深蒂固,,深信不疑。他積極實踐儒家的入世思想:“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兩句話雖有前后之分,但兩句話形式上是并列關(guān)系,。后一句無非是陪襯關(guān)系,,一般有理想的讀書人都向往前者,后一句話則是表現(xiàn)失意者的自我安慰和萬般無奈,。如能仕途通達兼善天下,,誰愿意寂寞冷落地獨善其身呢?只有實在窮途沒落才會走獨善其身這條路,。真到那一步,,又有幾個人能真正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呢,?不是想辦法去投機鉆營,,賣身投靠,尋找東山再起的終南捷徑,,就是牢騷滿腹,,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甚至棄絕人世,。 范仲淹主張“達則兼善天下”,,還在于他有強烈的歷史責(zé)任感。他在《君以民為體賦》一文中說:“愛民,,則因其根本,;為體,則厚其養(yǎng)育,。”“每視民而如子,,復(fù)使臣而以禮。”“君育黎庶,,如彼身體,。”他主張施政必須順乎民心。在《政在順民心賦》一文中說:“振窮恤貧,,必俯從于眾望,;發(fā)號施令,實允葉于群情,。”這也是他歷宦州郡的施政綱領(lǐng),,因而深得民眾擁戴。“政者為民而設(shè),,民者惟政是平,。違之則事悖,順之則教興,。”在《用天下心為心賦》一文中說:人主政治之道在于“從民心而已”“政必順民”“禮皆從俗”,,這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是檢驗治政成功與否的惟一標(biāo)準(zhǔn)。“愛將眾同,,樂與人共,德澤浹于民庶,,仁聲播于雅頌”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王國,。為進一步闡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儒家思想,,他又指出:“虛己之謂道,適道之謂權(quán)”,,主張實行民主的統(tǒng)治辦法,。 范仲淹把澄清天下的強烈責(zé)任感及個人道德品性的修養(yǎng)與建功立業(yè),,報效祖國、人民緊密聯(lián)系起來,。歐陽修在《范文正公神道碑》中對范仲淹有高度評價,,他說:“公少有大節(jié),其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有志于天下”這就是范仲淹一生勤勉努力強大的精神動力,正是這種動力讓他每遇挫折都能百折而不撓。 三,、范仲淹先憂后樂思想的升華 范仲淹的經(jīng)歷是非常曲折坎坷的,,他一生經(jīng)歷了太宗、真宗,、仁宗3位皇帝,官至參知政事,宦跡達河南,、江蘇、安徽,、陜西,、甘肅、山東,、山西,、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10余省,在浙江先后任睦州,、明州,、越州、杭州太守,,是歷史上任州,、郡官職最多的官員之一。正因為他經(jīng)歷的宦海沉浮的次數(shù)比別人多,,又加上他個人完好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此,他對榮辱的看法也比別人淡薄,。最后,,終于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升華為后人稱道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后樂思想,。 (一)榮辱思想與先憂后樂思想的相通之處 榮辱思想與先憂后樂思想的相通之處就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為官執(zhí)政要以民為本,關(guān)心百姓,?!墩撜Z·學(xué)而》早已有“泛愛眾,而親仁”之說,?!睹献印ち夯萃酢?/span>“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已成為儒家知識分子的共識,?!盾髯印氛摗氛f:“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孔子學(xué)生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東漢范滂“澄清天下之志”的理想與胸懷也激勵著范仲淹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yuǎn)大志向,。范仲淹的榮辱思想和先憂后樂思想,無疑是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的,。 (二)榮辱思想與先憂后樂思想的區(qū)別 范仲淹的榮辱思想與先憂后樂思想也有一些區(qū)別,,從層次來說榮辱思想低,她側(cè)重于個人的感受,,是比較市俗傳統(tǒng)的一種看法,,強調(diào)的是功利性。而先憂后樂思想則是關(guān)乎天下,,心系百姓,,強調(diào)的是社會性、群體性,,是對市俗觀念的一種超越與突破,。 與范仲淹同時代的韓琦和歐陽修,他們也談到憂樂問題,,但相比之下,境界就不及范仲淹高,。韓琦說:“功名一立,,不獨身享富貴,,而慶流家宗,其余風(fēng)遺烈,,可以被于旂常,,傳于簡策,邈于萬世,,而凜然如存,,咸有聳慕之意,不以酣歌優(yōu)笑之為樂,,而以是為樂,,則予也豈徒己之為益,是將有益于人,。”雖然卑視“酣歌優(yōu)笑”,,但強調(diào)的是光宗耀祖,青史留名,。歐陽修在《易童子問·豫卦》中說:“圣人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其樂也,,薦之上帝祖考而已,,其身不與焉。眾人之豫,,豫其身耳,,圣人以天下為心者也。是故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這段話是孟子“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翻版,。兩句話是平等關(guān)系,,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則有先后主次之分,,體現(xiàn)了在“憂樂”問題上更高的思想境界,是古代歷朝優(yōu)秀官吏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span> (三)《嚴(yán)先生祠堂記》一文的歷史地位及重大意義 范仲淹的明主意識與榮辱思想在《嚴(yán)先生祠堂記》中都有較好的反映。范仲淹對古代哲學(xué)著作《易經(jīng)》頗有研究,,這在《嚴(yán)先生祠堂記》中都有較多體現(xiàn),。這是范仲淹的良苦用心,用《易經(jīng)》中這種隱晦暗澀的詞語來表現(xiàn)自己復(fù)雜難言的心曲。透過文章的表面,,可以看到很多背后的內(nèi)容,。有些內(nèi)容雖然一時還很難理解,但文章中體現(xiàn)的明主意識與榮辱思想為范仲淹思想升華到先憂后樂思想層面打下了基礎(chǔ),。正因為有了《嚴(yán)先生祠堂記》這篇文章中關(guān)于明主意識與榮辱思想的探索,,使他后來的先憂后樂思想發(fā)生了飛躍性的質(zhì)變。正是從這個角度說,,這篇文章被人們稱為是《岳陽樓記》的姐妹篇,,堪稱散文藝術(shù)史上的雙璧。 歷史上,,文章寫得比范仲淹好的人多得很,,光唐宋就有八大家之稱,但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高度,,“先憂后樂”的思想,,尤其能寫出這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通俗經(jīng)典的警句是沒有第二人的,。他的這種“先憂后樂”思想,,_000多年來一直被人贊頌與實踐著。如果誰背棄這一思想,,誰就會遭到歷史與人民的唾棄,。 注釋 [1]〔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一九三),北京:北京國學(xué)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 (責(zé)任編輯方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