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見南子⑴,,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⑵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解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孔子去和南子相見,,子路不高興,。孔子發(fā)誓道:“我假若不對的話,,天厭棄我罷,!天厭棄我罷!” 【注釋】⑴南子——衛(wèi)靈公夫人,,把持著當日衛(wèi)國的政治,,而且有不正當?shù)男袨椋暡缓??!妒酚?孔子世家》對“子見南子”的情況有生動的描述。⑵所——如果,,假若,。假設連詞,但只用于誓詞中,。詳閻若璩《四書釋地》,。 朱熹《論語集注》: 說,,音悅。否,,方九反。南子,,衛(wèi)靈公之夫人,,有淫行??鬃又列l(wèi),,南子請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蓋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而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矢,,誓也,。所,誓辭也,,如云“所不與崔,、慶者”之類。否,,謂不合于禮,,不由其道也。厭,,棄絕也,。圣人道大德全,無可不可,。其見惡人,,固謂在我有可見之禮,則彼之不善,,我何與焉,。然此豈子路所能測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解讀 姚新賓: 《左傳》中有諸多關于衛(wèi)靈公的記載,第一處是在昭二十八年,,之后定公時代多有描述,,南子在《左傳》中也有描述,,在定十四年:“衛(wèi)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會于洮,。太子獻盂于齊,,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太子羞之,謂戲陽遬曰:“從我朝少君,,少君見我,,我顧,乃殺之,?!边p曰:“諾?!蹦顺蛉?,夫人見之,太子三顧,,遬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瞶將殺余,。”公執(zhí)其手以登臺,。太子奔宋,,盡逐其黨。故公孟驅(qū)出奔鄭,,自鄭奔齊,。” 一般對南子的解釋,,往往是從道德上的淫艷去解釋的,,但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明顯帶有宋代之后,特別是清代的色彩,,根據(jù)考古學和《左傳》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男女關系是原始而奔放的,因此用清朝的“女貞”概念去理解子路的說法,,我覺得是不合理的,。 關鍵我覺得在左傳定十四年的記載里,這里表明在南子的挑撥離間之下,,衛(wèi)靈公和太子蒯聵關系崩潰了,,那么這一點的確與孔子及其弟子崇尚的內(nèi)容相反,,故孔子針對這個問題專門提出:“必也正名乎?!蹦敲茨献悠茐牧诵l(wèi)國的傳統(tǒng)政治,,自己篡奪權力,而孔子作為支持王政復古的代表還去見南子,,子路自然就不高興了,。 從個人感性角度而言,,南子有風流的名氣,,作為孔子本人而言,,我認為肯定也想去見識見識。我還是想強調(diào)我們不能用宋代那種“禮樂吃人”的態(tài)度去理解春秋時代那種比較開放的社會狀態(tài),,孔子的形象是鮮活的,欲望也是鮮活的,,因此孔子在此處的確表明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連用兩個“天厭之”,但實際上孔子是不太提天的,。換句話而言,,天命之謂性,食色性也,,夫子對世間奇女子的好奇,,也是可以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