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學習了《中庸》的綱領,除了天命,、性,、道、教等基本概念以外,,特別要引起重視的,,就是作為儒家修養(yǎng)的根本方法的“慎獨”。 從字面上來看,,慎獨就是我們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獨處的時候,,往往是習性肆無忌憚地流露的時候。在這個課堂里坐著,,大家都是你好我好,,把自己陰暗的、不好的一面藏起來了,。但是獨處暗室的時候,,就一定要小心、警惕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不同于別人,都具有絕對唯一性,,因此,,每一個人的精神、每一個人的世界也是絕對唯一的,。所以,,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他人就是地獄”,它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絕對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即使是在蕓蕓大眾之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那么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你是處在人群中也好,是一個人獨處也好,,也都要慎之又慎,。 還有這個“中”的概念。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要反復提及,、反復拉回到第一章的這一句“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上來。中,,是天下之大本,,是萬物的本原。這個本原怎么體會,?就從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中來體會。當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還沒有生起的時候,,這就是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精神的原點。 其實就精神修養(yǎng)來說,,我們做念頭功夫,,“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并不是指我們睡著了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感覺都沒有,,什么念頭都沒有。如果那樣的話,,我們跟一塊石頭,、一塊木頭就沒有什么區(qū)別了。真正做功夫的時候,,不可能沒有念頭,,也絕不能壓制念頭不起,而是任憑念頭起落,,但是我們對它沒有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沒有被這些念頭牽著鼻子走。喜歡靜坐的朋友都有這個體會,,不靜坐也就罷了,,只要一坐下來,念頭就紛紛紜紜,,無有了期,。有些人面對這個就很煩,成天挖空心思去琢磨怎樣才能達到無念,,結果事與愿違,越琢磨妄想越多,、雜念越多,。其實,念頭起起落落太正常了,!誰說自己達到了無念的狀態(tài),,那一定是騙人的。念頭是一定有的,,除非你不是人,。只是有修行的人,他念頭升起來以后,,精神不會跟隨它轉(zhuǎn),,喜怒哀樂這些情緒不會附加于這個念頭上,不管是一個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 這個體會平常生活中也有,。就像我們?nèi)コ匈I東西,,超市里雖然琳瑯滿目什么都有,但只要不是我們需要的,,不管它再好或者再不好,,我們都不會動這個心,我們的喜怒哀樂都不會生起來,。雖然這么多商品在眼前晃來晃去,,我們都會視而不見。這種感覺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也就是佛教里面講的不著相,、不執(zhí)著。 但是,,一旦有你需要的商品進入了視野,,你念頭一動,“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就結束了,,繼之就是“發(fā)而皆中節(jié)”,,馬上掏錢,就“謂之和”,。中節(jié),,就是正中下懷,正好滿足需要,,恰到好處,,這才是“和”。不是說只要看到好東西就掏錢,,也不管自己需要不需要,;或者遇到商品大減價,一群人跟著去哄搶,,買一大堆雜碎放家里一點用都沒有,。這就是沒有節(jié)制地亂發(fā)、發(fā)而沒有中節(jié),,這個就叫做“不和”,。 上面是我們對上一堂課內(nèi)容的要點提示。今天從第二章開始,,就是程子說的“中散為萬物”了,,是對“中庸之道”在各個方面的具體鋪陳和發(fā)揮。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中庸》第二章“知人” 這里開宗明義的提出,,認識,、評判、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桿,,就是“中庸”,。程子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凡大人君子,,他的行為處世一定是力求公正無私、中道而行,,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不會被七情六欲所牽引,不會因為愛好什么而偏向它,,也不因為討厭什么就遠離它,。同時,一個大人君子在認準了目標,、認準了人生的方向時,,就不會輕易變動,就會具有恒定,、穩(wěn)定,、持久的特性,因為庸者,,不易也,,常道也。 “小人反中庸”,,并不是說小人會反對中庸之道,,我相信只要他明白了中庸的道理,這么天下無雙,、妙不可言的中庸,怎么會有人反對呢,?誰都不會反對,。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只是因為他不明白,、不了解中庸的道理,,不知道中庸有天大的好處,所以他的行為舉止,才會正好與中庸之道相反,。 小人的特點,,就是最容易被喜怒哀樂所牽引,不能夠公正無私,,處處踩偏,,以私利為重。同時,,小人的性格,、志趣也是乖舛多變,所謂的朝三暮四,、朝秦暮楚,,都是小人的狀態(tài)。平常有些人會為自己的小人行徑振振有辭,,說我這是率性而為,,心里怎么想外面就怎么做,我是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對于這樣的人,我經(jīng)常會問他們,,不做偽君子很好啊,,但為什么非要做一個真小人呢?為什么不去做一個真君子呢,?而且“率性而為”,,指的是遵循天命、天道,、天性而行,,并不是肆無忌憚、沒有節(jié)制地濫用七情六欲??!孔夫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才叫真正的率性而為,,這才是“君子之中庸”,;反之,你只顧從心所欲,,卻不愿意守一點規(guī)矩,,那當然就是“小人反中庸”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