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一詞最早出自《論語》,,《論語·雍也》寫道: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敝杏咕烤故侵甘裁矗繛槭裁纯鬃影阉吹媚敲粗匾??《論語》本身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孔子的孫子子思在《中庸》里作出了相應(yīng)的回答。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薄跋才分窗l(fā)”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是人的精神沒有任何思維與情緒時的本然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就叫做“中”,。事情來了就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處理,,無過無不及就叫“和”。
子思認(rèn)為“中”是自然的根本,,“和”是自然的暢達之道,,如果靜的時候能夠做到“中”,動的時候能夠做到“和”,,不僅體現(xiàn)了天地人一體的自然體性,,而且體現(xiàn)了萬物化育之德。對此不難看出,“中”是基礎(chǔ),,“和”是運用,,“和”是“中”的延續(xù)。如果做不到無事時的“中”,,就難以做到處事時的“和”,。
“庸”是什么意思?我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寫道:“庸,,常也,。”注意,,這個“?!笔墙?jīng)常、長久的意思,。因此“中庸”一詞是指保持“中和”境界,。這種理解僅僅是一種猜測嗎?不是,。
子思在對“中和”做出表述之后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君子而時中”,,是說君子要時常保持“中”的狀態(tài),,這就是對“中庸”的最好注腳。 由此可見,,“中庸”是先秦儒家修身的結(jié)果,,是體現(xiàn)天地人一體的一種境界。為什么后人把“中庸”理解為不偏不倚或和稀泥呢,?原因出在宋代的程子和朱子,,對于“中庸”二字,程頤解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朱熹解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這樣一來,程朱理學(xué)就把“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的本義給改變了,。(老平 2011-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