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名與義 本文為“書山覓寶”書友原創(chuàng),,歡迎點贊,歡迎贊賞,。贊賞所得將全數(shù)轉交作者 近幾年,,“國學”一詞在報刊和電視、網絡上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打著“國學”旗號的各種民間活動也越來越多,,如祭孔、讀經,、穿漢服等等,,網絡上遴選“國學大師”的活動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各地大小書店的暢銷書柜中也擺出了各式各樣的所謂“當代國學經典”,,此外,,一些高校紛紛辦出所謂的“國學研究院”、“國學研修班”,,類似舊時私塾的民間教育機構也悄然興起……因此有人說如今出現(xiàn)了一股“國學熱”,。那么,,在中國正面臨著“完成第一次現(xiàn)代化和加快進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現(xiàn)代化的雙重壓力”的今天,中華大地上為什么反而會出現(xiàn)這么一股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國學熱”呢,?所謂“國學”又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概念呢,?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本是“國立大學之稱”,,相對于“私學”而言,歷代典籍多有所載,,如《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表n愈《唐故國子司業(yè)竇公墓志銘》:“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焙桶铑~《夜譚隨錄·莊劚松》:“吉州莊壽年,號劚松,。乾隆初年,,貢入國學?!薄桶铑~為清乾嘉年間人,,由此可見,“國學”一詞直到清中期還是指“國立大學”,,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國學”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國學”概念大抵形成于清末民初,是一個為了“別于外國學術”而提出的概念,。而所謂“外國學術”,,在當時主要就是指西洋學術,即通常所說的“西學”,。因此可以說“國學”是與“西學”相對應而產生的一個概念,。關于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說法頗多,,目前尚無定論,。據劉夢溪先生的研究,應該是梁啟超,,理由是“黃遵憲在1902年9月寫給梁啟超的信中,,曾提到任公先生有辦《國學報》的設想?!绷硗?,梁啟超在1904年撰寫的《中國學術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其結尾處也明確使用了‘國學’的概念,?!倍褂眠@一概念時間早、次數(shù)多,、影響大的另一位人物是章太炎,,除了在其著作中頻繁使用“國學”一詞外,章太炎一生還有過四次“興師動眾”的國學講演,,黃侃,、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朱希祖、許壽裳等后來的學界名流都出其門下,,其講演內容也由其弟子整理成《國學概論》《國學略說》等書出版流布,。到上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北大國學門和清華國學院的先后成立,,“國學”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和使用,,以“國學”一詞入名的刊物、著作就有好多種,,刊物如羅振玉創(chuàng)辦的《國學叢刊》(1911年),、北大國學門的《國學季刊》(1923年)、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國學??罚?926年),、上海國學研究會的《國學輯林》(1926年)、清華國學院的《國學論叢》(1927年),、北平中國大學的《國學叢編》(1931年)等,。著作如章太炎的《國學概論》(1922年)、錢穆的《國學概論》(1928年),、顧藎臣的《國學研究》(1930年),、蔣梅笙的《國學入門》(1943年)、曹伯韓的《國學常識》(1943年)等,。雖然這些刊物都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北大國學門和清華國學院也分別在1927年和1929年相繼停辦,但“國學”之名卻被承襲了下來,。對于這一名稱,,當時的學者們雖自己常用,卻頗有微詞。錢穆在其《國學概論》的“弁言”中說:“學術本無國界,?!畤鴮W’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辈懿n也認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等的東西,。……對于具有種種內容的學術,,為什么不加以各別的名稱而必須采用籠統(tǒng)的總名稱呢,?”馬一浮更是指出:“國學這個名詞,如今國人已使用慣了,,其實不甚適當,。……今人以吾國固有的學術名為國學,,意思是別于外國學術之謂,。此名為依他起,嚴格說來,,本不可用,。……然即依固有學術為解,,所含之義亦太覺廣泛籠統(tǒng),,使人聞之,不知所指為何種學術,?!?/p> “國學”之名已是“不甚適當”,那么要給“國學”下一個定義,,就更困難了,。在章太炎看來,“國學”即“國故”研究,,而“國故”即“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國學”就是“小學,、經學、史學,、諸子,、文學”之總和,。胡適在《國學季刊》的“發(fā)刊宣言”中對“國學”進行定義時,,也使用了太炎先生首創(chuàng)的“國故”一詞,他說:“‘國學’在我們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去種種,上自思想學術之大,,下至一個字,、一支山歌之細,都是歷史,,都屬于國學研究的范圍,。” 胡適在這里把“國故”的范圍擴大了,,將其解釋為“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而不再僅限于章太炎的“經、史,、子,、集”四部,這樣,,“國學”的內涵就成了“研究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的學問,。”國粹派代表人物鄧實也持此觀點,,認為“國學”即“一國所有之學也”,。胡、鄧二人的定義即是“以吾國固有的學術名為國學”,,似乎是把“國學是什么”的問題解釋得很明白了,,但問題在于所謂“吾國固有的學術”實在是“所含之義亦太覺廣泛籠統(tǒng),使人聞之,不知所指為何種學術,?!彼择R一浮進一步指出:“國學者,六藝之學也,?!囌撸词恰对姟贰稌贰抖Y》《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余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于此?!瘪R一浮在這里將“國學”的名義楷定為“六藝之學”,,并提出“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西來學術亦統(tǒng)于六藝”,,但把“國學”與儒家的“六藝之學”等同起來,,畢竟也欠妥當。與馬一浮有類似觀點的是陳寅恪先生,,他認為“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奔词且匀寮业膫惱韺W說為“國學”,。 章太炎、胡適,、馬一浮,、陳寅恪等人對“國學”的定義雖各不相同,卻也沒有根本的分歧,,只是各自在限定“國學”的范圍時所采用的標準有寬有窄罷了,。胡適、鄧實以“吾國固有的學術”為“國學”,,較寬,;馬一浮、陳寅恪以“儒學”為“國學”,,較窄,;章太炎以“經、史,、子,、集”之學為“國學”,則介乎寬窄之間,。時至今日,,“國學”仍然是一個誰也說不明白的概念,,更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所謂“標準定義”。人們現(xiàn)在提到“國學”,,大多是指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包括四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層面,如中國的飲食,、中藥,、茶、酒,、瓷器,、服飾等;二是技術層面,,如武術,、中醫(yī)等,;三是制度層面,,如歷代律令典章制度;四是精神層面,,如道德倫理標準,、價值觀等?!边@與胡適,、鄧實的定義相符,只是將“國學”又進一步推而廣之,,不限于學問和研究了,,這一最寬泛的定義,季羨林先生稱之為“大國學”,。 書山覓寶 學海泛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