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困 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兵家修煉》,講義中部分內(nèi)容直接引用《兵家修煉》,,引用處不再標注,。 以逸待勞這一計是《三十六計》中被誤解得比較嚴重的一個計謀。通常人們根據(jù)計名把該計理解成:以休整之師等待遠道而來的疲憊敵軍,,然后予以迎頭痛擊,。這樣的理解活生生把一個精妙的計謀簡單化了。 引起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是把計名中的“待”字錯誤地理解成了等待,。其實這個“待”字應該理解成對峙,、相持,說白了就是不與敵軍直接交戰(zhàn),。 主動與敵人對峙,,且在對峙過程中我方的消耗比較小,敵方的消耗比較大。比如敵人遠道來攻,,我方堅守不戰(zhàn),,由于敵人需要遠距離運送物資,對峙成本比較大,,而我方靠近戰(zhàn)場補給方便,,對峙成本比較小,長此以往,,敵人的實力必然被大大地消耗掉,。通俗地講就是把敵人活活耗死。 【原文】
【翻譯】 使敵人陷于困窘,,不一定要用交戰(zhàn)的方式,。 【解讀】 “不以戰(zhàn)”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事實上以逸待勞之計正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這種兵家思想的運用,。那么如何不戰(zhàn)而使敵人陷于困頓呢,?計名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把計名翻譯一下便是:安逸的我方與勞頓的敵方對峙,。 這個計謀可謂精妙,!常規(guī)的兵法思想是用戰(zhàn)的手段把敵人打弱乃至打敗,而守是在無法與敵人抗衡時采取的被動之舉,,然而以逸待勞之計卻主動地運用“守”來達到削弱敵人實力的目的,。這一點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手段本身沒有優(yōu)劣、積極消極,、主動被動之分,,關鍵要看用在什么情況下以及如何用。用得好退也是積極的,,比如主動收縮戰(zhàn)線以拉長敵人的戰(zhàn)線,,從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最后便可各個擊破,。用得不好進也是消極的,,歷史上有很多將領盲目冒進,最后陷入進不能,、退不得的絕境,,導致大敗。所以我們不能一心只想著進,,更不能不顧一切地進,,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該進時進,該退時退,,該守時守,,最后的勝利永遠屬于那些懂得進退之道的人,兵家務必要明白這一點,。 【按語】
【翻譯】 以逸待勞之計是一個獲得戰(zhàn)場主動權的計謀?!秾O子兵法》上說道:“先進入交戰(zhàn)陣地等待敵軍過來的軍隊,,從容;前去赴戰(zhàn)后進入交戰(zhàn)陣地的軍隊,,疲勞。因而善于作戰(zhàn)的將領,,能調(diào)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diào)動,。”兵書討論的是如何作戰(zhàn),,而這里討論的是敵我力量的消長,。本計的主旨不是選擇有利的陣地然后等待敵人前來,,而是以簡單牽制繁雜,以不變應對多變,,以小變應對大變,;以不動應對多動,以小動應對大動,。抓住事物核心以應對周圍各種情況,。比如管仲把軍事組織融入行政組織中,積蓄實力加強戰(zhàn)備,;孫臏在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駐守雁門關,久不與敵人交戰(zhàn),,其實是在積累實力,,暗中備戰(zhàn),結(jié)果一出戰(zhàn)便大破匈奴,。 【解讀】 “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huán),?!蓖ㄋ椎刂v就是把我方的軍務簡化,行動最小化,,以降低用兵成本,,同時通過掌握主動權增加敵軍的行動,以提高敵軍的用兵成本,。低成本的我方與高成本的敵方對峙,,那么時間越久對我方越有利。 “寓軍令于內(nèi)政”指的是管仲實施的一項治國方針,,其基本特征是寓兵于農(nóng),,老百姓平時拿起農(nóng)具生產(chǎn),戰(zhàn)時拿起武器作戰(zhàn),。這種制度的好處是養(yǎng)兵成本低,,能夠更快地增強國家實力,這是以逸待勞之計在戰(zhàn)略上的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