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這里所說的“若有宿食”實際上是指的食積內停,,也包括病后的食復,飲食不當,,飲食停滯,,結果導致了發(fā)熱,那么就在枳實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加一味大黃,?!安┢遄印本褪菄遄樱辶鶋K圍棋子那么大(的大黃),,要知道這是兩次量,,所以一次呢也就是用兩三塊,量是可以的,,有著清腸道余熱,,化食積的內停這樣的作用,我們的注解“博棋子大:即圍棋子大小”,,這個(解釋)還行,,結果后面引用了《千金方》中的一句話說:洋脂煎方后注云“棋子大如方寸匕”,一方寸匕是邊長為2.3 厘米正方形的這么個東西,,如果要是這么大塊大黃的話,,恐怕這人有點受不了,再用上它五六枚,,你想,,一寸,,漢代的一寸不就是2.3 厘米嗎,邊長為2.3 厘米的正方形就叫一方寸匕,,這么大一塊大黃,,那肯定這個大黃不能象紙一樣薄吧,它總是塊吧,,要五六塊這么大的大黃,,那恐怕這個人受不了。所以引《千金方》的這個說法不大合適,,底下,,引這個(《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這是另外一種棋,,不是圍棋,另外一種棋也叫“博棋”,,這個棋更大,,“長二寸”,4.3 厘米,,“方一寸”那就是寬和厚都是2.3 厘米,那么這么大一塊大黃五六塊的話,,什么人都得洞泄無度,,所以有時候我們引注家呀,有時候引完了,,引完了不大合適的話,,反而讓人更不懂了,你就到此(《千金方》之前)為止,,象圍棋那么大小,,人們還能夠接受,就那么小塊的大黃,,一次也就吃兩三塊吧,,這還湊合。所以這個方子實際上既治勞復,,加上大黃,,也治食復,也治兼有食積內停,。梔子豉湯類方,,我們在太陽病篇,陽明病篇談到過梔子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干姜湯,,現(xiàn)在我們再加上枳實梔子豉湯,,一共6 個方了,它們都屬于梔子豉湯類,,我們在復習梔子豉湯類的時候,,應當把它們放在一起,共同地來鑒別,、來比較,、來對照。我們說《傷寒論》中有7 個方子,,后面附有加減,。這7 個方子我們曾經說過小青龍、小柴胡,、四逆散,、通脈四逆湯、真武湯,、理中湯,,最后一個就是枳實梔子豉湯,枳實梔子豉湯的加減實際上就是加大黃,,簡單得很,,所以前6 個方子的加減,如果我們細心研究《傷寒論》的話,,那么應當從它的加減中,,來體會、來學習仲景隨證化裁的用藥思路和用藥方法?,F(xiàn)在看394 條“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大病好了以后,,原來他就是一個發(fā)熱性的外感病,那么大病好了以后,,原來他就是一個發(fā)熱性的外感病,。那么大病好了以后,又出現(xiàn)了發(fā)熱,,這個時候怎么辦,?仲景采取了一個執(zhí)簡馭繁的方法,,用非常簡單的一個分類方法去指導復雜的病情的辨證論治,他怎么簡單呢,?他就把病后出現(xiàn)的“又發(fā)熱”分了三類,,如果脈明顯的浮的,用汗法,,如果脈明顯的沉實的用下法,,如果脈既不浮又不沉,沒有明顯的浮,,也沒有明顯的沉,,不管他是什么臨床表現(xiàn),只要是病后又出現(xiàn)了發(fā)熱,,通通用小柴胡湯,,這就叫做執(zhí)簡馭繁。病后出現(xiàn)了病情的復發(fā),,又出現(xiàn)了發(fā)熱,,應當說事情很復雜,可是張仲景呢,,就用一個很簡單的分類方法來駕馭繁瑣的事情,。在一般情況下,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差后復發(fā)熱,,小柴胡湯是個很好的解熱的方劑,,我們前面曾經談到了,它可以治療哪些類型的發(fā)熱呢,?治療往來寒熱可以吧,治療嘔吐而發(fā)熱可以吧,,治療頭疼發(fā)熱可以吧,,“頭疼發(fā)熱者屬少陽”,治療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是可以的吧,“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還記得吧,,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它治療差后復發(fā)熱,,可見,小柴胡湯是治療發(fā)熱的一個極好的方劑,,當然前面幾種熱型,,我們在講小柴胡湯適應證時候都講得很詳細,,我們在這只是大體地歸納一下,在《傷寒論》中小柴胡湯都可以治療哪些發(fā)熱,?!懊}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條并沒有提出用什么方子,,那大家很可能想到那“脈浮者,,以汗解之”,這大病剛好,,那就不能用麻黃湯,,對,不能用麻黃湯,;“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用什么方子好,,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子好,瀉下的,,誒,,大家提出了大柴胡,對,!那么張仲景有沒有提出具體的方子呢,,在那個“可下病脈證并治篇”它說:“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脈沉實者,,下之解,宜大柴胡,、大承氣湯”,,首選大柴胡,你看“可下病脈證并治篇”里頭是后8 篇的,,說“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脈沉實者,,下之解,,宜大柴胡湯、大承氣湯”,那么這一條就補充了394 條“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用什么方?可下病篇補充了用大柴胡或者大承氣,,當然我們首先大柴胡,。“脈浮者,,以汗解之”在這里也沒有提方,,我們同學說用桂枝湯,這完全是正確的,,在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可發(fā)汗病脈并治篇”里頭,,有一條說是“傷寒差以后,更發(fā)熱,,脈浮者,,以汗解之,宜桂枝湯”,,所以學到這兒,,我們同學基本上已經掌握了仲景用方的規(guī)律了。394條是一個重要的條文,,這對我們處理病后出現(xiàn)了復發(fā)熱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看395 條“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這是病后余留下的水濕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不是說病后的若干問題嗎,?有的是食復,,有的是勞復,有的是余留下的余寒,,有的是余留下的余熱,,有的是余留下來的水濕,那么這一條,,就是病后遺留下來的水濕,大病差以后,,由于氣化不利,,致使?jié)駸巅諟畾獠恍?,停聚腰下,,我們講義釋義上寫得很準確,可見腰以下腫滿,既然有水腫,,那一定有大小便不利,,而水熱邪氣,水濕邪氣,,壅滯在腰以下,,包括了腿腫,腰以下腫,,這脈就不應當是浮,,而應當是脈沉?!督饏T要略》關于水氣病的治療說“腰以上腫者,,發(fā)其汗,腰以下腫者,,利小便”這是它的精神了,,腰以上腫的因勢利導,用發(fā)汗的方法,,使水邪從表而走,,而腰以下腫的,因勢利導,,使水邪從小便,、從大便而走,那么現(xiàn)在水熱邪氣,,留滯腰以下,,腰以下出現(xiàn)了水腫,仲景用了牡蠣澤瀉散,,牡蠣澤瀉散這張方子,,是逐水清熱、軟堅散結的,,你看他所用的藥,,“牡蠣,熬”,,“熬”就是炒呀,,這里用的是煅牡蠣,“澤瀉,,蜀漆”,,“蜀漆”就是常山的苗,我們今天藥房里沒有,,如果要用的話,,那就用常山來代替“(暖水洗去腥)”,,就是用溫水把那個(蜀漆)的腥味洗一洗,減少它對食道和胃粘膜的刺激,。 “葶藶子(熬)”實際上就是炒葶藶,,“商陸根(熬)”,炒商陸根,,“海藻(洗去咸)”,,因為海藻是海里的東西,表面上有一層鹽,,所以要把它洗掉,,“栝樓根”就是天花粉,“各等份”,?!吧掀呶叮悡v,,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做成散劑了,,“白飲和服方寸匕”,,用白米湯一次調服一方寸匕,因為這些藥大多數(shù)都是植物藥,,我測過五苓散,,一方寸匕五苓散,大約是5~6 克,,而這個方子呢,,可能比五苓散的質量稍稍重一些,因為它有牡蠣,,那可能是,,一方寸匕的話大概在6 克或者6 克多一點,一次就吃這么多,,一天吃三次,,“小便利,止后服”,,小便通了就行了,。瀉水的方子,我們在《傷寒論》中學過幾個,,十棗湯有瀉水的作用,,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有瀉水的作用,,牡蠣澤瀉散有瀉水的作用。這三個方子,應當說他們用的這個藥,,都是比較峻烈的,,我們今天這些藥都當作有毒藥來對待,輕易的不怎么用,,象甘遂呀,、芫花呀大戟呀、商陸呀,,這些藥在通常情況下不怎么用,,所以十棗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牡蠣澤瀉散,今天在臨床用的不多,,但是我們應當會區(qū)別它,,十棗湯主要是瀉胸水,治懸飲,,治療飲停胸脅,,證候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胸腔積液等等,大陷胸湯或者大陷胸丸,,它是治療的結胸,,它是熱和水飲邪氣相結,如果水熱互結,,結的病位偏高的,,出現(xiàn)胸痛、汗出,、短氣,、心中懊惱和項亦強,如柔痙狀用大陷胸丸,,瀉熱逐水,,峻藥緩攻。至于大陷胸湯的適應證,,我們在太陽病篇結胸證曾經談到它既適合于水熱結于中焦的心下痛,,按之石硬,短氣煩燥,,心中懊惱,,膈內拒痛,也適應于治療水熱互結病位偏下的,,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那是個瀉熱逐水的,,它的水的部位呢,在胸腹腔,,以疼痛為主,,胸痛、腹痛為主,。十棗湯適應證,,它的水的部位,在胸腔,,沒有涉及到腹腔,,但是十棗湯證,熱象不明顯,,而大陷胸湯證和大陷胸丸證熱象明顯,,這是兩者的區(qū)別。十棗湯證,、大陷胸湯,、大陷胸丸證都沒有水腫,而牡蠣澤瀉散是治療水腫的,,是水熱邪氣滯留下焦,,出現(xiàn)了腰以下,當然包括腿了,,水腫,,這個方子也是很峻烈的,所以這三個瀉水的方子,,我們應當學會鑒別,。那么大家說了,你為什么不拿真武湯,、五苓散和豬苓湯和這三個方子相鑒別呢呀,? 真武湯、五苓散和豬苓湯它們不是瀉水而是利水,,利水主要是使水邪從小便而走,,瀉水呢,主要是水濕,、水邪從大便而通,,從大便外排,這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把利水和瀉水區(qū)別開來,。利水的那三個方子,真武湯,、五苓散,、豬苓湯,,藥都比較平和,重點是利尿,,或者它們治療陽虛水泛,,或者它們治療水熱互結又有陰虛,或者它們治療太陽膀胱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調,和剛才我們講的三個瀉水方,,它所治療的適應證完全不一樣,,牡蠣澤瀉散證我們就談這么多。這個差后病篇,,下面有396條“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這里的“喜唾”就是常常地吐涎沫,,就是口腔中分泌大量的清稀的唾液,這是兩太陰虛寒,,飲邪不化的表現(xiàn),,兩太陰是指的什么呢?足太陰脾臟和手太陰肺臟,,這兩個太陰虛寒,,所以飲邪不化。那么為什么你不單純講脾而要聯(lián)系上肺呢,,因為張仲景說“胸上有寒”,,我以前曾經說過,古代沒有“痰”這個詞,,如果出現(xiàn)“痰”了,,出現(xiàn)飲他有時候就用“寒”字來代替,所以這是兩太陰虛寒,。胸是肺所在的部位呀,,手太陰肺和足太陰脾虛寒,飲邪不化,,所以他就吐大量的清稀的唾液,,這實際上也是陽不攝陰的一種表現(xiàn),飲邪不化,,陽不攝陰,,治療用理中丸來溫兩太陰,,來化寒飲。我們學到這,,就使我們聯(lián)想起過去我們所講過的內容,,那個吳茱萸湯適應證,有干嘔,、吐涎沫,、頭疼者吳茱萸湯主之,唉呀,,吳茱萸湯也治吐大量的清稀的痰涎,,我們在少陰病篇324 條提到,若膈上有寒飲,,膈上也是胸中呀,,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這三個方子,,四逆湯,、吳茱萸湯和理中丸都可以溫化寒飲,或者說都可以溫化胸中膈上的寒飲,,而這三個方,,三個剛才我們談到的是三個適應證,理中丸的適應證之一,,有喜唾,,久不了了,吳茱萸湯的適應證之一,,有明顯的吐涎沫,,那個四逆湯的適應證之一,雖然沒有說吐涎沫,,只是說到干嘔,,但是它明確說“膈上有寒飲”,有寒飲也很可能出現(xiàn)吐涎沫,,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見到飲邪不化,吐清稀痰涎的這種證候,,我們要考慮,,這是由于脾肺陽虛的緣故呢,還是由于胃寒邪飲不化的緣故,還是由于腎陽虛衰飲邪不化的緣故,,這也就給我們治療流清稀的涎水,,也就是流清稀的哈拉子,你是用理中湯呀,,你是用吳茱萸湯呀,,你還是用四逆湯來治療,所以我們也要把這三個方證所涉及到的喜唾,,吐涎沫和胸上有寒飲聯(lián)系起來看,。由于時間關系,“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篇”的內容,,下面我們不一定能夠講完,,所以我想我們這節(jié)課就到這里。 我們下節(jié)課呢,,上課的時候把差后病篇講完,把《傷寒論》的全書的內容做一個貫穿總結,,今天的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
|
來自: 古道岐黃 > 《郝萬山傷寒論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