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時的生煮羹飲,到現(xiàn)在的六大茶類,,茶到底經(jīng)過了哪些發(fā)展階段,?制茶技術(shù)的改革是怎樣發(fā)生的?人們的飲茶習慣,、使用的茶器又有怎樣的不同,? 遠古,茶最初是藥,。 戰(zhàn)國時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將口傳的茶的起源記載下來:“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p> 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 3000年前,茶成為祭品,。 到了周代極重歲時祭祀,,將茶作為祭品?!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 至于食用方法,采集野生茶樹的鮮葉,,在鍋中烹煮成羹湯而食,,作為藥劑,味道苦澀,。 曬干收藏 春秋到東漢 公元前6世紀,,茶既是祭品,又是菜食,。 春秋時代(公元前547-前489年),,晏嬰《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 茶葉作為蔬菜,,與煮飯菜相同,,沒有特別的烹飲方法和器皿。茶葉與飯菜調(diào)和,,降低了苦澀味,,但還是叫苦菜。 2000年前,,茶已經(jīng)成為商品,。 西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說“炰鱉烹荼”,“武陽買荼”,。即家僮每天既要在家烹茶,,又要外出到武陽買茶。由此可知,,西漢時茶葉生產(chǎn)已從原產(chǎn)地云南傳到四川西北部,,而且已經(jīng)量產(chǎn),成為士大夫們生活必需品了,。 東漢時,,名醫(yī)華佗《食論》說“飲茶益思”,茶已經(jīng)在民間普及,。 蒸青團茶到散茶1000年 東西兩晉南北朝,,是制茶飲茶逐漸受到重視。 西晉張載,、左思,、郭璞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茶事。特別是郭璞,,把對茶樹的認識寫在《爾雅注》里,闡明茶樹的性狀,。 東晉,,飲茶風氣逐漸擴大。元帝(276-323年)時出現(xiàn)了最早有記載的貢茶,。 東晉傳入佛教后,,六朝(222-589年)佛教盛行。僧眾通過飲茶解除坐禪瞌睡,,所以大力提倡飲茶,。那里,茶樹大都栽在寺院和宮廟內(nèi),,并且逐年改進制茶法,。 到了北魏,張揖《廣雅》已經(jīng)說明了餅茶的制法,。此期間,,茶葉從生煮羹飲發(fā)展到制餅碾末,目的是改進茶味,、方便貯藏,。 這時已有了專門的烹飲方法:飲時搗成碎末放入壺中,注入沸水,,加上蔥姜調(diào)味,,“煮之百沸”,。飲茶,半為藥用,,半為款待賓客,,已有簡單的專用器皿了。 唐代飲茶成為上流社會的風俗,。 中唐建立“貢茶”制度,,士大夫階層對茶引起了重視。 此期間,,開展與回紇的茶馬交易,、收取和增加茶稅,茶成了當時的主要稅入之一,。 貞觀十五年(641年),,飲茶習俗隨文成公主出嫁藏王而傳到西藏。 到了8世紀中葉,,東南出產(chǎn)的茶葉大量向北方推銷,。至德宗建中時(780年),康藏少數(shù)民族也開始到四川買茶,。 陸羽《茶經(jīng)》對制茶和栽茶的理論,、技術(shù)做了詳細闡述。 盧仝作《茶歌》宣傳飲茶的好處,,使此風氣傳播到民間,,甚至成為交際手段。 以上皆造成飲茶和研究茶葉的濃厚氛圍,。 針對餅茶的青草氣味很濃,,人們經(jīng)過反復研究和實踐,發(fā)明了蒸青制法,。之后,,又產(chǎn)生了茶汁苦澀的問題,于是將鮮葉先洗滌后蒸青,,蒸后壓榨,,除去茶汁再制餅,降低苦澀味,。 相比之前,,唐代沿用了研末注水的飲茶方法,但不再崇尚加入調(diào)味品,,而追求茶本身的真香,。同時,茶具已完全分離出來,,生活講究的家庭都備有24件精致茶具,。陸羽的《茶經(jīng)》詳細記錄了器具,、烹煮、用水和飲茶方式,。西安法門寺出土的唐代銀鎏金茶具更證實了書中所述,。 法門寺出土唐代茶具圖 宋代士大夫斗茶,民間花式喝茶 宋人斗茶,,基本沿用唐代的煎茶法,。只不過是煎水不煎茶。在茶盞中放入茶末,,注入沸水,,調(diào)和成膏油狀。然后邊點湯(注水)邊擊拂(用茶筅輕攪茶湯使成細沫),。 同時飲茶更加普遍,。王安石議茶法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各城鎮(zhèn)不同檔次的茶坊林立,,是人們聚會的場所,,更不斷創(chuàng)新提供各種“奇茶異湯”。 朝廷設(shè)置官廠制造“貢茶”,,高級官員被任命為督茶官(丁謂,、蔡襄等),徽宗本人還寫了一本《大觀茶論》,,提倡研究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 自宋至元約經(jīng)300多年,,先是從蒸青團茶改為蒸青散茶,,保持茶葉原有的香味;然后改進為炒青散茶,,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的馥郁美味,,這是制茶工藝的重大改革。 宋人斗茶圖 從綠茶到各種茶類500多年 明代改煎茶為撮泡,,紫砂壺應(yīng)運而生 茶葉生產(chǎn)不僅涉及國家財政收入,,茶葉易軍馬,茶葉易糧食,,對擴充軍備也有一定影響,。 同時,為加強對邊遠地區(qū)的統(tǒng)治,,設(shè)立茶官,。都間接刺激了制茶技術(shù)的發(fā)展,。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式下詔“罷造龍團”,,“茶戶惟采茶芽以進”,。 同時,廣泛采用鍋炒殺青,,其制法在許多茶業(yè)專著中有詳細論述,,且都著重在香氣方面。 蒸青改為炒青是一項很重要的發(fā)明,,不僅克服了蒸青程度難以掌握的弊病,,而且充分發(fā)揮了茶葉原有真香,同時降低了制茶工本,。由此可見,,炒青方法能夠沿用至今,不是沒有原因的,。 由于散茶的普及和炒青工藝的發(fā)展,,飲茶方式也有了本質(zhì)的變化。壺成為泡茶器,,而非原來的煮茶煮水器,。如陳師1593年《茶考》所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p> 明中期開始流行用宜興紫砂壺泡茶,。晚明文震亨《長物志》記述:“(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p> 及至清代,,飲茶風氣更為普及,深入民間,。飲茶的人愈多,,制法愈精巧,,研究改進制茶技術(shù)的工作也就愈加深入。 炒青發(fā)明后,,人們在實踐中體會到,,采用不同處理方法,得到不同結(jié)果,,茶葉花色越來越多,。如松蘿、龍井,、珠茶,、瓜片等名茶相繼出現(xiàn)。 明清期間,,推測是由于綠茶制作過程的缺陷,,發(fā)明了黃茶類,具體時間不可考,。又因長途運輸?shù)仍?,發(fā)明了黑茶。在明末清初時開始制造,,比黃茶為遲,。 紅茶的發(fā)源時間亦無確切記載,當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前(1560年),。地點是福建,。根據(jù)推測,最早是在福建崇安產(chǎn)制出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煙小種),,先由崇安傳到江西鉛山的河口鎮(zhèn),,再由河口鎮(zhèn)傳到修水,后又傳到景德鎮(zhèn),。再由景德鎮(zhèn)傳到安徽的東至,,最后才傳到祁門。 烏龍茶的生產(chǎn)當在清雍正年間,,在福建安溪創(chuàng)制,首先傳入閩北,,然后傳入臺灣,。這與當時工夫紅茶品質(zhì)下降,綠茶遭到印度紅茶沖擊銷路不好,,都有關(guān)系,。這些因素推動了制茶技術(shù)的革新。 近代白茶的起源是由于大白茶樹的發(fā)現(xiàn),。最早在政和,。時間一說是光緒五年(1879年),,一說是咸豐年間(1851-1861年)。官方記載是1874年之前,??梢猿醪綌喽ǎ撞枋窃?9世紀50-60年代開始創(chuàng)制的,。 關(guān)于飲茶方法,,在閩、粵地區(qū)流行烏龍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寶”,,即潮汕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均小巧玲瓏,。清袁枚《隨園食單》“武夷茶”條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边@就是今天中國功夫茶的原型。 清末至今100余年 清末以后,,茶葉成為主要出口物資之一,,也刺激了制茶技術(shù)的革新。 如今的茶葉耕,,采,,制三個方面的生產(chǎn)工具,略述如下: 茶園耕作機具 – 噴灌機,,拖拉機,,中耕除草機,茶園耕作機 茶葉采剪機具 – 手動采茶機,,電動采茶機,,機動往復切割式采茶機,修剪機 茶葉制作機具 – 綠茶初制機具6種:雙鍋殺青機,,轉(zhuǎn)筒式殺青機,,揉捻機,解塊分篩機,往復式炒干機,,圓筒式炒干機 紅茶初制機具7種:萎凋槽,,揉條機,三種揉切機,,解塊分篩機,,烘干機等 精制機械11種:平面圓篩機,抖篩機,,階梯揀梗機,,圓片切茶機,復炒機,,勻堆裝箱機,,風力選別機,切抖聯(lián)合機,,螺旋切茶機,,齒輥切茶機,滾筒車色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