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甚廣的鐘馗捉鬼圖,,來自《逸史》記載的一則故事。此圖因畫的是鐘馗捉拿邪鬼的形象,,使人認為含有趨吉避兇之意,,故多喜之,逢年過節(jié)經(jīng)常購買,,掛于家中,。 其實,鐘馗并非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種菌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鍾馗》》:“《爾雅》云:‘鐘馗,菌名也,?!犊脊び洝纷⒃疲骸K葵,椎名也,?!宰敌危狄跃?,故得同稱,。俗畫神執(zhí)一椎擊鬼,故亦名 鐘馗 ,。好事者因作 鐘馗 傳,,言是未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辩娯冈从谥倏?,本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屬于一種椎形菌類,。椎本是一種敲打器物的工具,,可作武器用,于是,,有人便借用其諧音,,編出一個手執(zhí)椎形仲葵打鬼的鐘馗,。因故事講的是專門捉拿兇邪惡鬼,很符合人們的心理,,故受到歡迎,。這樣,,菌類仲葵便變成,;了打鬼的鐘馗,一個植物的名字也就變成了捉鬼英雄的名字了,。 民間懸掛鐘馗圖,,原來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jié)畫鐘馗,,或贈人、或自掛,。這種改變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將鐘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后逐年相沿成俗。 歲月悠悠,,鐘馗這個“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jīng)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題鐘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而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過一幅鐘馗圖:鐘馗靴帽整齊,雙手袖于袍內,,以石為枕,,臥眠于地,并題五言詩道:“春眠不覺曉,,鼾聲驚飛鳥,。人間鬼太多,鐘馗累壞了”,。諷喻極為深邃,。北京的青年畫家周旭畫了鐘馗專輯并蒙他送我一本。畫集內的鐘馗極為傳神并得到不少開國元勛的共鳴——“此公不可少”,??磥憩F(xiàn)代人更需要鐘馗。 《鐘馗嫁妹》故事中,,講到他是唐朝時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然而他相貌奇丑無比,,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也就是因為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舉考場上遭受歧視,。 鐘馗憑借過人的才華,,一路過關最終考到殿試。但這位唐明皇偏偏無法容忍鐘馗的丑陋,,大筆一揮,,兒戲般的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間化為烏有,。性格剛烈的鐘馗于是選擇了死……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見于宋朝博物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與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次考場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夢中總被小鬼騷擾,,無法安睡,。一天深夜,他夢見一個小鬼偷偷潛入宮中,,盜走自己心愛的樂器,,還在宮中狂呼亂叫。懊惱間,,唐明皇忽見一個藍衣身影從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驚醒過來,,怪病從此不治而愈?;叵雺糁兴{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書生鐘馗。于是請畫家繪制鐘馗神像,,懸掛皇宮內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鐘馗名聲大噪,成為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來,,幾乎所有的鐘馗故事都與此相類似。那么這個流傳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實性呢,?先來看鐘馗其人,。 我們參閱了唐代的歷史文獻,,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獻中都沒有找到鐘馗這個人名。關于類似的考場冤案也沒有一字一句的記載,。 唐代有關唐明皇李隆基的奇聞軼事多有記載,。可是也沒有發(fā)現(xiàn)鐘馗夢中顯靈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舉制度的發(fā)展歷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試考試,。因為殿試考試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趙匡胤一手創(chuàng)立,。 如此說來,,鐘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虛構出來的。但這個故事至少有一處是真實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時代,,鐘馗已經(jīng)是聲名顯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詩》里收錄了這樣一首詩,,名為《謝賜鐘馗及歷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時一位宰相,名叫張說,。詩中說感謝皇上賜給自己的鐘馗神像和歷日表,。后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曾寫過類似的詩篇。由這些唐人詩句不難看出,,作為神鐘馗在唐朝時已是聲名赫赫,,張掛鐘馗神像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年俗。 可是鐘馗到底是怎樣的身世來歷,,又是如何走上神壇,,詩中并未解釋。 這或許就是宋朝以后人們虛構鐘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時鐘馗也是名聲顯赫一如唐朝,,可是人們無法解釋他的來歷,。而從流傳下來的詩和鐘馗畫像來判斷,早在唐明皇時這種風俗就已經(jīng)興起,。于是人們引入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虛構鐘馗讀書人身份和冤死后顯靈成神的故事,來解釋鐘馗的來歷,。 那么唐明皇賜給大臣的又是怎樣的鐘馗神像,?為什么宋朝人據(jù)此判定鐘馗的讀書人身份?我們能否從那幅神像中探知鐘馗的真實來歷呢,? 有記載唐代的畫圣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鐘馗畫的大師,,雖然他的鐘馗像畫作現(xiàn)已失傳,,但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里見到過。(經(jīng)西安鐘馗故里歡樂谷度假村王寬喜先生組織專家在終南山鐘馗故里查訪考證,,畫圣吳道子的《鐘馗捉鬼圖》古碑于2009年5月5日在戶縣祖庵鎮(zhèn)道教祖庭“大重陽萬壽宮”中發(fā)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一級文物)北宋鑒賞家郭若虛,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鐘馗像真跡,。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fā),,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所謂“衣藍衫”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是破舊的意思,,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把恕笔钦f腰帶上別著笏,,是大臣上朝時手中持的木質禮器?!敖硎锥畎l(fā)”則是描寫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儀表,。從北宋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對吳道子的鐘馗畫描述來看,鐘馗的確是面目丑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這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鐘馗畫像,是五代時期人物畫家石恪的作品,。鐘馗形象一脈相承,,始終是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看來從早期畫像里,,還是無法找到鐘馗真實來歷的蛛絲馬跡,。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間社會中的鐘馗形象,。 要想探知鐘馗的真實來歷,,還要把目光轉向民間。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獻中,,對于民間鐘馗形象的記載卻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長偶然發(fā)現(xiàn)在唐代寫本經(jīng)文當中,,有一篇提到鐘馗,。篇名為《除夕鍾馗驅儺文》。文章大意說: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鐘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來在唐代民間還有另一種鐘馗,,與上層社會流行的書生形象大異其趣,。所謂的儺,到底是怎樣一種儀式,,鐘馗又在其中擔當何種角色,?他的起源是否與這種儀式緊密相關呢? 翻開《新唐書》我們可以讀到有關儺的記載,。《新唐書·儀禮志》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里舉行的儺儀式,。從《儀禮志》中記載來看,,雖然儀式的名字都稱為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鐘馗驅儺文》里的儺還是有著顯見的差別,。首先是規(guī)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驅儺文里的鐘馗,。 為什么同是唐代的儺,,卻有著如此的差別?這是因為在唐代,,的確存在著兩種儺,;一種是官方主持的儺稱為宮廷儺或國儺,另一種流行于民間,,稱為鄉(xiāng)儺,。 這種差別不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 敦煌出土的《鐘馗驅儺文》是最早鐘馗出現(xiàn)在儺儀式中的記載,,從唐代以后一些風俗志和詩歌里的片斷文字描述來看,也只有在鄉(xiāng)儺中才能見到鐘馗的身影,。 幸運的是,,這種古老的鄉(xiāng)儺儀式,,現(xiàn)在還能看到。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石洞口村,,以儺舞遠近聞名,。村民們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唐朝時遷居到這里的中原人。儺舞也就是那時從中原帶來,,祖祖輩輩一直傳到今天,。 儺舞里最活躍的角色就是鐘馗。由于他頻繁出場,,又是場上絕對的主角,,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直接稱儺舞為跳鐘馗。與唐朝的儺儀式稍有不同,,這里的鐘馗已不是身著豹皮,,而是一副將官打扮,手下的十萬叢林怪獸也簡化成四員副將,。但他在儀式中的職能并沒有變,,仍舊是捉鬼。 一旦儀式開始,,儺舞藝人就立即采用這樣的步法,。而這步法透露鐘馗的真實身份。這步法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稱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 一千七百年前,,晉朝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在治水時兩腿受傷,行走時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們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視之為缺陷,,反而因其與眾不同而視為神圣的證據(jù)。 那么鐘馗采用這種步法的由來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處的時代是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又往往身兼巫師的職務,。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儀式,也因為這種特殊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后世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既為了紀念大禹,也為了增加儀式的神秘性,,就稱其為禹步,。 這種推測有沒有道理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跳鐘馗儺舞是古代巫術活動的一種,,而且的確起源很早,,甚至比傳說中的大禹時代還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巖畫石刻和陶器上的圖案來看,,早在文明誕生之始,具有巫術色彩的祭神儀式就已出現(xiàn),,而儺舞很可能也是那時相伴而生,。 |
|
來自: 金塞wogrg01m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