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靈樞針灸黃曉晨的博客(11)

 H珠Q 2016-09-03

【靈樞針灸】-- 感音性耳聾

 

耳聾是指聽力減退,,明顯低于正常的一種病癥。多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蝸,、聽神經(jīng)和聽中樞的病變,,使傳入內(nèi)耳的聲波不能感受而致。因聾致啞,,則稱聾啞,。本節(jié)重點介紹藥物中毒的感音性耳聾。對感音性耳聾,,現(xiàn)代西醫(yī)學尚無特效療法,。
   針灸治療感音性耳聾的有效率,在70年代約為24~65%,,目前,,約為80%,。
   關(guān)于針刺治聾機制,多從內(nèi)耳血管通透性,、耳蝸電位,、耳蝸形態(tài)及皮層聽區(qū)興奮性等的改變來進行探討,已發(fā)現(xiàn)針刺可能是通過內(nèi)耳血管滲透性的增強,,改善聽覺末梢營養(yǎng),,使未完全損害部分得以恢復某些功能;同時針灸可使部分病人耳蝸電位波幅加大,,反映了耳蝸機能的提高,。

   靈樞針灸之體針(一)
   (一)取穴
   主穴:完骨。
   配穴:聽宮,、瘛脈,、翳風、角孫,、耳門,、厲兌、商陽,、關(guān)沖,、百會。
   (二)治法
   以完骨穴為主,,酌加配穴2~3個,。完骨穴,取聾耳同側(cè)穴位,。囑病人正坐,,頭略向前傾,用28~30號針,,長約2~2.5寸,。進針時,針體與頸部呈60度夾角,,向同側(cè)眼眶外緣進針,,深達1.5~1.8寸,至患者自覺耳內(nèi)有麻,、脹,、癢、熱感或耳內(nèi)有鳴響感,、豁然開朗的通氣感為得氣,,用平補平瀉快速捻轉(zhuǎn)加小提插法0.5~1分鐘,待針感強烈后,即出針,,翳風穴,,取30號2.0寸毫針,斜向內(nèi)上進針1.5寸,,使耳內(nèi)發(fā)脹,,如有風行。商陽,、關(guān)沖,、厲兌,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百會以皮膚針作中度叩打5分鐘,,余穴用常規(guī)針刺法,留針30分鐘,,手法為平補平瀉或補法,。如為小兒患者,均不留針,。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停針3天,,再進行下一療程,。
在治療期間,可內(nèi)服下述藥方:銀花30克,,連翹15克,,牛蒡子15克,,菊花15克,,生地15克,白蒺藜1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每日1劑,,煎服2次,。
 
   靈樞針灸之體針(二)
   (一)取穴
   主穴: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瘛脈,。
   配穴:百會,、合谷、中渚,、外關(guān),、足臨泣,;啞者加啞門、廉泉,。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耳門,,針尖斜向耳道下方,,進針3.0~4.0厘米。聽宮,,針尖斜向后下方緩緩進針,,深度同上。聽會穴,,針尖略向后斜,,深度同上。翳風,,針尖向前略朝上,;瘛脈,針尖斜向前下方,,二穴深度同上,。均以局部和耳道有明顯酸脹感為度。百會,,針尖略朝后斜,,針0.3~0.5厘米。合谷,,針尖指向食指,,進針2.0~2.5厘米。中渚垂直刺入1.5~2.0厘米,。外關(guān),,垂直刺入同樣深度。臨泣針尖略斜向踝部,,刺入2.0~2.5厘米,。啞門垂直刺入3.0~4.0厘米。廉泉,,針尖向后上方針3.0~4.0厘米,。以局部酸脹重為度。然后均施行輸刺法,,要求如下:進針時快速捻入,,待針尖入皮膚后即停止旋捻,直刺到應(yīng)有的深度,使之產(chǎn)生得氣感,。然后用平補平瀉手法捻針數(shù)次,,留針30分鐘。在留針期間,,可作輕微捻針,。出針時不捻轉(zhuǎn),每日1次,,穴位輪流選用,,每10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
   
   靈樞針灸之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聽宮,、聽會、翳風,、瘛脈,。
   (二)治法
   藥液:輔酶A50萬單位加維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
   每次選1穴,,各穴輪流使用,。用5號齒科針頭,直刺進針得氣后,,注入上述藥液,。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靈樞針灸之頭針
   (一)取穴
   主穴:聲記憶區(qū)、語言形成區(qū),、暈聽區(qū),。
   配穴:顳3針、胸腔區(qū),、附加運動區(qū),、語言區(qū),。
   聲記憶區(qū)位置:位于大腦皮層的顳上回和顳中回后部及緣上回和角回下端,。在頭皮的投影為頂骨結(jié)節(jié)的下方和后方。
   語言形成區(qū)位置:聲記憶區(qū)下方,,乳突后方長3厘米,。
   顳3針位置:以大腦外側(cè)裂的表面標志為翼點(自外眥向后3.5厘米再向上1.5厘米處)至頂骨結(jié)節(jié)的連線。共分3區(qū),。第1區(qū):自頂骨結(jié)節(jié)下緣前方約1厘米處向后,,長3厘米;第2區(qū):耳尖上1.5厘米處向后,長3厘米,;第3區(qū):耳尖下2厘米處向后,,長3厘米。以上3區(qū)皆與水平線成15~20度角,。
   附加運動區(qū)位置:位于運動區(qū)前3~4厘米的菱形地區(qū),,在運動區(qū)上點向前4厘米之兩側(cè)。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均取雙側(cè),用28號1.5寸~2.0寸長的毫針,,其中,,聲記憶區(qū)較廣泛,在該區(qū)交叉進2針,,余每區(qū)進1針,。選準穴后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狀腱膜下,,不捻轉(zhuǎn),,不強刺激,將針體漸與皮膚平行,,送至要求達到之長度,。留針1.5~2小時。隔日針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靈樞針灸之電針
   (一)取穴
   主穴:聽宮,、耳門,。
   配穴:翳風、聽會,、外關(guān),、中渚、合谷,。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效不顯時可酌加配穴。主穴每次取1穴,,進針深度:<9歲,,為1~1.2寸;10~15歲,,1.3~1.5寸,;16歲以上,,1.6~2.2寸。至得氣后,,視合作情況,,接通電針儀,連續(xù)波,,頻度為100次/分左右,,強度則以病人可耐受為度。通電25~30分鐘,。配穴可采用速刺法,,進針后待有酸麻、脹等針感,,并向四周放射時停止捻針,。留針時如無針感,可捻轉(zhuǎn)搗針1~2次,。一般用中等強度手法,,如患者感覺遲鈍,可適當加重手法,。如患者年齡小,,不合作,可縮短留針時間,,或不留針,。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7天,,繼續(xù)下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耳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神門,、交感,、腎、肝,、外耳,、心、腦,、皮質(zhì)下,、額枕。
   配穴:翳風,、風池(均體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6~7穴,,酌加體穴。均用針刺法,。耳穴常規(guī)消毒后垂直進針,,勿刺透軟骨,進針后施以強刺激捻轉(zhuǎn)手法,,腎穴用雙針刺法,,即在耳穴先直刺1針,再于周圍找一敏感點以45度角刺向腎穴中心,。每日2例,,留針2~4小時,中間捻針2~3次,。配穴用穴位注射法,,取維生素B1注射液1ml,快速刺入穴位,,翳風,、風池穴各注入0.5ml。每2天治療1次,,15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聽宮。
   配穴:啞門,、上廉泉,。
   (二)治法
   上述三穴均取。以半導體砷化鎵激光治療儀照射,。波長8700~9040埃,,紅外光,輸出激光峰值功率達300毫瓦以上,,連續(xù)可調(diào),,光脈沖頻率為250~1000赫茲,光斑直徑0.1~7毫米,。直接照射聽宮穴10分鐘,,配穴各5分鐘。每日1次,,周日休息,,90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可治神經(jīng)性皮炎

神經(jīng)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以劇烈瘙癢和皮膚苔鮮樣變?yōu)橹饕卣?。皮損好發(fā)于頸部、肘關(guān)節(jié)伸側(cè),、腘窩,、股部及腰骶等處,多為局限性,,亦可分布比較廣泛,。本病多見于青年和成年人,,其病因不明,但與神經(jīng)精神因素有明顯關(guān)系?,F(xiàn)代西醫(yī)學多采用鎮(zhèn)靜或抗組織胺藥物及封閉療法,,但缺乏根治的方法。
   現(xiàn)代針灸治療神經(jīng)性皮炎的報道,,約開始于50年代中期,。采用艾灸針刺之法,通過多病例觀察,,確有效果,。至60年代,不少單位用皮膚針叩刺,,因方法簡便,,取效迅速,此法曾經(jīng)風行一時,。有人還挖掘傳統(tǒng)方法,,據(jù)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所載之丹藥火法行藥物灸治,也獲效果,。
   70年代后期起,,針灸治療本病取得較大進展,頭針,、埋線,、電針、穴位注射及刺血等方法廣泛用于本病治療,,療效日趨肯定,。隨著臨床實踐的增加,目前一般傾向于多種穴位刺激綜合運用,,而皮膚針叩刺仍是主要方法之一,。
   
   靈樞針灸之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脊椎兩側(cè)、阿是穴,。
   配穴:頭面頸部皮炎加曲池,、內(nèi)關(guān)、太淵,、合谷,;上肢加內(nèi)關(guān)、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腎俞,;會陰及腹部加脾俞、胃俞,、關(guān)元,、三陰交,;播散型加風池,、曲池、血海,、足三里,;鞏固調(diào)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淵。
   脊椎兩側(cè)位置:從頸椎至尾椎兩旁離正中線約4厘米處,。據(jù)皮炎的部位和性質(zhì)而選用不同節(jié)段:頭面頸部皮炎選頸椎兩側(cè),,上肢皮炎選頸椎4至胸椎5之兩側(cè),下肢皮炎選腰骶椎兩側(cè),,腹及會陰部皮部皮炎選胸椎3~12及腰骶椎兩側(cè),。播散型皮炎選胸椎3~12作為重打叩刺區(qū)。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及壓痛點或有條索狀陽性物處,。
   (二)治法
   選主穴為主,,據(jù)癥酌選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輕微出血,繼叩打脊椎兩側(cè),,用輕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紅。配穴在穴區(qū)叩打,,亦使之潮紅,。一般叩打3~5遍。病損區(qū)叩打法為:先在周圍叩刺,輕度刺激繞打一周,再在病損上反復叩打,,叩打時間視病損大小而打,,直徑10厘米的病損區(qū)約叩打4~6分鐘;脊柱兩側(cè)叩打法:從內(nèi)到外,,從上到下叩打。為增強療效,叩打后可采用艾條薰灸皮損區(qū)至潮紅,,或涂以癬毒靈,。大面積者可用滾剌筒滾剌。皮膚針叩打每日或隔日1次(癬毒靈隔日涂1次),,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停針3~7天。
   癬毒靈制備:斑蝥20只,,土槿皮24克,,馬錢子(打成碎塊或切片)、檳榔各18克,,川蜈蚣14條,。浸于適量的75%乙醇中1周,過濾去渣,,再加75%乙醇至1000毫升即可,。
   
   靈樞針灸之圍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取28號1.5寸長毫針,,從阿是穴(即皮膚區(qū))周圍沿皮向中心進針,深度約0.5~1寸,。每次據(jù)皮損大小,,進10~30針不等,使針尖均集中于皮損區(qū)中心,,不留針,。亦可將余針拔去后僅留四周4根針,接通電針儀,,頻率500~600次/分,,連續(xù)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電針15~20分鐘,。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15~20分鐘。
  
   靈樞針灸之針灸
   (一)取穴
   主穴:風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
   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1~2穴,。一般穴位,毫針刺入得氣后,,捻轉(zhuǎn)提插施平補平瀉法,,留針25~30分鐘。阿是穴用圍刺法,,據(jù)皮損大小進針數(shù)支至十數(shù)支不等,,不斷捻轉(zhuǎn),使脹感向四周放散,,留針30分鐘,。或采用艾灸法,,用艾條點燃后在距灸處的皮膚約3厘米處,,圍繞皮損區(qū)邊緣緩慢向中心移動進行薰灸,直至皮色轉(zhuǎn)紅,,表皮發(fā)熱,,據(jù)皮損大小每次施灸時間約20~60分鐘。在開始施灸前幾分鐘,,癢感可能增劇,,但繼續(xù)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囑家屬與病人自灸,。阿是穴圍刺或艾灸可同時進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如針灸欠佳者,可用皮膚針在皮質(zhì)區(qū)叩刺后拔罐,。

   靈樞針灸之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下無另作說明者,相同),。
   (二)治法
    采用著膚灸法,。先用純艾絨制成麥粒大小之艾炷,置于阿是穴周圍施灸,,灸點之間相距1.5厘米,,灸前可于灸點上先涂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盡后,,掃去艾灰,用生理鹽水輕輕拭凈,,蓋以敷料,。如為懼痛者,可于未燃盡前用壓舌板壓滅,,并可在灸點周圍以手輕拍減痛,。每次只灸1壯,每周2次,,更換灸點,,不計療程,至皮膚正常為止,。此法不化膿,,如出現(xiàn)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龍膽紫抹涂,?;撜撸孟总浉?,痊愈后不留疤痕,。

   靈樞針灸之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三焦,; 2、耳背靜脈,、膈,、阿是穴。
   配穴:癢甚者加神門,熱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暢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熱甚瘙癢劇烈者加耳尖放血,。
   阿是穴位置:皮損的耳廓相應(yīng)部位,。
   (二)治法
    主穴任選1組,配穴僅與第1組穴配合,,第1組穴操作: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均取雙側(cè)。先以毫針刺一側(cè)耳,,獲脹痛等得氣感后,,留針1小時,留針期間可間斷運針,,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第2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每次選1~2穴,。刺血時,以左手固定耳廓,,將針速刺入約2毫米深,,擠出血數(shù)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靈臺,。
   配穴:皮損在頭頸部、雙上肢者,,加曲池,;皮損軀干及雙下肢者,加委中,;皮損泛發(fā)全身者,,曲池、委中輪換取之,。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根據(jù)皮膚損害部位選取配穴。治療時病人取俯臥位,得氣后,接G6805電針儀,每一導線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頻率用密波,400次/分以上,強度以患者右耐受為宜,。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為一療程,。每療程結(jié)束后,休息1周,再行第2療程治療.一般需治療2~3個療程。治療期間不用其它任何治療方法,。
  
   靈樞針灸之刺血
   (一)取穴
   主穴:頸1~骶4督脈循行線,、膀胱經(jīng)第1和第2側(cè)線。
   配穴:耳背靜脈,。
   (二)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用28號1寸或2寸毫針5~7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對經(jīng)脈線進行點刺,,使輕微出血,,每次2~3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日。急性期加配穴,,點刺耳背靜脈,,放血2~3滴,每周2次,。

   靈樞針灸之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陽,。
   配穴:曲池、血海,。
   (二)治法
   藥液: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當歸注射液。
   每次選2~3主穴,,療效欠佳時配配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圍仔細按壓,尋找出棱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yīng)物,。然后任選上藥1種,,吸入注射器后,用5號齒科針頭刺中陽性物,,待有酸脹感,,即作雀啄狀提插以加強針感,然后注入藥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每次總量在2毫升左右,;配穴采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靈樞針灸】--如何治療銀屑病

銀屑病又叫牛皮癬,,為一種無傳染性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根據(jù)皮損和全身癥狀,可分為尋常型,、關(guān)節(jié)病型,、紅皮型及膿皰型。以尋常型多見,,針灸主要用于本型,。其臨床表現(xiàn)為:皮損系錢幣大或更大的覆有銀白色鱗屑之淡紅色浸潤斑,境界清楚,,鱗屑剝除后呈硬脂樣光澤,,繼續(xù)剝刮則見篩狀出血。發(fā)于全身,,四肢伸側(cè)多見,,反復發(fā)作,與季節(jié)有關(guān),。本病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可能與感染、遺傳或變態(tài)反應(yīng)有關(guān),,現(xiàn)代西醫(yī)學尚乏特效療法,。
   早期在治療方法上多以單純針灸為主。從70年代后期起,,穴位刺激方法漸趨向多樣,包括埋線,、割治,、穴位注射、點刺拔罐,、皮膚針叩刺,、隔蒜灸等。且強調(diào)多種刺激法綜合運用,,如穴位割治加敷藥,、艾灸及配合中藥內(nèi)服外敷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療效果,。
   
   靈樞針灸之刺絡(luò)拔罐
   (一)取穴
   主穴:大椎,、陶道,、阿是穴。
   配穴:頭部皮損加四神聰,、上星,、頭維;頸項加翳明,;背部加天宗,、肝俞、脾俞,;上肢加肩髎,、曲池;腰部加腎俞,;下肢加新環(huán)跳,、血海、梁丘,、陽陵泉,。夾脊胸5~6,夾脊腰2~3,。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
   新環(huán)跳位置:尾骨尖旁開3寸。
   (二)治法
   一般僅用主穴,,如效不佳可加配穴,。在選配穴時應(yīng)視皮損分布及消退情況按順序自上而下選擇,如背部皮損未退或未退凈不宜取腰以下穴位,。選穴宜少而精,,主穴大椎、陶道,,每次選1個,,交替輪用,阿是穴僅在殘留皮損時用,,配穴取1~2個,。刺絡(luò)拔罐操作如下:選定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先以三棱針點刺,,要求輕淺快,,以拔出0.3~0.4毫升血液為宜,留罐約10~15分鐘,,頭頂部穴位可點刺不拔罐,。殘留少數(shù)皮損,可沿皮損四周和中間點刺數(shù)下,,然后拔罐,。如上法療效不顯,,則可在夾脊胸5~6,腰1~2,,以2寸毫針成45度斜向脊柱刺入,,得氣留針20分鐘。刺絡(luò)拔罐每日或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間隔3~5天,再行下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割治(之一)
   (一)取穴  主穴:肺,、心。
   配穴:病損對應(yīng)耳穴,、神門,。
   (二)治法
   敷藥制備:艾炭、血余炭,、野菊花,、馬齒莧、地榆,、苦參,、蛇蛻、大楓子,、乳香,、沒藥,煅后研細末,,裝瓶備用,。
   主穴為主,如效不須加用或改用配穴,。在穴區(qū)常規(guī)消毒后,,用眼科手術(shù)刀,劃一條長2~3毫米小口,,使之微有血出,,隨即將煅成炭末之上述敷藥涂于切口處,上置消毒紗布并予固定,。7天割治1次,5次為一療程,。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自大椎至腰陽關(guān)間督脈段各穴點,。
   (二)治法
   在穴線上先進行消毒,用三棱針或粗毫針,,在諸穴點刺,,出血少許,,如出血不暢,可加以按壓,。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貼棉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qū),。
   (二)治法
    先以皮膚針在阿是穴呈中等強度叩剌,至微出血,,然后用脫脂棉少許攤開展平如皮損部大小的極薄片,,貼于皮損部,火柴點燃后,,急吹其火,,使其迅速燃完,隨即再換一張薄棉,,如法再灸,,共3~4次,以皮膚潮紅為度,。3天1次,,5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割治(之二)
   (一)取穴
   主穴:屏尖,、對耳輪下腳,、上耳背、中耳背(均為耳穴),。
   配穴:大椎,、跟平、陽溪,、長強穴上1寸半(均為體穴),。
   跟平穴位置:內(nèi)、外踝聯(lián)線與跟腱相交處,。
   (二)治法
   敷藥制備:Ⅰ號粉:麝香1.5克,、官粉15克、冰片3克,、白胡椒3克,、紅礬3克、蒼耳子(炒)6克,,共為細末,,裝瓶,高壓消毒備用,。Ⅱ號粉:皂角,、白胡椒各9克,,共為細末,裝瓶,,高壓消毒備用,。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次選2~3處,,穴位可輪流取用。用眼科手術(shù)刀,,屏尖穴,,自上至下輕劃1~2刀,見血為度,,對耳輪下腳,,刀尖垂直輕劃1~2刀,深約0.1厘米,,上,、中耳背各作一條任一方向之切口,長約3~4毫米,,見血為度,,不可傷及軟骨。大椎及長強上1寸均作“十”字刀口,,余穴作“一”字刀口,。屏尖及耳輪下腳切口后撒Ⅱ號粉,耳背不撒藥,,僅出血4~5滴,。體穴均撒Ⅰ號粉,撒藥后用艾條薰灸,,待局部有燒灼感時移去艾條,。每日或隔日割治1次,10次為一療程,。停治5~7日后再作下一療程,。
   嚴重患者,可在病損區(qū)配合涂輕紅膏(輕粉15克,、紅粉15克,、冰片15克、血竭15克,、水楊酸15克,,共研細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糊狀)。
   
   靈樞針灸之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肺俞,。
   配穴:心俞、曲池,、足三里,、肝俞。
   (二)治法
   此法為自血穴位注射法,。
   以主穴為主,,加配穴1~2穴。先在耳廓作常規(guī)消毒,,用1%普魯卡因局麻,,手術(shù)刀切開耳背1/3處的小血管1~2毫米。用內(nèi)裝有2.5%枸櫞酸鈉0.5~1毫升的注射器于切口處抽取血液2~5毫升,,并迅速注于所定的穴位內(nèi),。進針深度以局部感到以酸脹麻等感覺為宜。注射完畢后,,應(yīng)令病人休息5~10分鐘,。15~20天1次,3次為一療程,。病情頑固者隔2個月再作一療程,。可在易發(fā)季節(jié)前做預防性治療1~2次,,以避免復發(fā),。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大椎,、肺俞、膈俞,;2,、曲池、足三里,、血海,。
   配穴:頭部皮損加風池;面部加迎香,、素髎,;上肢加支溝、合谷,;下肢加三陰交,、陽陵泉。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組,兩組交替輪用,,據(jù)皮損嚴重部位,,加配穴。進針得氣后,,大幅度提插捻轉(zhuǎn),,使感應(yīng)強烈,運針約1分鐘,,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施以間斷行針,,去針后,,可在主要皮損部位,以皮膚針叩至微微出血,,加拔火罐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1、阿是穴,;2,、心俞、肝俞,、腎俞,、風門、膈俞,;3,、肺俞、靈臺,。
   配穴:曲池,、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脊中線旁開2寸,,自第7頸椎至第2骶椎分為5個等分,,即5個埋線點,兩側(cè)共10點,。
   (二)治法
   第1,、3組穴屬首選,如效不佳改用第2組穴,,每次選1組,。配穴據(jù)癥情酌加,,上肢皮損明顯加曲池,下肢明顯加足三里,。采用注線法埋植,。用帶芯腰穿針1支,將0~2號腸線剪成2厘米長裝入針孔內(nèi),,穴位消毒局麻后,,針尖順脊柱方向斜刺入肌層約2.5厘米左右,然后將腸線注入,,針眼蓋以無菌紗布。每2周埋線1次,,第1次埋線時可不加配穴,。夏天不宜用此法,以免引起感染,。配穴尚可用自血療法,,即從耳背靜脈,用裝有1ml枸椽酸鈉抗凝劑的注射器取3~5ml血注入,。10天1次,,3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之穴位注射(之二)
   (一)取穴
   主穴:肺俞,、曲池,、大椎、血海,。
   配穴:頭項皮損加安眠,、風池;背部加膈俞,;上肢加外關(guān),、合谷;腰部加腎俞,;下肢加次髎,、風市、絕骨,。
   (二)治法
   藥液:當歸注射液,、混合注射液(維生素B12500微克/1毫升加鹽酸異丙嗪25毫克/1毫升)。
   上述藥物每次任選一種,,取主穴1~2個,,配穴1~2個,輪流選用,。常規(guī)消毒后,,用5號齒科針頭垂直或斜入穴位,得氣后,略作提插使針感明顯時猛推藥液,,使針感更為顯著,。每穴注入量:當歸注射液為0.5毫升,混合注射液為0.1~0.2毫升,。然后迅速出針,。隔日或隔2日注射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為7天,。


【靈樞針灸】——內(nèi)耳眩暈病的治療法

 內(nèi)耳眩暈病,亦稱美尼爾氏病,。系內(nèi)淋巴積水所致的一種內(nèi)耳病變,。確切病因不明。其臨床表現(xiàn)為突然發(fā)作的眩暈(具有四周景物或自身的旋轉(zhuǎn)或搖晃的錯覺),,伴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以及耳鳴,、聽力障礙,、眼球震顫等。
   針灸治療本病,,較早的報道見于六十年代初,。一般采用體針,近年來,,又陸續(xù)開展電頭皮針,、艾絨壓灸等法,對控制急性發(fā)作均有明顯效果,。有人曾經(jīng)將內(nèi)耳眩暈病急性期應(yīng)用針刺和西藥的效果作了對照觀察,,結(jié)果針刺療效勝過西藥組,就最近二,、三年的資料匯集,,針灸共治療580例,其平均有效率在93%左右,。
 
 【靈樞針灸】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上星,、百會。
   配穴:神門,、安眠4,。
   安眠4位置:三陰交上2寸,脛骨內(nèi)側(cè)緣,。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癥情重者加配穴,。均用4寸長之毫針,先平刺上星,,直透至百會穴,,再另取一針從百會透達枕外粗隆。以患者有頭皮酸脹感及頭腦有清醒感為佳,。神門穴,,以4寸毫針刺入0.5~1寸,有針感后,,提針至皮下,,再向上平刺4寸。以患者肘部有酸脹感為度,。安眠4,,沿皮下向上平刺4寸,以患者感足三里處有微熱為宜,。每日1次,6~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天,。
     
 【靈樞針灸】--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太沖、合谷,、內(nèi)關(guān),、足三里、阿是穴,、三陰交,。
   配穴:百會、豐隆,、聽宮,、列缺。
   阿是穴位置:系右肋下壓痛處,。位于右肋弓下,,離劍突0.5、1.5,、2.5寸處,。
   (二)治法
   取主穴為主,每次取3~4穴,;如不能制止,,酌加配穴。阿是穴,,針刺得氣后,,將針柄作圓形擺動15~20周,。余穴均深刺,采用捻轉(zhuǎn)結(jié)合提插之法,,持續(xù)運針1~2分鐘,;主穴,可施瀉法,,配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如眩暈仍未能控制,,可繼續(xù)留針,。每隔5~10分鐘運針1次。日針1~2次,。
 
 【靈樞針灸】--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內(nèi)耳,、緣中、肝,、腎,。
   配穴:神門、賁門,、三焦,、太陽、交感,。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隨癥而加。先以探棒在耳穴區(qū)尋得反應(yīng)點,,并在反點上作好標記,,然后用王不留子或磁珠(380高斯磁場強度)置于膠布上(膠布面積每塊為7×7平方厘米),貼在所選之穴,。當即按壓2~3分鐘,,以耳部充血為度。之后,,每日按壓3~5次,,每次按壓3~5分鐘,隔天換貼1次,。10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 頭針
   (一)取穴
   主穴:暈聽區(qū)。
   配穴:肝陽上亢加百會,;氣血虧虛加足三里,;腎虛加關(guān)元、腎俞,;痰濕加中脘,、風府,、印堂。
   (二)治法
   主穴為主,,據(jù)癥加配穴,。暈聽區(qū)雙側(cè)均取,以28號毫針刺入,,快速捻轉(zhuǎn)1~3分鐘(頻率200次/分),,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運針1次,。百會隔姜灸3~6壯,;足三里常規(guī)針法,針后隔鹽灸3~6壯,,關(guān)元腎俞隔鹽灸3~6壯,;中脘、風府用常規(guī)針法,,印堂用艾條灸10~15分鐘,。配穴留針亦為30分鐘。每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靈樞針灸】--艾灸
   (一)取穴
   主穴:百會。
   配穴:足三里,。
   (二)治法
   器械:艾絨、竹質(zhì)壓舌板,、彎剪,、線香、凡士林,、火柴,、龍膽紫。
   操作:取準百會穴,,左耳鳴可偏左半厘米,,右耳鳴偏右半厘米,用龍膽紫作標記,。剪去約1厘米見方的頭發(fā),,暴露穴位,涂少許凡士林,。囑患者低坐矮凳,,醫(yī)者坐在其正后方較高位置上,取艾絨做成黃豆大小的上尖下圓艾炷,,首次兩壯合并放在百會穴上,,用線香點燃,,當燃至二分之一,或者患者三極時(患者感覺灼痛,,向醫(yī)者訴痛,,稱一極),即用壓舌板將其壓滅,,留下殘絨,。以后一壯接一壯加在前次殘絨上,每個艾燃至無煙(此刻最熱)壓滅,。燃完一壯壓一壯,,壓力由輕到重,每次壓灸25~50壯,,使患者自覺有熱力從頭皮滲入腦內(nèi)的舒適之感,。
   施灸后,即針足三里,,以捻轉(zhuǎn)結(jié)合提插行瀉法,,留針15分鐘。
   灸后囑患者半月內(nèi)不洗頭,。少數(shù)患者形成灸瘡,,注意瘡面清潔,不需特殊處理,,多在1個月左右愈復,。
   
 【靈樞針灸】--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陽陵泉。
   (二)治法
   藥液:654-2注射液,。
   以2ml注射器,,5號齒科針頭抽取藥液1ml(含10mg),快速刺入穴區(qū),,緩慢送針至有得氣感,,待局部酸脹感或有麻電感向下肢傳導,回抽無血,,每穴注入藥液5mg(0.5ml),,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靈樞針灸】--治療雀斑

 

雀斑亦名夏日斑,其臨床表現(xiàn)為針尖至扁豆大小的黃褐色或暗褐色斑點,,呈密集或散在狀,,境界明顯。多發(fā)于顏面,、頸部,,且常見于青春期后的妙齡少女,,故亦為主要的影響美容的病癥之一。本病病因不明,,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F(xiàn)代西醫(yī)學采用脫色、腐蝕等法,,療效并不理想,。
   中醫(yī)學亦稱“雀斑”,以面部狀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而定名,,又名“面皯(黑邑)”,。首見于《諸病源候論》:“人面皮上,或有如鳥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風邪客于皮膚,痰飲漬于臟腑,,故生皯(黑邑),。”
   針灸治療本病是近十余年的事,。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幾乎都用火針法除斑,,但具體采用的針具及燒灼之法有所不同。由于雀斑生于面部,,病損部位頗為表淺,,故對針具及操作方法均要求較為嚴格。一般采用平頭針具,,以防尖頭刺之過深損傷真皮組織,。手法強調(diào)慢而輕的烙熨。有效率在90%以上,。另外,應(yīng)用耳針法,,也有一定效果,。
   
   靈樞針灸之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視雀斑點的色素深淺、斑點大小,,分別選用粗,、中、細三種型號的平頭火針,。一般大雀斑用粗號平頭火針,,小雀斑用細號平頭火針,余用中號平頭火針,。針刺前,,先用麻沸散或其他表皮局麻藥物,,進行病損部的局部麻醉。然后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對準雀斑速刺,,斑點即成灰白色結(jié)痂?;疳槣囟纫鶕?jù)年齡大小,、皮膚堅嫩靈活掌握。兒童雀斑治療溫度要略低于成年人,,而治療老年性高出皮膚的深色雀斑的溫度又要高于中青年,。針剌力度,色深力度宜大,,點剌速度宜慢,;色淺力度宜小,點剌速度宜快,。結(jié)痂約過兩周后脫落,。脫落后一周內(nèi)皮膚可能呈淡紅色,但一周后即可轉(zhuǎn)為正常,,不留任何良遺跡,。療程:雀斑病情分輕、中,、重三種,。輕者色淺較分散,如芝麻粒大,,一般治療1次即可,;中度者斑有黃、黑,、褐等色,,集聚于鼻部,面部密度不大,,須治2~3次,;重度雀斑,斑點大小不一,,幾乎蓋滿正常皮膚,,可行分次(即多次)分批(即先刺大的,繼刺中小的斑點)治療,。凡經(jīng)火針治療者,,囑于結(jié)痂脫落后20~30天再行復查,對個別遺留者重行補刺。
   
   靈樞針灸之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系用特制針具:鉬質(zhì)金屬制,,每根針的針徑相當于28號毫針,針柄長8厘米,,針體長1厘米,,將三針纏繞制而成。本針具有耐高溫,,有韌性,,不易退火,不易折斷等特點,。刺法如下:令患者平臥于床上,,面朝上。在阿是穴作常規(guī)消毒,。將溫針放置于酒精燈上燒熱,,以針尖溫熱為度,然后迅速準確地搔灼病灶局部,,以雀斑完全消失為宜,。操作時,用力一定要均勻,,以搔灼破表皮最宜,,不可使針過熱或點刺過深。根據(jù)患者面部雀斑的多少,、面積大小,,分期治療,一般分2~3次,,中間隔3~4天,。雀斑搔灼后結(jié)痂后,約7~10天自然脫落,。此期間宜保持局部創(chuàng)面清潔,,禁用手抓,以防感染,。
  
   靈樞針灸之電針
   (一)取穴
   主穴:迎香,、印堂、神庭,、巨髎。
   配穴:合谷,、足三里,、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以1.5寸28~30號毫針在面部穴位進針,,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刺入,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然后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18~22次/分,,電量以患者感舒適為度,,可逐漸遞增,每次治療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7天,。

  靈樞針灸之 電熱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損區(qū)即雀斑處(下同)。
   (二)治法
   應(yīng)用DRI-1型電熱針機,。先將隨機攜帶的特刺針具進行改造,,加大針尖面積,使成為直徑為0.8~1毫米的平頭針具,,以此針具連接儀器輸出線路,。按儀器操作規(guī)程,先啟動電熱針機預熱,,使儀表指針指到110~140mA,。然后將針頭對準皮損點,使之灼傷,,根據(jù)皮損組織的厚薄決定進針深淺及留針時間的短暫,,一般只須點刺即可。皮損處宜出現(xiàn)小水泡,,結(jié)痂,,7~10天后結(jié)痂自行脫落不留疤痕。個別病變組織較深,,一次未能完全消退者,,可在第二次適當加大一些電流進行治療。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