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四書中部頭最大的一本,, 千百年來,,學(xué)者必讀; 格言警句,,家戶傳誦,。 出自《孟子》的成語, 則有50個之多,。 1,、杯水車薪 【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2,、不為己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于勸誡別人對人的責(zé)備或處罰應(yīng)當(dāng)適可而止,。 【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p> 3、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 【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4,、不言而喻 【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出自】:《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5,、不虞之譽 【解釋】:虞:料想,;譽: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 【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p> 6,、出爾反爾 【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F(xiàn)指人的言行反復(fù)無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p> 7、出類拔萃 【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p> 8、此一時,,彼一時 【解釋】:此:這,;彼:那。那是一個時候,,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候,。表示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9,、簞食壺漿 【解釋】:食:食物,;漿: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形容軍隊受到群眾熱烈擁護(hù)和歡迎的情況。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p> 10、當(dāng)務(wù)之急 【解釋】:當(dāng)務(wù):指應(yīng)當(dāng)辦理的事,。當(dāng)前任務(wù)中最急切要辦的事,。 【出自】:《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p> 11,、獨善其身 【解釋】:獨:唯獨;善:好,,維護(hù),。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養(yǎng)好自身。現(xiàn)指只顧自己,,不管別人,。 【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p> 12、返求諸己 【解釋】:遇到挫折時切莫責(zé)怪他人,,而應(yīng)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p> 1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釋】: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紹者(媒人)。舊指兒女婚姻須由父母作主,,并經(jīng)媒人介紹,。 【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p> 14、顧左右而言他 【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p> 15,、寡不敵眾 【解釋】:寡:少;敵:抵擋,;眾:多,。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p> 16、好為人師 【解釋】:喜歡當(dāng)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出自】:《孟子·離婁下》:“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17,、何出此言 【解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呢,? 【出自】:《孟子·離婁上》:“先生何為出此言也?” 18,、君子遠(yuǎn)庖廚 【解釋】:君主把廚房擺在遠(yuǎn)離自己的場所,,凡有血氣的東西都不要親手去殺它們,就是這個道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19,、具體而微 【解釋】:具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微:微小。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guī)模比較小些,。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p> 20,、盡信書,不如無書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自】:《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21,、解民倒懸 【解釋】: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危急,。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當(dāng)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p> 22、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解釋】: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于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亂臣賊子 【解釋】:亂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舊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懷異志的人。 【出自】:《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俱,。” 24、明察秋毫 【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xì)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xì)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25、茅塞頓開 【解釋】:茅塞:喻人思路閉塞或不懂事,;頓:立刻,。原來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出自】:《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p> 26、卻之不恭 【解釋】: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自】:《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p> 27,、仁民愛物 【解釋】:仁:仁愛。對人親善,,進(jìn)而對生物愛護(hù),。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28,、水深火熱 【解釋】:老百姓所受的災(zāi)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釋】:指做事得法,,因而費力小,收效大,。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30,、舍我其誰 【解釋】:舍:除了,。除了我還有哪一個?形容人敢于擔(dān)當(dāng),,遇有該做的事,,決不退讓。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31,、舍生取義 【解釋】:舍:舍棄,;生:生命;?。呵笕,。涣x:正義,。舍棄生命以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32,、同流合污 【解釋】:流:流俗,;污:骯臟。指跟壞人一起干壞事,。 【出自】:《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p> 33,、五十步笑百步 【解釋】:作戰(zhàn)時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卻毫無自知之明地去譏笑別人。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34,、為富不仁 【解釋】:為:做,引伸為謀求,。剝削者為了發(fā)財致富,,心狠手毒,沒有一點兒仁慈的心腸,。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p> 35,、挾泰山以超北海 【解釋】:挾:挾持,夾著,;超: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渤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 36,、心悅誠服 【解釋】:悅:愉快,,高興;誠:硬實,。由衷地高興,,真心地服氣。指真心地服氣或服從,。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p> 37、習(xí)焉不察 【解釋】:習(xí):習(xí)慣,;焉:語氣詞,有“于此”的意思,;察:覺察,。指經(jīng)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出自】:《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38,、先知先覺 【解釋】:知:認(rèn)識,;覺:覺悟。指認(rèn)識事理較一般人為早的人,。 【出自】:《孟子·萬章下》:“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p> 39,、引領(lǐng)而望 【解釋】:引領(lǐng):伸長脖子,。伸長脖子遠(yuǎn)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p> 40,、一暴十寒 【解釋】: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xué)習(xí)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出自】:《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p> 41、緣木求魚 【解釋】: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dá)到目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p> 42、與民同樂 【解釋】:原指君王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同享歡樂。后泛指領(lǐng)導(dǎo)與群眾一起游樂,,共享幸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43,、言近旨遠(yuǎn) 【解釋】: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 【出自】:《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yuǎn)者,,善言也?!?/p> 44,、以鄰為壑 【解釋】:拿鄰國當(dāng)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zhuǎn)嫁給別人。 【出自】:《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45,、與人為善 【解釋】:與:贊許,,贊助;為:做,;善:好事,。指贊成人學(xué)好。現(xiàn)指善意幫助人,。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46,、知人論世 【解釋】: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F(xiàn)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47,、自暴自棄 【解釋】:暴:糟蹋,、損害,;棄:鄙棄。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墮落,。 【出自】:《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p> 48,、左右逢源 【解釋】:逢:遇到;源:水源,。到處遇到充足的水源,。原指賞識廣博,應(yīng)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應(yīng)手,,非常順利。 【出自】:《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49,、自怨自艾 【解釋】: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錯誤,。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F(xiàn)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錯誤,。 【出自】:《孟子·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p> 50、專心致志 【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p> 責(zé)任編輯:南風(fēng)熏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