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時曾追逐各種花樣翻新的教學法,,但后來漸漸無所適從,。是讀錢老師的文章,讓我追問自己兩個非常樸素的問題:“我給學生訓練了這么多的方法,,當年我是不是這樣學語文的,?”“學生做的那些古怪的考試題,我是不是都會做,?”而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然后我又問自己:當年我自己是怎樣學習語文的?無非就是多讀多寫,,哪有那么多的“方法”“技巧”,?對比現(xiàn)在學生的語文學習,我又不禁思索:學生應該讀什么,?(僅僅是課文嗎,?)學生應該怎樣讀?(非要用所謂“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把文章切割得支離破碎嗎,?)學生應該寫什么,?(僅僅是教師命題嗎?)閱讀量應該有多少,?(僅僅限于教材篇目嗎,?)寫作量又應該有多少?(僅僅限于課堂作文嗎?)學生該怎樣讀,?(是不是非要“受教育”不可,?)學生又該怎樣寫?(是不是非要寫“托物詠志”或“借景抒情”的楊朔式散文不可,?)……養(yǎng)成多讀(盡可能多地接觸語言材料),、多寫(盡可能多地實踐語言技能)習慣,在不斷地熏陶,、感染,、領(lǐng)悟中形成對語言的敏感和敏銳(即人們通常所說的“語感”),這就是我自己當年語文學習的經(jīng)歷,,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有過的體會,。我們何不把這些質(zhì)樸的道理告訴學生,并設(shè)法讓他們也具備這樣的語文學習習慣--實際上也是生活的習慣呢,? 最后,,我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總結(jié)出兩點:閱讀,就是讓思想自由自在地飛翔,;寫作,,就是讓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我就根據(jù)這兩點實施語文教學,,于是我的課便被人稱作“教學創(chuàng)新”,,是“素質(zhì)教育”! 三十多年來,,錢夢龍老師以其教育思想和操作模式影響了中國語文教育界乃至整個基礎(chǔ)教育界,。但細細想來,他的“三主”也好,,“導讀”也罷,,那么通俗,那么質(zhì)樸,,寥寥數(shù)語,,卻博大精深,所謂“大道至簡”,。錢老師說:“有朋友認為我有‘前瞻性’,,其實我只有‘后瞻性’,因為我的這些教學理念完全是從自己少年時代的自學歷程中悟出的,?!笔堑模X夢龍教育思想的魅力,,其實就是常識的魅力,。錢夢龍老師所擁有的推動中國語文教育改革的力量,,其實就是常識的力量。 現(xiàn)在,,錢老師依然堅守著常識,,并不斷言說著常識,。面對當今語文教育某些違背常識的觀點與做法,年逾八旬的他旗幟鮮明地再次發(fā)聲,。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錢老師細數(shù)常識,直言不諱--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民族語教育,。民族語教育正是語文教學之“魂”! 我想,,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確實教得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民族語,能讀會寫,、能言善聽,,則厥功至偉,此外還有什么呢,? 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這么回事: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使學生在讀和寫的實踐中學習和掌握漢民族語,。 總之,語文教學認定了民族語教育這個目標,,多一點對民族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尊重,也就找到了語文教學的“魂”,。少一點花里胡哨,,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實實在在地觸摸語言,,實實在在地學會讀書和作文(包括聽和說),,語文是完全可以教好的,決不會“越教越不會教”,。 “語文素養(yǎng)”就是“語文的素養(yǎng)”,。凡是與語文無關(guān)的素養(yǎng)就不應該進入“語文素養(yǎng)”的范疇,比如思想品德修養(yǎng),、愛國主義等,。 語文教學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語文訓練過程。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賴以進行的“基本形態(tài)”,,有了這個“基本形態(tài)”,,語文教學才有血有肉,才會有生命活力,;如果語文課抽掉了訓練,,那么語文教學除了剩下一個“空殼”,還能有些什么呢,? 接受美學也并不認為讀者可以隨心所欲,、毫無限制地闡釋文本。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是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哈姆雷特的結(jié)果,,但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不會是張三李四或王五趙六,,可惜我們在強調(diào)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時,,往往忽略了文本給予讀者的暗示或提示對解讀自由度的限制。這種劍走偏鋒的所謂“多元解讀”對閱讀教學的損害,,其實不亞于“標準答案”,。 “教學文本解讀”就是為了教學的需要而解讀文本。它區(qū)別于“社會解讀”與“文學解讀”的主要之點在于解讀的內(nèi)容與難度受教學對象的制約,,因此它是一種“目中有人”的解讀,。比如魯迅的《故鄉(xiāng)》,是初中教材,,解讀時就要適應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教材里有《少年閏土》,是《故鄉(xiāng)》的節(jié)選,,解讀的內(nèi)容與難度就應該與初中有所區(qū)別,。因此,教學解讀是一種“不自由”的解讀,,既要正確地闡釋文本,,又要受制于教學對象,不像社會上一般讀者那樣可以隨心所欲地解讀文本,,也不像文學解讀那樣必須刻意求深求新,。 現(xiàn)在有一種很時髦的提法,叫“深度解讀”,,本意是不錯的,。解讀文本當然不能僅僅觸及皮毛,流于膚淺,;但所謂“深度”,,卻是一個內(nèi)涵不確定的模糊概念,。怎樣解讀才算達到了“深度”,并無標準,,于是教學中出現(xiàn)了刻意求深,、為深而深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一些“新生代”名師的教學中尤為多見--他們從文本中往往“深挖”出一些驚世駭俗的思想,,自炫深刻,,也確實能博得一些年輕同行的喝彩。這些貌似深刻的解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看教學對象,,為求深而求深,,語不驚人死不休,目的不在于踏踏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而在于展示教師個人的才華,、素養(yǎng);這種解讀,,除了讓學生和聽課者自慚淺薄,、對執(zhí)教者五體投地、高山仰止而外,,還能有什么結(jié)果呢,? 其實,在這樣的閱讀課上,,不僅工具性失落了,,就是人文性也被架空或扭曲了。 讀著錢老師這些絕非無的放矢的犀利語言,,我再次感到,,錢老師的確談不上有多么“深刻”,他的教育思想之所以三十多年來一直有著鮮活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其實這不過是常識的生命力,! 我寫到這里,便通過微信把我對錢夢龍老師的這個評價告訴了他,,他馬上回復我說:“重視常識,,回歸常識,這正是我在語文教學上一貫的追求,,因為我覺得樸素的常識有時候比精致的理論更接近真理,。你的評價可謂‘深得我心’!” 僅僅把錢夢龍老師理解為教育家,,是遠遠不夠的這篇文章已經(jīng)夠長,,但我還不得不談談我對錢老師人格的感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講究“道德文章”合二為一,所謂“知行合一”,。而現(xiàn)在許多所謂“知識分子”卻“道德”是“道德”,,“文章”是“文章”,知行分離,。但在錢夢龍老師身上,,我看到一種知行合一的古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已經(jīng)化作他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這是“那一代”共同的風范。和我接觸過的于漪老師,、陳鐘梁老師,、洪鎮(zhèn)濤老師、歐陽代娜老師等前輩一樣,,錢夢龍老師具有很高的人格修養(yǎng),,而這種修養(yǎng)不是“做”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的,。 和他一起聊天,,你會感到面對的不是一位大師級的語文教育家,而是一位可敬的長者,、可親的朋友,。我這人直率,,說話好激動,,每次我說話的時候,錢老師總是靜靜地傾聽著,,不時理解地點點頭,,那一刻,,我真是感到了什么是長者風度。有一個細節(jié)可能錢老師都忘記了,,但讓我很感動:那年我應邀去錢老師學校講課,,他每次陪我吃飯時,總要對服務員說:“請上一碟辣椒醬,,我的這位朋友來自四川,。” 我越來越感到,,僅僅把錢夢龍老師理解為教育家,,是遠遠不夠的。 錢老師首先是一個有良知,、有骨氣,、心靈年輕,、視野開闊、志向高遠,、精神自由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同時又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是一位可以給人以心靈安全感的朋友,,甚至是一位樂意讓朋友們“肆無忌憚”和自己開玩笑的鐵哥兒們,! 錢老師內(nèi)心深處堅守著自由和民主的理念,但在他那里,,“自由”和“民主”不是寫在紙上的時髦口號或掛在嘴邊對別人“啟蒙”的理論,,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心靈訴求,,一種人生態(tài)度,,其核心是對“人”的尊重。 錢老師有一種迷人的學者風度,。這風度絕不是外在的包裝,,而是他高貴的靈魂散發(fā)出來的精神芬芳。但愿這種氣質(zhì),,這種風度,這種芬芳,,不會隨著時代的推進,,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絕唱。
內(nèi)容來源:《未來教育家》2016年1月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