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朝后期起,,中國佛學(xué)趨于成熟。中國佛教學(xué)者不僅深研,、吃透了印度佛學(xué),,而且開始以自己民族文化傳統(tǒng)賦予的特殊智慧,沿佛學(xué)的原思路深徹發(fā)揮,,組建自家的佛學(xué)體系,。三論宗的傳揚,使般若中觀原義大顯于世,;唯識經(jīng)論的迻譯和法相宗的弘傳,,提供了關(guān)于生死輪回的至為明晰的解釋;性宗關(guān)于佛性義理的探討,,使人們不大注意輪回報應(yīng)的世俗諦,。佛門中人不大再宣揚中國式的神不滅論,而將理論探討的重心移向更為玄深的“心性”問題,終而以唯重于在觀心實踐中體證心性以求當(dāng)下解脫,,不屑屑于談?wù)撦喕貓髴?yīng)的禪宗,,為中國佛學(xué)的核心。若談到輪回,,禪師們一般持身雖死而心性或識性不滅之論,。心性本來不生不滅, 雖輪回生死而不改其性,。僧問:“萬法盡空,,識性亦爾,譬如水泡,,一散更無再合,,身死更不再生,即是空無,,何處更有識性,?”大珠慧海禪師回答: 泡因水有,泡散可即無水,,身因性起,,身死豈言性滅? 僧曰:既言有性,,拿出來給我看看,。禪師反問:你信有明天嗎?答言信,。禪師說:我正拿著明天看呢,。僧曰:明天確實有,只是如今不可得,。禪師曰:明天不可得,,不是沒有明天,?!叭曜圆灰娦裕豢墒菬o性,?!庇蟹鹦裕悴诺弥鲁燥?、行住坐臥,,對面不識,可謂愚迷,。就像有人不見太陽,,并非等于沒有太陽。[1]此所謂心性,實際上是神不滅論中“神”的更為精確的表述,。 隋唐五代,,雖然也有過幾次反佛運動,但攻擊的矛頭,,都不再指向佛家的神不滅論,。到了宋代,儒者們在復(fù)興先秦儒學(xué)的旗號下,,吸收佛,、道二家的哲學(xué)思想和修行方法,創(chuàng)建理學(xué),、心學(xué)體系,,其排佛的談鋒筆陣,主要指向佛家的核心思想心性論,,攻訐佛家唯“空心而無理”,,未將封建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三綱五常等安置于心性之中。排佛的儒者中,,也有從氣一元論出發(fā),,對形神、鬼神問題間或作進一步辨析者,,往往兼駁佛家的輪回,、報應(yīng)、涅槃之說,。 北宋理學(xué)大家張載,,從氣一元論的哲學(xué)觀出發(fā)解釋一切,認為天地萬物,,無非一氣之聚散,,氣聚而為形,人乃見之,,形散而歸于氣,,雖然不見,并非虛無,。氣之聚散,,由氣本具一陰一陽、一闔一辟之作用而屈伸運動,,是名道,、神、易,。先圣儒書所言的鬼神,,亦不過陰陽之氣的屈伸而已,。他在《正蒙·乾稱篇》解釋《易·系辭》“游魂為變”之言曰: 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者,,其游魂為變與?所謂變者,,對聚散,、存亡為文,非如螢,、雀之化,,指前后身而為說也。 認為所謂“游魂為變”,,只是說形體死亡者還原為氣,,并不是變成靈魂一類東西,不是今生的某甲變成后世的某乙,,如同卵變成螢火蟲,、鳥雀。他反對佛家的生死輪回和超脫生死說: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huán),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 指責(zé)佛家說生死流轉(zhuǎn)、超生脫死,,并未悟透一氣聚散之道,。張載只承認有氣之聚散,不相信神識會轉(zhuǎn)生輪回,。后來明儒羅欽順,、王廷相、呂坤,,清代王夫之,、黃宗羲、熊伯龍等,,皆循張載氣一元論的思路立言,,各有論形神,、鬼神,,辟佛家輪回報應(yīng)說之話語。 羅欽順曾參禪省悟,,后來出禪歸儒,。他強調(diào)氣為萬物本體,,理為氣之理,至理,,即《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的道、神,,此神動而能靜,,靜而能動,與太極并非一物,,然其體則同一陰陽,。釋氏不識陰陽與道,“但見得此心有一點之靈,,求其體而不可得,,則以為空寂”,謂之為神,,以為心性,。羅欽順認為這“萬無是處”。在《困知記續(xù)記》卷上,,他用朱熹的“理一分殊”說論證人死神滅: 然人心之神即陰陽不測之神,,初無二致,但神之在陰陽者則萬古如一,,在人心者則與生死相為存亡,,所謂理一而分殊也。 既說人心之神即萬古如一的陰陽不測之神,,并非是二,,則人心之神按其邏輯當(dāng)然也應(yīng)萬古如一、不會消滅了,,而又說人心之神生存死亡,,豈非自相矛盾? 王廷相也從氣一元論出發(fā),強調(diào)人的神必藉形氣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存在,,無形氣則神滅,。“欲離氣而為神,,恐不可得,。”[2]陰陽之氣,,“精則為神,,為生,為明靈,;跡則為形,,為死,,為糟粕。神之氣終散歸于太虛,,不滅息也,;形之氣亦化歸于太虛,為腐臭也,?!痹旎拘允冀K是實有之一氣。佛家以造化本體為“空”,,被他斥為“古之大迷”,。殊不知佛家說的空,是無自性而緣起之義,,并非空無一切,,乃事中之理。若以氣為造化之本體,、實體,,則氣既有聚散,何能當(dāng)?shù)闷饘嶓w之名? 呂坤則以氣一元論為據(jù),,強調(diào)氣為形本,,形中必有氣,氣為神的物質(zhì)基礎(chǔ),,其《呻吟語》卷三曰: 氣存則神存,,氣亡則神亡,如燭盡而火滅,。 從氣一元論立場“批佛老以正人心”,,在王夫之筆下達到了最高水平。他強調(diào)氣為萬有本體,,器為道本,,反對佛家說萬法唯心、萬有皆妄,。認為萬有唯是氣之聚散闔辟,,反對佛家說萬物生滅。他以氣之本體為吾人“死而不亡”的大我,,謂“即氣,,聚亦吾體,散亦吾體”[3],,以建立其安生樂死的自然主義生死觀,。關(guān)于形神問題,他主張形神不離,,“形非神不運,,神非形不憑”,,[4]就像車子與駕馭車的人,。神,,為陰陽二氣的清通之理,為氣之靈,,“不離乎氣而相與為體”,,“神與性乃氣所固有”[5],反對佛家于氣外求理,。對佛家的生死輪回說,,他斥之為不悟“化機之妙”(指男女媾精而生人)的異端之言。 摘自:?佛教生死學(xué)? 第九章 中土人士的生死觀 未完待續(xù) [1]《大珠禪師語錄》卷下
[2]《內(nèi)臺集·答何柏齋造化論》 [3]《張子正蒙注·太和篇》 [4]《周易外傳》卷二 [5]《張子正蒙注·乾稱篇》 心一禪個人微信號:xinyichangongyi
|
|
來自: 真友書屋 > 《佛教 佛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