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同母之子,,而長者或為父母所憎,,幼者或為父母所愛,此理殆不可曉,。竊嘗細思其由,,蓋人生一二歲,舉動笑語自得人憐,,雖他人猶愛之,,況父母乎?才三四歲至五六歲,,恣性啼號,,多端乖劣,或損動器用,,冒犯危險,,凡舉動言語皆人之所惡。又多癡頑,,不受訓誡,,故雖父母亦深惡之。方其長者可惡之時,,正值幼者可愛之日,,父母移其愛長者之心而更愛幼者,其憎愛之心從此而分,,遂成迤邐,。最幼者當可惡之時,下無可愛之者,,父母愛無所移,,遂終愛之,,其勢或如此。為人子者,,當知父母愛之所在,,長者宜少讓,幼者宜自抑,。為父母者又須覺悟,,稍稍回轉(zhuǎn),不可任意而行,,使長者懷怨,,而幼者縱欲,以致破家,。 【譯述】出于同母之子,年齡大的孩子大多被父母所憎惡,,年齡小的孩子卻大多為父母所厚愛,,這個道理幾乎沒有人能夠清清楚楚地懂得它。我曾經(jīng)私下里一個人仔細思考其中的原因,,大概對人來說,,一二歲時,舉止行動自然而然惹人喜愛,,即使外人看了,,也會產(chǎn)生憐愛之心,況且父母呢,?長至三四歲到五六歲,,放縱地大聲哭叫,在很多方面乖違惡劣,,不聽父母的話,,有時破壞器物,常常觸動一些危險的東西,,大凡是他的言語行動人們都很厭惡,。又多淘氣頑皮的癡性,不聽訓斥規(guī)勸,,雖然是父母也仍然深深地厭惡他,。當大孩子正處于使人討厭的時候,小孩子卻恰恰是惹人喜愛之時,。父母把連同厚愛大孩子的心一同都移到了小孩子的身上,,那么憎愛之情感從此便分得明明白白,于是一直沿續(xù)下來,。當最小的孩子處于可厭惡之時,,在下已沒有可以移愛的孩子了,,父母之愛自然也沒有轉(zhuǎn)移的地方,因此就會自始至終一直喜愛他,,其中的大體趨勢就是這個樣子,。做為人子,應(yīng)當懂得父母的那份愛止泊在何處,,大孩子應(yīng)當稍稍讓著小孩子,,小孩子也應(yīng)當自己控制自己。做父母的,,又應(yīng)當自覺地體悟其中的道理,,稍稍使自己執(zhí)拗的愛心回轉(zhuǎn)一下,不能縱任自己的情感而做事,。如果那樣,,就會使大孩子心存怨恨,而小孩子放縱自己的各種欲望,,這樣是可導(dǎo)致家庭破敗的,。 【評析】舜的父親瞽瞍,另娶妻之后生一子,,名象,,夫妻二人都開始不喜歡舜,千方百計,,想盡各種辦法要把舜殺掉,。這是典型的父母愛幼子的事例。 然而,,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大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卻極不喜歡自己的幼子——與偓倫斯基相戀的結(jié)晶,,她所愛的是與丈夫所生的兒子——阿遼莎,。阿遼莎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還沒有碰到偓倫斯基的那些歲月里,,她所有的希望都在兒子身上,,擔負起了兒子的日常起居,家庭教育的全部重任,,但她從未有過沉重的感覺,。在離開丈夫的日子里,雖有著與偓倫斯基如火如荼的愛情,,但她仍然無法忘掉阿遼莎那星星般的眼睛,,“他會想我的”。安娜總會這樣自言自語,。她為不能見到兒子而痛苦,,她因不能得到兒子的監(jiān)護權(quán)而無法與丈夫離婚,。可以這樣說,,沒有偓倫斯基,,她會崩潰而無生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沒有阿遼莎也同樣如此,。她極不喜歡自己的第二個孩子,,“那個丑陋的小家伙”,安娜每當看到或想起自己的小女兒時總這樣說,。雖然這個小女孩來到這個世界的全部過程是那樣的艱難,,但安娜從來沒有產(chǎn)生過要珍惜她的念頭。在她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個世界之際,,在她臥軌自殺的一剎那,,她想到的是丈夫,是那個對她有著太多牽掛的兒子,,還有那個使她生命復(fù)活的情人——偓倫斯基,。而女兒對她來說,簡直是一個如同過眼煙云的怪物,。她不喜歡她,甚至對她來到這個世界抱有一種嘲諷的態(tài)度,。 有人會說,,安娜·卡列尼娜的生活基礎(chǔ)在俄國,然而父母之愛是沒有國籍之分的,。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都有偉大的母愛,都有誠摯的父愛,,因為這種愛是人類普遍的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