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櫧
產地分布
苦櫧學名( 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Lindl.)Schott.)
長江以南地區(qū)
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zhèn),、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岳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
苦櫧
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 ,、都江堰,、綿陽、內江,、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
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主要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漳州、廣州,、佛山,、順德 、東莞 ,、惠州,、汕頭、臺北,、柳州,、桂平、個舊)
形態(tài)特征
高達20m,,樹冠圓球形,,樹皮暗灰色,縱裂,。小枝綠色,略具棱,。葉厚革質,,橢圓形,長7-14cm,,葉背有銀灰色鱗秕,。花期5月,。10月果熟,。常綠喬木,高達20米,;樹皮深灰色,,縱裂;幼枝無毛,。葉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5厘米,寬3—6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或中部以上有銳鋸齒,,背團蒼白色,,有光澤,螺旋狀排列,。殼斗杯形,,幼時全包堅果,。成熟時包圍堅果3/4一4/5,直徑12一15毫米,;苞片三角形,,頂端針刺形,排列成4—6個同心環(huán)帶,;堅果褐色,,有細毛。
苦櫧
花期5月,,10月果熟,。
生長習性
多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地區(qū)。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也能耐陰,;喜深厚,、濕潤土壤,也耐干旱,、瘠薄,。深根性,萌芽性強,,抗污染,,壽命長。
苦櫧樹是一個群落,,在南京地區(qū)比較少見,。樹的葉子呈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頂端逐漸變?yōu)獒槾绦?,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或中部以上有銳鋸齒,背團蒼白色,,有光澤,,枝葉常以螺旋狀排列上升,有很大的觀賞價值,??鄼綐涞臉淦ど罨疑尸F出縱裂狀,。
園林用途
本種樹干高聳,,枝葉茂密,四季常綠,宜庭園中孤植,、叢植或混交栽植或作風景林,、沿海防風林及工廠區(qū)綠化樹種應用。
繁殖培育
播種繁殖為主,,也可分蘗繁殖,。
材質致密堅韌,有彈性,,供建筑,、機械等用;堅果含淀粉,,浸水脫澀后可做豆腐,,顏色呈淡紅色,供食用,,稱“苦櫧豆腐”,。
相關食品
苦櫧子屬一種天然林木苦櫧的野果,雖早有人做成苦櫧豆腐食用,,但苦澀味較重,。
家常苦櫧豆腐
原料:苦櫧豆腐500克,、精肉50克,、泡椒10克
調料:精鹽、雞精,、胡椒粉、麻油少許,,姜,、蒜末,高湯少許,、食用油適量
做法:將苦櫧豆腐切成厚片或丁,,精肉切末,泡椒切段,,把食用油加熱后,,放入姜、蒜,、精肉末,,用中火炒熟、炒香,,再放入泡椒,、高湯,燒開后再下苦櫧豆腐,同時加入其它調料,,再用中火煮二分鐘,,待湯汁收濃時即可出鍋。
貯存方法:存放于陰涼處或冷藏
注 意:禁止冰凍或高溫暴曬
苦櫧粉皮
苦櫧粉皮,,純屬天然食品,,口味好,實屬上等佳肴,。食用說明
:先把苦櫧粉皮放入溫水中泡10分鐘左右,,后放油炒至軟化,放作料即可食用,?;虺春笾笫场,;蚺c魚,,肉,石雞,,豬腳鈍食用,。
苦櫧粉皮,純屬天然食品
苦櫧粉絲
苦櫧粉絲,,純屬天然食品,,口味好,實屬上等佳肴,。食用說明:先把苦櫧粉絲放入溫水中泡10分鐘左右,,后放油炒至軟化,放作料即可食用,?;虺春笾笫场,;蚺c魚,,肉,石雞,,豬腳鈍食用,。可以作為火鍋食品,。
苦櫧糕
為武夷山風味食品,。采用山中野生苦櫧、甜櫧等殼斗科植物的果仁磨成
槳,,加熱調成塊狀軟糕,,再加佐料精煮,,味道清滑可口而又略帶苦澀,別有風味,。
經濟價值
苦櫧為次生常綠闊葉林的組成樹種,,木材生長輪和心邊材區(qū)分不明顯,紋理直,,結構細密,,材質堅韌,富有彈性,,耐濕抗腐,,可作建筑、橋梁,、運動器材,、家具、農具等用材,。枝葉濃密,,兼有防風、避火作用,,可作為我省非鹽堿土地區(qū)的防風林樹種,。也是針闊混交林或水源涵養(yǎng)林的好樹種。
造林技術
采種
選20~40年生健壯母樹,,在10月下旬當殼斗呈茶褐色時采種,,采回的種子可立即播種,如不立即播種應及時沙藏,,沙藏時不宜過濕,,可與干沙埋于避風雪處。種子千粒重1100~1400克,,發(fā)芽率在70~85%左右,。
育苗
圃地經深耕細耙后筑床,在鼠害嚴重或早春幼苗萌芽出土時有凍害的地區(qū),,宜春播,。條播,,每米長播種溝播15~20粒,,每畝播種量約60公斤。播種時種臍向下放置土中,,覆土2~3厘米厚,,然后蓋草。春播4~5月出土,。因苗木主根粗而須根少,,可用截根促進須根發(fā)達,,提高成活率。
培育技術
定植
一年生苗可按40CM×40CM的株行距定植,,第二年以80CM×120CM的株行距定植,,第三年可出圃一部分米徑2-3CM的中小苗,留圃長勢較好疏密度適宜(120CM×160CM)的苗木,,以后逐年結合銷售或移栽部分苗木,,繼續(xù)培育大苗。
摘葉修剪
定植后,,澆足定根水,,使土壤與苗木根系充分接觸,然后清溝覆土,。定植前或種植后及時進行摘葉修剪以保成活,,一年生苗摘去1/3~1/2的葉子,二年苗以上苗木摘葉并剪去下部1/3~1/2的枝條,,中苗保要留一米高度以上分枝以形成良好的樹冠,,以后生長的大苗再根據園林綠化用途適當修剪。
肥水管理
二年生以上的苗木定植前苗床可深施部分基肥,,畝用復合肥60斤左右,,或施腐熟的農家肥300-500斤,但必須深翻拌勻或種植穴外圍溝施,。苗木生長期每間隔半月左右施肥一次,,復合肥或氮肥10-15斤/畝,或農家肥交替使用,,盡量做到少量多次,,并可利用降雨天氣在中小雨前撒施,但不要沾苗,,不能在大雨前施以免被雨水沖走,。九月下旬起停施氮肥。水分管理以溝不積水,、苗圃能灌能排,,土壤疏松濕潤為宜。夏天高溫干旱注意澆灌,,以一次灌透,,時間以傍晚夜間土溫下降后為好。
病蟲害防治
一般情況下二年生以上苗木病蟲害較少,,且以常見的病蟲害為主,,蟲害輕微的可不予殺滅,對苗木生長影響不大,。病蟲害防治方法參照常規(guī)綜合防治方法,。
相關新聞
龍泉塔石鄉(xiāng):一千年苦櫧樹群亟待保護
日前,,記者在塔石鄉(xiāng)蘆地洋村采訪時發(fā)現,依山而建的小
村莊里竟然還保存著一片樹齡達千年以上的苦櫧樹群,,這些高大古老的苦櫧樹與周圍的青山構成一幅美麗寧靜的風景畫,,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由于保護不當,這些苦櫧樹正面臨著死亡,。
這片苦櫧樹群共有16株,,這里,綠茵茵的青苔猶如一床厚毯子蓋在古老遒勁的樹根與周邊的大小石塊上,,顯得凹凸不平,,分不出哪是樹根、哪是石塊,,抬頭往上看,,被大樹周圍倒掛下來的樹枝包圍的苦櫧樹,形成了樹中亭的美好景象,。這株苦櫧樹就是被當地村民稱為長得最方正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而這兩株是這片苦櫧樹群中長得最矮小的,,可是從它布滿老繭的樹皮可以看出其歷史與其他的苦櫧樹一樣悠久,。據村民介紹,苦櫧樹也叫苦栗樹,,是村里的風水樹,,每年當滿樹的苦栗成熟時,村民就將其加工成苦栗豆腐或苦栗干,,是一道味美且具有祛火功能的綠色山珍菜,。
然而記者在這片苦櫧樹群中,發(fā)現除這邊幾株獨自而居的苦櫧樹長勢甚好外,,大部分靠近村民搭建的豬欄,、茅廁旁的苦櫧樹根部都出現較大的樹洞,有幾株的根部還由于污水浸染引起糜爛,,只剩下不多的根部艱難的維持著生命,,而這株長在豬欄邊上的苦櫧樹就是由于長時間浸泡在污水中,早在兩年前就枯死了,。面對古樹群的呻吟,,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和當地村民行動起來,采取有效措施,,救救這片千年苦櫧樹群,。
故事傳說
夫妻苦櫧樹
冶溪鎮(zhèn),,位于司空山的西麓,,為大別山區(qū)少見的沖積小平原地貌,,
四周群山環(huán)抱,中間一馬平川,,夏季酷熱,。花亭湖水庫的主要水源之一的冶溪河從邊上流過,。三國時期,,曹操大軍由西北經馬踏嶺(相傳此嶺由曹操大軍馬踏而成,故得名馬踏嶺)進據(踞)司空山西部,,屯兵冶鐵,,打造兵器,冶溪河由此得名,。冶溪鎮(zhèn)古樹眾多,,各有淵源。距鎮(zhèn)政府西北一華里的兩株千年情侶(雌雄)苦櫧樹是當地眾多百年苦櫧村的代表,,兩樹并肩而立,,相距三米,遠看如一把打開七成的折扇,,樹蔭一畝有余,,背后流傳著北宋初年一對情侶間凄美的愛情故事:公元916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巧奪了后周周世宗柴榮的天下,建立了大宋江山,。相傳北宋初某年司空山廟會上,,當地有一柴姓大戶的千金柴小姐與本地趙家鋪一趙姓窮苦書生一見鐘情,私訂終身,。趙公子送給柴小姐一把折扇,,柴小姐送給趙公子一對株相互做為定情信物,發(fā)誓??菔癄€不變心,,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不料,,柴老爺“政治覺悟”特別高,對儒家的“天地君師親”理解得特別透徹,,對趙匡胤巧奪柴家天下懷恨在心,,自己又無能力改變這一事實,于是極力阻撓這門親事,,進而毒打柴小姐,,以男方過于貧寒,,門不當戶不對為借口,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轉而將柴小姐許配給一劉姓富家公子,,柴小姐乃剛烈之女,誓死不從,,最后懸梁自盡,,悲壯殉情,后埋葬于此,。趙公子悲痛欲絕,,難以獨生,在柴小姐的“七七”忌日,,到柴小姐的墳前自殺殉情,,鄉(xiāng)人悲其情,將趙公子亦葬于此,。也許是真情感動了上帝,,蒼天不負有情人,第二年春天兩人的墳頭各萌生出一株苦櫧(佛珠)樹,。天佑苦苗,,從此,這兩棵苦櫧樹如一對患難夫妻,,相依為命,,經千年風雨,歷改朝換代戰(zhàn)火至今仍枝繁葉茂,。
苦珠,,應該屬于尖果類吧,圓形,,成熟前為白色,,成熟后為黑色我家后山有很多的苦珠樹??嘀槟コ傻姆劢锌嘀榉?,是一種很好的食品,它是降火的良藥,。
我的家鄉(xiāng)在江西撫州金溪縣,,我家房子后面就是山,山上長著很多“苦珠樹”(我家鄉(xiāng)的方言就叫“苦珠”,,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樹種,,我是音成“苦珠”的。)秋天結出果實,圓的,,一般有大人的小拇指般大小,,一棵樹上會結成千上萬這樣的果實,這果實就叫“苦珠”,。
把它的果實破殼,就會有白色的果肉,,味苦,,所以得名“苦珠”,每當收完秋季水稻,,鄉(xiāng)親們都到山上撿熟透了掉到地上的“苦珠”,。小孩子則會把它和剛成熟的,收獲的黃豆一起煮著吃,,因為苦,,所以才放豆子來減輕點苦味。
苦珠粉:
大人們會把“苦珠”做成苦珠粉,。把它放在太陽下,,把它曬破殼,取白色的果肉,。然后把果肉放在水里面浸泡使之變軟,,然后磨成漿,因為它是苦的,,我們就會用清水把它漂清它的苦味,,漂過幾道水之后就不很苦了,然后就用一塊大的布過濾“苦珠漿”:
1>
留在布上的渣也是寶啊,,把它放在大鍋內用火熬,,熬熟了之后就會結一塊了,然后把它切成小塊小塊的“苦珠豆腐”,。跟現在的米豆腐極象(我在大學食堂第一次吃到米豆腐,,還以為是苦珠豆腐呢,吃了之后才發(fā)現不是,,因為味道不對,。),這種豆腐在我們那可是一道好菜呢,!
而過濾之后的獎呢,,讓它澄清,之后把水倒了,,留下的就是“苦珠粉”了,,不過要把它曬干,便于儲存!
苦珠豆腐
苦珠是苦珠樹上結的果子,,因為味苦,,形狀又像珠子,所以叫做苦珠,。而苦珠豆腐是由苦珠經過爆灑,、剝殼、磨粉,、加工而形成的跟豆腐一樣的美味食品,。經過加工后的苦珠豆腐一點也不苦,,其味反而更鮮美,,實在是農村一道上等的好菜,!
漿要放在桶里浸上一段時間,才會把那苦味浸除,。過段時間后就可以放在鍋里煮了,,下面就是煮好后的苦珠豆腐,之所以還泡在桶里,,是因為這樣子不會壞,,要做菜時直接拿上來煮就是了。
至于煮的方法可能比較多,,不過在我們這兒都是跟煮水豆腐一樣的煮,,下圖便是煮好了的苦珠豆腐,味道不錯的,,不過在加工過程中沒有把握好的話,,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苦味。
苦珠剝殼后,,用機器打成漿,,見下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