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接觸頻繁,,人際關(guān)系也益趨復雜,,社會大眾對心理學研究的需求與熱衷的程度也與日俱增,,但是深奧難懂的科學心理學,使人望而生畏,,有人譏諷心理學是“用大家都不懂的話,,說大家都懂的事”不是沒道理的,像“人際溝通分析”這樣的“通俗心理學”就廣受歡迎,,因為淺顯易懂,而且更為實用,。“我好,,你也好---人際溝通的分析”這本書是美國哈禮斯(Thomas Harris)所著,,此書不僅暢銷美國,而且到處可以看到“I‘m OK,,You’re OK?!钡拇笞謭?,成了大家人生哲學的標的,一種境界,,一種生活態(tài)度,。 “人際溝通”分析的概念(TransactionalAnalysis),最早是心理學家柏恩(EricBerne)所提出來的,,他的“P---A---C”理論,,把個人的“自我”劃分為“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tài),,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有這三種狀態(tài)交互存在著,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gòu)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份?,F(xiàn)在就將哈禮斯這本書“I‘m OK,,You’reOK?!敝械摹敖涣鞣治隼碚摗弊髡榻B如后: 一開始,,作者即提出“交流分析”的創(chuàng)始人是柏恩,他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交往分析”的基本分析單位,,社交的基本單位作為“交流”,當兩個人見面,,一個人先開口說話,,或以其他方式表示他人的存在,叫做“交流刺激”,,之后,另一個人會說些與刺激有關(guān)的話,,或做某些事來反應,,稱之為“交流反應”,?!敖涣鞣治觥本褪菣z查這些交流的方法---我對你做某事,你回報我某事,,同時也決定人類會以多重天性(“父母”、“成人”,、“兒童”)中的哪一部份作反應。利用這“人際溝通分析”的技巧,,了解自己和別人交往時所用的“自我狀態(tài)”后,如果對這關(guān)系感到不滿,,可以下定決心,,自由選擇,將“自我”從這一種狀態(tài)改變到另一種狀態(tài),,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謀求改善人際關(guān)系。誠如臺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先生所說“只要自己愿意,,就可控制未來,這種積極的看法,,使得自己對自己前途充滿信心,,也較符合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 所謂“父母”“成人”“兒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實的心態(tài): “父母”(P)---是指記錄在腦里的早期經(jīng)驗,,小孩把看到,、聽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記入“父母”中,如絕對不可說謊,、浪費是一種罪惡、絕對不能信任男人,、警察是無法信任的、,、,、等,。 “兒童”(C)---所記錄的就是小孩“所見,、所聞、所感覺,、所理解”的資料,。通常是情緒性的反應,包括“好”的及“不好”的,。 “成人”(A)---主要是將刺激轉(zhuǎn)變成訊息,,然后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分析歸檔后,檢查“父母”的資料是否真實,?是否仍然合乎時代,何者可用,?檢查“兒童”,,它的情緒表現(xiàn)是否適當,,決定何種情緒以何種方式可安全發(fā)泄出來,。 談到人際溝通的方式,交流分析將溝通分成三種類型: 一,、互補溝通:是刺激與反應相互平行的溝通,。即某人從一種狀態(tài)發(fā)出訊息,對方順應發(fā)信者期待,,還以發(fā)信者預期的反應,,有九種類型,茲舉其一種類型: 學生:“老師,,請問我這次期考得幾分,?”PAC老師 老師:“六十分?!盤AC學生 二,、交錯溝通:溝通時發(fā)出訊息,,回來的卻非預料中的反應,如果經(jīng)常發(fā)生交錯溝通,,溝通就會產(chǎn)生阻礙,,無法繼續(xù)溝通。共有七十二種類型,。茲舉其中一類型: 學生:“老師,,請問我這次期考得幾分?”PAC老師 老師:“不好好用功,,還有臉問我,?”PAC學生 三、曖昧溝通:表面上發(fā)出合理的訊息,,實際上是發(fā)出別的訊息,,蘊藏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例如: 爸爸對兒子說:“你哥哥考了九十分,,姐姐考了一百分,。”(內(nèi)在)“你最沒出息了,?!? 依據(jù)交流分析理論,人與人之間可能的生活態(tài)度有四: 一,、我不好---你好:人類在嬰兒早期的共同感覺經(jīng)驗,持此生活態(tài)度的人有兩種生活方式(1)認定自己真的不好,,發(fā)展成退縮的生活方式,。(2)服從別人的要求,努力得到贊許,。 二,、我不好---你不好: 三、我好---你不好: 不幸的孩子可能會轉(zhuǎn)變成第二,、第三種態(tài)度,。 四、我好---你好:這是種意識的,、語言的決定,。 以上前三種態(tài)度基于感覺,第四種則基于思考,、信念,、行動。 如果想了解其它各種人際溝通類型,,可以閱讀此書,,書中對每種溝通類型都有詳盡說明,并舉例圖示。我們也可以想想看:在與家人,、同事,、學生溝通時,通常自己的自我狀態(tài)是甚么,?有時是否會嘗試改變這種自我狀態(tài),?或是努力維持第四種生活態(tài)度?不過書中有一段話是當我們企圖改變態(tài)度時,,所必須深思的:……只有“兒童”才會要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成人”就能明白,耐心和信念是重要的,。我們無法保證,,當你認為“我好---你好”時,馬上就會有“好”的感覺,。同時,,“成人”也能看出別人的“兒童”反應,而不去理他,。 |
|
來自: 茶香飄萬里 > 《人際關(guān)系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