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功,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難以勝數的武術及氣功愛好者,,千余年來經久不衰,。可以說,,它是氣功史上流傳最久,、覆蓋面最廣,、影響最深的一種功法。在道家養(yǎng)生學,、中醫(yī)學,、武術氣功學里,均可覓見其蹤影,。其中,,以它在養(yǎng)生祛病的領域之影響尤為深廣,人們稱贊它是借助自身力量與疾病作斗爭,,延長生命的一種優(yōu)秀功法,。古今著名的氣功養(yǎng)生家、中醫(yī)學家都認為,,通過練小周天功,,督脈一通,百脈俱通,,激發(fā)的真氣沿小周天路線運行,,能使痼疾頑癥霍然而愈。那么,,小周夫功祛病養(yǎng)生的科學機理是什么,?我認為,小周夫功祛病養(yǎng)生的機理,、與中醫(yī)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或者說是大同小異的。我自幼因先天不足,,體弱多病,,后隨內家渾元派第九代傳人蕭天義老先生修習道家內丹功。在師父的精心指導下,,我按訣認真苦練,,果見奇效,數月即打通了小周天,,使所患的肺結核,、腸胃炎、慢性腎炎等頑癥得以痊愈后來,,我在練功之余,又研習中醫(yī)理論,、與所學丹功相互印證,,對此略有些心得淺述如下。 練習小周夭功,,重視意守下丹田,,煉精化氣,。在道家內丹功中,下丹田是指臍內一寸三分處,。如能用正確的方法,,意守返觀這個地方,便會覺得下丹田微有暖意,,日漸功進,,慢慢彌漫開來,全身皆有暖融融之感,。繼續(xù)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地回光返照下去,腹部丹田處便會有跳動感,,同時會感到溫熱感更甚,,即使是在冬天,也不會感到寒冷,,身心內外,,有一股氤氤氳氳的虛無恍惚氣象。這種情況,,即是先天天元陽真氣產生,,古氣功術語稱作“無極生太極”,“道自虛無生一氣”,。在今天隨著科學的日漸昌明,,是完全可以用生物學、物理學,、中醫(yī)學等方面的知識,,來闡釋這一奇特現象的。對于下丹田所處的地方——臍內一寸三分處,,現代醫(yī)學表明,,這一位置是植物神經主要神經叢和神經節(jié)的所在地,它支配著胃,、腸,、肝、腎,、腎上腺及生殖系統(tǒng)等臟器與血管,,在針刺神闕穴深部時,可激發(fā)出呈雙向貫注的放射性經絡傳感路線,。內丹家認為它的生理功能為:包藏精髓,,貫通百脈,滋養(yǎng)一身。其作用是很大的,,但人們平時由于雜念很多,,意識不專一,呼吸之氣僅深入到上隔肺府氣海,,無法刺激到人體下丹田,、該處的功用也就鮮為人知了。練功時摒棄雜念,,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返觀內視下丹田,呼吸勻細深長,,綿綿若存,,心息相依在這種神、氣,、形高度協調合一的情況下,,平時的主觀意識受到抑制,但潛意識(即氣功中所說的真意)卻發(fā)揮出了巨大的支配能力,,神與氣在臍內下丹田處相抱相合,,互相激發(fā),該處的神經叢和神經節(jié)在神與氣的鼓蕩刺激下得到接通,,神經支配能力也得到加強,。在這一過程中,會伴有電位變化,,形成電荷移動,,使下丹田處有麻熱脹、蟻走或跳動的感覺,,人們稱之為“得氣”感,。這種生物電荷形成后,就能迅速通過神闕穴深部的經絡網傳導并散發(fā)到全身各處,。應用于武術技擊,,配合呼吸意念,可提氣聚勁,,增強功力,;用于養(yǎng)生祛病,則可調整生理機能,,增強生命能量,。 下丹田“得氣”在武術技擊上的應用,這里暫且不探討,。對于養(yǎng)生祛病方面來說,,它卻有著非常神奇的作用,。學過中醫(yī)經絡穴位知識的人都知道,,背后相對于肚臍的地方便是命門穴,,腎臟即位于命門穴的兩側,左右各一,。中醫(yī)學認為,,腎主五內之精,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下丹田處的生物電流產生后,能促使腎臟源源不斷地分泌腎精,,在生物電的溫煦作用下,,腎精又可化為更加精微的人體生命物質——元氣。而體內元氣的充沛和正常運行,,正是生命個體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物質基礎,。通過不斷練功,元氣愈聚愈多,,氣滿自動,,便會沿著人體經脈,順其自然地運動,,達會陰,,過尾,沿督脈上行至百會穴,,再經前額下行,,通過“鵲橋”(舌抵上胯形成的“橋”)接入任脈而回到下丹田。體內元氣這樣循環(huán)一周,,便是打通了“小周天”,。打通小周天,戲練功者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標志著本身功力取得了質變性的突破。功至此境,,可保身無疾病,,以前所患的痼疾多可霍然而愈。 氣通小周天,,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祛病養(yǎng)生功效呢,?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首先,,中醫(yī)學認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體機能的太過與不及——陰陽失調。太過,,就會發(fā)生實證,、熱證;不及,,就會發(fā)生虛證,、寒證。中醫(yī)治病就是調節(jié)這種太過與不及的情況,,使之趨于平衡,,即《黃帝內經》中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而小周天一旦打通,,則水火即濟,陰陽相合,,達到高度的“陰平陽秘”,。這樣,病源消除了,,各種沉疴痼疾自會不藥而愈,。其次,練習小周天功,,能強健脾腎功能,,扶正祛邪,提高人體免疫力,,也是促使頑疾痊愈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練功時,除了能激發(fā)腎陽真氣外,,功中的特有要求——搭“鵲橋”(即舌枉抵上胯),,能使口腔津液滋生,將其輕輕咽下匯入丹田,,能益脾胃,。特別當小周天通后,氣機循督脈到達頭頂時,,腦部的中樞神經受到激發(fā),,促使內分泌均衡分布,這時會有更為純粹的,、甘甜清涼的津液下降,,古人稱之為“玉液瓊漿”,或“金津甘露”,,其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使胃口大開,,完全吸收食物的營養(yǎng),還有保護胃壁,、胃粘膜及抗衰老的作用,。同時,這種津液吞咽下去,,尚有煉液化精之大用,,與煉精化氣相配合,形成良性循環(huán),。益補脾腎,對于久虛病體的康復是很重要的,。古今中醫(yī)名家均認為,,當慢性疾病發(fā)展至五臟受損,證情紛繁,,治療治療棘手之際,,惟有培補脾腎一途,脾腎一健,,其它癥狀則迎刃而解,。如清代名醫(yī)吳謙說:“凡病久虛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因為,,按照中醫(yī)的觀點,,人之所以得病,病之所以久治不愈,,關鍵是自身薄弱,。如《黃帝內經》上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正氣充足,致病的邪氣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而經現代醫(yī)學證明,,中醫(yī)脾腎的生理功能,與西醫(yī)的消化,、血液,、泌尿、免疫,、內分泌等系統(tǒng)均有關系,。因此,,如果脾腎的功能一旦趨于正常、強健,,將可大大提高人體的機能活動以及抗病和康復能力,。中醫(yī)學將這種綜合抗病和康復能力叫做“正氣”,認為它是使疾病得到好轉乃至痊愈的決定性因素,。在中醫(yī)學上,,對于那些久病不愈的頑疾,如果在辯證的基礎上施以培補脾腎治療,,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了,,頑疾便會隨之而愈。而修煉小周天功,,對調節(jié),、強健脾腎諸臟,恢復它們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著獨到的功效,。因此,練功能祛病除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上述可見,,小周天功養(yǎng)生祛病的機理是符合中醫(yī)理論的。只不過中醫(yī)治病是用藥物來調整人體陰陽,,而練功祛病是通過特殊的手段調心,、調形、調息來調整自身陰陽平衡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