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fù)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復(fù)次阿難,!為什么十八界亦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本具呢,? 十八界即藏性,梵語馱都,,意即界,。界就是界限,。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以內(nèi)之能緣者,,屬根的界限,。外之能緣者,屬塵的界限,。中間能分別者,屬識的界限,。界亦有依的意義,因?yàn)楦?、塵,、識互相依附,。 識能分別,,根能生長,塵則是污染不清凈。如眼根對色塵時(shí),,便生出分別識心,,分別好看和不好看,。耳根對聲塵時(shí),便分悅耳與逆耳。鼻根對香塵時(shí),便生香和臭的分別識心。其余類推,,前五塵皆有形相可表示,唯有法塵則無實(shí)體,,無可表示,。意根對法塵時(shí),只生出分別心,,即第六意識。雖是分開為十八界,,其實(shí)都屬如來藏妙真如性含藏的。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于眼識,。 (一)初說眼色識界,。阿難!如你已明白眼根與色塵,一個(gè)是增上緣,,一個(gè)是所緣緣,,兩緣相合就生出眼識。 此識為復(fù)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這個(gè)識是因眼根所生,,以眼識為界限,叫做眼識界,?還是因色塵所生,,以色塵為識之界,叫做色識界,?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阿難!假如眼識因眼根而生,,與色和空沒有關(guān)系,,但無色空,便無可分別之塵,,因單靠眼根是不能生識的,。縱使有能生你之識,,但無色和空,,就無可分別,則有識亦無所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你眼所見,,不是青黃赤白之色,又無長短方圓之形,,無所表示,,則識從何處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諢o色時(shí),。汝識應(yīng)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 如果識是因色塵而生,,以色塵為界,但看見虛空無色的時(shí)候,,則色塵已滅,,你識亦滅,。識滅則無所知,,為何見空時(shí),識又知是虛空呢,? 若色變時(shí),。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假若色塵變遷的時(shí)候,你亦知道色相已經(jīng)變遷,。既然知道,,就證明你不會(huì)隨色變遷,那就成為一存一亡,,沒有對待,,識界從何處可成立呢?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yīng)不識知虛空所在,。 如果是遇色塵變時(shí),識變隨變,,所以沒有界相,。如果不隨變,則永遠(yuǎn)存在,。但既然是從色塵所生,,自然一無所知,應(yīng)當(dāng)不能知道虛空所在,。今既知虛空所在,,則證明識不是從色所生。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 若說眼識是兼根兼境,是湊合眼根和色塵共生的,,那么它們是蜞合而生還是離開而生,?如果是湊合而生,還有一條隙縫,。如果是離開而生,,那你的眼識,一半屬于有知,,一半屬于無知,。有知的湊合眼根,無知的湊合色塵,。雖說是離開,,其實(shí)是湊合,有知合無知就成為二合,,半從根半從塵就是雜,,半合根半合塵就是亂。體性既成雜亂,,怎能成識之界呢,? 是故當(dāng)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yīng)當(dāng)知道,,眼色為緣而生眼識界之說,現(xiàn)在向三處推究,,都無所得,,都是虛妄。那就眼根,、色塵,,以及色識三種,,都無實(shí)義。既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所表現(xiàn)的。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于耳識,。 (二)說耳聲識界,。阿難!你亦明白耳根和聲塵互相為緣,,由耳根聽見聲塵,,便生出分別的耳識。 此識為復(fù)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阿難。若因耳生,。動(dòng)靜二相,。既不現(xiàn)前。根不成知,。必?zé)o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這識是因耳所生,,以耳為界,還是以聲所生,,以聲為界,?如果是因耳根而生,以耳根為界限,,則要有動(dòng)聲和靜相,,才能聽見。但動(dòng)靜二相如不現(xiàn)前,,則單單靠耳根是無從知道的,,知尚且不可得,那么你的耳識,,究竟是何相貌呢,? 若取耳聞,。無動(dòng)靜故。聞無所成,。云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復(fù)從誰立。 如果識從耳聞而來,,無有動(dòng)靜二種聲塵的時(shí)候,,則能聞之根,亦無從成立,,怎能生識,?如果說肉耳能生識,可是肉耳屬于身根之色相,,身根的物件是觸塵,,那又怎么可以把耳形之身根,來做能聞的對象,,叫做識界,?那么耳識既非聞根肉耳所生,它復(fù)從何處而立界限呢,? 若生于聲,。識因聲有。則不關(guān)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如果識是從聲塵而生,則不關(guān)耳聞之事,,但聲必因聞而顯現(xiàn),。如果無聞,也就沒有聲相所在之處,。聲塵既亡失,,如何能生識呢?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yīng)聞識。 若說耳識是從聲塵而生,,所說的聲音亦是因聞而有,,那么聞聲之時(shí),就應(yīng)該聞到識之相呀,!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倘若不能聞到識之相,,就不成為耳識界了,。如果能聞到識,那么這個(gè)識就同于聲塵了,。識既會(huì)被耳根所聞,,則沒有識,又誰能知聞聲和聞識呢,?如不能聞識及聞聲,,一無所知,則這個(gè)人豈不同于草木一樣無情,? 不應(yīng)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nèi)外相,。復(fù)從何成,。 不應(yīng)該既有聲,又有聞,,而不靠識加入中間為其界限,。界若沒有識居于中間,,則內(nèi)之能聞和外之聲相,,就不能互相為緣而生識界。既無識界,,則內(nèi)根和外塵的界相,,更無從成立。 是故當(dāng)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當(dāng)知,耳根和聲塵,,二者為緣而生耳識,。這三處都無處所,,則耳與聲及聲識界三種,都是幻妄相,,本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于鼻識,。 阿難,!你以前已經(jīng)聽過,相宗權(quán)教,,里面所講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當(dāng)時(shí)是為度二乘及破外道而說的權(quán)巧方便法門,現(xiàn)在是講實(shí)性第一義諦楞嚴(yán)大定道理,,故不應(yīng)在法塵上有所執(zhí)著?,F(xiàn)在再說(三)鼻香識界。 你亦已知,,鼻根對香塵,,互相發(fā)生因緣,,而生鼻識,。 此識為復(fù)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此鼻識是從鼻根所生,以鼻根為界,?還是依香塵所生,,以香塵為界?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嗅知?jiǎng)訐u之性,。 若是從鼻根所生,則在你心中,,以什么為鼻,?以肉形如雙垂爪的是鼻,?還是以能嗅香臭和能呼吸的是鼻? 若取肉形,。肉質(zhì)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云何立界,。 如果取臉上肉形為鼻,,但肉質(zhì)實(shí)乃屬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觸塵,,故只可名為身識,不可名為鼻識,。既然屬于身根,,它的物件當(dāng)然是觸塵,而不是香塵,。鼻尚且無名,,如何說識是因鼻生,而依之立界呢,?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如若取嗅覺為鼻識,,則你心中以什么為知呢,?以鼻肉為知,但肉之知是屬于身根,,原有觸覺之用,而不是鼻識了,。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yīng)非覺,。如是則應(yīng)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yīng)無所在,。 如果以鼻孔內(nèi)之空作為能嗅知,則空自知,,你之鼻肉應(yīng)無感覺,。這樣則一切虛空,皆應(yīng)是你了,。你的鼻肉既無知覺,,則你全身,亦應(yīng)無知覺,。虛空既然是你,,虛空本來是無所在的,那么阿難今日亦應(yīng)無所在了,。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yù)于汝,。 如果以鼻識是香塵所生,,則知自然屬于香塵,與你絕無關(guān)系,。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栴檀木。二物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則非臭,。 若香味和臭味,都是從你鼻孔生出,,則香和不香二種氣味,,不會(huì)從伊蘭(最臭的樹)和旃檀木出生。這極臭的伊蘭和極香的旃檀,,二種氣味不來的時(shí)候,,汝自嗅汝鼻,究竟是香還是臭,?若是臭則非香,,香就不會(huì)臭。 注:伊蘭樹,味極臭像腐尸,,花紅色甚美麗,,但毒性強(qiáng),食之立斃,。旃檀樹生北俱廬洲,,是奇香樹,有時(shí)亦生伊蘭從中,,一有旃檀妙香,,則伊蘭臭味全沒。這是臭極則香,,香極則臭,。伊蘭臭到極,一遇旃檀奇香,,便失去臭氣,。惡人就和臭氣一樣,如在惡人中,,忽有一善人,,便可影響其棄惡歸善,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也,。好像我們現(xiàn)在科學(xué)昌明,但發(fā)明到極點(diǎn),,便會(huì)變壞,,變壞后人們又處在不知道中,又恢復(fù)再發(fā)明,。世界是常在循環(huán)變化中,,不是固定不變的。 若香臭二俱能聞?wù)?。則汝一人,。應(yīng)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如果香臭二種氣味都能嗅到,,則你一個(gè)人,,應(yīng)該有二個(gè)鼻。現(xiàn)在對著我來問佛法的道理,,應(yīng)該有二個(gè)阿難,究竟哪一個(gè)是你的真體?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復(fù)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如果說只有一個(gè)鼻,,而能同時(shí)聞香和臭,,則香臭已混而為一,沒有分別,。臭可為香,,則臭無自性;香可為臭,,則香無自性,。二種既無根性,則鼻識的界限,,依什么來建立呢,?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yīng)不知香,。 如果鼻識因香塵而生,則鼻識因香塵而有嗅,,好像眼識因色而有見,,但不能回光返照,自見其眼,。故鼻雖能嗅,,而不能自嗅其鼻。鼻識既然從香塵生,,應(yīng)亦不自知其香,,就證明識不是從香生。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如果能夠知道香,就證明不是香生識,,如果不知道,,則不可叫作鼻識。香若不靠嗅,,則不知有香,,香界就不能建立。識若不知道香,,所謂因香建立之香識界,,亦無從建立了。 既無中間,。不成內(nèi)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鼻根屬內(nèi),,香塵屬外,既然沒有中間之鼻識,,則內(nèi)之鼻根,,外之香塵,俱不存在,。內(nèi)外俱不存在,,則能嗅之性,亦不存在,,亦成虛妄,。 是故當(dāng)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應(yīng)當(dāng)知道,,鼻香為緣,生鼻識界?,F(xiàn)在向三處推求,,俱不可得。則鼻根,、香塵和香識界,,三者全是虛妄相,。既不是因緣生,亦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所表現(xiàn)的妄相而已,。 這個(gè)暑期班,,有人要求要受五戒,,有人要求受八戒及菩薩戒。在佛教里,,受戒是入佛門最重要的法門,,你們肯受戒而能守戒,這是最好的,。在家人可受五戒及八戒,。至于十戒則是初出家做沙彌時(shí)受的。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本來是出家人受,,但在家亦可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故在家人亦可受?,F(xiàn)在為紀(jì)念暑假班楞嚴(yán)會(huì),我送你們每人一雙羅漢鞋,,作為紀(jì)念,。不是要你們?nèi)バ辛_漢道,自利而不利他,,意思是要你們修大乘,,行菩薩道。只要用心來學(xué)楞嚴(yán)經(jīng),,我是最歡喜的,。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于舌識。 (四)現(xiàn)在說舌味識界,。阿難,!我以前曾經(jīng)對你說權(quán)乘之法,十八界里,,有一種是舌和味互相為緣,,由舌才知味,有味舌才知,。舌根味塵,,而生出分別心,,叫做舌識。 此識為復(fù)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這識是因舌根所生,,以舌為界限,還是因味塵所生,,以味為界限,。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xì)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如果舌識是舌根所生,則所有世間的甘蔗,、烏梅(即酸梅),、黃連(藥名味最苦)、石鹽(即食鹽),、細(xì)辛(藥名),、生姜、玉桂(藥名),,這些東西都成為無味,,沒有甜酸苦辣等味了。如果沒有這些味塵來刺激你的舌根,,你試嘗嘗自己的舌頭,,是甜呢?還是苦呢,?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如果舌性是苦的,,是由誰來嘗舌頭而知道是苦的呢?因舌是不會(huì)自嘗的,,那是誰來知道它是苦呢,?若舌性不是苦,自然無味,,則味自然不是生于你之舌,,如何可立識界?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于舌根,。應(yīng)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若說舌識單因味塵而生,,那么識亦就變成味,,亦和舌根一樣,自己不能嘗自己,。既然不能自嘗,,如何能知道是有味和無味呢?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yīng)多體,。 又味有很多種,,酸甜苦辣,不是同一物所生,,如蔗甜,、酸梅、姜辣,、黃連苦等,,味既然多種,那么識亦應(yīng)有多體了,。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yīng)無分別,。 如果舌識只是一體,,其體必從味生。那么所生之識,,也只是一種,。能生之味,也該是一種,,則變成鹽的咸,,水的淡,蔗的甜,,姜的辣,,各味混合而生。一混合就有變化,,不能分別咸淡甘辛,,失去其本性之味。甘不甘,,苦不苦,,酸不酸,辣不辣,,變成一味,,沒有什么分別了。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云何復(fù)名舌味識界。 既然無分別,,就不能取它的名字為識,。既不名識,怎可說舌味為緣,,生舌識界呢,?味是無分別的,識是能分別的,,若無分別就不能叫作識,。 不應(yīng)虛空。生汝心識,。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無自性。云何界生。 亦不應(yīng)該從無知的虛空,,產(chǎn)生你有知的心識?。∪缫陨喔秹m和合在一起,,產(chǎn)生你的心識,,但舌是有知,塵是無知,,如和合在一起,,體性便成紛亂,好像水土混合,,水就失去流動(dòng)的自性,,土也失去干燥的自性。所以說元無自性,,無自性怎可立界,? 是故當(dāng)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yīng)知,舌根和味塵互相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是虛妄。則舌根和味塵及舌識界三者都非因緣,,非自然性,。如說是因緣生,則落在有中,。如說自然生,,就落在空中??沼卸?,都不是中道了義,舌識界究竟從何處來呢,?都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xiàn)的,。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于身識,。 (五)現(xiàn)在說身識。阿難,!你亦知道小乘之道理,,身根和觸塵互相為緣,便生出身識界,。 此識為復(fù)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這個(gè)能分別的識是因身所生,而以身為界限,?還是因觸所生,,而以觸為其界限? 阿難,。若因身生,。必?zé)o合離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阿難,,如果說身識是單因身根而生,不必藉塵觸,,這樣雖有身根,,而無離和合二種觸塵,亦就沒有粗和細(xì)二種覺觀來做它的助緣,,那又怎會(huì)生起身識界呢,?縱能生識,但無觸塵,,無所分別,,就不成為識。粗緣為覺,,細(xì)緣為觀,,身又怎樣有識呢? 若因觸生,。必?zé)o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這里破單塵不能生觸,。若說因觸塵而生,,則與你身無關(guān),世上哪有不在自己身上,感覺到離合,,而要在他人身上,,感覺到離合的道理呢?即是說,,世間誰有不依于本身,,而能知離合覺觸的道理。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阿難,!世間之物,,是不能自己觸自己,而能成感,。因?yàn)槲锸菬o分別識,,所以必定要和身根相湊合,然后方能知道有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若因觸而知道有身,則這個(gè)知是從觸而生,,即是觸塵,。若因身而知有觸,則這個(gè)知是從身而生,,即是身根。但這個(gè)知既然從觸塵生,,便與身根無關(guān),。如果是從身根生,亦與觸塵無關(guān),。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身根和觸塵,原本是沒有內(nèi)外對立之處所,。觸與身和合,,即是身根之本來體性。觸與身離開,即是虛空相而已,。 內(nèi)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復(fù)立,。內(nèi)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內(nèi)之身根和外之觸塵,,假若不成立,則中間所生之身識,,又從何處而得安立,?中間所生之身識若不成立,則內(nèi)外根塵之性亦都成空,。那么你的身識生起,,又從何處建立觸識界呢? 是故當(dāng)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yīng)知,身根和觸塵,,互相為緣而生身識界,,都是虛妄。身根,、觸塵及身識界三者,,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于意識,。此識為復(fù)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六)現(xiàn)在說意法識界。阿難,!又你已明白,,意根和法塵互相為緣,其中便生意識,,此識是因意所生,,以意為界,還是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發(fā)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如果你的意識,單因意根而生,,則必定有個(gè)所思的法塵,,才能發(fā)揮你的意思。若無所思之法塵,,則能思之意根,,亦無從生起。因意根既離開攀緣法塵,,則意根亦就無形無影,,如何能生意識?那就是說,,如果根塵都不存在,,則意識將有什么作用呢?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又你的第六分別意識,,和第七思量識之意識心,,同是有了別的性能。試問第六識與第七識是同呢,?還是不同呢,?如果是同,那么識心就是意根,。為什么這個(gè)識心,,又為意根所生? 異意不同,。應(yīng)無所識,。若無所識。云何意生,。若有所識,。云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云何立。 如果識心和意根,,兩不相同,,則一定同于無知之外塵。既同塵就無所識,,不能和意根同類,,亦不能叫作意生之識。若有所識知,,則意根與識,,同有了別性,怎可以分出此是意根了別性,?這是意識了別性,,是同是異,根識二性都分不清楚,,怎能于中立起意識界呢,?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如果說意是緣法生,則世間一切諸法,,都離不開色,、聲、香,、味,、觸之五塵。你且看看,,色法,、聲法、香法,、味法和觸法,,都是相狀分明,以五塵對五根,,各有所對,,但都不是意根所攝之法。意根所緣的是法塵,,只是前五塵的影子,,五塵的實(shí)法,絕不會(huì)走入意根里面,。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今汝諦觀。法法何狀,。 如果你的識心,,是決定依于法塵而生,既有所生,,必有形狀,。你現(xiàn)在可詳細(xì)觀察,法塵之法,,究竟作何形狀呢,? 若離色空。動(dòng)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若法塵離開前五塵,,色空、動(dòng)靜,、通塞,、合離、生滅諸形相,,它是沒有自體的,。好像影離形,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云何生,。 法塵生,則與色空五塵一同生,,如形生影生,。法塵滅則與色空五塵同滅,如形滅影滅,。所因的法塵既無自體,,因它所生而有的意識,又作何形狀呢,?既然能生之法塵,,沒有形狀,則意識界怎可以因法塵而得建立,? 是故當(dāng)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應(yīng)當(dāng)知道,,意緣法,,生出意識界,都是虛幻相,。則意根和法塵以及意識界三者,,都是虛妄,既不是因緣生,,亦非自然性,,而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xiàn),。 佛以前所說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權(quán)巧方便法門,。阿難以先入為主,不舍得放下,,又不敢擯棄,,現(xiàn)在見佛陀把以前所說的道理,完全推翻不承認(rèn),,豈不自相矛盾,?因此不明白,便生出種種懷疑,,左問右問,。故佛告訴他說:以前所說的法,是暫時(shí)的,,不實(shí)際的,。只是權(quán)巧方便,用因緣正理,,來破外道邪說,,而不是大乘了義。現(xiàn)在才是中道了義,,第一義諦,,楞嚴(yán)大定,修證了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