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藏:中國龍形象揭秘
商代后期玉龍清 “敬天勤民之寶”及印拓南宋 陳容《云龍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對龍的形象都很熟悉,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國龍形象的形成過程和特殊含義,。如為什么中國龍的形象最后定格在“三停九似”,?為什么中國龍以“五爪”為尊?為什么龍一直被視為最大的吉祥物,?歷代藝術(shù)品龍的形象與社會的興衰有何關(guān)系,?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文/ 鐘葵
圖:資料圖片
中國龍形象揭秘
認(rèn)識中國龍,,首先要從軀干開始,,我國遠(yuǎn)古時期的龍形圖案基本上呈“C”形,,后來逐漸向“S”形過渡演變。
從“C”形向“S”形演變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屬興隆洼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年,,近年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的長達(dá)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而成的龍形圖案,,龍頭朝西南,,龍尾朝東北,,彎身弓背,,呈曲線狀。在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一個屬于龍山文化早期(距今約4500年)的泥質(zhì)褐陶盆,,里面所繪龍紋整體呈“C”形,。最典型的“C”形藝術(shù)品莫如紅山文化大玉龍,該玉龍出土與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高26厘米,,由墨綠色軟玉琢成,通體磨光,,龍神卷曲成“C”形,,被譽(yù)為“中華第一玉龍”。
傳說夏代以蛇為圖騰,,亦即我國早期的龍圖騰,。此時期的龍形圖案仍保留著早期特征,商代龍形圖案也是如此,。直至周代以后,,中國龍的軀干形態(tài)才出現(xiàn)了大的變化,尤其是回首玉龍的出現(xiàn),,使龍從頭至尾呈“S”形,,顯得變化多端,曲折有致,,龍的形體比“C”形龍更優(yōu)美,,從而奠定了中國龍的基本形態(tài)。
“S”形猶如蜿蜒而流的河水,,因而“S”形中國龍可以說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象征,。中國龍從“C”形演變到“S”形,標(biāo)志著中華民族從各地遷徙到黃河長江沿岸,,以大江大河為依托休養(yǎng)生息,,繁衍發(fā)展。黃河,、長江九曲十八彎,,“S”形的中國龍,,不正是黃河長江的形象描繪嗎?
后來人們將“S”形中國龍分為三部分,,稱為“三?!保@三部分基本上長度相等,。自首至膊是上停,,自膊至腰是中停,自腰到尾是下停,。
我們知道,,中國龍是由多種動物的部分形象特征組成的,這種組合從開始到定型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龍形圖案,,通常由蛇身、豬頭或虎頭,、鹿角,、鷹爪或獸趾、魚鱗等組成,。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形象,,是因為古代氏族常以動物或植物圖案作為本氏族的圖騰。由于當(dāng)時氏族很多,,部落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強(qiáng)者兼并弱者。強(qiáng)大的夏人以蛇為圖騰,,后來逐步兼并了以鷹,、鹿、豬,、魚等為圖騰的氏族,,兼并成功后在蛇圖騰上增加了鷹的爪、鹿的角,、豬的嘴,、魚的鱗等,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中國龍,。
學(xué)者對“九似”有不同說法
由此可見,,中國龍的形成背景是各民族的融合,有了民族融合,,中國的龍形圖案才一步步走向復(fù)雜,。當(dāng)然,歷史上各民族的融合是從來沒停止過的,,與此相適應(yīng),,中國龍也越來越多姿多彩,,到了宋代才基本定形。元,、明,、清以后一直沒變。這個定格的龍形就是“三停九似”,?!叭!鄙衔囊阎v過,,所謂“九似”,,按宋人羅愿在《爾雅翼》一書中的說法,就是“角似鹿,,頭似駝,,腳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目似?!?。宋代擅長畫龍的畫家董羽對“九似”的看法則不同,他認(rèn)為龍“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因為誰也沒見過龍,,所以對“九似”人們各持己見是很正常的,。
“九”代表無限多
值得研究的是,世上動物有千萬種,,為什么中國龍只組合了九種動物的部分特征而不增加呢,?這是因為古人認(rèn)為“九”這個數(shù)字是陽極數(shù),代表無限多,,而且龍身上各種形態(tài)都已經(jīng)具備,,沒必要再增加其他形象元素,。從數(shù)理上講,九九歸一,,以“九似”為特征的中國龍不僅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大聯(lián)合,、大團(tuán)結(jié),還象征著最終走向統(tǒng)一,。
另外,,“九似”還代表龍有無限的能力。古人認(rèn)為,,龍是三棲動物,,能行走陸上,能潛在深淵,,也能在天上飛翔,。從造型上講,要表現(xiàn)龍這種超能力,,非集各種動物的特長不可,。同時,也正因為龍擁有各種動物的特征,,變身為神異動物,,歷來被人們視為最大的吉祥物。
歷代藝術(shù)家描繪塑造龍的形象,,都以形神兼?zhèn)錇闃?biāo)準(zhǔn),,尤其注重對神氣的表現(xiàn)。如董羽就說:“畫龍者,,得神氣之道也,。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所不至,。所以上飛于天,,晦隔層云,下潛于淵,,深入無底,,人不可得而見也?!睋?jù)記載,,董羽曾奉召在宋皇宮端拱樓畫龍水圖,他精心構(gòu)思,花了半年才畫成,。一天,,宋太宗帶著眾嬪妃和皇太子登樓游玩,皇太子年幼,,見墻壁上的龍圖猙獰兇猛,,嚇得哭起來。太宗見狀,,馬上令人將壁畫涂抹去掉,,董羽因此郁郁寡歡而終。
龍形象反映社會興衰
藝術(shù)是社會的反映,,從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龍形圖案可以看出當(dāng)時社會的興衰,。唐代國力強(qiáng)盛,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該時期的龍紋身軀胖美健壯,,龍爪鋒利有力,龍眼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yōu)轼P眼,,張力十足,生氣勃勃又充滿智慧,。宋代的龍紋張牙舞爪,,給人一種氣勢沖天之感,但身胖體粗,,顯得臃腫,這種形象恰恰反映了宋代雖然國力強(qiáng)盛,,文化繁榮,,但冗官過多,朝廷不堪重負(fù)的狀況,。
元代龍紋體胖身粗,,頭細(xì)而圓,頸部細(xì)小,,四肢細(xì)而有力,,肌肉隆起,顯得矯健勇猛,,卻給人幼稚之感,,這也反映了元朝只重武力不重教化的社會狀況。明初的龍形圖案仍有兇猛威武,,叱咤風(fēng)云的雄姿,,明中期的龍則呈現(xiàn)溫順的神態(tài),晚明的龍更顯得蒼老無力,這與明代的社會狀況也一一對應(yīng),。清代的龍除早期還有生氣外,,中晚期以后老態(tài)龍鐘,四肢無力,,肢體僵硬,,反映了清中晚期閉關(guān)自守,風(fēng)雨飄搖的社會狀況,。
為何五爪龍最尊貴
就集體而言,,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就個體而言,,龍在秦漢以前主要代表君子,。《易經(jīng)》以龍比喻乾卦的六爻,,乾卦代表天,,代表君子,其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秦漢以后,龍慢慢成為皇權(quán)和皇帝本人的象征,?!妒酚洝贩Q秦始皇為“祖龍”。又記載劉邦的母親劉媼在一個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的夜晚夢見一條龍盤旋在她身上,,結(jié)果懷了孕,生下劉邦,。劉邦喝醉了呼呼大睡時身上常顯出龍形,。后來他得了天下,成為“真龍?zhí)熳印?,因而“龍虎之氣”也就成為帝王之相的代稱,。
在元代以前,封建王朝對龍紋的使用還沒什么限制,,從元朝到明清兩朝幾百年間,,龍紋就不能隨便使用了。五爪龍成了皇家的專利,,民間僅限于使用三爪龍或四爪龍,。說起龍的爪,在歷史上也有演變過程,,早期的“C”形龍無腳自然無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龍是獸體,爪是三趾。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龍也是爪為三趾,。唐代龍才變?yōu)轼B形爪,,爪甲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十分鋒利,。五代和宋代的龍爪也是三爪,。元代龍爪長而內(nèi)彎,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藝術(shù)品上的圖案以三、四爪為多,。
為什么從元朝開始將五爪龍劃歸皇室呢,?這和傳統(tǒng)文化對數(shù)字的理解有關(guān)。古人認(rèn)為“五”在“洛書”里居中,,為“皇極數(shù)”,,在五行中代表土,土的代表色是黃色,,皇帝是天下土地的主人,,所以要使用代表土的數(shù)字和顏色,以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身份,。另外,,所有動物皆無五爪趾,只有萬物之靈的人類才有五趾,,元以前的龍雖具備多種動物的特征,,具有超能力,但并無五爪五趾,。五代表五行齊全,又具備人類的智慧與靈性,。因而元代以后將五爪賦予在龍身上,,代表最高層次的龍,只準(zhǔn)皇家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