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名中醫(yī)消化病方【九】

 學中醫(yī)書館 2013-07-11
【名醫(yī)簡介】
  張云鵬,,男,,1931出生,江蘇人,。主任醫(yī)師,,首屆上海市名中醫(yī)。現任上海市中醫(yī)文獻館,、上海市中醫(yī)藥科技信息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y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上海市名老中醫(yī)診療所特約專家。上海市衛(wèi)生系統(tǒng)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名老中醫(yī)學科組成員,、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中醫(yī)學科成員,、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委員、《中醫(yī)文獻雜志》副主編,。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發(fā)展我國醫(yī)藥衛(wèi)生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經人事部、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確認為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1997年還榮獲“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在中醫(yī)臨床,、科研,、教學、文獻研究四十余年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以仲景學說為經,、百家論述為緯、兼收并蓄,、融合匯通,、堅持發(fā)展、重在實效的治學思想,。提出整體出發(fā),、多項辨證、明析標本,、分清緩急,、堅定果斷、機動靈活的認病治疾原則,,構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對中醫(yī)理論有較深的造詣,鉆研傷寒,、溫病有成就;擅治心腦血管,、肝膽腫瘤疾病,,常用蟲類藥及補腎溫陽治療疑難雜病,;善用攻下法及清熱解毒以救危急,。發(fā)表科研論文82篇,主編《中國歷代中醫(yī)格言大觀》,、《中國中醫(yī)獨特診斷大全》等專著4部,,協(xié)編《心臟病基本知識》等著作7部。曾獲科學研究成果獎14項,,其中含衛(wèi)生部科研成果乙級獎,、上海市衛(wèi)生局中醫(yī)藥科技獎等。
【名方】降脂理肝湯
【組成】澤瀉30克,,決明子30克,,丹參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葉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癥。
【用法】浸泡半小時后,,水煎半小時,,日2次溫服。
【方解】
  脂肪肝是由CT,、B超檢查或經肝穿刺而確診,。高脂血癥是指血漿脂質中一種或多種成分的含量超過正常高限。中醫(yī)認為是由于痰瘀互阻,、脂濁積聚,、肝失疏泄、絡脈不和所致,,故采用中藥化痰清源以降低血脂,,活血化瘀以疏理肝絡。降脂理肝湯中重用澤瀉,,其味甘淡,,性寒,入三焦經,,利水濕,,行痰飲。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脂,、膽固醇的吸收,,影響內源性膽固醇及抑制肝內甘油三脂的合成而抗脂肪肝。配以決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腎經,,清肝化濁,,軟化血管。現代藥理證實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膽固醇,,抗血小板聚集,,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丹參,、郁金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經,,能活血通絡,疏肝經之瘀,,散肝中之結,,并可促進肝細胞的再生,降低血和肝中的甘油三脂,。海藻,,味咸,性寒,,入肝,、腎經,消痰軟堅,,改善微循環(huán),,降血粘度。荷葉,,味苦平澀,,入肝、脾經,,清痰,,散瘀,化濁,,升發(fā)清氣,。全方既有中醫(yī)的辨證施治,又充分篩選現代醫(yī)學藥理證實具有降脂,、改善肝功能損傷、促進脂質代謝之品,。諸藥配伍共奏氣暢郁解,,痰化濁降,血活瘀消之功,。自制降脂理肝沖劑經動物實驗證明,,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脂肪肝的形成,。
臨床應用:經CT,、B超或肝穿刺證實為脂肪肝或血化驗為高脂血癥但無臨床癥狀者,可用本方,。如脅痛加延胡索15克,。腹脹加八月札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靈芝10克,蓮芯6克,。脾大加地鱉蟲10克,。大便不暢加生大黃6~18克(后下)。舌尖紅加連翹20克,。舌質暗紅加水蛭10克,。苔膩加佩蘭20克。甘油三脂高加萊菔子20克,,皂莢3克,。谷丙轉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龍膽草10克,。膽紅素升高加田基黃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當歸10克,,黃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適度活動,。忌酒,低脂飲食,。

【名醫(yī)簡介】
  張志雄(1916.10~1991.7),,上海市人。張氏生前系全軍醫(y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榮譽委員,,上海市中醫(yī)學會理事會顧問,,上海中醫(y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上海中醫(yī)學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第二軍醫(yī)大學專家組成員,、中醫(yī)教授,長征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張氏出身于上海著名的中醫(yī)世家,,幼時即受岐黃熏陶,,繼承家學,年少時復從師于當代名醫(yī),,博采眾長,。1933年畢業(yè)于丁濟萬先生主辦的前上海中醫(yī)學院,解放初期又旁涉現代醫(yī)學,,潛心研究,,學貫中西。他繼承和發(fā)展了醫(yī)治“濕溫傷寒”的祖?zhèn)魈亻L,,還擅長于治胃病,、心臟病、婦科病等疑難雜癥,。學術思想上既強調補腎以充實先天之本,,又主張健運中州以調理后天之本,常取標本兼施,、扶正祛邪并舉之法,。張氏長期從事醫(yī)教研工作,為我軍培養(yǎng)了大批中醫(yī)人才,。著有《張志雄醫(yī)案選》,、《醫(yī)海涓聚》等醫(yī)學專著,部分醫(yī)案已編入《全國現代著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
【名方】新加建中湯
【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棗7枚,生苡仁15克,,紅藤15克,,敗醬草15克。
【功能】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適,,喜暖喜按,,腹脹,噯氣,,納呆,,嘈雜等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劑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沖劑,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沖服,。
【方解】
  胃脘痛,,新病大多屬寒屬實;如疼痛日久不已,,則寒漸化熱,,實已轉虛,成為寒熱錯雜,、陰陽兩虛而偏于陽虛之證,。葉天士云:“理陽氣,首推建中”,,故在治療上宗仲景建中法,。方中桂枝、炮姜,、甘草辛甘生陽,,溫中散寒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陰,,和營緩急止痛。甘草,、大棗和中補虛,,溫潤而不燥,補而不膩,。
  又據胃內窺鏡所見:慢性胃炎或消化道潰瘍者,,常見局部粘膜水腫,胃內粘液多而粘膩,,甚至有膿樣黃色分泌物,。故在建復中氣的藥物基礎上,再加入紅藤,、敗醬草,、生苡仁以增強利濕消腫排膿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桂枝、白芍,、甘草均有弛緩胃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桂枝、紅藤,、敗醬草對胃腸道病菌有抑制作用,。諸藥配伍,共奏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之功,。
  按語:本方是以仲景建復中氣的經旨,并結合現代科技成果而研制的經驗方,。昔賢吳鞠通有“新加黃龍湯”,,張氏仿其意命名為“新加建中湯”,應用于臨床幾十年,,療效已得到驗證,。
【加減】脘痛連及兩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膩加蒼術9克,、川樸6克,,便干苔黃加制大黃6克,口干舌紅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懷山藥15克,,神疲乏力加黨參10克、黃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病例】
王某某,男,, 58歲,。軍人,住院號106365,。因上腹部脹痛不適二年,、癥情加重一月入院,X線鋇餐檢查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每遇勞累,,心情不佳時癥情加重。該病人曾長期服用丙谷胺等西藥不見好轉,。脈弦滑,,苔白膩,證屬中虛胃寒,,治擬建中法,。以“新加建中湯”加黃芪,、懷山藥、川樸,,先后連服一月余,,諸證皆平,X線復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已愈”,。帶藥出院,繼續(xù)服原方半個月以善其后,。


【名醫(yī)簡介】
  張志遠,,山東省德州人,現任山東中醫(yī)學院教授,、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醫(yī)籍四種,發(fā)表論文200余篇,。張氏認為學習中醫(yī),,應以《內經》、《傷寒論》為基礎,,博覽群書,,廣采眾家之長,排除門戶之見,,無所偏倚,,講求實效。他長于內,、婦科,,對頑固性頭痛,多以川芎為君,,每劑常用到25克,。細辛不拘錢內之說,風濕性體痛用到30克,。崩漏證很少投以炭類止血,,緣其無鞏固之力,也不能調理月經周期,,所以喜用補氣,、涼血,把重點放在助益沖,、任二脈上,。
【名方】香姜紅糖散
【組成】廣木香50克,干姜350克,,紅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干姜碾為粉末,然后和紅糖調在一起,,混合均勻,。
【功能】溫中健脾,理氣止痛,。
【主治】脾陽虛弱,,腹中隱隱作痛,每日瀉下3~5次,,呈半水樣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瀉要方鞏固不住者,。
【用法】此為1個療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時1次,,日用4次,連服13天,。如嫌辣味過濃,,可改為每次5克,1個半小時1次,,日服8次,。
【方解】
  此方系治療“痛瀉”之驗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兩種藥物一味食物,,其中廣木香辛苦性溫,能醒脾行氣,、散寒止痛,;干姜大熱暖中助陽,可煦化沉積的寒邪,;紅糖甘溫而補,,先君在世時,嘗謂其有小建中湯的作用,。組織方義是遵照《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驅寒健脾,、溫腸止瀉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為適應對象,,凡舌苔白滑,、脈搏沉遲、面帶黧色,、腹痛便瀉,、糞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按語:臨床應用香姜紅糖散治療宿寒久瀉之證,,已歷驗多年,雖無大量病例統(tǒng)計數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藥便能收效,最多兩個療程即可完全治愈,。該方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有效,,藥味少,,花錢不多,易于調配,,符合驗,、便、廉的要求,。二是無副作用,,在內服過程中,并不影響飲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攜帶。
【加減】本方十分平妥,,無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減,可根據病情需要加入隨證藥,。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氣虛無力用人參粉3~8克(沖),大氣下陷用炙黃芪15~21克,,陽虛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寧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澤瀉8~16克、豬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則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湯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醫(yī)簡介】
  張子維,,1918年生,,主任醫(yī)師,1933年從師學醫(yī),,曾在長春漢醫(yī)學會進修,,1940年開始臨證。1941年任豐灤遷聯(lián)合縣政府三總區(qū)人民治療所所長,。1949年任豐潤縣王官營地區(qū)醫(yī)聯(lián)會主任,,1953年任豐潤縣醫(yī)聯(lián)會副主任。1979年負責創(chuàng)建豐潤縣中醫(yī)院,,并任該院院長?,F任該院顧問,《河北中醫(yī)》雜志編委,,唐山市中醫(yī)學會顧問,。從事中醫(yī)臨床醫(yī)療、科研工作迄今5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學術造詣較深。擅長中醫(yī)內科雜病的治療,,尤對少陽癥和不育癥的治療有獨到之處,。1952年研制了解痙鎮(zhèn)咳法“僵藤湯”,成為治療百日咳的良方,,療效顯著,。自制的“安中飲”、“定中湯”,、“中和湯”治療各種胃病均獲得良好效果,。研制“平屑飲”治療牛皮癬,1987年11月通過省級鑒定,,專家評為治愈率達國內先進水平,。著有《燕山醫(yī)話》、《燕醫(yī)傳新錄》,,并發(fā)表論文20余篇,。近撰寫《燕醫(yī)摘著》一書待出版。
【名方】中和湯
【組成】山梔子10克,,胡黃連10克,,生牡蠣15克,檳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熱平酸,、消食理氣,。
【主治】嘈雜吞酸、脘腹痛脹(近世所稱之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兩次服,,日進1劑。
【方解】
此方系由仲景梔子豉湯演變而成,,梔子豉湯加減者有五,,如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厚樸湯,、梔子柏皮湯,。以其梔子之苦寒除熱郁而解虛煩,仲景治傷寒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者用梔子豉湯,,以胃中之熱結不解也,,故本方以梔子為主,配以胡黃連之苦燥,,清熱邪以除煩也,,二藥相合,相得益彰,;牡蠣獨具平酸之力,;白扁豆、生甘草甘溫平淡,,佐梔連之苦寒以成清熱和中之功,;其中焦三仙、焦檳榔消食除積而理胃氣,。
【加減】中氣不足,、氣短無力者入黨參15克、白術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腸有潰瘍形成者加入雞內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脹者加入枳殼13克,、青皮13克,。


【名醫(yī)簡介】
  趙恩儉,1926年出生,,字介安,,早年習醫(yī),1946年考取高等中醫(yī)師,,即在津懸壺,,時年20歲。1954年參加天津總醫(yī)院中醫(yī)科及天津醫(yī)學院祖國醫(yī)學教研組組建工作,,后調南開醫(yī)院,,先后任中醫(yī)科主任、急腹癥研究所副所長,、中醫(yī)研究室主任等職,,兼任天津中醫(yī)學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委員,、天津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顧問等職,。學術上主張尊經不泥古、兼收博采不失中醫(yī)特色,,務在解決當世之疾患,,放眼于未來中醫(yī)之發(fā)展。趙氏擅長內,、婦,、兒科,對基礎理論,、臨床診法,、歷史文獻等研究有素,多年來從事醫(yī),、教,、研工作,在國內外頗具聲望,,為二部一局審定的老中醫(yī)藥專家之一,。
【名方】老人便秘方
【組成】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蓯蓉20克,,厚樸3~10克,,酒大黃3~10克,威靈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據癥狀稍事增減),。
【功能】益氣養(yǎng)液,、潤腸導滯。
【用法】水煎服日1劑,,酒大黃不后下,,此方可連服一段時間,待大便調順再停藥,。
【方解】
  老人便秘與一般習慣性便秘不同,,因為年事既高,多有陰虛血燥,、氣虛不運等基本問題,,同時亦難免燥熱氣滯等等夾雜其中。所以單純潤腸藥往往用久作用不大,,而承氣等瀉法又易引起正氣愈虛等問題,。此方以黃芪之補氣,歸芍之養(yǎng)血,,麻仁,、肉蓯蓉之潤燥以治本,以其本虛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樸行氣、酒大黃緩降,,不后下免其致瀉傷中等弊,,方法從“青麟丸”等方化裁而來,。威靈仙通氣利臟腑以治標,,佐以銀花清臟腑之毒熱而不傷正。若大便數日不下,、燥熱明顯,,可加玄明粉3~5克沖服,得便下即止,,不可過量,。威靈仙“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腹痰水”,,故胸腹不利,痰水氣滯,臟腑不通之證皆有良效,,并非只是散風去濕之品,,此方用之亦具襄贊之功。
  此方之特點一為重用黃芪以健運中氣,;一為大黃不后下免其致瀉,,并且可以連續(xù)服用以緩調其大腸功能;一為“威靈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閉解結,,三焦俱得暢達,,雖有痰水氣滯等等亦均得以疏導而解。
【加減】(1)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2)便燥嚴重加玄明粉3~5克沖入。(3)氣虛重加黨參20克,。(4)腹脹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病例】
  此方多年來加減運用所治病例甚多,,療效亦甚佳,僅舉近日治病1例,,以窺一斑,。
張某某,男,,81歲,,原患糖尿病及冠心病、心房纖維性顫動多年,,現兩病均較穩(wěn)定,。但苦于大便干燥不暢,數日一行,,腹?jié)M而痛,,先時用五仁潤腸丸等尚有效,近數月亦不起作用,。如用瀉藥則引起便瀉不止,、虛憊氣短,痛苦萬狀,。診脈弦大,,澀而少力,代止不勻,。舌嫩而赤,、苔黃濁不勻,。證屬氣血陰液俱不足,燥熱蘊蓄大腸,,宜標本兼治,,于補氣養(yǎng)血益陰中,輔以清降之品,,以“老人便秘方”加玄明粉3克,,服藥后大解得下,且下后腹中舒泰,,氣力精神轉佳,。減去玄明粉連服此方月余,大便每1~2日一行,,很正常,。糖尿病及心臟病亦較前好轉。診脈仍代止,,但已較前柔和有力,,舌苔亦漸趨正常。以此方改配丸劑,,用以鞏固療效,,兩月后停藥病愈。

【名醫(yī)簡介】
  趙芬,,1911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任福建中醫(yī)學院教授,、副院長,,兼附屬人民醫(yī)院院長;福建中醫(y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醫(yī)科大學中醫(yī)系副主任,;廈門大學海外函授學院教授;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理事,;福建中醫(y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醫(yī)學會福建分會副會長;全國高等醫(yī)學院校中醫(yī)專業(yè)教材編審委員,;福建省教授,、副教授職稱評審委員會中醫(yī)組組長,;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協(xié)委員。趙氏早年拜前清御醫(yī)后裔周良欽學醫(yī),,得其真?zhèn)?。雖承師啟蒙5年,,實以自學為重,學成之后,,應考試院之試,,名列前茅。解放后參與籌建福建省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院)及中醫(yī)學院,,成立后欣然任教,。趙氏學宗補土,但不拘泥于溫補,,能別樹一幟,,對疑難重癥,多有治驗,。著有《趙芬醫(yī)療經驗選集》,,并主編《中醫(yī)基礎理論評解》一書,頗得好評,,并獲省科技成果獎,。趙氏主要學術觀點是:重元氣,重脾胃,。認為病之生死,,不在受邪之輕重,而在元氣之盛衰,;故無論內傷,、外感,其氣必虛,,在治療上總宜護養(yǎng)元氣,,以增強生理功能。根據脾胃是元氣之本的理論,,自擬“健運麥谷芽湯”臨床廣泛應用療效較好,。
【名方】健運麥谷芽湯
【組成】麥芽30克,谷芽30克,,雞內金15克,,山藥15克,黨參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復元益氣,。
【主治】凡內傷,、外感而有健運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癥之藥應用,,單用能
增進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過藥面1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
【方解】
  本方仿四君子湯加麥谷芽而成,,四君子湯本為補氣主方,,由參、術,、苓,、草組成,但脾非濕重,,茯苓有滲利傷陰之弊,,白術壅燥,易傷胃陰,,故以山藥易茯苓,,以內金易白術,山藥性味甘平,,補脾氣而益胃陰,,山藥合人參(黨參代)又能補氣;內金甘平,,運脾健胃,,有以脾胃補脾胃之妙,非它藥所能及,,甘草引藥入脾,,再加麥谷二芽,共奏復元益氣之妙,??见湽榷浚嗾J為屬于消積破滯之品,,而古籍記載,,并不盡如此?!侗静菔觥吩疲骸胞湽榷?,俱能開發(fā)胃氣,宣五谷味”,。吳鞠通謂“以黍稷生于剛土而性剛,,長于補脾,稻生于濕土而性柔,,長于補胃”,。王海藏云:“胃氣虛人宜服麥芽,、神曲”,,實則二芽性味平和,,稟天地生發(fā)之氣,開發(fā)脾胃而無升騰傷陰之弊,。麥芽補脾,,谷芽入胃,麥芽主升,,谷芽主降,,能使脾胃和合,升降有序,。而用量特大者,,欲使氣機更加活潑。研究發(fā)現二芽含有多種有益于人體的酶,、微量元素,,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此即元氣在體內推動,、激活功能,。
本方藥雖平淡無奇,而功效特彰,,單用或配合應用,,效驗俱佳。蓋凡百病,,其氣必虛,,經此運化,樞機便活,,元氣一旺,,病亦易愈。按語: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藥量不宜減少,。
【加減】如傷風感冒加香蘇飲合用;傷風咳嗽加三拗湯合用,;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



【名醫(yī)簡介】
  趙國岑,,男,漢族,,1937年生,,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主任醫(yī)師。現任,、中國名醫(yī)學術研究會理事,、全國內科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全國500位名老中醫(yī)帶徒導師,、河南省中醫(yī)藥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名醫(yī)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衛(wèi)生技術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中醫(yī)研究》雜志編委,、仲景國醫(yī)大學教授等。出身中醫(yī)世家,,1958年至1964年河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系學習6年畢業(yè),,從事消化疾病的研治工作。擅長內科,,兼行針灸,。針藥并用,辨證辨病相結合,,在近40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補中氣調脾胃治消化,健脾土固腎氣治消渴,,益心氣活瘀血治胸痹,,納腎氣調陰陽治不育”36字治病要訣。采用經方,、古方和先輩治驗,,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化裁組合成“化滯益胃湯”治療急慢性胃腸炎,、消化性潰瘍,;“解毒益肝湯”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近年來,,對糖尿病、男科疾病,、腫瘤及內科雜病的治療取得較滿意效果,。發(fā)表學術論文和臨床經驗報道40余篇,專著6部,,科研成果6項,。指導研究的“多功能電腦治療儀”、新藥“失眠安貼”、“久久銀杏茶”等均通過鑒定并獲得生產批號,。1997年河南省衛(wèi)生廳,、河南省中醫(yī)管理局授予為河南中醫(yī)事業(yè)發(fā)展作出顯著成績的特別貢獻獎。
【名方】化滯益胃湯
【組成】大黃12克,,白術10克,,牽牛子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檳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滯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虛胃滯型),脘腹脹滿,,胃脘不舒或隱痛,,噯氣納差,大便不暢,。舌苔薄膩,,舌質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鐘,,文火煎至300毫升藥液,飯前溫服,。1劑如法煎服3次,,1日1劑。
【方解】
方中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有消積導滯,,活血祛瘀,,清瀉郁火之功,善于蕩滌胃腸實熱,,消積化滯,,又有祛瘀生新之能,故為君藥。白術健脾益胃,,燥濕利水,,對脾虛濕邪滯胃和水濕滯胃傷脾所引起的病證均有良效。牽牛子功能瀉下逐水,,殺蟲破積,,善除胃腸實熱壅滯。二者輔助君藥大黃化滯力量更強,,且有健脾益氣之功為臣藥,。枳實消積散結,破氣行痰,。厚樸行氣燥濕運脾,,降逆平喘,能除胃腸滯氣,,對濕阻中焦,、氣滯不利和痰濕內阻所致脘腹痞滿有良效。木香行氣止痛,,能消胃腸滯氣,。砂仁化濕行氣,健脾止瀉,。檳榔殺蟲消積,,導滯行氣。五味合用,,對食積,、蟲積、氣滯,、水濕痰飲不化等多種積滯有特效,。積消滯化胃自復,故能佐君臣化濕益胃之功而為佐藥,。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中止痛,,緩和藥性故為使藥,。全方用藥得當,配伍嚴謹,,共奏化滯益胃之功效,。臨床應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熱加煅瓦楞子,、吳萸、黃連,甘草量加倍,;兼有兩脅脹滿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藥減檳榔,;惡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雞內金,、炒麥芽。急性腸炎,、水瀉,、腹痛及老年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名醫(yī)簡介】
  趙紹琴,,男,,1916年生于北京,。出身中醫(yī)世家,,曾祖父、祖父均為清代御醫(yī),,父親趙文魁曾任太醫(yī)院院使(院長),。趙氏自幼起,即在父親的指導下背誦《瀕湖脈學》,、《雷公藥性解》,、《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等,后師從御醫(yī)瞿文樓,、韓一齋及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汪逢春先生,,系統(tǒng)學習中醫(yī)經典著作,輪流隨師臨證,,奠定了臨床和理論的基礎,。1956年北京中醫(yī)學院開院,調入學院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至今,。對溫病及許多內科疑難雜證的辨治有其獨到見解,尤擅治療濕溫病,、肝硬化,、腎炎、尿毒癥,、白血病及多種免疫系統(tǒng)疾病,。趙氏著有《溫病縱橫》、《趙紹琴臨床400法》、《溫病淺談》,、《文魁脈學》《清代御醫(yī)趙文魁脈案》等著作,,集先生多年臨床經驗之結晶的《趙紹琴內科學》(暫名)亦將出版。趙氏現任第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七屆北京市政協(xié)常委,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內科學會顧問,,北京中醫(yī)學院教授,、學部委員等職。
【名方】軟肝縮脾方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僵蠶10克,,片姜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20克,,生牡蠣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劑,,每劑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溫服,,服3個月后改為每周3劑分服維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膩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為主,。附注:堅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時,使肢體微勞,,精神放松,。
【方解】
  肝硬化早期表現為脅痛、腹脹,、癥瘕等癥,,(遷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脹,屬中醫(yī)”四大危癥”之一)其形成氣,、血,、食、濕之郁是關鍵,,諸郁不解,,導致血瘀結聚,形成癥瘕,;同時,,氣血臟腑受諸郁所傷,功能失調,,正氣漸弱,,多數屬虛實夾雜之證,根據階段不同,,各有所側重而已,。肝硬化早期,臨床表現較為復雜,,但總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見癥。治療時,,不宜因虛而純用補劑,,否則瘀結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氣,與病無益,。順以行郁活血,,軟堅散結,調整陰陽方法,,達到軟肝縮脾的目的,。
方中用升降散(蟬衣、僵蠶,、片姜黃,、大黃)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氣,解除肝氣之郁結,;黃芩苦寒,,善清少陽郁熱,,并清因諸郁而蘊生之內熱;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胃腸,;鱉甲,、牡蠣咸寒軟堅以散瘀結。諸藥合用,,針對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表現的病癥,可收到調氣開郁,、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效。
【加減】胸脅滿悶,,喜嘆息,,脈沉而滯,氣郁顯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厭食嘔惡,,脅脹不舒,,舌苔白膩,濕郁為甚,,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姜半夏10克,;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舌紅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黃連6克、丹皮10克,、龍膽草3克,;噯氣頻作,食后脘堵,,積滯明顯,,加保和丸10克,沖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顯,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鱉甲、牡蠣各30克,,加莪術6克,、三棱6克;或配服鱉甲煎丸1丸/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象沉細軟弱,,虛象為主,,當區(qū)別氣血陰陽之偏重,酌加補益之品,;氣虛者,,舌淡,脈虛,,加白術10克,、太子參6克;血虛者,,唇臉色淡,,脈細,加阿膠10克,;舌淡苔滑,,脈象濡緩,中陽不足,,加干姜3克,、吳茱萸3克;舌尖紅絳,,少苔且干,下焦陰虧,,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


【名醫(yī)簡介】
  鄭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安國縣人,。出身于針灸世家,,幼年隨父鄭毓琳學習針灸,勤求典籍,,博采眾長,。20歲行醫(yī)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獨立開業(yè),,1951年衛(wèi)生部北京中醫(yī)進修學校畢業(yè)后,,與欒志仁等創(chuàng)辦北京市廣安門聯(lián)合診所,1953年又與高風桐等籌建北京中醫(yī)學會針灸門診部,。1955年調衛(wèi)生部中醫(y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文革期間到甘肅成縣醫(yī)院。鄭教授致力于針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傳統(tǒng)手法治療急癥,、重癥,在“燒山火”,、“透天涼”基礎上,,去繁就簡,創(chuàng)新了“熱補”,、“涼瀉”手法,,總結出一套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針灸配穴和手法,,對經絡實質和針刺手法的機理也頗有研究,,曾與北大、同仁等醫(yī)院協(xié)作研究經絡實質,,對“燒山火”,、“透天涼”的實驗研究曾獲甘肅省科技成果獎。重視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的應用,,把‘納子法”,、“納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臨床應用盤,,獲甘肅省科普成果獎。采用“燒山火”手法治療視網膜出血的研究獲衛(wèi)生部科研成果獎,,穴位埋線法治療小兒麻痹及后遺癥的研究,,獲甘肅省武都地區(qū)科學大會獎?,F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國際針灸醫(yī)師考核委員會委員,、日本東京后藤學園客座教授等職,。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針灸集錦》及修訂本,、《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點校針灸大全》,新著《鄭魁山針灸全集》已脫稿,,交由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名方】升提舉陷方
【功能】(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補中益氣,升提舉陷,。(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陽舉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lián)線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彎位置在髂骨嵴聯(lián)線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門(雙側),,足三里。用1.5寸28號毫針,,用壓手進針法進針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門向下斜刺透關門,,足三里用補法,,留針10~20分鐘。(2)穴位:中脘,,天樞(雙側),,氣海,足三里,。用1.5寸28號毫針,,壓手進針后用補法,天樞向下斜刺透外陵,,氣海向下斜刺透關元,,留針10~20分鐘。
【方解】
胃下垂之發(fā)生系中氣不足,,胃中虛寒所致,,病久則腎元虛衰,元氣虛憊,。取中脘,、足三里,鼓舞中焦之氣,,令氣上升,,取氣海則回升下焦元氣。配梁門,、天樞,,可以加強升舉之力,疏通中焦氣機,。


【名醫(yī)簡介】
  鐘一棠,,1915年生,原籍浙江鎮(zhèn)海,。寧波市中醫(yī)醫(yī)院內科主任醫(yī)師,,歷任該院院長、顧問,,寧波市中醫(yī)學會理事長,。鐘氏出身中醫(yī)世家,祖鐘章元,,父鐘純泮,,兄一貫、一桂均為當時名噪甬城的一代名醫(yī),。幼承庭訓,,師出名門,15歲考入上海中醫(yī)專門學校(后改稱上海中醫(yī)學院),1933年畢業(yè)后隨兄門診二年,,爾后懸壺,,涉足醫(yī)林五十余年,臨床經驗豐富,,思路廣拓,,擅長治療內科雜病和危急重癥。學術觀點主張“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反對宗派一家之言”,,吸收各家之長,融匯貫通于臨床,。積極運用現代醫(yī)學知識,,以取長補短。治病中四診重神,,辨證注虛,,治法靈活,方藥精簡,,療效卓著,。其對傷寒、溫病之治,,效如桴鼓,。對慢支、哮喘,、肺心病,、肝硬化、胃病膽疾等治療頗有獨到之處,。自擬“育陰養(yǎng)肝湯”加減治療早,、中期肝硬化,強調標本兼顧,,扶正祛邪,,治療后能使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并對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縮小,,確是臨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藥。著有《無我齋內科疾病證治》,、《診余隨筆》,、《內科疾病名義與診斷》、《藥物學補充教材》等,。
【名方】育陰養(yǎng)肝湯
【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貞子20克,,制首烏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版20克,。
【功能】育陰養(yǎng)肝,,化瘀消癥。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癥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干,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用法】每劑煎二汁,。頭汁用冷水2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再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7~8時分服,。
【方解】
本病大多在肝炎后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陰血不足,,肝之血絡郁阻,。陰血不足,肝失所養(yǎng),,故時有脅肋隱痛或不舒,;血郁氣阻,致癥積不散,,肝趨硬化,,脘腹脹滿;血不上榮,,津不上承,,癥見面色晦滯少華,頭暈神倦咽干;陰虛有內熱則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正虛邪戀,,本虛標實,,以虛為主。治療不可攻伐太過,,不能強求速效,,宜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選用育陰養(yǎng)肝、補血滋腎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鱉甲等補不戀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癥散結消的丹參,、茜草、丹皮等攻不傷正之藥,,共奏育陰養(yǎng)肝,、化瘀消癥之效。
【加減】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蘇梗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澤瀉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便秘則加栝樓仁15克,;精神萎頓、血三系偏低加黃芪30克,、當歸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6克,、檳榔20克。

【名醫(yī)簡介】
  周建龍,,生于1943年,,陜西省三原縣人。畢業(yè)于陜西中醫(yī)學院6年制本科?,F任陜西中醫(yī)學院中醫(yī)內科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審定的第二批繼承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導師,,陜西省名老中醫(yī)師帶徒導師,主任醫(yī)師,。陜西省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第一屆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中醫(yī)學會第二屆肝病專業(yè)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第二屆中醫(yī)學會內科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為陜西省中醫(yī)、中醫(yī)學院脾胃病學科帶頭人,。從事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教學、科研工作30余年,。設計并主持研制的純中藥制劑“潰瘍膠囊”對消化性潰瘍療效滿意,。刻苦研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吸取各家之精華,。潛心研究現代醫(yī)學,力求使祖國醫(yī)學與現代診療手段相結合,。對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頗有心得,。特別是在胃脘痛、泄瀉的診治上有獨到之處,。撰寫醫(yī)學論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國名醫(yī)診所”和“中國醫(yī)藥衛(wèi)生學術文庫”,。
【名方】潰瘍散
【組成】炙黃芪20克,烏賊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蠣15克,,炒白芨10克,,廣木香10克,炒白術10克,,五靈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調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
【用法】(1)上藥加水400毫升,,煎50分鐘,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兩煎混合后分兩份,,早,、晚飯前溫服150毫升,每日服1劑,。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藥按用藥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飯前溫水送服,,每次5克?;蜓b膠囊,,每次5克,每日3次,。
【方解】
  消化性潰瘍多屬祖國醫(yī)學胃脘痛,、嘈雜、吞酸范疇,。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病始多屬實證,因失治誤治或遷延日久而致本虛,。臨床常由外邪或飲食勞倦而引發(fā),,故辨證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周氏經多年辨證認為臨床多分氣滯,、虛寒、血瘀,、郁熱四型,,治療應標本兼治,佐以活血散瘀之品(因病久由氣入血),。故應用健脾調中,、理氣止痛、制酸和胃,、活血散瘀之法,。藥用黃芪、白術以健脾調中,。白芍、甘草和營緩急止痛,。延胡索,、木香、五靈脂,、白芨止血活血散瘀,,止血不留瘀。烏賊骨,、煅牡蠣制酸和胃?,F代研究表明:黃芪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細胞代謝過程,,促進潰瘍愈合,。延胡索改善粘膜血液循環(huán),并有鎮(zhèn)痛作用,。烏賊骨抑制胃酸分泌,,有止血、保護胃粘膜作用,。方用散劑或裝膠囊,,取其方便服用、減少刺激,、延長藥效之功,。
臨床應用:本方主要適用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周氏經大量臨床實踐總結出消化性潰瘍病人在治療時尤其注重顧護胃氣,這同現代醫(yī)學治療消化性潰瘍時保護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相吻合,。基于以上認識,,周氏對臨床所見典型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全部經胃鏡檢查)84例服用潰瘍散加減做一追蹤調查,,其治療結果經統(tǒng)計學處理可見各證型癥狀體征改善率為98.8%,治療有效率97.4%,。
【加減】應根據不同的患者臨床隨證加減,。氣滯甚加川楝、香附,、陳皮,;虛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參,、乳沒;郁熱者加黃連,、丹皮,;嘈雜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醫(yī)簡介】
  周夕林,,生于1929年,安徽中醫(yī)學院金匱教研室主任,、教授,。周氏幼承庭訓,熟讀詩書,,稍長即從師學中醫(yī)3年,,滿師后,又從名醫(yī)臨證1年,,1947年于天長縣城內行醫(yī),,診務繁忙,名聞鄉(xiāng)里,。1952年響應號召,,于天長城內創(chuàng)建保健聯(lián)合診所,1957年于安徽中醫(yī)進修學校學習,,1958年留校任教,,1959年安徽中醫(yī)學院成立,即任金匱教研組組長,、金匱教研室主任至現在,。30多年來雖擔任各班級的金匱教學和研究生的指導,,但始終堅持每周兩次門診,對內,、婦科雜病積累了豐富經驗,,尤擅用溫腎法治療各種疑難雜病,療效顯著,。發(fā)表了《金匱溫腎法在臨床運用的體會》,、《雜病辨證要點簡介》、《對<金匱> 病因證治基本規(guī)律的探討》等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全匱要略通俗講義》,、《金匱要略講義》、全國《中醫(yī)學多選題題庫?金匱要略分冊》等書,。參加全國統(tǒng)編《金匱要略》三版教材和《金匱要略》教學參考兩書編寫,,親自撰寫25萬字。曾被衛(wèi)生部聘為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編委?,F為安徽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
【名方】溫腎固腸湯
【組成】補骨脂20克,葫蘆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連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沖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殼6克,,川軍炭5克。
【主治】久瀉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結腸炎、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旨在治療慢性腸道疾患,,雖其病所在大腸傳導失職,但其本卻在脾腎,,內經早有“腎主二陰”,,“脾司健運”之旨。臨床上慢性腸道疾患日多,,治標而忘本,,療效難以鞏固,,故用溫腎固腸湯標本兼顧,脾腎并及,,反復發(fā)作者明顯減少,,以此方加工成粉劑,空心膠囊裝服,,治療近百例慢性腸炎,,俱有顯效,較黃連素,、香連丸,、氟哌酸等藥效佳而鞏固。
【加減】肛門灼熱,,加白頭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門墜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挾血較多,加三七粉6克,、烏賊骨30克,。
【病例】
  患者許某某,男,,52歲,,市科委干部。
患慢性結腸炎已七八年,,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多次住院檢查治療,,效果不佳,,轉我處就診。診脈沉細微數,,舌淡嫩有齒痕,、邊有瘀點,苔膩,,面色萎黃,,形瘦體弱,腰酸膝軟,腹痛腸鳴,,便泄粘液挾血,、日行六、七次,。診斷:病所在腸,,病本在腎,故以溫腎固腸湯加三七粉6克,。服7劑后,,腹痛輕,腸鳴減,,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挾血大減,。繼以原方再服7劑,,腸鳴已,腹痛平,,大便日行1,、2次,挾血已除,,粘液較少,,面色轉佳,腰酸膝軟亦輕,。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蓯蓉15克,服10劑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無粘液,無腹痛,,精力日旺,,形體漸豐。后囑以溫腎固腸湯30倍量,,加工成粉,膠囊裝服,,連服3月,,慢性腸炎痊愈,再未反復,。



【名醫(yī)簡介】
  周信有,,漢族,1921年2月出生,山東省牟平縣人?,F任甘肅中醫(yī)學院教授,、內經教研室主任、甘肅省中醫(yī)學會名譽理事,、光明中醫(yī)函授大學顧問,、張仲景國醫(yī)大學名譽教授、全國內經專業(yè)委員會顧問,、甘肅省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職,。周信有自幼從師習醫(yī),四十年代,,在安東市開設診療所掛牌行醫(yī),。五十年代,曾先后擔任安東市中醫(yī)師公會會長,、安東市聯(lián)合中醫(yī)院院長,、安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等職。1960年調入北京中醫(yī)學院內經教研室任教,,1978年調到甘肅中醫(yī)學院任職,。在50余年醫(yī)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豐,。其主編或參與編著的書籍計有《內經類要》,、《決生死秘要》、《中醫(yī)內科急癥證治》,、《老年保健》,、《內經講義》等,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周氏臨床經驗豐富,,對治療疑難病證頗多獨到見解。近年來曾潛心對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專題研究,取得一定成績,。他所研制的治療各種肝病的“舒肝消積丸”,,在臨床上經過兩萬多例的觀察,療效顯著,。
【名方】舒肝化癥湯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癥,,清解祛邪,培補脾腎,。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方解】
濕熱夾毒,邪毒留戀,,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氣虛損,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是發(fā)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因此,本方組成采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解利濕,,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術等養(yǎng)血調肝,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huán)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yǎng)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止肝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并促使肝病恢復,;黨參、白術,、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術、芪健脾益氣,,而有利于血漿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貞子,、五味子補益肝腎,,促使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藥配伍,,共成全面兼顧,,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jié)作用,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yōu)勢,。
【加減】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于祛瘀利膽的目的。虛羸不足嚴重的,,偏于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于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于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復肝臟代償功能,。


【名醫(yī)簡介】
  周仲瑛,男,,1928年生,,漢族,江蘇省如東縣人,。家世業(yè)醫(yī),,幼承庭訓,1946年就讀于上海中國醫(yī)學院中醫(yī)師進修班,,學成懸壺桑梓,,1955年進入江蘇省中醫(y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yī)學院前身),次年畢業(yè),,留附屬醫(yī)院從事教學,、醫(yī)療、科研及領導工作,,曾任該院副院長?,F為南京中醫(yī)學院院長、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并任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常務理事及江蘇省分會副會長,,衛(wèi)生部藥品審評委員會委員及江蘇省藥審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教委科技委醫(yī)藥衛(wèi)生學科組組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中醫(yī))成員等職,。周仲瑛教授臨床40余載,學識經驗相當豐富,,對中醫(yī)內科和急癥造詣殊深,。曾先后主編《常見病中醫(yī)臨床手冊》、《中醫(yī)內科學》,、《中醫(yī)學概論》等10余種專著,;發(fā)表了《略論腎炎從肺治》等50余篇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1988年他的科研項目“中醫(yī)藥治療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獲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名方】滋胃飲
【組成】烏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參10克,,大麥冬10克,金釵石斛10克,,丹參10克,,炙雞內金5克,生麥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養(yǎng)胃陰。
【主治】陰虛胃痛,。
【用法】將上藥放入容器內,,加冷水浸過藥面,15分鐘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鐘。濾取藥液約300毫升服之,。
【方解】
  陰虛胃痛多見于現代醫(yī)學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并發(fā)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臨床表現為胃脘部痞脹隱痛或灼熱而痛,,食少乏味或嘈雜如饑而不欲食,甚至厭食不饑,,或以進食酸味,、甜味為舒,,干嘔泛惡,口干渴,,大便干燥,,舌干質紅,苔薄欠潤或苔少無津,,脈細無力,。胃之陰液虛少,不能濡潤胃腑是陰虛胃痛的關鍵,。滋胃飲酸甘配伍,,酸得甘助而生陰,加強了養(yǎng)陰生津的功能,。方中烏梅肉,、白芍酸味,斂津生津,,北沙參,、麥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陰,,一斂一滋,,兩濟其陰,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陰不足,失其濡潤,,胃氣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氣而不傷陰的玫瑰花、生麥芽以和胃調肝,,助胃運藥,,且能防單純陰柔呆滯之弊;炙雞內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絡,,營虛血滯,故配合養(yǎng)營和血之丹參,;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酸甘化陰,養(yǎng)胃生津之功,,較之單純用甘寒滋陰藥有其獨到之處,,歷經長期臨床使用,頗多治驗。
【加減】口渴較著,,陰虛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飲,,加黑山梔6克,、黃連3克;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濕熱留滯在胃者加黃連3克、厚樸花3克,、佛手3克;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10克,、山藥10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