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及秦以前 1.篆書主要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類,。 2.《石鼓文》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兩漢 1.“八分書”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長趨扁,體勢展向左右兩邊) 2.隸書的風格特點是什么,?(謹嚴規(guī)矩,、典雅肅穆、雄渾粗拙,、散逸縱橫) 3.文字學家把篆書向隸書的轉換過程稱作“隸變”,,把隸書的定型稱作“隸定”。 4.章草是漢代草書的主流,,張芝被稱為“草圣”,。 5.《禮器碑》是漢代謹嚴規(guī)矩類隸書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 1.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 2.草書可以分為小草,、大草、狂草,。 3.今草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世稱“二王”。 4.“書圣”是指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5.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而嗩^丸帖》是其行書代表,。 6.《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集王字而成。 7.《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 2.《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楷書的代表作。 3.《雁塔圣教序》是諸遂良的作品,。 4.顏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 5.柳公權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唐代狂草以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為代表。 7.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被稱為唐代三大楷書家。 8.楷書,、草書兩極的高峰,,使唐代書法足以雄視千古。 9.李北海即李邕,,為唐代善行書者,。 宋元時期 1.宋代書法四大家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2.《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蘇東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 3.米芾,人稱“米南宮”,、“米襄陽”,,有《笤溪詩帖》《蜀素帖》等名行書。 4.宋徽宗趙佶所創(chuàng)“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5.元代的趙孟頫與顏,、柳,、歐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膽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時期 1.“漆書”是揚州八怪中的金農(nóng)創(chuàng)造的,,“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創(chuàng)造的。 2.清代書家鄧石如最擅篆書,。 3.清代擅長《石鼓文》的是吳昌碩,。 概述部分 1.文房四寶是指紙、硯,、筆,、墨。 2.書法中的任何一筆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寫在書籍,、書畫,、碑拓前面的稱題,后面的稱跋,。 4.《說文解字?敘》中稱六書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5.五字執(zhí)筆是指ye ,、押、鉤,、格,、抵。 6. 書法:(略) 7.筆法(指用筆的方法,,是歷代書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手腕運動與毛筆相適應的用筆規(guī)律) 8.九宮(古代書家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結字規(guī)律,,認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點畫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宮”,,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宮”,。 9.中鋒側鋒:據(jù)行筆過程中主毫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這是兩種主要用筆方法。中鋒也叫正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始終走在筆畫的正中,,點畫顯得飽滿圓渾,;側鋒亦叫偏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偏在點畫的一側,,筆畫顯得輕快飄逸,、活潑灑脫。在書寫中,,中鋒側鋒宜結合使用,,可有所側重,但不宜偏廢,。 10.提按:提按是運筆過程中的一組相對的用筆方法,。提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筆的動作;按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筆動作,。書家作書時,,提按要始終貫穿于用筆中,相互結合,,所謂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飄浮的毛病,。 11.蠶頭雁尾:是對隸書橫畫起筆、橫波收筆的形象說法,,指隸書長畫起筆,,回鋒飽滿,形如蠶頭,,橫波收筆,,頓筆斜提出鋒,狀如雁尾,。 12.一波三折:本義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腳處要鋪毫飽滿,,拓得開,如此一筆之中有三個轉折筆勢,;后泛指在書寫點畫時,,行筆中筆勢起伏,含委婉意,。 13.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書法用筆的基本原則,。指運行時筆勢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這樣才能氣韻飽滿,、前后呼應,,從而使筆畫含蓄、圓實有力,。 14.內(nèi)撅(ye厭)外拓:用筆的兩種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書。內(nèi)撅指筆意緊斂,,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筆意放縱,以王獻之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