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河,位于閩粵贛交匯點上的廣東省平遠縣差干鎮(zhèn),,千百年來為粵贛兩省間“鹽上米下”的古驛道,。滄海桑田、歲月流轉,,昔日的繁華水陸通衢,,曾湮沒在荊棘叢生的峽谷深淵,,寂寞了八十年。只有緩緩的流水,、絕壁的鳥鳴,,堅守著幽靜的家園。待人們撩開她神秘的面紗時,,她脫俗的美艷,、神秘的鹽道,才重新走進世人視線,,讓人驚嘆不已,。 如果不是附近有“人間仙境”的國家三A級景區(qū)五指石的話,松溪河可能至今還只是少數(shù)漁夫行舟撒網(wǎng)的秘境,。當?shù)赜凶R之士,,遍訪長者,披荊斬棘,,方發(fā)現(xiàn)此境,。于是,當?shù)嘏眱涸熘蹟堄?,秘境始成一方休閑圣地,。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舟行其間后,發(fā)出 “何必舍近求遠,,休閑請到平遠” 的贊嘆,,與五指石一起稱為 “五指石恰似丹霞地貌、松溪河不遜桂林山水”,。 一,、三省通衢 松溪河之處要沖之處。清嘉慶25年《平遠縣志》介紹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環(huán)邑皆山也,。而北接邊江贛,,東接閩汀,輪蹄舟車,,繽紛絡繹,,實為三省之沖?!贝颂幍摹耙亍睘槠竭h縣老縣城仁居鎮(zhèn),,仁居北面有座屬武夷山脈、海拔1529.8米的項山甑,,仁居河發(fā)源于該山南麓,,縣城往東流于“差干堡”5里后,稱為“差干河”,,再20里至下壩圩武平縣界 ,。而松溪河系石窟河上游差干河的一個支流,,源于江西省尋烏縣羅塘鄉(xiāng)、項山鄉(xiāng)以及福建省武平縣民主鄉(xiāng),、下壩鄉(xiāng)細河,,河水由福建流入差干加豐村,呈西北向東南流向,,于加豐村和湍溪村交界合溪峰流入差干河,。 二、千年鹽道 松溪河發(fā)源于“羅塘”,,流經(jīng)福建下壩,,地理位置突顯了“要沖”作用,古稱松溪河為“流江閩出入孔道”,。據(jù)《區(qū)與界:清代湘粵贛蚧鄰區(qū)食鹽專賣研究》一書考證,,這一古道對贛南具有重要意義的道路:“從贛州溯貢水而上至湘水,到達筠門鎮(zhèn)后,,或換小船至羅塘再挑越筠門嶺,,或直接挑越筠門嶺,抵達鎮(zhèn)平縣新鋪,,然后船運通過石窟河經(jīng)梅溪至嘉應州”,。 這條客家人的“鹽米之路”,肩挑,、馬馱,,鹽上米下,接駁筠門嶺與下壩的水運碼頭,。福建下壩河水域寬,,明宣德年間(1426—1435) , 蕉嶺與下壩之間就有船運。清乾隆時, 贛南各縣食鹽都從下壩挑運到江西羅塘,,下壩經(jīng)商之客也越來越多, 尤其是江西寧都,、于都,、興國商都來這里建筑鹽館,、米館, 作儲鹽之用,廣東的鹽大量水運至下壩,,下壩每天的庫存量的鹽就達 60 萬包,,約 80 萬斤;贛南各地的山貨也大量地肩挑至下壩, 由下壩水運到廣東,。鴉片戰(zhàn)爭之后,,五口通商,海禁大開,,各種洋貨至蕉嶺駁運到下壩,。當年來往于下壩河的木船,,最多時每天有600 艘,每船載重量上水3000 斤,,直至1930年毛澤東寫《尋烏調(diào)查》時,,還依舊繁榮如昔:“從石城、瑞金來的米和豆子為大宗,,從興國來的以茶油為大宗,,在筠門嶺上岸,每天從筠門嶺至廣東下壩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擔,。下壩運至筠門嶺的以海鹽,、海味洋貨為多。腳夫們一擔貨去,,一擔回,。”通達三省的古驛道,,給贛南,、粵東、閩古帶來了明清五百多年的繁榮,,培養(yǎng)了大批客家富商,,同時也孕育了輝煌的客家文化。 松溪河處在“下壩”與平遠縣城(仁居)的節(jié)點上,。歷史上仁居至下壩的水道因礁石淺灘阻塞,,1582年鄉(xiāng)邑籌款“開新河”,“鑿大峰,、劍門二灘以夷水道,。記《開新河碑記》,通航時一歡騰:“平民爭以輕舟試新河,,往來如織,,一切貨賄俱從舟載;虔(今江西贛州)?。ń窀=垘r)商賈絡繹湊合”,。仁居河溪流過小,至1832年的《松溪河碑記》撰文已是“全肩挑蟻聚蜂屯,,日以千計,,道必經(jīng)差干鄉(xiāng)之松溪?!?BR> 三,、古橋滄桑 松溪歷久彌新,,松溪古橋成為今人緬懷往事、追溯當年驛道繁忙的信物,。道光年間,,邑人苦于“溪流有谷斷崗千尺,石頭不轉,,舟楫難通,。先是鄉(xiāng)人醵金作會,架木為橋,。而山水沖注,,注輒傾圮,臨流者為嘆,?!庇谑菑V募資金,“匠斷山骨,,長虹飛跨”,,松溪橋于道光十年(即1831年)建成。松溪拱橋氣勢恢弘,,該橋東西走向,,兩孔跨于峽谷之間,如長虹臥波,。全橋用花崗石筑而成,,長100.3米、寬4.9米,、高12米,,東端引橋長33.1米、西端引橋長27米,。橋兩邊豎有石欄,,石欄間左右各20根石柱,柱1.36米,,柱頂呈葫蘆狀,,石欄高0.9米,中間石欄上鑲嵌“松溪橋”碑,,顏體正楷,,書法剛正而豐滿。 在狹窄的河谷上,,近5米橋面的寬度,顯得非常奢華,,可以推想當年往來客商摩肩接踵,。在橋東側的觀音宮遺址,,6塊道光十年興建松溪古拱橋的碑記倚放于雜草叢生的斷墻邊,仍完好無損,,詳細記載了當年修橋的艱辛與捐資者芳名,。橋西側的有約60平房三個房間的地基遺址,西側橋端數(shù)橋仍古絀茂盛,,梅花適時盛開,。據(jù)當年文物工作者考證,古梅由邑紳募資種植于清乾隆41年(公元1766年),,植梅10株,。滄海桑田,歷史幾經(jīng)興衰,,現(xiàn)存3株是“宮粉”,。 古梅虬枝開嫩花,燦若霞錦,,動似美女,,典雅極致,格外妖艷,。 春雨無聲,,古橋潤濕,花瓣片片飄落于亮光一片的古驛道上,。我情不自禁地吟誦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四,、人文蔚起 雞鳴三省的松溪河畔,,上蒼垂青于此。在松溪流域的歷史長河中,,曾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英才,。 ——進士謝升庸。謝升庸是平遠史料記載的五位進士中的明朝平遠第一位進士,,字疇裕,,平遠縣差干鎮(zhèn)湖洋村人。生于康熙年間,幼年生母病逝,,自幼懂事,,勤于家務,智力不凡,,深得父母寵愛,。因家庭經(jīng)濟所限,10歲時方進私塾讀書,。他珍惜寶貴時光,,搬到五指石書室從師苦讀。其師經(jīng)常帶他到五指石周圍游山玩水,,捕景作詩,。升庸經(jīng)常飲用書室附近的清泉,文思大進,,為文下筆立就,,為五指石“聰明泉”稱謂之來由。謝升庸讀完私塾后,,游學于平遠縣東石和嘉應州(今之梅州),,學業(yè)有成,于清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考取舉人,。于清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考取三甲第103名進士,。謝升庸歷任江南金壇縣令,、河南正陽縣令、惠州府教授等職,。一生學問淵博,,為官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曾獲朝廷多項記功日與諸生員講學,,教人先培養(yǎng)度量見識,后被士林仰之為“泰山北斗”,。他游宦于他鄉(xiāng),,常常情系家鄉(xiāng)父老,其中有一封以詩寫成的家書流傳至今:“琴劍偶停汗未干,,一函遙寄報平安,;目窮蒼狗家千里,書付金魚意百端,。馬上感言里況瘁,,雪中還念高堂寒,;天涯游子無他祝,,加飯?zhí)硪律票,?怠!?BR> ——謝志良父子,。謝志良為平遠差干鄉(xiāng)上坊村人,出生于明朝萬歷二十年,。志良自勸聰明穎,,智力過人,受其兩世將門之熏陶,,未弱冠投筆從戎,,官升太原總兵。明末清初,,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唐王朱聿鍵被鄭芝龍等擁立為帝,,史稱隆武帝。謝志良與其子謝上逵奉命在五指石建立基地,,進行反清復明活動16年,,最后被清軍匯集惠、潮,、汀,、贛四府之兵合圍擊敗。五指石石桌石凳,,是隆武帝坐朝的象征性寶座,。殿下側的混元塔,是石林寺眾僧為紀念當時死亡將士所筑,,現(xiàn)墓頂猶存,。 五、紅軍秘道 幾百年間,,松溪橋風雨如磐,,暗香如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這段連結三省的古老鹽道,,有幸為神秘紅軍路,為閩粵贛革命根據(jù)地和中央蘇區(qū)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確,,松溪古道似飛雪迎春的寒梅,風骨錚錚,。 偉人的眼光總是不同凡響,,毛澤東早1930年5月時,,便在《尋烏調(diào)查》中關注到必經(jīng)松溪河的通道,為紅四軍分兵平遠作了充分的調(diào)研:“一條從澄江通安遠挖補界之羅塘(三十里),,再由羅塘南往下壩,,北往門嶺”,“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jīng)羅塘、下壩(武平屬,,在三省交界),、新鋪(蕉嶺屬,離梅縣三十里)往梅縣,,每天有約三百擔過,。” 《平遠黨史》記載:“1930年5月14日,,由紅四軍第一縱隊一千多人在林彪率領下進駐平遠,,幫助建立了紅色政權和武裝。5月31日,,紅四軍一縱隊奉前委命令離開仁居,,經(jīng)差干下壩,回師閩西,?!彼上诺朗钱敃r差干往下壩的唯一通道,譽為“紅軍路”當之無愧,、毋庸置疑,,。 革命種子在古道中發(fā)芽生長,,革命的烽火在閩粵贛邊熊熊燃燒,。1931年1月到1932年5月后,平遠,、蕉嶺與江西省尋烏合成蕉平尋蘇區(qū),,這片土地成了有了蘇區(qū)政權。蕉平尋蘇區(qū)之后,,“原日三縣革命健兒與各地紅軍共同馳騁于全國各地戰(zhàn)場上”(平遠第一任縣委書記《李巴林回憶錄》),。 中央蘇區(qū)成立后,平遠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松溪古道又成為江西革命根據(jù)地運輸物資的重要通道,。平遠縣檔案館民國檔案14號第302卷,有我黨組織沖破國民黨封鎖的記載,。1933年8月14日,,國民黨“平遠縣政府”發(fā)出《布告》:“封鎖匪區(qū),,嚴禁私運食鹽、火油,、藥品,、布匹、原料,、硝磺,,一切需用物品等件,業(yè)經(jīng)通令緝拿,,準將所獲沒收,,重賞在案,。乃查:近來差干,、湖洋一帶有藐不畏法、鄉(xiāng)民,,于夜間偷運食鹽,,接濟共*匪,殊屬可惡,,除隊前往,。” 紅軍主力部隊長征后,,包括松溪在內(nèi)的閩粵贛邊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zhàn)爭,。時任共青團贛南省委書記陳丕顯同志,在《贛南三年游擊戰(zhàn)爭》中回憶: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據(jù)黨中央指示,,決定將部隊分九路向外突圍,開展游擊戰(zhàn)爭,,其中“紅二十四師的四個連,,到尋烏南部和蕉嶺、平遠,、武平一帶進行游擊戰(zhàn)爭”,。 土地革命時期,平遠縣不僅成為粵閩贛蘇區(qū)的重要屏障,,而且成為粵閩贛蘇區(qū)的與中央蘇區(qū)在南部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要樞紐,。2011年8月,平遠補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qū)縣”,,時隔八十年終還歷史本來面目,。 六、忘情泛舟 行走古橋古道,,任思維飛揚,、時空交錯,。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如是說,。異曲同工的是,孔圣人也曾站在河邊發(fā)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斗轉星移,,當我們一邊追溯松溪古道,、景仰昨日厚重的人文蘊涵,一邊泛舟松溪青山碧水間,、放飛羈絆負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一點一滴地體會松溪的特別:松溪峽幽,、峰奇,、水秀,是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她美得虛無,、讓文人墨客無處著墨;她無須爭寵,,似雨后梅花粉瓣,,一點風就會飄落;她小家碧玉,,似靜聽窗外風鈴,,為情郎燈下繡紅。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乘小舟穿松溪東行,河水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奇峰疊巒之間,,奇峰夾岸,碧水瀠洄,,青山浮水,,風光旖旎,十里水路十里畫卷,。松溪集神奇,、鐘秀、雄渾,、原始,、清新于一體,。 她以峰稱奇,峰因水而生,,水為峰所映,;夾岸奇峰,陡峭嵯峨,,千姿百態(tài),,或孤峰獨秀,或群峰并立,。水上奇石,,有的如群象入河、有的似神龜運石,、有的似圓潤天倉,、有的似南美少女、有的似鱷魚下山,,惟妙惟肖,、天地造化。 她以水顯幽,,石縫間的山泉,幽谷的潛流,,懸崖處的飛瀑,,與褐巖綠樹競輝,珠聯(lián)溢彩,。 她以林見秀,,峰間灌木叢生、山花爛漫,,間或可見紫檀,、半楓荷等珍貴樹木,蒼松破巖挺立,,擔負起吟唱松溪綠韻的主角,。 集大自然眾美于斯,松溪處處景觀如幅幅天然奇畫,,讓自制能力不強的我靈魂出竅,,此生足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