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新詩鑒賞之八十一 秀水/陳銘華/林莽/許世旭/蔡其矯 秀水,,本名范連琴。山東高唐人,。70後女詩人,。作品散見各大報刊。 蝌 多么小多么弱 這群四月陽光孵出的孩子 被惜墨的筆尖點進清純的十里山溪 它們的尾巴多么短 短得象這個一閃而過的春天 又多么長多么沉 拖著它,,一朵不大的渦流 都會打得身子東倒西歪 幾條暗長的水草 也能糾纏起內心的驚慌 也許,,它們不知道 游出這個春天 尾巴就會掉了 游出這條小溪 也就會跳會叫了 現(xiàn)在,這些蝌蚪成為我往事的索引 把樸實的柴門推開,我是一群中 最小的那個童年 跑的最慢 (選自: 秀水新浪博客) [賞析] 這是一首寫得十分隨意自然而又十分深情和節(jié)制的詩歌佳作,。讀完這首詩,,一種“多么小多么弱”、“多么長多么沉”……的情緒縈繞在我們的心中,,以至于我們和那小小的蝌蚪一樣,,“幾條暗長的水草/也能糾纏起內心的驚慌”,,以至于在生活的溪流中,“一朵不大的渦流/都會打得身子東倒西歪”,,這是蝌蚪的命運,,又何嘗不是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溪流里像弱小的“蝌蚪”往前游動的我們,?在這個已經(jīng)變得十分堅硬的世界面前,,.現(xiàn)實中的“蝌蚪”們有“尾巴”,有快樂的童年,,但是他們的快樂,,他們的“尾巴多么短/短得象這個一閃而過的春天”。就是這一閃而過的快樂,、幸福,、希望,盡管已經(jīng)過去,,但卻像“這些蝌蚪成為我往事的索引”,,“我是一群中/最小的那個童年/跑的最慢”。讀到此時,,我們仿佛看見一只多么弱小的蝌蚪,,在生活的溪流里多么艱難、多么吃力,、多么可憐的“跑”,。這只蝌蚪面對“跑的最慢”的處境仍然在“跑”,足以看出這又是一只多么大多么強的蝌蚪,。這首詩所彰顯的人文精神自然凸顯,,親切而自然的帶給我們無限詩意情懷的詩人由此值得我們尊敬。 陳銘華(1956-),,美國籍漢語詩人,,祖籍廣東番禺,生于越南嘉定,。著有詩集《童話世界》,、《天梯》、《我的復制品》等,。 遺 我的詩便是了 寫在水池邊的水漬 迅即升出時間的軀殼 可解或不可解都無須實現(xiàn) 歡樂的請大家分享 凄美的隨我 死于異邦 2002年7月4日于Bakersfield (選自:詩集《我的復制品》,,美國《新大陸》詩刊2003年版) [賞析] 全詩抒發(fā)了作者對于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以《遺言》為標題卻不是真正的遺言,,是那些不開心,、不快樂的事情的一種告別,作者作為一位華人旅居海外,,生活中的不如意也不在少數(shù),,他想把高興的與大家分享,,不愉快的就讓它留于異邦。 開頭第一句“我的詩便是了”與題目呼應,,讀者會認為這首詩就是作者的遺言啊,,奠定了一個較沉重的基調,且吸引讀者眼球,,讓人們更關注他接下來說的話?!皩懺谒剡叺乃疂n”水漬是長留不得的,,馬上就會蒸發(fā)不見,即使它寫在水池邊可水漬終究只是水漬,,水漬水漬的消逝體現(xiàn)了時間的意義也就是“迅即生出時間的軀殼”因為消逝之迅速,,所以無論你寫下什么水漬都不用去考慮它能不能實現(xiàn)包括那些“可解或不可解的都無需實現(xiàn)” 在我看來“水漬”代表的是理想,,是作者打拼奮斗的目標,,或者說是幻想,,無論實現(xiàn)與否,,作者都想把它提出來試一試,,可時間就是最好的打磨器,,蒸干作者的理想,,磨平他的意志,,無論可以被理解還是不被理解,,他都轉瞬即逝了“水池”代表人的欲海,,從中提取的一兩滴水是留不住的,而人的欲望是源源不斷的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歡樂地請大家分享”那些好的,、完成的、讓人快樂的想法與經(jīng)歷作者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捌嗝赖碾S我死于異邦”那些不如意,讓人難過的事就長埋我心底和我一同死在國外好了,。作者形容不好的事還用了“凄美”二字,,說明他把任何經(jīng)歷都當成一種體驗,再糟糕的事也有它的美感在里面,,如此詩意化的文字描寫才讓人記憶深刻,,這首“遺言”與作者生平對比我們可以看出,這并不是作者真正的遺言,,而是對不愉快事情的告別,,作者身在美國最后卻寫“死于異邦”這個foreign land指的應該是美國,也即是說作者還認為自己身處異地,,沒在家鄉(xiāng),,最后滲透了點遺憾的味道,,思鄉(xiāng)也是那水漬的一部分。 全詩整體雖然低沉卻在最后看出作者揮別不愉快面對新生活的意念,,給人希望,,樂觀之感。 (孫鑫[學生]/文) 林莽(1949-),,河北徐水人,。著有詩集《我流過這片土地》、《林莽的詩》,、《永恒的瞬間》等,。 秋 菊 那是母親親手種植的菊花 開放在深秋的風里 潔白的 她隔著玻璃注視著它們 想著親人和一件件無法忘懷的往事 天氣已經(jīng)涼了 大地上奔跑著一片片枯干的葉子 我想畫下母親種過的菊花 把悲傷浸入筆墨里 在潔白的紙上 在大地凄涼的風中 筆下不再尋找八大山人 也不再效仿吳昌碩 只有傷感的垂下頭顱的菊花 為母親也為所有逝去的親人 (選自林莽詩集) [賞析] 詩歌寫作中,尤為是懷念親人的詩歌,,大多有經(jīng)驗的詩人都會用寄情于物的寫作方式,,這也對大多初涉詩歌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條借鑒的經(jīng)驗。有些時候,,詩歌寫作中并不需要對你所寫的人兒如何去刻畫,,一個飽滿的主題,有可能就附屬在與之有關聯(lián)的物事里,。 這首詩的主題是寫母親,,但卻以菊花為突破口,在虛實兩條寫作線路里最終達到的主題的升華,?!拔蚁氘嬒履赣H種過的菊花/把悲傷浸入筆墨里/在潔白的紙上/在大地凄涼的風中/筆下不再尋找八大山人/也不再效仿吳昌碩 許世旭(1934—2010),韓國漢語詩人,。著有詩集《雪花賦》,、《東方之戀》等。 風,,并不知道 雖然天南地北 今天好不容易再度渾然 蹲在蜻蜓的紅翼上握手 而風,,卻不驚喜 一只山果墜落 恐以為是一次地震吧 曾是山中茅屋的過客 傳遞訊息的是搖動的燈芯 而風,并不為什么 盡管多么生疏 我還是癡笑的宛如籬笆上的牽?;?/P> 昨夜滴瀝過的蒙蒙雨 也抖落了非常稚嫩的花瓣 而風,,仍若無其事 絲綢一般的悄悄而來 山巖間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跡 平湖自在的偃臥著 無論多少投石,多少漣漪 湖,,風一般的若無其事 ----1978年秋 (選自許世旭詩集) [賞析] 初讀這首簡短的《風,,并不知道》這首詩,給人一種平靜且淡然之感。自然界的風無形,、無色,、無味,而這首詩卻以它最為原始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風,,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遐思,一種超然,、飄零之感,,正如詩中作者所說的,風,,無論處于何種處境,,都始終保持著一種不驚喜、若無其事的狀態(tài),。 詩人許世旭的漢語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其實來自一種文化觀念中的東方感悟,。如同他說的那樣:“我的詩,,仍然寫我,只是借用詩的工具—中文而已,。而‘我’的成分,,相當繽紛,和今天站在地球上厚著臉皮的所謂現(xiàn)代人幾乎同樣,,除了高麗的情懷與脾氣之外,,還浸透著中國古典的營養(yǎng)與生活的情調。 從這首詩的開頭所描寫的“雖然天南地北/今天好不容易再度渾然/蹲在蜻蜓的紅翼上握手/而風卻不驚喜/”寫的是一種雖在天南地北,,大千世界中的再度相遇,,其中的微妙之處就像蹲在蜻蜓的紅翼上握手,面對如此值得讓人興奮與驚嘆的場景,,“而風,,卻不驚”,是不是也就是說詩人在面對這種場景的時候也是如此的鎮(zhèn)定和泰然自若呢,。其中或許也寄寓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為人處世所保持的一種寧靜,、淡泊的心態(tài)。 詩歌的結尾“平湖自在地偃臥著/無論多少投石,,多少漣漪/湖,,風一般的若無其事?!睆倪@幾句詩中可以看出其中蘊含了一種儒家情境,,而詩人詩中的儒家情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由真境中見空靈,,在情境中寫胸臆,,于禪境中顯幽思,。 真境與禪境類似于王國維所講的“無我之境”,情境近于王國維所講的“有我之境”,。具體表現(xiàn)為在為數(shù)不少的詩篇中描寫了“風”的意象與思鄉(xiāng)之情,。在他的詩集《東方之戀》共收了103首詩作,描繪到風的就有38首之多,。為什么詩人如此執(zhí)迷于描繪“風”的意象,,說到底,是因為詩人渴望表現(xiàn)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所存在的永恒與詩意,,或者把氣象,、情思與玄理融合為一個有機體。 許世旭漢語詩中所描寫的“風”的意象正是為表現(xiàn)其人生情思與感嘆,。在詩人筆下風既可以代表自然的靈性,,也可以是人世間苦難不平的化身,還能夠表現(xiàn)詩人在時間之河中體悟到的滄桑之感,。至于在美的儒家情境中究竟是包容著一種情感還是幽思和玄理,,卻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在詩人兼學者的許世旭筆下,,既有蒙太奇式的跳躍組接,、朦朧的寓意隱情、造化的移覺通感等現(xiàn)代詩的表現(xiàn)手法,,又有純樸,、清新的古典意境和凝重、空曠,、典雅的蒼古色調,。體現(xiàn)一種回歸與開拓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匯合,,半島,、孤島與大陸文化的認同,人類心靈的相通,。 顯然,,作家不是眷戀于某一山,某一水,,他超越了都市,,超越了有形的自然界,把生命溶入整個宇宙,,溶入永恒,。在這里,他似乎找到了流浪心跡的原鄉(xiāng)。 (顏淑鳳[學生]/文) 蔡其矯(1918-2007),,福建晉江人,。著有詩集《回聲集》、《雙虹集》,、《福建集》等,。 祈 求 我祈求炎夏有風,冬日少雨,; 我祈求花開有紅有紫,; 我祈求愛情不受譏笑, 跌倒有人扶持,; 我祈求同情心 當人悲傷 至少給予安慰 而不是冷眼豎眉,; 我祈求知識有如泉源 每一天都涌流不息, 而不是這也禁止,,那也禁止,; 我祈求歌聲發(fā)自各人胸中 沒有誰要制造模式 為所有的音調規(guī)定高低; 我祈求 總有一天,,再沒有人 像我作這樣的祈求,。 (選自《祈求》,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賞析] 這首詩寫于1975年,,被稱作傷痕文學的第一首詩,也是蔡其矯的代表作之一,。詩人用簡潔而而富有內涵的筆觸,,寫“我”祈求正常年代不必祈求的東西,烙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表達了“對人的尊嚴的肯定,、對同情心的呼喚、對心靈自由的渴求”,,顯示詩人同一切壓抑人性,、殘害生命的強權決絕的抗爭精神。 全詩以“我祈求”作為中心句,,在結構上一氣貫通,,抒情寫意自然流暢。七組“祈求”既是排比也是反復,,使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理想生活的虔誠渴望得到了充分的強化和抒發(fā),。詩的結尾卻是一個轉折:“我祈求/總有一天,再沒有人/像我作這樣的祈求,?!逼砬蟛辉佟捌砬蟆保菍η懊嬉贿B串“祈求”的否定,使詩的意蘊在新的層次上得到升華,。 事實上,,在作者鮮明曉暢的陳述性詩句里包含著矛盾性內容,構成了詩歌內在情感上的反諷意味,?!捌砬蟆保鸵馕吨兴萃?。然而,,詩中所寫的這一切(如“炎夏有風,冬日少雨”,、“花開有紅有紫”,、“愛情不受譏笑”、“跌倒有人扶持”等),,都是基本的自然規(guī)律或人的正常生活內容,,是本不必祈求就可獲得的。但詩人卻苦苦地,、執(zhí)著地“祈求”著,,暗示了那個時代的荒謬。因此,,祈求得越誠摯,、越懇切,就越反襯出社會的不正常,。生活的反常和乖謬,,使“祈求”本身成為一種譴責和抗爭。 與同時代的其他詩人不同,,蔡其矯將忠于自我感覺放在一切權威觀念之上,。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直面現(xiàn)實的勇敢上,而且在于其內心的無畏的價值觀,。透過流露在詩中的政治意識和社會使命感,,作者的抗爭意志和人道主義精神顯得格外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