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民居建筑
在徽州,牌坊是與民居,、祠堂并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筑,。據(jù)考證,明清時代,,徽州一共有數(shù)千座牌坊,,直到現(xiàn)在,仍存有104座,,牌坊的意義有點類似西方的紀念碑,,它用來旌表那些用傳統(tǒng)價值觀所判定的優(yōu)秀人物。透過一座座貌似凱旋門的牌坊,,能夠透視徽州人的內心世界,,洞徹他們的精神目標,從又一個側面,,清楚地認識徽州文化,。
在東距歙縣縣城12華里的堂樾村的大道上,屹立著明清時代的七座牌坊,。他們都屬于居住于堂樾村的鮑氏,,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無非表彰父慈,、子孝、妻節(jié),,其中有兩座是為女人而立的節(jié)字坊,。歙縣婦女節(jié)烈之風特甚,據(jù)《民國歙志》記載,,明清兩代僅堂樾鮑氏家族就有節(jié)婦 烈女59人,,在堂樾村,,甚至建有一座國內絕無僅有的規(guī)模比男祠還要宏偉的女祠,女祠取名“清懿堂”,,取“品行清白,,懿德美好”的意思。祠堂 中,,將堂樾鮑氏節(jié)婦烈女按世系順序排列,,讓族中女性四時祭祀并奉為楷模。
徽州,,不僅是財富的聚焦地,,而且有堅定信奉儒學準則,、身體力行的群體,,因為徽州正是程朱理學的故土。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 號紫 陽,,他生長在福建武夷山區(qū),5歲時跟隨父親回到徽州,,一直到14歲才重回武夷山,。
這是歙縣的紫陽書院,當年,,朱熹的父親就在這里讀書,。婺源縣的文公山,原名叫“九老芙蓉尖”,,在山林深處,,至今仍完好的保存著朱熹第 四世祖朱維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題寫的,,南宋淳熙三年,,時年47歲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掃墓,,親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樹苗,,呈陰陽八卦形,借此表達對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歷經(jīng)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尚存16棵,這16棵參天大樹,,如今已被譽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 幾處,,而惟獨此處的這些參天大樹,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遺物,。
朱熹在琢磨和探索自然的規(guī)律之后,,真誠而旗幟鮮明的將一些社會的倫理,定義為“天道”,、“天理”,,人們應該“存天理,滅人欲”,,這種 思想在更大程度上與徽州的民風是極其合拍的,,也符合徽州人的人生標準和心態(tài)。朱熹曾兩度回徽州省親,,在徽州講學,,從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間 ,新安理學在徽州走紅了600多年,,對徽州文化以及社會習氣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徽州人喜歡讀書,,徽商“賈而好儒”講誠信的風氣,,都可以說是來 自朱熹理學的重大影響,但是,,這種道德標準的過分使用,,必然造成了人心和情感的萎縮和堅硬,在徽州,,對于義理的近乎變態(tài)的迷信,,慢慢地形 成了一種殘酷的非人道標準,這樣的結果,,使大批“貞女烈婦”,、“孝子賢孫”,為傳統(tǒng)禮教而獻身,。當一種思想變?yōu)橐环N絕對的標準,,用來強制 執(zhí)行時,實際上,,已經(jīng)意味著真理已經(jīng)踅身而走了,。
這是位于屯溪隆阜的戴震故居,在喧囂的城市邊上,,它顯得冷清靜謐,,不帶塵煙。(戴震紀念館館長李明說)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 學家,,同時,,他又是一位考據(jù)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他的一生,,在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對人類的貢獻非常大,。
戴震,,字東原,徽州休寧人,,自幼生長在家鄉(xiāng),,作為中國近古的一個大思想家,他的一生很是落魄,,直到51歲時,,經(jīng)《四庫全書》總纂紀昀的推薦,入《四庫全書》館為專職纂修,。53歲那年,,又賜同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職務,,不久,因積勞成疾,,戴震死在任上,,靈柩由夫人率子運 回家鄉(xiāng),葬于屯溪城郊8公里處的休寧縣商山鄉(xiāng)孝敬村山頭,。在墓碑上橫鐫“隆阜戴氏”,,中主刻“皇清特賜進士出身 文林郎 林院庶吉士考東原 府君妣朱氏孺人合墓”,碑文是戴震的弟子,,段玉裁的女婿,,清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父親龔麗正所題書,。墓地周圍,,山清水秀,阡陌連綿,, 墓后層巒疊嶂,,蒼松滴翠。如今,,為了方便游人參觀,,當?shù)卮迕褡园l(fā)地組織起來,出工出錢,,修了一條通往墓地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