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周振甫 詩詞例話——第三部分:修辭

 知愚草堂 2010-10-10
周振甫    詩詞例話——第三部分:修辭
  37.興起

  一

  司農(nóng)又云:“興者托事于物,,則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術(shù)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賦,、比,、興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陳為正,,故《詩經(jīng)》多賦,在比興之先,。比之與興,,雖同是附托外物,比顯而興隱,,當先顯后隱,,故比居興先也?!睹珎鳌诽匮耘d也,,為其理隱故也。(《毛詩·關(guān)雎傳·正義》)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于其始至,,見其有幽閑貞靜之德,故作是詩,,言彼關(guān)關(guān)然之雎鳩,,則相與和鳴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后凡言興者,,其文意皆放此云。(朱熹《詩經(jīng)集傳·關(guān)雎》)

  詩文弘奧,,包韞六義,,毛公述傳,獨標興體,,豈不以風通而賦同,,比顯而興隱哉!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則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

  觀夫興之托諭,,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關(guān)雎有別,故后妃方德,;尸鳩貞一,,故夫人象義。義取其貞,,無從于夷禽,;德貴其別,,不嫌于鷙鳥;明而未融,,故發(fā)注而后見也,。……楚襄信讒,而三閭忠烈,,依詩制《騷》,,諷兼比興,。(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詩》之興全無巴鼻,,后人詩猶有此體。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又如:“高山有涯,,林木有枝;憂來無端,,人莫之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最早提出賦,、比、興的,,是《周禮·春官·大師》,,最早給予解釋的是后漢的鄭眾,他做過大司農(nóng)的官,,因稱他為司農(nóng),。他注《周禮》說:“比者比方于物也,興者托事于物,。”比是用物來打比方,,興就是用物來寄托。到了劉勰的《文心雕龍·比興》篇,,才對比興作了專門研究,。他先從六義講起,六義就是風,、雅,、頌加賦、比、興,。風,、雅、頌是三種音樂上的分別,,賦,、比、興是三種寫作手法,。他指出“比顯而興隱”,。像“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葉)”是比喻的詞,,“面”和“眉”是被比的東西,,所以比喻是很明顯的。興是暗比,,像《關(guān)雎》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相傳雎鳩這種鳥,有一定的配偶而不亂,,用它來起興,,暗比淑女具有貞潔的品德。那只是暗比,,隱而不顯,。又《鵲巢》;“雛雀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這女子出嫁),百兩(百輛車)迎之,。”相傳鳩鳥也有一定配偶,,用來暗比這位新嫁娘具有貞一的品德。這種暗比,,不點明不容易清楚,,所以要經(jīng)過注釋才知道。比是比附,,取一物的某一點來打比方,如取柳葉的細長來比眉,。興是興起,,用一物來引起情思,這種比擬是隱微的。就“興者起也”說,,興在前,,所以《詩經(jīng)》里講的興,在詩的開頭,。又說“興則環(huán)譬以記諷”,,“環(huán)譬”是圍繞著一個主意用幾個暗比來引起它,那樣的興,,就不是用一物來引起另一物了,。到孔穎達寫《毛詩正義》,指出詩文中舉出草木鳥獸來透露用意的,,都是興,。這樣看來,興有兩種:一種放在詩的開頭,,用來引起所興的事物,,像關(guān)雎和鳩就是。一種是引了好多鳥獸草木來顯示用意的,,像屈原的《離騷》“諷兼比興”,,就是篇中引用了不少的草木鳥獸,有比有興,,就不同于放在每篇開頭的興了,。劉勰指出“興”是“婉而成章”,因為它的含義比較隱,,比較含蓄婉轉(zhuǎn),,初看時不易體會,但體會到了以后,,給人的印象比較深切,。所以說“稱名也小,取類也大”,,用的像關(guān)雎,、鳩,但所含的意義比較大,;類就是義類,,指含義說的。這是興這種修詞手法的作用,。

  劉勰,、孔穎達、朱熹,,他們講興,,都引了《關(guān)雎》,,都把“淑女”說成后妃,即文王的妃太姒,,把“君子”說成“文王”,。這是三家都受傳統(tǒng)說法的束縛,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不講“后妃之德”了,。朱熹講《關(guān)雎》,認為“雎鳩之情摯而有別”,,“相與和鳴”,,與淑女“幽閑貞靜之德”與君子“相與和樂”。朱熹的解釋同劉勰不一樣,。劉勰說:“關(guān)雎有別,,故后妃方德”。關(guān)雎有一定配偶不相亂的優(yōu)點,,所以用來比后妃的德行,,“方”是比方,就是指出興也是比方,,不過是一種暗比,。朱熹不講關(guān)雎的摯而有別比淑女的德性,不講“比顯而興隱”,。那么朱熹對興怎樣看的呢,?他說“《詩》之興全無巴鼻”,就是興所講的事物,,與下文全無關(guān)系,,所以他不講關(guān)雎是比淑女的,即關(guān)雎與淑女毫無關(guān)系,。他又舉出三個例子來說明興和下文毫無關(guān)系,。《古詩十九首》里說:“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文選》李善注:“言長存也”。下文“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李善注:“言異松石也。”朱熹認為松石和下文“人生”句毫無關(guān)系,,但李善注認為不是毫無關(guān)系,,是說人生的壽命不如松石那樣長久,那末用松石的長存,,來反襯人生的短促,,是暗比中的一種反比,。朱熹又舉出“高山有涯,,林木有枝”,,認為山涯和樹枝同下文“憂來無端,人莫之知”毫無關(guān)系,。其實這也是反襯,,用山的有涯,木的有枝,,來反襯憂來無端,,也是暗比中的反比?!段倪x·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善注,;“言良人行役,,以春為期,期至不來,,所以增思,。”上句講春天到了,下句講思念遠人,,是有關(guān)系的,,不是毫無關(guān)系。劉安《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春草生本是同懷念遠人聯(lián)系的,所以第三個例子只能證明興同上文相關(guān),,不是無關(guān),。那末《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xué)裁衣。”孔雀的徘徊是興,,它同劉蘭芝的“十三能織素”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原來興的引起下文,有兩種,,一種是引起個別的人或物,,如《關(guān)雎》的引起淑女;一種是引起全篇,,像“孔雀東南飛”就是,。從“孔雀東南飛”使人想起《雙白鵠》:“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十十將五五,,羅列行不齊,。妻卒(猝)得疲病,不能飛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樂者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躇躊顧群侶,,淚落縱橫隨,。’”另一首《艷歌何嘗行》,上文大體相同,,下文還有“‘念與君離別,,氣結(jié)不能言。各各重自愛,,遠道歸還難,。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guān),,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孔雀是大鳥,,白鵠也是大鳥,。“西北來”同“東南飛”是一致的,“五里一徘徊”同“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也一致,;下寫夫婦的生離,跟蘭芝和仲卿的情節(jié)也相應(yīng),。像另一首提到“亡者會黃泉”,,更提到死別。因此用“孔雀東南飛”來起興,,就不是同下文全無關(guān)系,,是引起全篇的夫婦生離死別的悲劇。因此,,這就不同于朱熹的講法,,同于劉勰的講法,,“稱名也小,取類也大”,。稱名是提到孔雀,,好像無關(guān)宏旨;取類是暗示夫婦的生離死別的悲劇,,就意義重大,。從這個起興,聯(lián)想到它的含義,,就具有動人的藝術(shù)力量。這個起興,,不是游離于情節(jié)之外的形象,,而是和下文密切相關(guān)的形象,這就成為作品中構(gòu)成形象思維的一部分,。要像朱熹說的,,興同下文“全無巴鼻”,那末興就成了游離于情節(jié)之外的形象,,是跟全篇的意義無關(guān)的形象,,不屬于全篇的形象思維的范圍。但從朱熹所舉的三個起興的例子看,,還不能說它們是脫離了作品的形象思維,。

  有沒有和下文全無關(guān)系的起興呢?也可能有,。那可能由于我們不了解它同下文的關(guān)系,。比方《古詩源》里的《飯牛歌》:“南山矸(同岸,高大),,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gàn干,,小腿),。從昏飯牛薄衣半,長夜漫漫何時旦,。”相傳這是寧戚唱給齊桓公聽的歌,,開頭“南山矸,白石爛”是起興,,它同下文有什么關(guān)系,,看不出來。

  二

  詩人皆以征古為用事,,不必盡然也,。今且于六義之中略論比興,。取隸曰比,取義曰興,,義即象下之意,。凡禽魚草木人物名數(shù),萬象之中義類同者盡入比興,,關(guān)雎即其義也,。如陶公以孤云比貧士,鮑照以直比朱絲,,以清比玉壺,。時人呼比為用事,呼用事為比,。如陸機《齊謳行》:“鄙者牛山嘆,,未及至人情。爽鳩茍已徂,,吾子安得停,。”此規(guī)諫之忠,是用事,,非比也,。如康樂公《還舊園作》:“偶與張邴合,久欲歸東山,。”此敘志之忠,,是比非用事也。詳味可知,。(釋皎然《詩式·用事》)

  于六義中,,姑置風雅頌而言興賦比,此三義者,,今之村歌俚曲,,無不暗合,矯語稱詩者自失之耳,。如“月子彎彎照九州”,,興也。“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賦也。“南山頂上一盆油”,,比也,。行之而不著者也,。明人多賦,,興比則少,,故論唐詩亦不中竅,。如薛能云:“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見唐室之不可扶而悔入仕途,,興也;升庵誤以為賦,,謂其譏薄武侯,。義山云:“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言云表露未能治病,,何況神仙?托漢事以刺憲,、武,,比也。于鱗以為宮怨,,評曰:“望幸之思悵然。”呂望何等人物,?胡曾詩云:“當時未入非熊夢,,幾向斜陽嘆白頭。”非詠古人,,乃自況耳,。讀唐詩須識活句,莫墮死句也,。(吳喬《答萬季野詩問》)

  比和興原來是分得很清楚的,,即“比顯而興隱”,比是明比,,興是暗比,。但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像《離騷》里引了許多鳥獸草木都有用意,,說都是興。在這里,,比和興就容易混淆了,。詩里引用的鳥獸草木,有的又像比,,如《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用草木來比美人,,用美人來比賢人,,說是比,可以,;但從《正義》說,,用草木的零落來引起美人的遲暮,又像興,。因此,,到了后來,比興就有些混淆了,。

  這里引的《詩式》,,就有些混淆?!对娛健氛f:“取象曰比,,取義曰興”,認為比只就形象說,,興才就意義說,。像柳葉比眉,那確是從形象說,;像關(guān)雎暗比淑女的品德,,那確是就意義說。但它下文說,,謝靈運《還舊園作》:“辭滿豈多秩,,謝病不待年。偶與張邴合,,久欲還東山,。”他要辭官回家,是因病告退,,同張良,、邴漢辭官一樣,也要像謝安那樣歸隱東山,。這里借張良,、邴漢、謝安三人的歸隱來比自己想歸隱,,所以說是比,,但這個比就不是光取形象,也有意義了,。比有取象的,,也有取義的,不能光說取象。用關(guān)雎來暗比淑女,,不是取象,,只是取義。但比也取義,,那末比興怎么分呢,?這就造成混淆了,所以還是劉勰講的“比顯而興隱”比較好,。

  陶淵明《詠貧士》:“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這個孤云是比貧士,,從題目里能看出來,。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這兩個也是比喻,。陸機的《齊謳行》“鄙哉牛山嘆,未及至人情”,,齊景公登上牛山,,想到自己要死,就嘆氣,。晏子批評他怕死,,感情鄙陋,懂得真理的人不會這樣的,。“爽鳩茍已徂,吾子安得停,。”齊國本來是爽鳩氏統(tǒng)治的地方,,爽鳩氏早已過去了,您怎么能夠長生不死呢,?這里借故事來批評貪圖長生的人,,是說理,不是比喻,。這里說明用故事有的是比,,有的不是,這是對的,。但他說的取象取義的分別是不對的,。

  唐朝薛能《游嘉州后溪》:“山屐經(jīng)過滿徑蹤,隔溪遙見夕陽舂,。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楊慎認為后兩句是直說,沒有寄托,,是批評諸葛亮,。那是借詩來論史。吳喬認為有寄托,,說諸葛亮不該出來做官,,只該隱居,不是批評諸葛亮,,只是感嘆自己不該出來做官,,只該隱居。那是興的另一種用法,,像《楚辭》里講鳥獸草木,,都有寄托,是興,,即有寄托就是興,。和《詩經(jīng)》中用一物來引起另一物叫“興”的不同了。就薛能的詩看,,楊慎說他批評諸葛亮是不對的,。因為諸葛亮出來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做出一番事業(yè),,不能說他沒有干事。吳喬的話是對的,,薛能是借諸葛亮來感嘆自己,,說自己成不了什么事,還不如隱居,。是有寄托的,,是興。李商隱《漢宮辭》:“青雀西飛競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李攀龍拘泥于“宮詞”,,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里批道:“或謂天子求仙,宮闈必曠,,故以‘宮詞’名篇,。以相如比宮女,穿鑿可笑,。”這詩是借批評漢武帝求仙無益,,來譏諷唐憲宗,、武宗的求仙。吳喬的解釋是對的,,這不是寫宮怨,。這詩也是有寄托的,有寄托的是興,,那末吳喬為什么又說它是比呢,?認為是借漢比唐??傊?,在《楚辭》里的鳥獸草木已經(jīng)比興不分,所以吳喬在這里忽以為興,,忽以為比,,也是比興不分的一例。唐朝胡曾《渭濱》:“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獨垂鉤,。當時未入非熊夢,幾向斜陽嘆白頭,。”周文王出獵,,占卜說,“所獲非熊非羆”,,能得到好的輔佐,。周文王在渭水邊看到姜尚在釣魚,想到夢兆,,就請姜尚回去,。否則,姜尚只有嘆息罷了,。吳喬認為這是自嘆不遇,,不是在講姜尚。吳喬的話大概是對的,。周文王要把姜尚請回去,恐怕貴族反對,,所以推說做了一個夢,,夢里上帝賜給他一個好幫手,這樣把姜尚請回來,,貴族就不好說話了,。所以這首詩說成有寄托,比較可信,。

  從上引的三個例子看,,都有寄托,,吳喬忽說是比,忽說是興,,可見比興在他的心目中已經(jīng)合而為一了,。

  于是更有比興連稱不加分別的,如陳沆的《詩比興箋》,,他把比興作為一個概念,。試舉一例:韓愈《青青水中蒲》:“青青水中蒲,卞有一雙魚,。君今上隴去,,我在誰與居?”“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寄語浮萍草,相隨我不如,。”“青青水中蒲,,葉短不出水。婦人不下堂,,行子在萬里,。”陳沆《詩比興箋》:“首章,君,,謂魚也,;我,蒲自謂也,。次章,,‘相隨我不如’,言蒲不如浮萍之相隨也,。此公寄內(nèi)而代為內(nèi)人懷己之詞,。然前二章兒女離別之情,第三章丈夫四方之志,。”這里陳沆把這首詩稱為比興,,就是比興合一。但也有分的,,何焯的批韓詩,,把首章的蒲魚在一起,說:“此是反興,。”即蒲魚是興,,引起君與我,但蒲魚在一起,,而君與我分離,,所以是反興,。次章我不如浮萍,何焯批:“此是比,。”即以我來比浮萍草,,所以是比。三章葉短不出水,,何焯批:“此是興,。”即以葉短不出水起興,引起在封建社會里婦人不出門,。這是說,,對于比興,有按照《詩經(jīng)》的說法加以分別的,,有按照《楚辭》的用法不加分別的,。

  再有,最早的所謂興,,是借一物來引起他物,,像借關(guān)雎來引起淑女,詩里先寫關(guān)雎后寫淑女,,兩者都寫,。到《離騷》里講草木,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術(shù)蘭墜露興什么就沒有說,,像吳喬講的,諸葛只合作臥龍,,是興,,興什么也沒有講。這是興的變化,。把一首詩的后兩句說是興,,是興的意義的擴大。

  38.比喻

  一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①,,澒洞②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迭,,未抵閑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③。”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云:“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

  賀方回《青玉案》詞收四句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其末句好處全在“試問”句呼起,及與下“一川”二句并用耳,?;蛞苑交赜?#8220;賀梅子”之稱,專賞此句誤矣,。且此句原本寇萊公④“梅子黃時雨如霧”詩句,,然則何不目萊公為“寇梅子”耶?(劉熙載《藝概)>)

 ?、偃缟絹恚寒斪?#8220;齊終南”,。?、跐?hòng哄)洞:洶涌,。?、坶惡嗗鐾菊f,,《容齋隨筆》卷四《李頎詩》,“予絕喜李頎詩云:‘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查《全唐詩》李頎卷中無此詩,,此實為李文山(群玉)《雨夜呈長官》五言詩的前四句?!,、芸苋R公:宋寇準封萊國公。

  這里提出詩詞中的比喻有各種表達法,。第一種是以一樣?xùn)|西即一個詞來作比,。如秦觀《千秋歲》“落紅萬點愁如海”,,用海來比愁。第二種是用詞組和句子來作比,,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愁緒像終南山那樣高,,用“齊終南”這個詞組來比“憂端”,。趙嘏用“山重迭”這個詞組來比“閑愁”。李煜《虞美人》用“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來比“幾多愁”,。第三種是賀鑄《青玉案》用三樣?xùn)|西來比閑愁: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也就是用三個比喻來比一樣事物,,這種手法稱為“博喻”,詳見《博喻》條,。不過這個博喻有個特點,,就是既是比喻,又是寫景,。當時正是黃梅時節(jié),,滿河煙雨迷蒙,滿城飛絮飄蕩,,因此這個結(jié)尾,,既是以景烘情,烘托氣氛,,表現(xiàn)愁情,,又是用來比喻愁思的多。所以這個結(jié)尾極為著名,,作者因而有“賀梅子”的稱呼,。

  劉熙載在《藝概》里認為,這個結(jié)尾是從寇準詩“杜鵑啼處血成花,,梅子黃時雨如霧”來的,。其實賀鑄的結(jié)尾同寇準的詩有不同??軠视渺F比雨,,是一般比喻,賀鑄是博喻,;寇用“如”字是明喻,,賀是隱喻。《藝概》里指出賀詞最后三句同試問句結(jié)合在一起不能分割,,這點是正確的,。最后三句是博喻,試問句是被喻的東西,,這兩者應(yīng)該結(jié)合起來才能看到它的好處。

  二

  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一物,,謂之象外句。如無可上人①詩曰,,“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是落葉比雨聲也,。又曰:“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是微陽比遠燒也,。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魏慶之《詩人玉屑》)

 ?、贌o可上人:無可和尚,,是賈島堂弟。

  這是另一種比喻手法,。釋無可《秋寄從兄島》:“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聽了一夜雨聲,,早上開門一看,,不是雨是落葉,用雨聲來比落葉聲,。馬戴《落日悵望》:“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看到太陽從山上樹林中落下去,,好像遠處的野火在秋山上燃燒,,也是比喻。這是用比喻來寫景,,構(gòu)成對偶,。

  三

  《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暗道,,而非道也”(語本《淮南子·說山訓(xùn)》)。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變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戀著于象,,舍象也可,。到岸舍筏,見月忽指,,獲魚兔而棄筌蹄①,,胥得意忘言之謂也。詞章之擬象比喻則異乎是,。詩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無詩矣,變象易言,,是別為一詩甚且非詩矣,。故《易》之擬象不即,指示意義之符也,;《詩》之比喻不離,,體示意義之跡也。不即者可以取代,,不離者勿容更張,。取《車攻》之“馬鳴蕭蕭”,《無羊》之“牛耳濕濕”,,易之曰“雞鳴喔喔”,,“豚耳扇扇”,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著一子而改全局,,通篇情景必隨以變換,將剔開面目,,別成章什,。毫厘之差,乖以千里,所謂不離者是矣。

  窮理析義,,須費象喻,,然而慎思明辯者有戒心焉,。游詞足以埋理,綺文足以奪義,,韓非所為嘆秦女之媵,、楚珠之櫝也(《外儲說》左上)②,。擬象比喻,,亦有相抵互消之法,請征之《莊子》,。羅璧《識遺》卷七嘗嘆:“文章一事數(shù)喻為難,,獨莊子百變不窮”,因舉證為驗,。夫以詞章之法科《莊子》未始不可,,然于莊子之用心未始有得也。說理明道而一意數(shù)喻者,,所以防讀者之囿于一喻而生執(zhí)著也。星繁則月失明,,連林則獨樹不奇,,應(yīng)接多則心眼活;紛至沓來,,爭妍競秀,,見異思遷,固物以付,,庶幾過而勿留,,運而無所積,流行而不滯,,通多方而不守一隅矣,。若夫詩中之博依繁喻③,乃如四面圍攻,,八音交響,,群輕折軸,累土為山,,積漸而高,,力久而入,初非乍此倏彼,、斗起忽絕,,后先消長代興者,作用蓋區(qū)以別矣,。

  是故《易》之象,,義理寄宿之蘧廬也④,樂餌以止過客之旅亭也,;《詩》之喻,,文情歸宿之菟裘也⑤,哭斯歌斯,聚骨肉之家室也,。倘視《易》之象如《詩》之喻,,未嘗不可摭我春華,拾其芳草,。哲人得意而欲忘之言,,得言而欲忘之象,適供詞人之尋章摘句,,含英咀華,。茍反其道,以《詩》之喻視同《易》之象,,等不離者于不即,,于是持“詩無達詁”之論,作“求女思賢”之箋,;忘言覓詞外之意,,起象揣形上之旨;喪所懷來,,而亦無所得返,。以深文周納為深識底蘊,索隱附會,,穿鑿羅織,,匡鼎之說詩⑥,幾乎同管輅之射覆⑦,,絳帳之授經(jīng)⑧,,甚且成烏臺之勘案。自漢以還,,有以此專門名家者,。固者高叟之譏⑨,其庶免矣夫,!(錢鐘書《管錐編·周易正義·乾》)

 ?、袤苁遣遏~具,蹄是捕兔具,?!、谇夭雅畠杭藿o晉公子,,送去七十個陪嫁姑娘,,都穿著錦繡的衣裳。到了晉國,,晉國人愛這些陪嫁姑娘而看輕秦伯的女兒,。楚國人到鄭國去賣珠子,,用木蘭做匣子,用香料熏了,,鑲上珠玉,、玫瑰、翡翠,,鄭國人買了這個匣子把珠還了,。?、鄄┮溃翰┯?。?、苻緩]:驛站上供旅客的宿舍,。?、葺唆茫呼旊[公準備退休的住處,。?、逎h朝匡衡會講詩,當時人說:“無說詩,,匡鼎(當)來”,。?、呷龂鴷r魏國管輅,,能猜出覆蓋下的東西?!,、嗪鬂h馬融掛著絳紗帳教授經(jīng)書?!,、帷睹献?#183;告子下》稱高叟談詩執(zhí)著不知變通。

  這里提出說理文中的比喻同詩里所用的不同,。說理文中的比喻,,只是用來說明道理,道理說明了,,比喻就可放棄,,只要能說明道理,可以用這個比喻,,也可以用那個比喻,,比喻本身不是道理,。詩中的比喻往往成為詩的形象,詩通過這些形象來表達情思,,形象已成為詩的主要成分,,不能放棄,放棄了就沒有這首詩了,,形象也不能變換,,一變換就成了另一首詩,不再是原來的詩了,。

  像《詩·車攻》是寫打獵的:“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寫軍隊打獵時的整肅,,軍巾沒有喧嘩,,只聽見馬叫聲,看到旗子在飄動,。要是改“蕭蕭馬鳴”為“雞鳴喔喔”,,就不行了,在打獵的部隊中不會有雞叫,,那全詩就得改成田家風光,,不再是軍隊打獵了?!对?#183;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說牛耳潤濕,,表示牛的健康,,這是寫放牧牛羊的情景,所以不能改成“豚耳扇扇”,,詩中沒有寫豬,,一改,全詩的情景都得改了,。

  這里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對說理文中的比喻和詩中形象的理解。讀了說理文的比喻,,要問這是什么意思,,比方秦伯嫁女、楚人賣珠,,都說明不能輕重倒置這個道理,,這種比喻本是用來說理的,所以可這樣要求,。對詩中所寫的景物不能這樣要求,,對詩中所寫的景物都要問一個是什么寓意,,那容易造成穿鑿附會。蘇軾《王復(fù)秀才所居雙檜》二首的第二首:“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臨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這首詩詠檜,,贊檜的樹干很直,使人肅然起敬,。檜不僅樹干是直的,,就是在地下的根也是直的,那是看不見的,,只有地下的蟄龍才知道,。這詩大概是贊美王復(fù)秀才,在公開場合是很正直的,,在私下里也是很正直的,,這是從詩里可以看出來的。在神宗元豐年間,,蘇軾有事被關(guān)在御史獄里,,“時相進呈,忽言:‘蘇軾于陛下有不臣意,。’神宗改容曰:‘軾固有罪,,然于朕不應(yīng)至是,卿何以知之,?’時相因舉軾《檜》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軾以為不知己,而求知地下之蟄龍,,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詠檜,,何預(yù)朕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六),?!盾嫦獫O隱叢話》里又引一說,說宰相是王禹玉,,是聽了舒亶的話才這樣講的,。這首詩是送給王復(fù)秀才的,,秀才還沒有進入朝廷,根本談不上為神宗所知,,所以說軾有“不臣之心”完全是深文羅織,。

  不過有的詩也確實是有寓意的,有寓意的詩同沒有寓意的詩又怎樣去分別呢,?詩是通過形象來表達情意的,,有寓意的詩,在全詩所寫的形象里總要透露出一些寓意來,;寓意就從形象里流露出來,,不是在形象以外去找的。舒亶從“蟄龍”兩字中去羅織罪狀,,那是脫離了全詩所表達的形象,,因為從全詩所表達的形象和這詩所贈送的對象看,都沒有“不臣之心”,,所以是羅織罪狀,。

  39.博喻

  韓蘇兩公為文章,用譬喻處重復(fù)聯(lián)貫,,至有七八轉(zhuǎn)者,。韓公《送石洪序》①云:“論人高下,事后當成敗,,若決江河②下流東注,,若駟馬③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④為之先后也,;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⑤也,。”《盛山詩序》⑥云:“儒者之于患難,,其拒而不受于懷也,若筑河堤以障屋霤⑦,,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辭也,,若奏金石⑧以破蟋蟀之鳴,蟲飛之聲,。”蘇公《百步洪》詩云:“長虹斗落⑨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⑩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⑾,。有如兔走鷹隼⑿落,,駿馬下注⒀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之類是也,。(洪邁《容齋三筆》卷六)

  他(蘇軾)在風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而且在他的詩里還看得到宋代講究散文的人所謂“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稱道的莎士比亞式的比喻,,一連串把五花八門的形象來表達一件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tài)。這種描寫和襯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舊小說里講的“車輪戰(zhàn)法”,,連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應(yīng)接不暇,,本相畢現(xiàn),降伏在詩人的筆下,。

  在中國散文家里,,蘇軾所喜歡的莊周和韓愈就都用這個手法;例如莊周的《天運》篇連用“芻狗已陳”⒁,、“舟行陸”,、“車行水”、“猿狙衣⒂周公之服”,、“丑人學(xué)西施捧心而顰”⒃五個比喻來說明不合時宜這一點,;韓愈的《送石處士序》連用“河決下流”、“駟馬駕輕車就熟路”,、“燭照”,、“數(shù)計”,“龜卜”五個比喻來表示議論和識見的明快這一點,。

  在中國詩歌里,,《詩經(jīng)》每每有這種寫法,像《國風》的《柏舟》連用鏡,、石,、席三個形象來跟心情參照,《小雅》的《斯干》連說“如跂斯翼⒄,,如矢斯棘⒅,,如鳥斯革⒆,,如翚⒇斯飛”來形容建筑物線條的整齊挺聳,;唐代算韓愈的詩里這類比喻最多,例如《送無本師》先有“蛟龍弄角牙”等八句四個比喻來講詩膽的潑辣,,又有“蜂蟬碎錦纈”等四句四個比喻來講詩才的秀拔,,……但是我們試看蘇軾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寫水波沖瀉的一段:“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四句七種形象,錯綜利落,,襯得《詩經(jīng)》和韓愈的例子都呆板滯鈍了,。其他像《石鼓歌》里用六種形象來講“時得一二遺八九”,《讀孟郊詩》第一首里用四種形象來講“佳處時一遭”,,都是例證,。上古理論家早已著重詩歌語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這一點上,,蘇軾充分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錢鐘書《宋詩選注·蘇軾》)

 ?、佟端褪樾颉罚寒斪鳌端褪幨啃颉?。?、谌魶Q江河:當作“若河決”,。?、垴嗰R:四匹馬,。?、芡趿?、造父:古代著名的駕駛馬車的能手?!,、蔟敳罚河谬敿讈碚疾贰,!,、蕖妒⑸皆娦颉罚杭础俄f侍講盛山十二詩序》?!,、呶蒽C:下雨時屋脊上流下的水。屋脊陡,,水流急,,比喻急流?!,、啾P石:樂器,像鐘是金,磐是石,?!、衢L虹:比喻百步洪的流水,。斗落:突然落下去,。?、饨^叫:指驚叫,。?、现复谑^旁擦過,,只差一線?!,、婿?zhún準):猛禽,像鷹,?!、严伦ⅲ邯q奔下,?!、移c狗:用草扎成的狗,,祭時用,。已陳:已經(jīng)陳列,即已祭過,,便被拋棄,。?、泳眩汉镒?。衣:穿著?!,、耘跣亩A:心痛,捧著心皺眉頭,?!、遮?qí其):顛起腳跟,。翼:狀飛,。?、质福杭?。棘(jí吉):有棱角?!,、赘铮撼幔瑥堥_翅膀,?!、亓?huī揮):野雞,。

  用多種多樣的比喻來加強形象性,,是文學(xué)的表現(xiàn)手法的一種。就上文所舉的例子看,,同樣是博喻,,內(nèi)中還有分別。(一)用多種比喻來比一樣事物的各個方面,,使這樣事物突顯出來,。如《送石處士序》,用五個比喻來比石處士的議論,,“若河決下流東注”,,用黃河的奔騰向東流比喻議論的雄辯不窮,“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用駕輕就熟來比喻他對所議論的事非常熟悉,,非常有把握,,顯得了如指掌,萬無一失那樣,。用“若燭照,、數(shù)計而龜卜也”三個比喻來比他的議論有先見之明。這五個比喻的文字長短錯落,,有變化,,絕不呆板?!端垢伞菲盟膫€比喻來比建筑物的各種形態(tài),,“如跂斯翼”,像顛起腳跟那樣高聳,;“如矢斯棘”,,像箭頭那樣有棱角,;“如鳥斯革”,像鳥那樣張開翅膀,;“如翚斯飛”,,像野雞那樣飛,當指建筑物裝飾的華彩,。這是四個極整齊勻稱的比喻,。再像《柏舟》篇用三個比喻來比心理的各個方面,如“我心匪鑒,,不可以茹”,,說我的心不是鏡子,不能不分好壞,,一概容納,;“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說我的心不是石頭,,不能任人轉(zhuǎn)動;“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說我的心不是席子,不能聽人卷曲,,表示自己的意志不能動搖,。

  (二)用多種比喻來比一樣事物的一個方面,像《百步洪》詩用六個比喻來比輕舟在急流中飛速地沖下去,。“兔走鷹隼落”,,像鷹隼從空中飛速地下來抓逃跑的兔子;“駿馬下注千丈坡”,,像好馬從千丈高坡沖下來,,“斷弦離柱”,像迸裂的琴弦飛出去,;“箭脫手”,,像箭從手里飛出去,“飛電過隙”,,像閃電從空隙中閃過,,“珠翻荷”,像露珠很快從荷葉上滾下去,。這六個比喻著重在比船行的飛快,?!蹲x孟郊詩》用四個比喻來比孟鄰詩好處不多,。如“孤芳擢荒穢”,,孤零零的花在雜亂的荒草中挺立著,;“水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水清石潔白,,但水淺流急不能行船,雖有可取而好處不大,;“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彭蚏(小螃蟹),,竟日(整天)持空螯(沒有肉)”,也是比雖有可取而好處不多,。

  (三)用幾個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錯起來來說明一個道理,,如《莊子·天運》篇。它講“芻狗已陳”的寓言,,說用草扎成的狗供起來祭,,祭過后就拋棄,要是把祭過的芻狗再供起來,,一定要做惡夢,。把古代先王的道理、制度比做芻狗,,說它在古代起過一定作用,,好比供起來祭過,到了后世,,它已經(jīng)過時了,,應(yīng)該拋棄,好比芻狗祭過后要拋掉,??浊鹨严韧醯牡览怼⒅贫仍诤笫缹嵭?,所以到處碰壁,,在宋、衛(wèi),、陳,、蔡等地所遭受的困苦,正是在做惡夢,。再用水里不能走車,,陸上不能行船,比喻先王之道不能行于今日,。再用水車來比,,轉(zhuǎn)動時忽高忽低,,并不一樣。再用柤梨橘柚的味道不同,,比各個朝代的法度不一樣,。再用猿猴和人的不同,來比古和今的不同,。又用“效顰”的寓言,,說西施心痛,捧著心口皺眉,,那里有個丑女認為這樣的姿態(tài)很美,,也捧著心口皺眉,越顯得丑,。比喻形式的模仿是丑的,。這里,《莊子》把兩個寓言,,一個孔丘受難的故事,,五個比喻,交錯起來說明古今不同,,古代的制度不能在今天實行,。那又比光用比喻顯得內(nèi)容更豐富而有力了。

  這樣看來,,第一種博喻,,可以突出一樣事物各個方面的特點,顯出它的豐富多采來,。第二種博喻,,突出一樣事物一個方面的特點,通過各種形象比喻來突出這個特點,,收到特寫鏡頭的效果,。第三種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織起來,顯得內(nèi)容更深厚,,富有說服力,。

  40.喻之二柄

  至于自家語有時異用者,如韋蘇州詩:“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又《送人詩》:“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黃常明云:“此可為用事之妙,,蓋不拘故常也,。”(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五十二《翻案》)

  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xué),,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嘗曰:“萬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韓非“二柄”之稱,,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兩柄”可也,。

  李白《志公畫贊》:“水中之月,了不可取”,;施肩吾《聽南僧說偈詞》:“惠風吹盡六條塵,,清凈水中初見月”;超妙而不可即也,,猶云“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是為心服之贊詞,。黃庭堅《沁園春》:“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紅樓夢》第五回仙曲《枉凝眸》:“一個枉自嗟訝,一十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點化禪藻,,發(fā)抒綺思,,則撩逗而不可即也,猶云“甜糖抹在鼻子上,,只教他舐不著,,”是為心癢之恨詞?!墩摵?#183;自紀》曰:“如衡之平,,如鑒之開”,;諸葛亮《與人書》曰:“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均以秤喻無成見私心,,處事遇人,各如其分,,公平允當,,褒夸之詞也?!吨熳诱Z類》卷一六:“這心之正,,卻如秤一般,未有物時,,秤無不平,,才把一物在上面,秤便不平了”,;周亮工《書影》卷一○:“佛氏有‘花友’‘秤友’之喻,,花者因時為盛衰,秤者視物為低昂”,;則言心之失正,、人之趨炎,為誚讓之喻矣,,“秤友”王劉峻《廣絕交論》所斥“操權(quán)衡”之“量交”也,。(錢鐘書《管錐編·周易正義·歸妹》)

  比喻的“異用”,即同一個比喻的褒貶,、好惡異用,,錢鐘書先生據(jù)以提出“比喻之兩柄”來。慎到的二柄是“威德”,,韓非的二柄是“刑德”,,在這里都是借用。韋應(yīng)物《贈王侍御》,,“詩似冰壺徹底清”,,這個“冰壺”是比喻,用它來比詩的徹底清,,是贊美的比喻,。“冰壺見底未為清”,是同一個比喻,,不過這個冰壺是未為清,,是帶有貶義的比喻,貶低冰壺是為了抬高少年,用少年的冰清玉潔來比,,冰壺就顯得不清了,。

  比喻的二柄,也有用來指同樣的事物的,,主要是寫變化,。比方屈原的《離騷》,上面說:“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里的辟芷與秋蘭都是香草或香花,是好的,,比品德的高潔,。到后來“蘭芷變而不芳兮,莖蕙化而為茅”,,香草變壞了,;“覽察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這里的椒蘭,、江離等都含貶義。接下來說:“惟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芳菲菲其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這個佩就是上文“紉秋蘭以為佩”,用秋蘭等香草結(jié)成的佩,,有褒義,;但上文既指出這些香草都變壞了,變成了貶義,,那又怎么說這個佩還是可貴,,還是芳香呢?正因為比喻有二柄,,外面的香草變壞了,,用的是貶義;我這個佩上的香草還是香的,,沒有變,,用的是褒義,所以并不矛盾,。這就在一篇作品里,,同樣用秋蘭作比,這個比喻就有兩柄,。一種是貶的,,指變壞的,;一種是褒的,指沒有變壞的,。都是秋蘭,,可用二柄來比,正說明事物的變化,。

  41.喻之多邊

  “海水饒大波,,鄧林多驚風”,喻世道之屯艱,,人事之不測,,蓋魚鳥依風波以為生,亦因風波而失所者,,巨細之異耳,。如鯨鵬則風波愈大而所憑愈厚,所游愈遠,,如君子之可大受,,周于德者之不憂邪世也。(陳沆《詩比興箋》)

  比喻有兩柄而復(fù)具多邊,。蓋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別,,著眼因殊,指因而旨則異,;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應(yīng)多,,守常處變。譬夫月,,形圓而體明,,圓若明之在月,猶《墨經(jīng)》言堅若白之在石,,不相外而相因,。鏡喻于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茶團,、香餅喻于月,,如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或蘇軾《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特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只取圓之相似,,不及于明。月亦可喻目,,洞矚明察之意,,如蘇軾《弔李臺卿》;“看書眼如月”,,非并狀李生之貌“環(huán)眼圓睜”,。月又可喻女君,太陰當空之意,,如陳子昂《感遇》第一首:“做月生西海,,幽陰始代升”,陳沆《詩比興箋》解為隱擬武則天,;則圓與明皆非所思存,,未可穿鑿謂并含阿武婆之“圓姿替月”、“容光照人”,。“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王安石《記夢》:“月入千江體不分,道人非復(fù)世間人”,,黃庭堅《黃龍南禪師真贊》:“影落千江,,誰知月處”,則言平等普及,,分殊理一,,為水月之第二邊,。李白《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明明千秋,,如月在水”,則另主皎潔不滅,,光景常新,,乃水月之第三邊。(錢鐘書“管錐編·周易正義·歸妹》)

  對于比喻,,錢鐘書先生又提出多邊的說法,。本來講比喻,只取事物的一點或一邊來作比,,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只取柳葉的細長來比眉;又如“柳腰”,只取柳條的迎風搖擺來比舞女的腰肢,;《世說》把王恭比做“濯濯如春月之柳”,,把柳比做青春煥發(fā);《晉書·顧悅之傳》說:“蒲柳常質(zhì),,望秋先零”,,比喻早衰。這就是同一比喻的四邊了,。喻的多邊大都不用在一篇作品里,,分見于各處,也有用在一篇作品里的,,那往往講變化,,如韓愈的《海水》:“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海水饒大波,,鄧林多驚風,,豈無魚與鳥,巨細各不同,。海有吞舟鯨,,鄧有垂天鵬,茍非鱗羽大,,蕩薄不可能,。我鱗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余陰,,一泉有余澤。我將辭海水,,濯鱗清冷池,,我將辭鄧林,刷羽蒙蘢枝,。海水非愛廣,,鄧林非愛枝,風波亦常事,,鱗羽自不宜,。我鯨日已大,我羽日以修,,風波無所苦,,還作鯨鵬游,。”先說“海水饒大波,鄧林多驚風”,,比喻世上的大事變,,像大風大浪,會使魚鳥失所,,這是一邊,。次說大鯨大鵬沒有大波驚風,“蕩薄不可能”,,大風驚波正是鵬鯨憑著它才能飛騰浮蕩,,它成了施展才力的依靠,這是第二邊,。同樣的大風大浪,,從對魚鳥不利到對魚鳥有利,這是由于“巨細各不同”,,即對小魚小鳥不利,,對大鯨大鵬有利,這里的比喻的二邊,,還是指不同的魚鳥,,不是指同樣的魚鳥。我是寸鱗尺羽,,不宜在大風驚波中蕩薄,,這是一邊;我的鱗羽長成了,,也要憑借大風驚波來施展才力,,是又一邊。這里就寫出寸鱗尺羽同鯨鵬的不同,,我又有怎樣的變化,,寫出這種不同和變化來,才能在我身上適用兩邊的比喻,。

  42.曲喻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論分喻云:“面貌端正,,如月盛滿,白象鮮潔,,猶如雪山,。”滿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翻譯名義集》卷五第五十三篇申言之曰:“雪山比象,,安責尾牙,?滿月況①面,,豈有眉目?”慎思明辨,,說理宜然,。至詩人修辭,奇情幻想,,則雪山比象,,不妨生長尾牙,滿月同面,,盡可妝成眉目,,英國玄學(xué)詩派之曲喻多屬此體。

  吾國……要以玉溪②為最擅此,,著墨無多,,神韻特遠。如《天涯》曰:“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認真啼字,雙關(guān)出淚濕也,?!恫≈杏吻吩唬?#8220;相如未是真消渴③,猶放沱江過錦城,。”坐實渴字,,雙關(guān)出沱江水竭也?!洞汗狻吩唬?#8220;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丈長。”執(zhí)著緒字,,雙關(guān)出百尺長絲也,。

  長吉賦物,其比喻之法尚有曲折,。夫二物相似,,故以此喻彼,就彼此相似,,只有一端,,非為全體。長吉乃往往以一墻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如《天上謠》云:“銀浦④流云學(xué)水聲。”云可比水,,皆流動故,,此外無似處,;而一入長吉筆下,則云如水流,,亦如水之流而有聲矣,。《秦王飲酒》云:“敲日玻璃聲,。”日比琉璃,,皆光明故;而來長吉筆端,,則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聲矣。同篇云:“劫灰⑤飛盡古今平,。”夫劫乃時間中事,,平乃空間中事;然劫既有灰,,則時間亦如空間之可掃平矣,。(錢鐘書《談藝錄》)

  ①況:比,?!、谟裣豪钌屉[號玉溪生,?!、巯嗳纾核抉R相如,。消渴:糖尿病,。?、茔y浦:猶銀河,。?、萁倩遥悍鸺曳Q世界從造成到毀滅叫劫,,世界一度毀滅后留下的灰叫劫灰。

  曲喻比一般的比喻要轉(zhuǎn)一個彎,,在小說里也有這種修辭法,。像魯迅的《阿Q正傳》里寫阿Q頭上有幾處癩瘡疤,因此他諱說“癩”以及一切近乎“癩”的音,,后來推而廣之,,“光”也諱,“亮”也諱,,再后來,,連“燈”“燭”都諱了,。未莊的閑人們便喜歡跟他開玩笑,,“一見面,,他們便假作吃驚的說:‘哈,亮起來了,。’阿Q照例發(fā)了怒,,他怒目而視了。‘原來有保險燈在這里,!’他們并不怕,。”這里用“亮”和“保險燈”來比癩瘡疤,因為疤是光滑的,,由光滑的光轉(zhuǎn)為光亮的光,,再由光亮的光轉(zhuǎn)為發(fā)光的保險燈,都是曲喻,。通過這些曲喻,,顯示當時人喜歡取笑阿Q生理上的缺陷,從而描繪阿Q在被取笑后的動作,,通過它來顯示阿Q的性格,。

  詩歌中的曲喻結(jié)合得更緊。像上文所舉出的李商隱詩:“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把鶯啼的啼轉(zhuǎn)為啼哭,由啼哭引出眼淚,,聯(lián)到沾濕最高的花,。通過曲喻來表現(xiàn)悲苦的心情,把作者的悲哀寫到鶯身上,,又是一種擬人化的手法,。“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從糖尿病古稱消渴雙關(guān)到消除口渴,,要喝水,,夸大到把沱江水喝干,;再從沱江的流到錦城,說明沱江水沒有被喝干,,反證相如還不是真消渴,,這里是雙關(guān),、曲喻、夸張幾種修辭格的合用,。“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丈長”,,從心緒的緒轉(zhuǎn)作絲緒,引出游絲,,反映作者的懶散心情,。

  上文所舉的李賀詩:“銀浦流云學(xué)水聲。”把云的流動比成水的流動,,轉(zhuǎn)成流云也像流水的發(fā)聲,。流云不會發(fā)聲,這樣說好像沒有理由,,但詩人可以這樣通過曲喻來喚起聯(lián)想作用,,從流云想到流水,再想到流水的美妙聲音,,把聲音也加到流云上去,,好像流云也能發(fā)出聲音似的。牛希濟《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草是綠的,,從草的綠聯(lián)想到羅裙的綠,,從綠羅裙聯(lián)想到穿綠羅裙的人,于是看到綠草就聯(lián)想到那人,,因為愛那人也愛綠草,,可以用來說明詩人的這種聯(lián)想。從流云里看到流水的景象,,從而像聽到流水的聲音,,這樣的聯(lián)想,就豐富了詩的意境,。“羲和敲日玻璃聲,,劫灰飛盡古今平。”羲和替日駕車,,趕太陽快走,,所以要敲日。由于日像琉璃那樣光明,,轉(zhuǎn)為琉璃,,因而發(fā)出玻璃聲來。按照佛家的說法,,世界經(jīng)過一度毀滅的長時間叫劫,,劫火中留下的灰飛盡了,由空間中來的劫灰轉(zhuǎn)為指時間中事的劫,所以灰盡轉(zhuǎn)為古今掃平,。這些曲喻都顯示出詩人豐富的聯(lián)想,。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里指出這種曲喻手法的特點,又在《通感》里指出“銀浦流云學(xué)水聲”里視覺和聽覺可以相通,,也是通感,。

  43.通感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妒琛罚?#8220;上如抗”者,言歌聲上響,,感動人意,,使之如似抗舉也。“下如隊”者,,言聲音下響,,感動人意,如似墜落之意也,。“曲如折”者,,言音聲回曲,感動人心,,如似方折也,。“止如槁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動也。“倨中矩”者,,言其音聲雅曲,,感動人心,如中當于矩也,。“勾中鉤”者,,謂大屈也,言音聲大屈曲,,感動人心,,如中當于鉤也。“累累乎端如貫珠”者,言聲之狀累累乎感動人心,,端正其狀,,如貫于珠,言聲音感動于人,,令人心想形狀如此,。(《禮記·樂記·疏》)

  白居易《琵琶行》里傳誦的那幾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白居易只是把各種事物所發(fā)出的聲音——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間關(guān)鳥聲、幽咽水聲——來比方琵琶聲,,并非說琵琶的大弦,、小弦各種聲音“令人心想”這樣那樣的“形狀”,他只是從聽覺聯(lián)系到聽覺,,并非把聽覺溝通于視覺,。……韓愈《聽穎師彈琴》詩里的描寫……那才是“心想形狀如此”,“聽聲類形”……把聽覺轉(zhuǎn)化為視覺了,。“躋扳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這兩句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墜”印證,,也許不但指聽覺通于視覺,而且指聽覺通于肌肉運動覺:隨著聲音的上下高低,,身體里起一種“抗”,、“墜”、“扳”,、“落”的感覺,。(錢鐘書《通感》,見《文學(xué)評論》1962年1期)

  “通感”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錢鐘書先生提出這種“通感”,給我們指出修辭上的一種手法,是很有意義的,?!抖Y記·樂記》里指出音樂“感動人意”,“上如抗”像把聲音舉起來,,舉起來要用力,,這就跟肌肉運動覺聯(lián)系起來。“下如墜”,,聲音從高變低,,像從高處落下來,這就跟視覺聯(lián)系,?!独蠚堄斡洝防镉洿竺骱吢牥祖ず阪ふf書,聲音一層高似一層,,用扳登泰山來作比,,越升越高,也是從聲音聯(lián)想到扳登的肌肉運動覺與泰山的視覺,。“曲如折”,聲音的轉(zhuǎn)折,,如表達音調(diào)的變化,,引起聽眾情緒的變化。“止如槁木”,,聲音止靜,,像枯木的止而不動,這如白居易《琵琶行》里說:“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聲,此時無聲勝有聲,。”聲音從高到低,,從低到像泉水因冷而凝結(jié)那樣越來越低沉,低沉到好像要停止那樣,,這就是如枯木之止而不動,,但并不真的停止,在低沉中發(fā)出一種幽愁暗恨,,所謂“無聲勝有聲”,。這就從聽覺引起視覺如槁木,引起觸覺,,如泉的冷澀,。“倨中矩”指聲音雅正,合乎規(guī)矩,矩指方正,,規(guī)指圓規(guī),,圓規(guī)也就是“勾中鉤”了。“累累乎端如貫珠”,,狀聲音的圓轉(zhuǎn)像珠子,,這個圓轉(zhuǎn)的聲音,一個接著一個聯(lián)起來的,,所以稱“貫珠”,,這也就是聽覺通于視覺了。從聽覺引起人的視覺,、觸覺,,也就是音樂不光使人感到悅耳,“聲入心通”,,引起人的感情,,所以會通于視覺和觸覺,這樣寫,,不光寫出音樂之美,,也寫出音樂感動人的力量,寫出音樂的作用,??住妒琛防镪U發(fā)得深刻?!锻ǜ小防锇寻拙右讓懸魳?,跟韓愈的寫音樂來對比,這就顯出韓愈寫得深刻,,因為韓愈寫出通感來,,寫出音樂的“感動人意”來。

  有的寫法,,我們原來不理解的,,是否可用通感來解釋?《歷代詩話》卷四十九《香》:“《漁隱叢話》曰:‘退之詩云:“香隨翠籠擎偏重,,色照銀盤瀉未停,。”櫻桃初無香,退之以香言,,亦是一語病,。’吳旦生曰:‘竹初無香,杜甫有“雨洗涓涓靜,,風吹細細香”之句,;雪初無香,,李白有“瑤臺雪花數(shù)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之句,;雨初無香,,李賀有“依微香雨青氛氳”之句;云初無香,,盧象有“云氣香流水”之句,。妙在不香說香,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為什么說櫻桃、竹,、雪,、雨、云是香的呢,?不好理解,。吳景旭認為這是詩人筆補造他,天生這些東西都是不香的,,詩人補天生之不足,,給它們加上香。這樣說還不能使人信服,。詩人的創(chuàng)造只該反映生活真實,,不香的東西說香,不是違反真實嗎,?這可能也是通感。鮮紅的櫻桃在詩人眼里好像花一樣美,,把櫻桃看成是紅花,,于是就喚起一種花香的感覺,視覺通于嗅覺,,只有用“香”字才能寫出這種通感來,,才能寫出詩人把櫻桃看得像花一樣美的喜愛感情來。經(jīng)過雨洗的竹子顯得更其高潔,,說“雨洗娟娟靜”,,它是那樣潔靜,喚起詩人說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從修竹聯(lián)想到佳人,所以用“娟娟”兩字來形容它,,娟娟不正是美好的佳人嗎,?佳人才有“風吹細細香”來,。這個“香”正和“娟娟”聯(lián)系,正和詩人把修竹比佳人的用意相聯(lián)系吧,。詩人把“雪花”和“春風”聯(lián)起來,,在他眼里的雪花,已像春風中的“千樹萬樹梨花開”了,,把雪說成春風中的花,,自然要說香了。把雨和云跟“氛氳”和“氣”連起來,,這就同氛氳的香氣連起來了,,這大概和春天的氛氳花香結(jié)合著,所以雨和云都香了,。這樣,,視覺通于嗅覺,寫出這些事物的“感動人意”來,。用通感來解釋,,是不是可以體會得更深切些。

  林逋的名篇《山園小梅》:“眾勞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瀛奎律髓》卷二十紀昀批:“馮(班)云‘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盡風情’四字亦不似梅,。”這樣的批評也是不知通感所產(chǎn)生的,。梅花開放時天還很冷,怎么說“暄妍”呢,?“暄妍”是和暖而美艷,,似不合用。用“風情”來指梅,,好像也不合適,。其實,這是詩人寫出對梅花的感情來,,既然李白可以把雪花看成春風中的香花,,那末林逋為會么不可以把梅花看成春風中的香花呢?作者忘記了寒冷,,產(chǎn)生了“暄妍”之感,,覺得它很有“風情”,這正是從視覺聯(lián)系到溫暖的觸覺,,正寫出梅花的“感動人意”來,。寫詩不是寫科學(xué)報道,馮,、紀兩位未免太拘泥于氣候了,。

  再像林逋的《梅花》詩:“小園煙景正凄迷,,陣陣寒香壓麝臍。”“香”是嗅覺,,“壓”是觸覺,,是嗅覺通于觸覺,用的也是通感手法,。再像“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香”是嗅覺,“暗”是視覺,,是嗅覺通于視覺,,突出香的清淡。楊萬里《懷古堂前小梅漸開》:“絕艷元非著粉團,,真香亦不在須端,。”“真”是意覺,是嗅覺通于意覺,。如韓愈《芍藥歌》“翠葉紅蕊天力與”,,“溫馨熟美鮮香起”,翠紅是視覺,,“溫”是觸覺,,這是視覺通于觸覺。韓愈的《南山詩》寫南山的石頭的各種形象,,“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雉叫)”,“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或如火熺焰”。這就把寫石頭的視覺同聽覺(驚雊),、觸覺(火熺),、意覺(相惡)相通,不光寫出各種石頭的形狀,,也寫出詩人對各種石頭的感情了。

  44.夸張

  一

  《學(xué)林新編》云:“《古柏行》曰‘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沈存中《筆談》云:‘無乃太細長。’某按子美《潼關(guān)吏》詩曰:‘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豈有萬丈城耶?姑言其高,。‘四十圍’‘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詩人之言當如此,而存中乃拘以尺寸校之,,則過矣,。”

  《詩眼》云:“形似之意,蓋出于詩人之賦,,‘蕭蕭馬鳴,,悠悠旆旌’是也。激昂之語,,蓋出于詩人之興,,‘周余黎民,靡有孑遺’①是也,。古人形似之語,,如鏡取形,燈取影也,,故老杜所題詩,,往往親到其處,益知其工,。激昂之言,,孟子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②,,初不可形跡考,,然如此,乃見一時之意,。”

  “余游武侯廟,,然后知古柏詩所謂‘柯如青銅根如石’,信然,,決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語。‘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語,。不如此,則不見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警策往往在此兩體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八)

 ?、傥髦艿陌傩?,沒有一個留下來,。這是《詩經(jīng)·云漢》篇里的句子。當時西周滅亡了,,所以這樣說,。黎民:百姓。扉有:沒有,。孑(jiè結(jié))遺:留下一個,。?、诓灰心辔淖謥頁p害全篇的意思,,不要拘泥全篇來損害作者所要表達的用意。

  杜甫寫了一首《古柏行》,,講諸葛亮廟里的古柏樹,,里面有兩句道:“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宋朝一位很博學(xué)的學(xué)者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講:四十圍是徑七尺,,高二千尺,不是太細長嗎,?他用算術(shù)來算詩人的話,。因此,有人指出這是形容柏樹的高大,,好比杜甫《潼關(guān)吏》說,,“小城萬丈余”,難道有萬丈高城嗎,?

  另一個人指出,,詩人的描寫有兩種:一種是形似之意,就是照形象描寫,;一種是激昂之語,,就是夸張。比方《詩·車攻》描寫馬叫,,說“蕭蕭”,,描寫旗子靜靜地懸掛著說“悠悠”,杜甫描寫古柏的形狀,,說“柯如青銅根如石”,,這些就是照形象描繪。再像《詩·云漢》說,,西周的百姓沒有留下一個,這就是夸張的說法,。對于夸張的說法,,我們讀起來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西周百姓都死光了,實際上詩人是說西周百姓死得很多,,我們要通過夸張懂得他的用意,。說古柏大四十圍,高二千尺,,也是一種夸張,,好比下文說古柏上面的云氣連接巫峽,通連雪山,,都是夸張,。

  這里給我們指出詩人的兩種描寫手法,一種是描繪形象,,一種是夸張,。對于夸張的話,不可拘泥字面來理解,。對于描繪形象,,用鏡子取形、燈取影來作比,,這個“取”字含有客觀形象與主觀領(lǐng)會相結(jié)合意,。細寫如鏡取形,毫發(fā)畢露,,略寫如燈取影,,輪廓逼真,好像畫有工筆與寫意的不同,。

  二

  其更有事所必無者,,偶舉唐人一二語,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似將海水添宮漏①”,,“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天若有情天亦老”,,“玉顏不及寒鴉色”等句,,如此者何止盈千累萬,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葉燮《原詩》)

  ①漏:銅壺滴漏,,古代計時器,。

  抒情詩里往往運用夸張手法,說出事實上絕對不會有的事,,詩人卻通過它來抒寫極為深刻的感情,。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所以這些事實上不會有的話也變成合理的和真實的了,。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藝術(shù)的真實不同于生活的真實,由于藝術(shù)是從生活中高度概括來的,,所以比生活更集中,,更高。照事實說,,蜀道難走,,總不會比上青天還難,可是李白的《蜀道難》強調(diào)蜀道艱險,,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話,,驚心動魄地表達出對蜀道艱難的強烈感情。夜不論怎樣長,,宮漏不論怎樣滴不完,,總不用把海水添進去,可是李益《宮怨》說,,“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寫宮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遠滴不完,,夜長得沒有了期,強調(diào)“愁人知夜長”的愁苦的深切,。事實上玉門關(guān)外還是有春天的,,可是王之渙為了強調(diào)關(guān)外的荒涼,駐守在關(guān)外的士兵的愁苦,,所以在《出塞》里夸張地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天既不會有情也不會老,,可是李賀在《金銅仙人辭漢歌》里寫漢朝滅亡后,京城里的銅人搬到魏京,,從銅人落淚的傳說里寫漢滅亡的悲痛,,說:“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宮女的玉貌自然遠不是寒鴉所能比,,可是王昌齡為了強調(diào)宮女被鎖閉在深宮里,,還不如寒鴉可以從歡樂的昭陽殿那里飛來,帶著那里的日影,,所以在《長信怨》里說成“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上引的詩,,既是夸張,又是決不能有其事的情至語,。就情至語說,,像陳羽《吳中覽古》:“春色似憐歌舞地,年年先發(fā)館娃宮,。”對吳宮的懷念深切,,所以說春色先到。李白《勞勞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強調(diào)離愁,聯(lián)系折柳送別,,所以說不讓柳條青,,希望阻止送別的事。張說《蜀道后期》:“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用秋風先到,來襯出自己的后期,。這些話說得好像都沒有道理,,卻從中顯出極為強烈的感情來。

  從上舉的例子看,,可分為兩類:一類寫明是假設(shè)比況的話,,如“天若”的“若”,“似將”的“似”,;一類不寫明,,像其余不用比況的字。不寫明的,,更其要使讀者一看就知道這是詩人夸張的說法而不是事實,,不會引起誤解才行。像這里的三例:蜀道不論怎樣難總不會難過上青天,,玉門關(guān)外不會沒有春天,,玉顏不會不及寒鴉色的,正由于詩人說的那些話是“決不能有其事”,所以讀者才不會發(fā)生誤解,,才知道是夸張的“情至語”,。

  45.比體和直言

  一

  白樂天《女道士詩》云:“姑山①半峰雪,瑤水②一枝蓮,。”此以花比美婦人也,。東坡《海棠》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此以美婦人比花也。山谷《酴醿》云:“霧濕何郎試湯餅③,,日烘荀令炷爐香④,。”此以美丈夫比花也,。山谷此詩出奇,,古人所未有,然亦是用荷花似六郎⑤之意,。(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九)

 ?、俟蒙剑杭础肚f子·逍遙游》里的藐姑射山,上有仙人,,肌膚如冰雪,,體態(tài)像處女,這里指仙女,?!、诂幩杭船幊?,仙人西王母的住處,。?、酆卫桑喝龂鴷r魏國的何晏,,他吃湯餅時臉上出汗,用巾揩汗,,越揩臉越白,。?、苘髁睿喝龂踯鲝Q荀令君,,他的香爐里燒著香,衣上也有香氣,?!、萘桑禾瞥膹堊诓?,有人說“蓮花似六郎”,。

  比體就是比擬,,即以物比喻人或以人比喻物。白居易用蓮花比美婦人,,又因她是女道士,,所以用藐姑射山、瑤池來作陪襯,,即比作仙女,。蘇軾用美婦人比花,酒暈,、紅肉比紅花,,翠袖比綠葉。黃庭堅用美男子比花,,何郎、荀令都指美男子,,荀令還兼指香氣,。詩中用美男子比花比較少見,一般總是用花比美女,,或用美女比花,,所以“此詩出奇”。但用美男子比花,,前人也是有過的,,如《唐書·楊再思傳》“人言六郎似蓮花”就是。這里用兩個男子來比,,一個是取其美,,一個是取其香。李商隱的《牡丹詩》“荀令香爐可待熏”,,也用荀令的典故,。這里用何郎、荀令兩個典故,,顯出黃庭堅詩講究用典的方法,。用“霧濕”也是比喻,比何郎臉上出汗,。把黃庭堅的用典,,同蘇軾的兩句比較而言,還是后者寫得生動而比喻新鮮,。不過這幾個比喻,,都談不上有什么意義。

  二

  《小雅·鶴鳴》之詩,,全用比體①,,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創(chuàng)調(diào)也。要以俯仰物理而詠嘆之,,用見理隨物顯,,唯人所感,皆可類通,,初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為隱語也。

  若他詩有所指斥,,則皇父尹氏暴公②不憚直斥其名,,歷數(shù)其慝③,而且自顯其為家父④,,為寺人孟子⑤,,無所規(guī)避。詩教雖云溫厚,,然光昭之志,,無畏于天,無恤于人⑥,,揭日月而行,,豈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志乎?《離騷》雖多引喻,,而直言處亦無所諱,。(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①比體:比喻體,?!、诨矢福褐艹那涫?,地位不高而掌大權(quán),,見《詩·十月之交》。尹氏:周朝的太師,,三公之一,,見《詩·節(jié)南山》。暴公:周朝大臣,,見《詩·何人斯序》?!,、垌?tè特):罪惡?!、芗腋福褐艹蠓?,《節(jié)南山》里明說“家父作誦,,穆如清風”,?!、菟氯嗣献樱褐艹奶O(jiān)叫孟子的,,他在《詩·巷伯》里說明“寺人孟子,作為此詩”,?!、逕o恤于人:不顧別人不正確的批評,。

  儒家對詩教的說法,見于《禮記·經(jīng)解》篇,,說:“溫柔敦厚,,詩教也。”這種說法在文藝理論上有很大影響,。這里指出這種說法的片面性,。就拿儒家尊為經(jīng)典的《詩經(jīng)》來說,其中的詩也不完全是溫柔敦厚的,。像《詩·小雅·十月之交》和《節(jié)南山》里,,就對周朝掌大權(quán)的皇父、尹氏進行攻擊,,并且在詩里說明作者自己的名字,,一點不隱諱。這里指出,,只要作者的心地光明磊落,,就不用害怕什么,不用規(guī)避,。還指出除了溫柔敦厚以外,,直言指斥的詩是非常必要的。又引《離騷》來說明屈原也是在詩里直言指斥壞人的,。這種強烈攻擊壞人壞事的詩,,暴露王朝的黑暗,,富有思想性,具有更強烈戰(zhàn)斗性,。在風格上說,,這類詩比較剛健,和柔婉的溫柔敦厚派的詩不同,,對豐富詩的各種風格說也是很有意義的,。

  這里又提到《鶴鳴》篇具有另一種表現(xiàn)手法和另一種風格,就是所謂比體,。引原詩一章如下:“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紺萚,。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石器),。”這是說,,鶴在極遠的沼澤地帶叫,聲音一直傳到原野里,,這可能是比喻真誠的話會流傳到很遠的地方去,。魚有時潛伏在深淵里,有時游到洲渚邊,,這可能比喻“理之無定在”,,即到處都可以看到事物的道理。愛好那個園里有貴重的樹木,,它的下面有落葉,,這可能比喻好的事物也有它的缺點。別的山頭上的石頭可以用來打磨玉器,,這可能比喻極平凡的東西也有它的用處,。這詩就這樣用四個比喻組成,它們究竟用來比什么,,沒有說,,它們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沒有說,。它是一種比較特別的表現(xiàn)手法,。它通過比喻讓讀者從中體會詩的含意,這種含意要讀者憑著各自的生活體驗去作補充,,需要讀者去再創(chuàng)造,,它的風格是比較含蓄的,,同直言體可以作為對照。

  46.襯托

  一

  唐人《少年行》云:“白馬金鞍從武皇①,,旌旗十萬獵長楊②,。樓頭少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③,。”想知少婦遙望之情,,以自矜得意,此善于取影者也,。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④,倉庚喈喈⑤,,采蘩祁祁⑥,。執(zhí)訊獲丑⑦,薄言⑧還歸,。赫赫南仲⑨,,玁狁于夷⑩。”其妙正在此,。訓(xùn)詁家⑾不能領(lǐng)悟,,謂婦方采蘩而見歸師,旨趣索然矣,。建旌旗,,舉矛戟,車馬喧闐⑿,,凱樂競奏之下,倉庚何能不驚飛,,而尚聞其喈喈,?六師在道,雖曰勿擾,,采蘩之婦,,亦何事暴面于三軍之側(cè)耶?征人歸矣,,度⒀其婦方采蘩而聞歸師之凱旋,,故遲遲之日,萋萋之草,,鳥鳴之和,,皆為助喜。而南仲之功,,震于閨閣,,室家之欣幸,,遙想其然,而征人之意得可知矣,。乃以此而稱南仲,,又影中取影,曲盡人情之極至者也,。(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上)

 ?、傥浠剩簼h武帝,唐人借漢帝來指唐代皇帝,?!、陂L楊:漢朝宮名,。漢朝命人捕野獸放在長楊宮的射熊館里,,以備皇帝打獵用?!,、劢ㄕ拢簼h朝官名?!,、芑苣荆翰菽尽]螺拢好??!、輦}庚:黃鸝,。喈喈(jiē皆):鳴聲,。?、揶?fán煩):白蒿,。祁祁(qí其):眾多?!,、邎?zhí)訊:捉住要審問的敵人頭目。獲丑:捉住敵人的徒眾,?!、啾⊙裕籂钇惹??!、崮现伲褐艹髮⒚,!,、猥N狁(xiǎnyǔn險允):北方種族名。夷:平定,?!、嫌?xùn)詁家:注釋古語的人,?!、行D(tián田):指喧嘩,?!、讯龋簻y度,,猜測,。

  不描寫形體,描寫它的影子,,通過影子來顯出形體,,叫取影,也就是襯托,。這是指不正面描寫人物,,卻描寫別的事物來顯出人物,或用別的人物來烘托作品中的主人公,。王昌齡《少年行》,,只寫“白馬金鞍”,顯得服飾的豪華,;“從武皇”,,顯得地位的顯貴;“旌旗十萬”,,寫出聲勢的煊赫,。這里只從側(cè)面寫,沒有正面寫人物,。但這些究竟寫誰,還不清楚,。再用少婦來陪襯,,寫少婦鳴箏遙望,透露出她的得意心情,,這就暗中點出這個豪華煊赫的人物正是她的丈夫,,正是詩中歌詠的少年(古代的少年即青年)。這里沒有提到少年,實際句句在寫少年,,從服飾,、地位、聲勢烘托出少年來,,再用少婦來烘托,,所以是善于襯托。

  《詩·小雅·出車》里沒有一個字寫勝利歸來的戰(zhàn)士心情,,卻是通過他對妻子的想象來表現(xiàn),。他想象他的妻子在采白蒿,春天太陽美好,,草木茂盛,,黃鸝叫得歡。寫春日,、卉木,、倉庚用來襯出采蘩的婦人內(nèi)心的喜悅,寫她的喜悅是由于她丈夫的凱旋歸來,。用戰(zhàn)士妻子的行動和心情來襯出戰(zhàn)士歸來的心情,,寫戰(zhàn)士想象他妻子的喜悅來襯出戰(zhàn)士的喜悅,這是襯托,。戰(zhàn)士的心情沒有正面寫出,,是陪襯;用戰(zhàn)士的心情來襯出南仲的恩威,,是雙重陪襯,。這里寫的景物只是起襯托作用,用來透露人物心情,,并不是寫婦人在采蘩剛碰到南仲大軍的歸來,。要真是那樣,大軍來時,,塵土飛揚,,早把黃鸝嚇跑了,婦人也不會再注意到春日,、卉木,、倉庚了,也無心采蘩了,,所以說這里還是運用雙重陪襯的手法,。

  二

  《藝苑雌黃》云:“采玉《九辯》云:‘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潘安仁《秋興賦》引此語而曰:‘送歸懷慕徒之戀兮,遠行有羈旅之憤,。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難忍,。’安仁以登山、臨水,、遠行,、送歸為四感。予頃年較進士于上饒,,有同官張扶云:‘曾見人言,,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是七件事,,謂遠也,行也,,登山也,,臨水也,送也,,將也,,歸也。’……安仁謂之四感,,蓋略而言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一)

  悲愁無形,侔色揣稱,,每出兩途,。或取譬于有形之事,,如《詩·小弁》之“我心憂傷,,怒焉如搗”,或《悲回風》之“心踴躍其若湯”,、“心靰羈而不形兮”,;是為擬物?;蚰懶膭幽钌鷷r耳目之所感接,,不舉以為比喻,而假以為烘托,,使讀者玩其景而可以會其情,,是為寓物;如馬致遠《天凈沙》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待侈陳孤客窮途,、未知稅駕之悲,當前風物已是銷凝,,如推心置腹矣,。二法均有當于黑格爾談藝所謂“以形而下象示形而上”之旨,然后者較難,,所須篇幅亦逾廣,。《詩》之《君子于役》等篇,,微逗其端,,至《楚辭》始粲然明備,《九辯》首章,,尤便舉隅,。潘岳謂其以“四感”示“秋氣”之“悲”,實不止此數(shù),。他若“收潦水清”,、“薄寒中人”、“羈旅無友”,、“貧士失職”,、“燕辭歸”、“蟬無聲”,、“雁南游”,、“鹍雞悲鳴”、“蟋蟀宵征”,,凡與秋可相系著之物態(tài)人事,,莫非“感”而成“悲”,紛至沓來,,匯合“一途”,,寫秋而悲即同氣一體,。舉遠行、送歸,、失職,、羈旅者,以人當秋則感其事更深,,亦人當其事而悲秋愈甚,,如李善所謂春秋之“別恨愈切”也。

  李仲蒙說“六義”,,有曰,,“敘物以言情謂之‘賦’”,劉熙載《藝概》卷三移以論《楚辭》:“《九歌》最得此訣,。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正是寫出‘目眇眇兮愁予’來,;‘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正是寫出‘思公子兮未敢言’來”,,妙得文心,。竊謂《九辯》首章尤契新義。“敘物以言情”非他,,西方近世說詩之“事物當對”者是,。如李商隱《正月崇讓宅》警句:“背燈獨共余香語”,未及烘托“香”字,;吳文英《聲聲慢》:“膩粉闌干,,猶聞憑袖香留”,以“聞”襯“香”,,仍屬直陳,;《風入松》:“黃蜂頻探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不道“猶聞”,,而以尋花之蜂“頻探”示手香之“凝”“留”,蜂即“當對”聞香之“事物”矣,。(錢鐘書《管錐編·楚辭補注·九辯》一)

  這里講寫情用景物來烘托的手法,。這種手法《詩經(jīng)》里已經(jīng)有了。如《君子于役》:“雞棲于塒(雞屋),,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用雞棲,、日落,牛羊歸來,,襯出婦人對出外的丈夫的懷念,。《詩經(jīng)》里運用的襯托還比較簡單,,到《楚辭·九辯》里就顯得更豐富了。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猶悽愴)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泬寥(狀空曠)兮天高而氣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懭悢(狀失意)兮去故而就新,;坎廩(不順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空虛)兮羈旅(作客)而無友生,;惆傲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雁噰噰(和鳴聲)而南游兮,,鹍雞啁唽(鳴聲)而悲鳴。獨申(達)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夜振翅鳴),。

  在這里,潘岳認為寫了四樣景物來做襯托,,太少了,;張扶把“送將歸”說成三件事,又太支離破碎了,。這里可以注意的,,《九辯》里用來作為襯托的景物,同《君子于役》里的不同,?!毒佑谝邸防飳戨u棲、日落,、牛羊回來,,沒有在這三件事上加上感情色采;《九辯》里寫的景物,,往往加上感情色彩,,在“草木搖落”上加“蕭瑟”,,在“遠行”上加“憭栗”,在“收潦水清”上加“寂漻”,,在“薄寒中人”上加“憯悽”等,。加上這些有感情色采的形容,目的在加強這種氣氛,。馬致遠的《天凈沙》里用的也是這種寫法,,他寫的“藤”“樹”“鴉”上加上有感情色采的形容詞“枯”“老”“昏”?!毒呸q》不受字數(shù)限制,可以寫得詞藻豐富,;《天凈沙》受字數(shù)限制,,寫得簡要。還有一點,,用景物做烘托,,要構(gòu)成一幅畫面,在這幅畫面里的事物,,有可以用來烘托感情的,,也有并不能用來烘托感情的,,這些不能用來烘托感情的東西。為了構(gòu)成一幅畫面,,也有必要,,如《天凈沙》里的“小橋、流水,、人家”,《九辯》里的“天高氣清”就是,。這種烘托氣氛的事物,,像《君子于役》和《天凈沙》里寫的,都是詩中人的眼中所見的客觀存在的東西,,如雞棲,、日落、古道、西風,、瘦馬,,《九辯》里還寫了主觀想象的東西,如“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用了個“若”字,好像在遠行,,既然是好像,,可見并非真的遠行,并非真的有人“登山臨水送將歸”,,只是作者的主觀想像罷了,。《九辯》里運用這些手法,,在烘托感情上顯得更為突出。

  再看《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女)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狀柔弱)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湲(水聲)。”在秋風的吹拂中,,洞庭湖里泛起了微波,,樹葉紛紛下落,這樣寫景物,,正是烘托這個帝女即湘夫人哀愁的心情,。“愁予”就是哀愁。“眇眇”,,又在想望又害怕的眼光,。湘夫人下降到北渚等待湘君,沒有看到湘君,,她又是想望他,,又擔心他為什么不來,這種微波落葉正好烘托出這種感情上的微波,。湘夫人神思恍惚,,遠望不見湘君,只看見流水,這樣寫,,正烘托出湘夫人想念湘君又未敢吐露,,就是有所顧慮。這樣烘托,,比上面的寫法更進一步了,。用雞棲、日落,、牛羊回來做烘托,,比較簡單,沒有像這里寫得比較細致而深入,?!毒呸q》里用了許多形容詞,還不如這里寫得生動,,也沒有這里寫情那樣細致,。尤其是“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現(xiàn)在讀來還覺得親切可喜,不像《九辯》那樣的難解,,它的借景寫情,,確實超過《九辯》,。

  上面都是用景物來烘托感情,,還有用景物來烘托事物,,再來烘托感情的。如“黃蜂頻探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用“黃蜂頻探”來烘托纖手的香氣留在秋千索上,再用黃蜂頻探索上香來襯出對那位打秋千的女人的懷念,,更曲折了,。李商隱的“背燈獨共余香語,不覺猶歌《起夜來》”,,沒有用事物來烘托“香”,,只用“共余香語”來烘托悼亡的感情,妻子死了,,只留下她用的東西上的余香了,,就只是用事物來烘托感情。

  47.反襯和陪襯

  杜牧《題桃花夫人廟》①:“細腰宮②里露桃新,,脈脈③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④?可憐空谷墮樓人⑤。”不言而生子,,此何意耶,?綠珠之墮樓,,不可及矣。(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二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⑥,;今我來思⑦,雨雪霏霏⑧。”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如此,則“影靜千宮里,,心蘇七校前”,,與“唯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情之深淺宏隘見矣,。況孟郊之乍笑而心迷,,乍啼而魂喪者乎?(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上)

 ?、偬一ǚ蛉耍捍呵飼r息侯的夫人,。楚文王滅了息國,擄息夫人回去,,和她生了兩個兒子,。她一直不開口,楚文王問她,,她答道:“我一個婦人嫁了兩個丈夫,,不能殉節(jié),還說些什么,!”?、诩氀鼘m:楚王好細腰,所以用來指楚宮,?!、勖}脈:狀含情而不語,?!、芫壍资拢阂驗槭裁词?,指楚文王為了要奪息夫人而滅息,。?、萁鸸龋簳x朝石崇筑有金谷園,。墮樓人:綠珠是石崇愛妾,孫秀要奪取她,,石崇不許,。孫秀派兵捉石崇,綠珠跳樓自殺,?!、抟酪溃毫鴹l柔軟的樣子,?!、咚迹赫Z助詞,?!,、圉籂钛╋w。

  這里講反襯和陪襯手法,。如杜牧詠息夫人的詩,,用綠珠來作反襯。綠珠反抗孫秀的掠奪,,跳樓自殺,,息夫人卻不能反抗楚文王的掠奪,茍且偷生,。經(jīng)過這樣一反村,,作者的用意就很清楚了。

  這里又講到反襯手法在表情上很有力量,。用美好的景物來寫快樂,,用凄苦的景物來寫悲哀,達是陪襯,;用凄苦的景物來寫快樂,,用美好的景物來寫悲哀,這是反襯,。作者認為反襯比陪襯更有力量,。《詩·小雅·采薇》寫守邊兵士的勞苦,。兵士出征時心里是愁苦的,,詩人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楊柳在春風中飄蕩的美好景物來反襯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歡樂的季節(jié),士兵卻在這時被迫出征,,所以加倍顯得愁苦,。士兵回來時心情是愉快的,詩人寫道:“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趕路是苦的,用苦景來反襯愉快的心情,,見得士兵為了急于回家而不顧雨雪忙著趕路,,加倍顯出心情的愉快,。

  下面指出用陪襯手法的不如用反襯的有力,。杜甫在淪陷的長安逃出來,逃到鳳翔去朝見肅宗,,驚魂才得到安定,,所以在《喜達行在所》之三里說:“影靜千官里,,心蘇七校前。”他的心情是愉快的,,詩句是以樂景寫樂,。另一例,見李拯《退朝望終南山》,,說終南山色是美好的,,晴明滿長安也是好的,也是以樂景寫樂,。“乍笑”是喜,,“心迷”也指喜,“乍啼”是悲,,“魂喪”也是悲,,也是陪襯而非反襯。

  這種反襯和陪襯手法,,魯迅先生《在酒樓上》里也運用過,。這篇里寫道,“深冬雪后,,風景凄清,,懶散和懷舊的心緒聯(lián)結(jié)起來,我竟暫寓在s城的洛思旅館里了,。”下面寫那旅館“窗外只有漬痕斑駁的墻壁,,帖著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鉛色的天,,白皚皚的絕無精采,,而且微雪又飛舞起來了。”這樣的景物同懶散的心情相應(yīng),,是陪襯,。再下面寫“我”到一石居酒館里去喝酒,在靠窗的一張桌旁坐下,,眺望樓下的廢園,。“這園大概是不屬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過許多回,,有時也在雪天里,。但現(xiàn)在從慣于北方的眼睛看來,卻很值得驚異了,;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這里寫老梅開著斗雪的繁花和赫赫的明得如火的山茶花,,同懶散的心情就是反襯。作者在運用這種反襯手法時還加上有力的描寫,,如寫“我”的驚異,,寫山茶花“憤怒而且傲慢”,對“我”蔑視,,這就更加強了這種反襯作用,,使反襯手法發(fā)揮出更深刻的藝術(shù)力量來,從這里透露魯迅先生對當時知識分子這種陰暗懶散的心情的批判來,。

  這里指出反襯的力量超過陪襯,,事實上不盡如此。這兩種手法都有適用的場合,,很難分優(yōu)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反襯的名句,他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前一聯(lián)寫秋景,有悲涼意,,后一聯(lián)寫悲秋多病,,以哀景寫哀,是陪襯的名句,。杜甫對這兩種手法都運用,。只要用得恰當,都能起藝術(shù)的感染作用,。

  48.襯墊和襯跌

  太白七絕,,天才超逸,而神韻隨之,。如“朝辭白帝彩云間①,,千里江陵一日還。”如此迅捷,則輕舟之過萬山不待言矣,。中間卻用“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墊之,,無此句則直而無味,,有此句,,走處仍留,急語須緩,,可悟用筆之妙,。(施補華《峴傭說詩》)

  詞之妙全在襯跌。如文文山《滿江紅》和王夫人②云:“世態(tài)便如翻復(fù)雨,,妾身元是分明月,。”《酹江月》和友人驛中言別云:“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此二句若非上句,,則下句之聲情不出矣。(劉煕載《藝概》卷四)

 ?、侔椎郏核拇ǚ罟?jié)縣東白帝城,,地勢極高,所以說在彩云間,?!、趨⒁姟读⒁狻匪?。

  襯墊是防止語氣太直,,一瀉無余,用景物來旁襯,;襯跌是正意先不說出,,用一句話來襯托一下,再說出正意,,經(jīng)這一襯托,說出正意就更有力量,。襯墊好比不讓水直瀉下去,,所謂“走處仍留,急語須緩”,;襯跌好像把水閘住,,讓水位提高了再跌落下去,就更有力,。

  先看襯墊,。李白《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話本于盛弘之《荊州記》:“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御覽·地部》十八引)《荊州記》講到從白帝到江陵,用乘奔馬和駕著風都比不上,,來形容船的速度極快,。李白在詩里不用這些比喻,改用兩岸猿聲,,這是他的高明處,。假使第三句也用乘奔御風那樣比喻,那末整首詩講船行的快速,,就不免單調(diào),,而且一直下來,直瀉無余?,F(xiàn)在第三句用兩岸猿聲來作旁襯,,豐富了江行的景物,這句起了襯墊作用,,來緩和語勢,,使全篇有起伏,不再直瀉無余了,。(《水經(jīng)注·江水》中描寫三峽的一段,,就是從《荊州記》中節(jié)錄的。)

  盛弘之《荊州記》里也提到三峽猿啼,,作“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猿鳴是哀轉(zhuǎn)的,,聽了使人下淚的,。又它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因為“王命急宣”,,是被逼冒險。李白詩中所表達的情緒和它完全不同,,是豪邁的,,在兩岸猿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不僅沒有愁苦的情緒,,還有蔑視三峽艱險的氣概,,創(chuàng)造了作者特具的風格,。

  再說襯跌,。文天祥《滿江紅·代王昭儀》,先說人情世態(tài),,翻云復(fù)雨,,變化無常,比喻宋朝滅亡前后的世態(tài)變化,,再說出自己像月亮那樣分明,,用世態(tài)的反復(fù)來襯出自己的堅貞不變,就更有力,。文天祥《酹江月》,,先說朱顏變盡,顯得自己飽經(jīng)憂患,,國破家亡,,再反襯出自己對國家的忠心永遠不變,也更有力,。

  49.頓挫

  美成詞,,有前后若不相蒙①者,正是頓挫之妙,。如《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上半闋云:“人靜烏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②,。”正擬縱樂矣,,下忽接云:“年年如社燕③,飄流瀚海④,,來寄修椽⑤,。且莫思身外,長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枕簟,,容我醉時眠,。”是烏鳶雖樂,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嘗泛,,此中有多少說不出處?;蚴且廊酥?,或有患失之心,但說得雖哀怨,,卻不激烈,,沉郁頓挫中別饒?zhí)N借。后人為詞,,好作盡頭語,,今人一覽無余,有何趣味,?(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俨幌嗝桑邯q不相承接?!,、谟冒拙右住杜眯小返洹0拙右字喒俚骄沤?,那里“黃蘆苦竹繞宅生”,。他在潯陽江上送客,聽到琵琶聲,,便在九江的船里請那個女子彈琵琶,。?、凵缪啵貉嘧釉诖荷鐏?,秋社去?!,、苠#褐干衬,!,、菪薮洪L的椽子,,指大屋。

  頓挫往往同抑揚連起來,,說成抑揚頓挫,,唱京戲的多講究抑揚頓挫。唱腔避免平板,,避免沒有起伏,,要有高低,是抑揚,;要有緩急,,唱到關(guān)鍵性的句子,要作小頓,,唱得搖曳多姿,,這就是頓挫。因此,,頓挫在詩文中是小小停頓,,用的是含蓄關(guān)鎖的話,。就這里引的詞說,,上面還有五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圃,。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前三句講景物美好,,用“午陰嘉樹清圓”作小頓。下面兩句就來個轉(zhuǎn)折,,轉(zhuǎn)到那兒土地低濕,,衣服都潮潤的,地方不好,,“衣潤費爐煙”是第一個轉(zhuǎn)折的小頓,。接下去說小橋綠水,可以泛船聽歌,,又來個轉(zhuǎn)折,,轉(zhuǎn)到尋歡作樂上,“擬泛九江船”是第二個轉(zhuǎn)折的小頓,。接下去卻說自己像社燕飄零,,在外作客,只能借灑澆愁,,沒有聽歌雅興,,是第三個轉(zhuǎn)折,,用結(jié)尾作頓。頓挫處含有對上文作小結(jié)轉(zhuǎn)入另一意的意味,,而這些頓挫寫得很含蓄,,所以說“頓挫中別饒?zhí)N借”。

  頓挫這種手法,,詩文是相通的,,林紓對這種手法,結(jié)合古文為例,,作了很好的說明道:

  “凡讀大家之文,,不但學(xué)其行氣,須學(xué)其行氣時有止息處,。由之(好比)走長道者,,惜馬力,惜仆力,,惜自己之腳力,,必少駐道左,進糗(干糧)加秣(飼料),,然后人馬之力皆復(fù),。文之用頓筆,即所以息養(yǎng)其行氣之力也,。

  “惟頓時不可作呆相,,當示人以精力有余,故作小小停蓄,,非力疲而委頓(困累)于中道者比,。若就淺說,不過有許多說不盡闡不透處,,不欲直捷宣泄,,然后為此關(guān)鎖之筆,略為安頓,,以下再伸前說耳,。不知文之神妙者,干頓筆之下并不說明,,而大意已包籠于一頓之中,。如《漢書·丙吉傳》略謂:帝以郭穰夜到郡邸(一郡在京的寄宿處)獄;亡輕重(不論輕罪重罪),,一切皆殺之,,而皇曾孫亦在內(nèi)。吉相守至天明,,不聽入,。尋(不久)帝亦寤,。班固于此處作一頓筆曰:‘因赦天下,郡邸獄系者獨賴吉得生,,恩駛四海矣,。’試思吉一拒之恩,能及四海,,則武帝殘殺之威,,一夕即可以普及四海,固不斥帝而但稱吉,,此等含蓄不盡之頓筆,,淺人曾學(xué)得到否?就文勢而言,,似頓筆,;就文理而言,是結(jié)筆,。大家文字以小結(jié)作頓,,往往有之,特(但)不如班氏于小頓小結(jié)處能神光四射耳,。

  “歐文講神韻,,亦于頓筆加倍留意。如《豐樂亭記》曰:‘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趙匡胤擒南唐將皇甫暉、姚鳳處),,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又曰:‘百年之間,,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或謂‘故老無在’及‘遺老盡矣’用筆似沓(重復(fù)),,不知前之思故老,專問南唐事也,;后之問遺老,,則兼綜南漢、吳,、楚而言,。本來作一層說即了,而歐公特為夷猶(迂回緩轉(zhuǎn))頓挫之筆,,乃愈見風神,。”(林紓《春覺樓論文·用頓筆》)

  《漢書·丙吉傳》里講到漢武帝聽說監(jiān)牢里有天子氣,,派郭穰到牢里去把所有犯人都殺死。當時漢武帝信任江充,,江充陷害太子,,太子被迫起兵,兵敗自殺,,漢武帝的曾孫因此陷在牢里,。所以郭穰到來時,丙吉拒絕他不準他進來,。所謂監(jiān)牢里有天子氣,,可能是有人怕漢武帝的曾孫長大后要報仇,所以想借此來害死他,。漢武帝也覺悟到不能殺死自己的曾孫,,因此大赦天下。這里用“恩及四海矣”來作小結(jié),,從這小結(jié)中一方面贊美丙吉,,一方面反襯出漢武帝的殘殺之威,是很有含蓄的小頓,。

  歷來稱贊歐陽修的文章一唱三嘆,,富有情韻之美,他的善用頓挫是加強情韻之美的方法之一,?!敦S樂亭記》是寫滁州的景物,那里在五代時曾經(jīng)是南北戰(zhàn)爭爭奪的場所,,歐陽修回憶當時的戰(zhàn)爭,,說“蓋天下之平久矣”,“欲問其事而遣老盡矣”,,用這兩句話來作兩個小結(jié),,從這兩個小結(jié)里贊美宋朝的太平,人民已經(jīng)忘掉戰(zhàn)爭的苦難,,是借古頌今,,有寓意的,所以它既有含蓄而又具有聲情之美,。

  50.反說

  杜甫《奉陪郟駙馬韋曲》之一:“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綠樽雖盡日,,白發(fā)好禁春,。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帶小鳥巾,。”此詩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勝,曰“無賴”,,正見其有趣,;曰“惱殺人”,正見其愛殺人,;曰“好禁春”,,正是無奈春何;曰“鉤衣刺眼”,,本可憎而轉(zhuǎn)覺可喜,。說得抑揚頓挫,極生動之致,。(江浩然《杜詩集說》引王嗣奭說)

  這里指出杜甫在詩里不是正面說,,卻用反話來透露正意,這同他當時的心情有關(guān),。韋曲的春色很好,,這正是及時賞玩春光的時髏,可是詩人的頭發(fā)自了,,青春已經(jīng)消逝,,不再有少年的游興,所以對著春光有無可奈何的感慨,。“白發(fā)好禁春”,。是說衰老的人怎好當著這春光而盡情領(lǐng)略,所以說花無賴,,說惱殺人,,這是從自己感嘆衰老這角度說的。從另一角度說,,雖說春無賴,,說惱殺人,實際上是喜愛春光,,正如做母親的有時說孩子頑皮,心里實是喜歡他的活潑,。這種反話只有在適宜的場合才可用,,才能表達人物的心情。

  51.用事

  一

  李商隱《淚》:“永巷長年怨綺羅①,,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②,峴首碑前灑幾多③,;人去紫臺秋人塞④,,兵殘楚帳夜聞歌⑤,;朝來灞水橋邊問⑥,未抵青袍送玉珂,。”⑦何焯批:“峴首,、湘江,生死之感也,;出塞,、楚歌,絕域之悲,、夭亡之痛也,;凡此皆傷心之事,然豈若灞水橋邊,,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尤極可悲可痛乎,?”“前皆借事為詞,落句方結(jié)出本意,。”朱彝尊批:“句句是淚,,不是哭。八句七事,,律之變也,。予謂不然。若七事平列,,則通首皆是死句,,落韻‘未抵’二字亦轉(zhuǎn)不下矣。此是以上六句興下二句也,。”(《李義山詩集輯評》卷中)

  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⑧》:“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⑨,。啼到春歸無啼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guān)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⑩,;看燕燕,送歸妾⑾,?! ④姲賾?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⑿,,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表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⒀,。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于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后人不能學(xué)也,。(王國堆《人間詞話》)

  ①永巷:漢時宮中長巷,,以關(guān)閉失寵的貴婦或得罪的宮女,。?、谒吹亩谒此篮鬁I灑湘竹,。?、蹠x朝羊祜死后,,在峴首山上建碑,人們哀悼他,,見碑流淚,。?、芡跽丫藿o南匈奴單于,,在秋風入塞時到匈奴的紫宮去?!,、蓓椨鹪谯蛳卤粷h軍所圍,聽見漢軍皆唱楚歌,,認為楚地皆為漢所得,。?、掊睒蛟陂L安灞水上,為唐人送別處?!,、哏妫厚R的口勒,口勒鑲玉,,指貴人,。?、嘈撩萎斒侵喒俚竭h處去,,所以歷舉許多恨事來送別?!,、嶙髡哒J為鵜鴂、杜鵑是兩種鳥,,都鳴聲悲切,。鷓鴣的叫聲像“行不得也哥哥”?!,、庵竿跽丫鋈头龔臐h朝的長門宮出來,,坐著翠輦,,離開漢朝宮闕,閼即宮門外的望樓,?!、闲l(wèi)莊公妾的兒子被殺,,莊公妻莊姜送她回娘家去,,當時回去后不能再相見,莊姜作了《燕燕》詩,?!、袧h朝李陵,,同匈奴作戰(zhàn),,戰(zhàn)敗投降,身名都毀了,。相傳他同老友蘇武在河橋上分別,,蘇武被拘在匈奴,得到放回,。李陵和蘇武一別,,永不可再見了,。?、亚G軻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和他的客人在易水上送別,都穿著白衣冠,。荊軻唱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用事就是用典,,詩詞要不要用典,,不能一概而論。鐘嶸《詩品》說:“若乃經(jīng)國文符,,應(yīng)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jīng)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這是說,詩是表達情性的,,即抒情的,,不需要用典,又舉出詩中名句,,都是白描,,不用典的;至于治國的大文章,,要總結(jié)過去的經(jīng)驗,,或序述或駁辯,要考查過去的事跡,,那都需要用事,。這里,,鐘嶸是反對在抒情詩里用事的。他的話有針對性,,針對當時“文章殆同書鈔”的毛病說的,,自然是正確的。倘就抒情詩能不能用典說,,可分兩方面:一是寫景抒情,以寫景為主的,,不該用典,,用典不容易把景物的特點描繪出來,這就造成隔膜,,即王國維所反對的用代字,,鐘嶸舉出的名句,都是即景抒情的,,都不用典,。一是以抒情為主的,所抒發(fā)的感情又比較復(fù)雜深厚,,比方對國家的,、人生的,、個人遭遇的種種感觸,,這種感情要在格律詩里表達出來,,受到字數(shù)的限制,,或者在當時有些話不便明說,,這時,,正可借用過去的事,,來表達不便明說的或不容易用幾句話來說出的感情,,用事在這時候才需要,。所以王國維一方面反對用代字,,另一方面又竭力贊美辛棄疾用了不少故事的《賀新郎》詞。不過這里有一個限度,,就是作者確實有這種豐富的感情要表達,,才適應(yīng)用事。倘作者并沒有這種豐富的感情,,為了賣弄博學(xué),,堆砌了許多典故,那就不行,,所以不該“有意為之”,,即不是為用事而用事才好。

  就以上的兩首說,,都含有對國事的,、身世的感慨,。李商隱的一首,以青袍寒士送玉珂貴客,,可悲可痛為什么會超過上面所舉的各事呢,?為什么會聯(lián)想到以上的各事呢?古代的士子往往用婦女來自比,,士子在政治上的失意,,受排擠,貶斥在外,,往往用婦女的被幽禁,、昭君出塞來作比;當時政治上的挫折,,流放的悲哀,,有的用“四面楚歌”來比,有的有生離死別的悲痛,。用這些故事,,正表達這樣的感情。所以在這些故事里寄托著這種身世遭遇的感觸,。辛棄疾的一首,,張惠言說:“茂嘉蓋以得罪謫徙,故有是言,。”這話大概可靠,,所以詞里寫了四件生離死別的事,表示他們兄弟這一別,,很難再見,。用了李陵的事,可能指茂嘉的得罪說的,,用王昭君出塞的事,,既聯(lián)系謫徙,又可能有在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負的感慨,,跟李商隱的用這一故事的含意相似,。其他兩事都含有遭際不幸的意味。王國維贊賞他“語語有境界”,,境界是指情景結(jié)合說的,,正說明用這四件故事是同作者當時的心情結(jié)合著的。他不是寫一般的離別感情,,不用這些故事就表達不出來,。再有這樣用典,不是簡單地講昭君出塞,,而是寫昭君離長門宮,,坐翠輦,,辭漢宮,一路馬上琵琶,,出關(guān)而又用“黑”字來表達心情,,所以能構(gòu)成一種意境。

  二

  李商隱《昨夜》:“不辭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昨夜西池涼露滿,桂花吹斷月中香,。”何焯批:“此言失意之中,,不堪加以悼亡也。又加甚也,,故著‘不辭’二字。”(《李義山詩集輯評》卷中)

  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白發(fā)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蛔鹕κ讝|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樓敬思云:“稼軒驅(qū)使《莊》《騷》經(jīng)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

  用事有比較明顯的,,像上節(jié)舉的兩例便是,。有不明顯的,,把用的典故融化在詩句里,幾乎看不出在用典的,,這里所舉的兩例便是,。這就像鹽融化在水里,看不出鹽而有鹽味,。像李商隱的詩“不辭鶗鴂妒年芳”,,本于屈原《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百草為之不芳,。”鶗鴂就是杜鵑,,杜鵑鳥叫的時候,正是春盡花落,,所以即使不知這句在用典,,同樣也可以體會,不嫌春盡花落,,暗指不嫌自己的青春銷逝,,事業(yè)無成。“但惜流塵暗燭房”,,但可惜流動的灰塵使點燭的房內(nèi)暗了,,這是指哀悼妻子的死去,暗用潘岳《悼亡詩》的“床空委清塵”,,這已看不出用典,。最后“桂花吹斷月中香”,用月中有桂樹的神話,,但看作在月光中狂風吹折桂枝也可比喻悼亡,。這首詩開頭結(jié)尾兩句不當作用典也可以理解,但還有用典的痕跡,,只有第二句已經(jīng)看不出用典痕跡,,下面一首,有的話也看不出用典的痕跡,。

  辛棄疾的一首,,“甚矣”句用《論語·述而》:“甚矣吾衰也。”“白發(fā)”句用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能令公喜”用《世說新語·寵禮》里講的王恂,、郗超兩人做桓溫的幕僚,,“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能夠使桓溫或喜或怒,,辛棄疾活用這句話,,作能使我喜。“我見”句本于《新唐書·魏征傳》太宗說魏征“我但見其嫵媚耳”,。“一尊”句本于陶淵明《停云》詩:“有酒有酒,,閑飲東窗。”“江左”句本于蘇軾《和陶》:“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豈識”句本于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濁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不恨古人”兩句,,本于《南史·張融傳》;“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這首詞里用了這許多出典,除了“淵明《停云》詩就”和“江左”兩處一看就知有出典外,,其他各處幾乎看不出在用典,,把出典都融化在詞里,即使不知道這些出典,,同樣可以理解,正如水中著鹽了,。

  鹽融化在水里,,雖看不到鹽而有鹽味。把典故融化在詩詞里,,雖痕跡不露而這些出典的用意有的也包含在詞里,。如“甚矣吾衰矣”,原句不光嘆老,,嘆所志無成,,這個意味就由出典帶到詞里。“能令公喜”,,原句是指桓溫對兩位幕僚的賞識,,這個意味帶到詞里,成了作者對青山的賞識,,把原意變了,,原意是賞識人才,這里變成賞識青山,,難道沒有人才可以賞識嗎,?因為“江左沉酣求名者”,只知求名求利,,所以作者不賞識他們,,只好去賞識青山,,反過來,也只有青山能賞識他,,這里含有很深的感慨,。是不是當時沒有人才呢?“想淵明《停云》詩就”,,在想念親友,,說明當時的人才和作者都不在一起,因此除懷念親友外,,感嘆只有二三子知我,,見知我的人少。“云飛風起”大概聯(lián)系到“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把出處的政治意味帶到詞里來了。在那樣時代,,自己本可為國效勞,,雖古人也未敢多讓,所以有不恨古人吾不見的氣概,。那末,,把出典融化在詞里,也把出典中的某些意味融化在詞里,,可以豐富詞的意味,,使詞的意味更濃厚,可供體味,。

  用典還有一種,,像用雞湯煮菜,把浮在湯上的油膩取去,,使它凈化,,這樣煮的菜有鮮味而無油膩。像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紀昀批:“用巫山事無跡。”(《瀛奎律髓》卷五)巫山事就是用宋玉《高唐賦》里講楚王夢見神女,,神女愿薦枕席,,臨去時說“旦為行云,暮為行雨,。”后來“云雨”往往連用,,含有指男女之事的意味。李白在這里,去掉“雨”字,,只取“云”字,,又把它改為“化作彩云飛”,把這個典故凈化了,,把它本身所帶有的男女之事的油膩去掉了,,這比水中著鹽的用典顯得更高明了。

  三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①,,不問蒼生②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③。”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xué)業(yè)高人,超越尋常拘孿之見,,不規(guī)規(guī)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嚴有翼《藝苑雌黃》)

  李義山詠《賈生》云:“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馬子才④詠《文帝》云:“可憐一覺登天夢,,不夢商巖夢棹郎⑤,。”雖同一律,皆有新意,。(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卷十八)

 ?、偬撉跋鹤尦銮懊娴淖唬笣h文帝接見賈生,,向他問鬼神的事,。?、谏n生:百姓,。 ③茂陵:漢武帝的陵墓,,這里借來指漢武帝,。司馬相如病死后,漢武帝派人到他家里去找遺稿,,家里說有一篇《封禪書》,。古代天子到泰山上去祭天地,告成功,,稱封禪,。《封禪書》勸漢武帝去封禪,,有迎合漢武帝好大喜功的意思,。?、荞R子才:宋詩人馬存字,。?、萆處r:商朝的賢人傅說,,在傅巖地方作泥水匠。商朝的高宗知道了,,推說他夢里看到一位賢人,,形狀怎樣的,便把傅說找來,,立為國相,,國家大治。棹郎:培皇家劃船的黃頭郎,。相傳漢文帝在夢里要上天,,上不去,有一個黃頭郎把他推了上去,。漢文帝回頭看到他的衣帶后有個洞,。后來漢文帝在黃頭郎中看到一人,衣帶后有個洞,,問他姓名叫鄧通,,漢文帝認為鄧就是登天的登,便非常寵愛他,。

  詩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這樣才有意義,。李商隱用了賈誼的故事,。賈誼是漢初的政治家,受到大臣的排擠,,放逐在外,。漢文帝想到他的才能,召他回來,,在夜半讓出前面的座位來接待他,,問他鬼神之事。要是直接引用這個故事,,就是正面說,;這詩卻從這件事發(fā)感慨,感嘆漢文帝不向賈生問百姓的事卻問鬼神的事,,感嘆漢文帝明知賈生的才能卻不能用他,,這就是反用故事。林逋用了司馬相如的故事,,司馬相如退職家居,,臨死前還寫《封禪書》來討好漢武帝,迎合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林逋反用這個故事,,說要是皇帝他日來求遺稿,他自喜沒有封禪書,,說明他不想討好皇帝,,表示他的高潔的品格。這里也引了馬存的詩,,它同李商隱的詩寫法一樣,,也是反用,不過他不光是反用,,還有反襯作用,,就是把反用和反襯結(jié)合起來。漢文帝夢見棹郎鄧通,,詩里不是直用其事,,是反其意而用之,含有他不該夢見鄧通的意思,。再寫商朝高宗的夢見傅說來做反襯,這就見得漢文帝不如商朝高宗,。因為鄧通是個小人,,漢文帝寵愛他,賜給他銅山,,允許他自己可以鑄錢,,這對國家和人民在經(jīng)濟上都會帶來損害,,商朝高宗任用賢人傅說,對國家和人民都有利,。馬存運用了反用和反襯的手法,,含蓄地表達了他對漢文帝的批判,是有力的,。

  52.層遞

  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用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十一)

  詞家意欲層深,語欲渾成,。作詞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蛴e其似,偶拈永叔詞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何也,?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競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秋千,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生而苞節(jié)已具,非寸寸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畫愈深,愈墮惡境矣,。此等一經(jīng)拈出后,,便當掃去。(王又華《古今詞論》引毛先舒說)

  層遞是一層一層的分成許多層次,,顯得含意深沉,。要是光說作客登臺,已有客中思鄉(xiāng)的意思,,說成“常作客”,,“獨登臺”,加上久客和孤獨意,,就進一層了,;加上“悲秋”“多病”,更進一層,,更悲苦,;再加上離鄉(xiāng)萬里,人在暮年,,又進一層,。這樣層層深入,所以更見深沉,。歐陽修《蝶戀花》兩句也有層層深入的妙處,。夏承燾、盛弢青同志《唐宋詞選》對歐陽修這首詞說:“末了兩句有好幾層意思:淚眼而問花,,是無人可告訴,,一層;花不能語,,不得花的同情,,二層;亂紅飛,,花自己也雕謝了,,三層;花被風吹過秋千去,,秋千是她和丈夫舊時嬉游之處,,觸動愁恨,不堪回首,,四層,。”

  這里指出這種層層深入手法,要寫得渾成而不要刻露,,就是讀起來只是感到含意深沉,,不覺得其中有許多層次的痕跡;也就是作者在寫作時,,只是有深厚的感情要表達,,并不考慮到其中可以分成若干層次,要是有意做作,,便不行了,。大概作者對生活發(fā)掘得深,通過形象,,用精練的話寫出,,這樣就含蓄而不淺露。由于言簡意深,,尋味起來就覺得層層深入,,情意無窮。談詩的要幫助讀者作深入體會,,免得把作者的深摯情意輕輕略過,,所以說成可以分作多少層次,幫助我們體會,。但根本問題,,還在作者要有深厚情意,要是作者并無深厚的思想感情,,只在文字上用力,,想寫成許多層次,那是不行的,。所以說“一經(jīng)拈出后,,便當掃去”,,就是不要放棄根本而只在層遞上用功夫。

  53.復(fù)迭錯綜

  杜甫《草堂》:“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舍喜我歸,沽酒攜胡蘆,。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趙彥材云:“此四韻《木蘭歌》格也,其辭‘耶(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

  復(fù)迭,,復(fù)指重復(fù),,迭指重迭。重復(fù)是全部相同,,重迭是形式局部相同,,內(nèi)容并不重復(fù)。像“舊犬”八句,,“耶娘”六句是重迭,,兩個“喜我歸”是重復(fù)。錯綜指其中的變化,,像“喜我歸”和“喜我來”,,“歸”和“來”變換一下。就其局部相同說叫重迭,,就其局部不同說叫錯綜,。詞語有復(fù)迭,也有錯綜,,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像《詩·芣苢》:“采采芣苢(fúyǐ浮以,車前子,,治婦人不孕),,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取)之,。采采芣苢,,薄言掇(拾)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結(jié),,用衣襟來盛)之。采采芣苢,,薄言襭(jí吉,,用衣襟掖在帶間來盛)之。”這里,,要是不重迭說,,便不能表達出當時的盛情;要是完全重復(fù),,又顯得缺少變化,,所以重迭錯綜,才能很好地把感情表達出來,?!赌咎m歌》和杜詩里的幾句,也是重迭錯綜來表達無限喜悅的心情,。

  但有時重復(fù)也是必要的,,古文中也有這種手法。顧炎武舉了具體例子來作說明: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住在一起)者,,共良人(丈夫)出,,則必饜(吃飽)酒肉而后反(返)。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所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貴人)來,;吾將瞷(jiàn偵探)良人之所之(往)也,。’

  “有饋(kuì愧)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管池子的小吏)畜之池,。校人烹之,,反(返)命曰:‘始舍之,圉圉焉(yǔ呆呆地);少(一會兒)則洋洋焉,,悠然而逝(很快游走),。’子產(chǎn)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誰說)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須重迭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書》,于齊人,,則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產(chǎn),,則必曰,,‘校人出而笑之’,兩言而已矣,。是故辭主乎達,,不主乎簡。”(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文章繁簡》)

  清初的學(xué)者顧炎武提出“辭主乎達,,不主乎簡”,,就是文章要寫得能夠表情達意,不要硬省字,。他舉出了《孟子》中的兩個例子,。一個例子先敘述齊國有一個人騙他妻妾的事,妻對妾說:“男人出去,,一定吃飽了酒肉才回來,,問他同誰一起吃喝的,說都是富貴人,,可是不曾有貴人到我們家里來,,我要偵察男人,看他到哪兒去,。”這里前面的敘述和妻的話有重復(fù),,前面的敘述是不能省的,省了別人看不明白,。妻的話是否可省呢,?照意義說,省去了還可以看懂,可是省去了文章就顯得干癟不生動,,妻的神情也表達不出來,,所以不能省。

  另一個例子講有人送一條活魚給鄭國子產(chǎn)的事,,小吏騙了子產(chǎn),,出來對人說:“誰說子產(chǎn)聰明,我已經(jīng)把魚煮來吃了,,他還說‘找到合適的地方了,!找到合適的地方了!’”這里,,小吏重復(fù)了子產(chǎn)說過的話,這個重復(fù)的話要是刪去了,,那末小吏怎樣取笑子產(chǎn)的神情就表達不出來,為了要表達人物的神情,,要寫得生動,,在這些地方就不能省。像這樣的重復(fù)是必要的,。這樣,,才能使文章寫得活潑生動,。

  54.點染

  詞有點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①。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劉熙載《藝概》)

  案點與染分開說,而引詞以證之,閱者無不點首。得畫家三昧,亦得詞家三昧。(《詞學(xué)集成》引江順詒語)

 ?、倭馈队炅剽彙纷?#8220;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點染是畫家手法,,有些處加點,,有些處渲染,。這里借來指有些處點明,,有些處烘托,點明后用景物來烘托,,更有意味,。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點明“去去”,就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接下去說:“多情自古仿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里點明“仿離別”,,用“冷落清秋節(jié)”來渲染,,再襯上多情,,更覺難堪,,所以說“更那堪”。這是一重渲染,。再有這句點明在冷落的清秋節(jié)傷離別,,說“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xùn)|西構(gòu)成一種凄清的意境,,來烘托在清秋節(jié)傷離別的感情,。這是又一重渲染。這里有兩重渲染,,顯得感情的色彩更濃重,。這樣,先點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詩里用點染的,,像韋應(yīng)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點明歸思,,用秋雨、雁聲來烘托,。岑參《磧中作》:“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點明無處投宿,,用平沙萬里來渲染,。韋應(yīng)物《休日訪人不遇》:“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點明詩思很清,,用寒流和雪來渲染。全詩的意境都從烘托中表現(xiàn)出來,。

  55.側(cè)重和倒裝

  一

  《漫叟詩話》云:“前人評杜詩云:‘紅豆啄殘①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若云‘鸚鵡啄殘紅豆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便不是好句。余謂詞曲亦然,。李景②有曲,,‘手卷真珠上玉鉤’,或改為‘珠簾’,,舒信道有曲云,,‘十年馬上春如夢’,或改云‘如春夢’,,非所謂遇知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

  沈存中:“紅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技’,,此蓋語反而意寬,。韓退之《雪詩》,‘舞鏡鸞窺沼,,行天馬渡橋’,,亦效此體,然稍牽強,,不若前人之語渾也,。”沈之說如此。蓋以杜公詩句,,本是“鸚鵡啄余紅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而語反焉,。韓公詩句,,本是“窺沼鸞舞鏡,渡橋馬行天”,,而語反焉,。韓公詩,從其不反之語,,義雖分明而不可誦矣,,卻是何聲律也③?若杜公詩則不然④,特紀其舊游之渼陂,,所見尚余紅稻在地,,乃宮中所供鸚鵡之余粒,又觀所種之梧年深,,即老卻鳳凰所棲之枝,。既以紅稻碧梧為主,則句法不得不然也,。(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卷三十《秋興八首》其八“香稻”句下注)

  ……蓋韻文之制,,局囿于字句,拘牽于聲律,,散文則無此等禁限,。韻語既困羈絆而難縱放,苦繩檢而乏回旋,,命筆時每意溢于句,,字出乎韻,類旅人收拾行螣,,物多篋小,,安納孔艱。無已,,“上字而抑下,,中詞而外出”(《文心雕龍·定勢》),必于窘迫中矯揉料理,,故歇后倒裝,,不通欠順,而在詩詞中熟見習(xí)聞,,安焉若素,。此無他,筆舌韻散之“語法程度”,,各自不同,,韻文視散文得以寬限減等爾。后世詩詞險仄尖新之句,,《三百篇》每為之先,。如李頎《送魏萬之京》:“朝聞游子唱驪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微霜,,[今]朝聞游子唱驪歌,,初渡河”),白居易《長安閑居》:“無人不怪長安住,,何獨朝朝暮暮閑”(“無人不怪何[以我]住長安[而]獨[能]朝朝暮暮閑”),,黃庭堅《竹下把酒》:“不知臨水語,,能得幾回來”(“臨水語,不知能得幾回來”),,皆不止本句倒裝,,而竟跨句倒裝,《詩·七月》已導(dǎo)夫先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入我床下”),。詞之視詩,語法程度更降,,聲律愈嚴,,則文律不得不愈寬,此又屈伸倚伏之理,。如劉過《沁園春》:“擁七州都督,,雖然陶侃,機明神鑒,,未必能詩”(“陶侃雖然[作]擁[有]七州[之]都督”),;元好問《鷓鴣天》:“新生黃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卻被他”(“君休笑,,卻被他新生黃雀占了春光”),,屬詞造句,一破“文字之本”,,倘是散文,,必遭勒帛。(錢鐘書《管錐編·毛詩正義·雨無正》)

 ?、偌t豆啄殘:當作香稻啄余,。下文的紅稻也當作香稻?!,、诶罹埃寒斪骼瞽Z,即南唐中主,?!、圻@是說,,韓愈的兩句詩,,要是順著說,,不成聲律;即“窺沼鸞舞鏡(“舞”字,,《韓昌黎集》作“入”),,渡橋馬行天”,為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不符合律詩平仄的規(guī)定,律詩的平仄當作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懿蝗唬翰贿@樣,。這是說,即就聲律說,,杜甫的兩句詩也同韓愈的不一樣,。杜甫的兩句順著說,“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完全符合律詩的規(guī)定,。這里的含意是說,韓愈的兩句不能不倒說,,因為一順說就不合聲律,。杜甫的兩句可以倒說也可以順說,在聲律上沒問題,,那末他所以要倒說,,是意義上的要求,不是聲律關(guān)系,。

  杜甫《秋興八首》的第八首里,,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照字面看,,像不好解釋,要是改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就很順當。為什么說這樣一改就不是好句呢,?原來杜甫這詩是寫回憶長安景物,,他要強調(diào)京里景物的美好,,說那里的香稻不是一般的稻,是鸚鵡啄余的稻,;那里的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鳳凰棲老的梧桐,所以這樣造句,。就是“香稻——鸚鵡啄余粒,,碧梧——鳳凰棲老枝”,采用描寫句,,把重點故在香稻和碧梧上,,是側(cè)重的寫法。要是改成“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便成為敘述句,敘述鸚鵡鳳凰的動作,,重點完全不同了,。再說,,照原來的描寫句,,側(cè)重在香稻碧梧,那末所謂鸚鵡啄余,,鳳凰棲老都是虛的,,只是說明香稻碧梧的不同尋常而已。要是改成敘述句,,好像真有鸚鵡鳳凰的啄和棲,,反而顯得拘泥了。說鸚鵡啄余還可解釋,,說鳳凰棲老顯然是虛的,。因此,把“香稻”“碧梧”提前并不是倒裝句法,,是側(cè)重在香稻碧梧上,。

  上文又談到韓愈的《春雪》詩句,“人鏡——鸞窺沼,,行天——馬渡橋”,,所謂“入鏡”,是說鸞鳥在池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所謂“行天”,,是對馬過高橋時的感覺,是側(cè)重地寫出作者的感覺,。

  再像不說“珠簾”而說“真珠”,,側(cè)重珠字,,顯示生活的富麗,運用夸張手法,。再說,,珠簾也可以解釋作裝飾著珠子的簾子,而“真珠”是指用真珠串成的簾子,,兩者含義并不一樣,。“春如夢”和“如春夢”,側(cè)重點也不同,。“春如夢”是說春天像在夢中,,“如春夢”是說像在春夢里,不一定指春天,。由于側(cè)重點不同,,意義也不一樣。

  “香稻”兩句除了側(cè)重的寫法外,,這兩句里還有倒裝,,那是“鸚鵡啄余”、“鳳凰棲老”這樣的主謂結(jié)構(gòu)把它顛倒成“啄余鸚鵡”“棲老鳳凰”,,即把謂語放在主語前了,。這是為了平仄關(guān)系的倒裝,要是不倒裝,,作“香稻(仄)鸚鵡(仄)啄余(平)粒(仄),,碧梧(平)鳳凰(平)棲老(仄)枝(平)”,用音步來說,,即仄——仄——平——仄,,平—一平——仄——平(雙字構(gòu)成的音步以第二字為準,如“香稻”是平仄,,根據(jù)第二字作仄音步),,那就變成兩個仄音步和兩個平音步連用,不符合律詩的格律,,所以把它顛倒一下,,說成“啄余鸚鵡”“棲老鳳凰”。這樣為了平仄關(guān)系而把主謂結(jié)構(gòu)顛倒一下,,在詩里是容許的,。如杜甫《閣夜》,“野哭千家聞戰(zhàn)伐”,,是千家野哭,。王維《出塞作》,“居延城外獵天驕”,,是天驕(外族的首領(lǐng))在打獵,。都是把主謂結(jié)構(gòu)顛倒一下,,同“啄余鸚鵡”“棲老鳳凰”一樣。但這種主謂結(jié)構(gòu)的倒裝,,以不引起誤解為限,。如“香稻啄余鸚鵡粒”,只能是鸚鵡啄,,不能是香稻啄,,不會引起誤解。再像“獵天驕”,,獵是打獵,,只能是天驕去打獵,不能作別解,,也不會引起誤解,。

  再看錢鐘書先生講的詩詞中的倒裝句,如《七月》里的“蟋蟀”,,倘作“蟋蟀七月在野,,……十月入我床下”,完全可以,,那末這個倒裝,,又有側(cè)重的作用,即側(cè)重在“入我床下”,,大概蟋蟀入我床下,,更引起我的注意,,才喚起我想到它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才使我感到天氣由熱轉(zhuǎn)涼了,。

  至于律詩和詞里的倒裝,出于格律上的需要,,說明詩詞的結(jié)構(gòu)同散文不同,,散文所不能容許的,詩詞可以容許,。像“朝聞游子唱驪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這個“初渡河”的主語,,是承上省去,,即“游子”,即今見游子初渡河,,“昨夜微霜”正點明時令,,這個點明時令的話是可以移后的,。這里雖倒裝,但不會引起誤解,。也因為是先聽見唱驪歌,,后看見初渡河,所以這樣來分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的,。“無人不怪長安住,何獨朝朝暮暮閑”,。在這里,,“怪我”“獨我”的“我”在詩里是可以省略的。倘住在鄉(xiāng)下,,那末天天閑著也不奇怪,,住在長安,朝暮閑著就可怪,,所以把“長安住”提前,,再說明怪我什么,也有突出“長安住”的意味,,顯出我與眾不同,。“不知臨水語,更得幾回來”(據(jù)《山谷外集》卷三),,這個“不知”,,為什么不是“臨水語”,而是“不知更得幾回來”呢,?因為臨水語,,不論是我說的,或他說的,,我都知道,,不是不知,所以不知的不是臨水語,,只能是不知更得幾回來,。還有,這里用柳宗元《再上湘江》詩:“不知從此去,,更遣幾年回,。”所以這里含有,臨水語,,不知從此去,,更得幾回來。看了它的出處,,就更明白了,。由于“不知”的不能是“臨水語”,所以這樣的倒裝也不會引起誤解,。“擁七州都督,,雖然陶侃”,這里把主語“陶侃”移后,,主謂結(jié)構(gòu)倒裝前面已講過了,。“新生黃雀君休笑,占了春光卻被他”,,即君休笑新生黃雀,,“新生黃雀”是“笑”的賓語,賓語提前也是可以的,,不會引起誤解,。“卻被他占了春光”,“占了春光”是“他”的謂語,,謂語提前也可以,。因為這樣倒裝,不會引起誤解,??傊娫~中結(jié)構(gòu)的倒裝,,有出于修辭上的需要,,有限于格律,像以上各例,,都不會引起誤解,,所以是可容許的。

  二

  老杜多欲以顏色字置第一字,,卻引實字來,。如“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是也,。不如此,則語既弱而氣亦餒,。他如“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翠深開斷壁,紅遠結(jié)飛樓”,,“翠干危棧竹,,紅膩小湖蓮”,“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皆如前體。若“白摧朽骨龍虎死,,黑入太陰雷雨垂”,,益壯而險矣。(范晞文《對床夜語》卷三)

  杜甫的另一種側(cè)重寫法,,是用顏色字放在句子頭上,,或用顏色構(gòu)成的詞組放在句子頭上,下面再加說明,。

  用顏色字放在句子頭上的,,如《放船》:“青——惜峰巒過,黃——知橘柚來,。”《晴二首》之一:“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秋日夔州詠懷》:“紫——收岷嶺芋,,白——種陸池蓮,。”看到青色,愛峰巒在船前過去,,看到黃色,,知道成熟的橘柚過來;看到碧色,,知道是湖外草綠,,看到紅色,知道是東方海上的云霞,;紫色的是從岷嶺收獲來的芋,,白色的是在陸上開鑿的池中蓮花。

  用顏色構(gòu)成詞組放在句子頭上的,,如《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之五:“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三首》之三:“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曉望白帝城鹽山》:“翠深——開斷壁,,紅遠——結(jié)飛樓。”《寄岳州賈司馬巴山嚴八使君》:“翠干——危棧竹,,紅膩——小湖蓮,。”色綠而下垂的是被風吹折的筍,色紅而飽滿的是經(jīng)雨滋潤的肥大梅子,;色紅而浸在水里的是短短的珊瑚,,色青而掛下來的是長長的薜荔;深翠色的是山壁上的裂縫,,遠遠的紅色是高聳的紅樓,;青翠而帶干枯的是棧道上的竹子,色紅而膩的是小湖中的蓮花,。

  這樣把色彩放在句子頭上,,要把色彩突出來,也是側(cè)重寫法,。這種寫法,,給讀者以色彩鮮明的感覺,在有些場合也符合生活的真實,。比方詩人坐著船前進,,先看到黃色,再知道是橘柚,。還有,,先寫色彩確實使句子挺拔,比方作“風折筍垂綠,,雨肥梅綻紅”,,“峰巒惜青過,橘柚知黃來”,,句就軟弱,。這可能由于先寫色彩,再加說明,,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較有吸引力。比方“綠垂風折筍”,,看到“綠垂”時,,不知是講什么,自然注意看下去,。要是說“風折筍垂綠”,,就沒有這種吸引力。這里也顯出修辭的作用來,。

  56.對偶

  一

  有扇對,又謂之隔句對。如鄭都官①“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亭,雪銷花謝夢何如,?”等是也,。蓋以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有借對,。孟浩然“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太白“水舂云母碓,,風掃石楠花。”少陵“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言之者有是也。

  有就句對者,,又曰當句有對,。如少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李嘉祐“孤云獨鳥川光暮,,萬里千山海氣秋”是也。(嚴羽《淪浪詩話》)

  唐人詩文或于一句中自成對偶,,謂之當句對,。蓋起于《楚辭》“蕙蒸蘭借”,“桂酒椒漿”②,,“桂櫂蘭枻”,,“斵冰積雪。”③自齊粱以來,,江文通,、庾子山諸人亦如此。如杜詩“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書簽藥裹封蛛網(wǎng),,野店山橋送馬蹄”,“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洪邁《容齋詩話》卷二)

  此體(當句對)創(chuàng)于少陵,,而名定于義山,。少陵《聞官軍收兩河》云:“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曲江對酒》云:“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白帝》云:“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義山《杜工部蜀中離席》云:“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雜雨云,。”《春日寄懷》云:“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又七律一首,,題曰“當句有對”,,中一聯(lián)云:“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干,。”(錢鐘書《談藝錄》)

 ?、汆嵍脊伲和硖圃娙肃嵐裙俣脊倮芍小,!,、凇冻o·九歌·東皇太—》:“蕙肴蒸兮蘭借,奠桂酒兮椒漿,。”蕙肴蒸,,用蕙草蒸肉;蘭借,,用蘭作墊,。桂酒,桂花酒,;椒漿,,用椒放在漿中制成?!,、邸毒鸥?#183;湘君》:“桂櫂兮蘭枻,斷冰兮積雪,。”桂櫂(zhào照),,用桂樹作成的槳。蘭枻(yì異),,用木蘭作成的船旁板,。斵(zhuó卓),砍,。

  這幾則都是講對偶的,。律詩中的對偶,,一般說來,三四句相對,,五六句相對,,要求字數(shù)相等,,平仄相對,、句法相當。如杜甫《詠懷古跡》中的兩聯(lián),,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離(平)——東北(仄)——風塵(平)——際(仄),,

  飄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間(平)。

  三峽(仄)——樓臺(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這里第三四句相對,第五六句相對,。每句都是七字,,是字數(shù)相等。“支離”對“飄泊”都是連綿詞,。“東北”對“西南”都是方位詞,。“風塵”對“天地”都是名詞,這里還含有“風”對“塵”,,“天”對“地”的各自相對,。“際”對“間”意義相近。“三峽”對“五溪”都是地名,,又都有數(shù)字,。“樓臺”對“衣服”都是名詞,這里還含有“樓”對“臺”,、“衣”對“服”的各自相對,。“淹”對“共”都是動詞。“日月”對“云山”都是名詞,,這里還含有“日”對“月”,、“云”對“山”的各自相對。這是句法相當,。就平仄說,,古代詩的音節(jié)以兩字或一字為一頓,稱音步,,雙音步如“東北”“五溪”,,單音步如“際”“間”。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為準,,如“東北(平仄)”為仄音步,,“五溪(仄平)”為平音步,。律詩的對偶,要求仄音步對平音步,,平音步對仄音步,,如“支離(平)”對“飄泊(仄)”,“東北(仄)”對“西南(平)”,,這就是平仄相對,。這是律詩中最常見的對偶,是就形式說的,。就意義說,,又有“流水對”“正對”“反對”的分別。

  “流水對”就是兩句的意思聯(lián)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日”“黃河”是兩句并列寫景,,意思不是聯(lián)貫的,。“欲窮”“更上”兩句,意思聯(lián)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實際上對得很工整,是流水對,,是很好的對偶,。因為對偶的好處是符合于美學(xué)上的所謂均齊,但過于求均齊又怕呆板,,又怕遷就對偶這種形式而損害內(nèi)容,。流水對既有均齊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聯(lián)貫而下并不損害內(nèi)容,,所以是很好的對偶。

  《文心雕龍·麗辭》說:“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正對是并列的事物相對,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在詩中,,正對很多,反對很少,所以用正反來分優(yōu)劣的話在律詩中并不適用,。像上引的“支離”“飄泊”“三峽”“五溪”都是正對,。反對的例子,如《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陸游《秋夜讀書》:“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律詩中絕大多數(shù)是正對,,古人并不認為“正對為劣”,因為用詩來抒情達意,,不可能要求對偶的句子都是意義相反的,。

  這里指出扇對即隔句對,是一二句同三四句相對,,如鄭谷《寄裴晤員外》詩。借對,,如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詩中“雞黍”對“楊梅”,,“楊”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雞”相對,。李白《送內(nèi)廬山尋女道士李騰空》詩中“云母碓”對“石楠花”,,“楠”和“男”同音,和“母”相對,。杜甫《九日》詩中“既無分”對“不須開”,,這個“分”是“本分”之“分”,同“分散”之“分”是一個字,,和“開”相對,。

  這里又指出當句對,即一句中自相對,,如《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借,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斵冰兮積雪”,,這里“蕙蒸”對“蘭借”,,“桂酒”對“椒漿”,“桂櫂”對“蘭枻”,,“斵冰”對“積雪”,。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小院”對“回廊”,,“浴鳧”對“飛鷺”。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玄閣》詩中“孤云獨鳥”“萬里千山”,,各自為對,。杜甫《白帝》,“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千家”對“百家”,。這樣,,當句對有兩種,一種是字面不同的,,如“小院”對“回廊”,,一種是有一個字相同的,如“戎馬”對“歸馬”,。

  二

  尹文端公①論詩最細,,有差半個字之說。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簞覺新秋,。”“新秋”二字,現(xiàn)成語也,;“欲雨”二字,,以“欲”字起“雨”字,非現(xiàn)成語也,,差半個字矣,。以此類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曉簟恰宜秋”,,“宜”字方對“欲”字。(袁枚《隨園詩話》卷二)

  晉宋間詩人造語雖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魚戲薪荷動,鳥散余花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之類,非不工矣,,終不免此病,。(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三引《蔡寬夫詩話》)

  王荊公以“風定花猶落”對“鳥鳴山更幽”,則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又《詩人玉屑》卷三引沈括《夢溪筆談》)

  耿湋《贈田宗翁》詩:“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此寫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語拙,,“朝”“晝”二字合掌。若作“田家閑晝雨,,蠶屋閉春寒”,,亦是王孟手段。(謝榛《四溟詩話》卷一)

 ?、僖亩斯杭辞宄艘^善,。

  這里講的“差半個字”是屬于對句中的句法問題。“欲雨”對“新秋”,,“新”是修飾“秋”的,,“欲”不是修飾“雨”的。兩者結(jié)構(gòu)不一樣,,所以說差半個字,。改為“宜秋”,同“欲雨”的結(jié)構(gòu)相似,,就對得更工了。

  對偶句還要避免內(nèi)容的重復(fù),,要是兩句內(nèi)容不同而用意相同的,,也不免美中不足。如王藉《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正像說聽見滴答鐘聲越顯得夜深人靜,兩句同樣說有了聲音(蟬噪,,鳥鳴),,反而越顯出環(huán)境的幽靜,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謝貞《春日閑居》詩“風定花猶落”配合起來,,構(gòu)成“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的對句,這樣,,一句寫所見,,一句寫所聞,看到的是靜中有動,,聽到的是動中見靜,,不是一意,就更工了。這里講的一意還是內(nèi)容不同,,如一講蟬噪,,一講鳥鳴;要是兩句內(nèi)容相同就成為合掌了,。

  “合掌”是對偶中的毛病,,就是兩句詞意有重復(fù)。如劉琨《重贈盧諶》:“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魯國人在西邊打獵打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為此流淚,,感嘆他的道行不通了,。這里的“宣尼”和“孔丘”都指孔子,“悲”就是“涕”,,“獲麟”和“西狩”是一件事,。這兩句意思完全一樣,是合掌,。要是換一種說法,,如“西狩忽獲麟,道窮泣孔丘”,,就不是合掌了,。像這樣的合掌,只是作者不注意,,是可以避免的,。這里舉的“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兩句意思不同,,“朝”和“晝”照字面看意思也不一樣,謝榛以為合掌,,可能認為“朝”有從朝到晚意,,與“晝”字意思相同,但“朝寒”是早晨寒冷,,不是一天到晚冷,,所以和“晝”字并不重復(fù);要是以“朝”與“晝”內(nèi)容部分相同也算合掌,,那就立論太苛刻了,。這里指出把“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改作“田家閑晝雨,,蠶屋閉春寒”,,就是王維、孟浩然的寫法,。這兩者的不同,,前者是把動詞“閉”“閑”放在“朝寒”“晝雨”后面,后者是把“閉”“閑”放在“朝寒”“晝雨”前面,??赐蹙S《送平淡然判官》:“黃云斷春色,晝角起邊愁,。瀚海經(jīng)年到,,交河出塞流。”前兩句,,“斷”“起”在前,,和“閉”“閑”在前同,后兩句“到”“流”在后,,和“閉”“閑”在后同,。孟浩然《李公園臥疾》:“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鄰清,。伏枕嗟公干,,歸田羨子平。”前兩句“坼”“清”在后,,后兩句“嗟”“羨”在前,。不能說這樣的動詞或形容詞在前是王、孟家風,,在后就不是王,、孟家風。王,、孟風格決定于他們的意境,不決定于用詞,。

  文中的對偶同律詩中的對偶稍有不同,。律詩中的對偶要限字數(shù),文中的對偶可長可短,,不限字數(shù),。律詩中的對偶要避免重復(fù)的字(句內(nèi)可以重復(fù),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重復(fù)),,文中的對偶中尤其是虛字不必避,。律詩中的對偶要講平仄,一般的對偶要求不這樣嚴格,。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里有兩個“益”字“之”字,,可以重復(fù)。又如《荀子·解蔽》:“生則天下歌,,死則天下哭,。”不但“天下”可以重復(fù),也不講究平仄,。不過發(fā)展到后來的對聯(lián),,也要講究平仄和避免重復(fù)的字了。

  57.互文和互體

  “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①,。

  邊防筑城,,起于秦漢。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詩中互文。(沈德潛《說詩晬語》)

  杜少陵詩云:“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②紅蕖冉冉香,。”上句風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風,,謂之互體,。楊誠齋③詩:“綠光風動麥,白碎日翻池”,,亦然,。上句風中有日,下句日中有風,。(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七)

 ?、僭娮?#8220;君不見沙場爭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也諷刺當時邊將沒有像李廣那樣的人才,,使敵人不敢來侵犯?!,、谘`(yì意)沾濕,。?、壅\齋:宋詩人楊萬里的號,。

  互文是兩個詞(比方“秦漢”)本來要合在一起說的,如“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guān)”,,可是為了音節(jié)和字數(shù)的限制,,要省去一個,于是前面省去個“漢”字,,后面省去個“秦”字,,解釋時要把兩個詞合起來講。如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詩中的一種特殊結(jié)構(gòu),,實際是說,月是古時的月,,關(guān)是古時的關(guān),,用秦漢指古,即秦漢時明月秦漢時關(guān),,是互文見義,。詩中有此用法。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說牽牛星遙遠,織女星明亮,,也是互文,,即迢迢皎皎牽牛星,皎皎迢迢河漢女,。再像《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撲朔狀跳躍,,迷離狀眼睛眨動,,也是互文,即雄兔腳撲朔眼迷離,,雌兔眼迷離腳撲朔,所以兩兔在地上跑時,,很難分別誰雌誰雄,。不光詩里有互文,文中也有互文,。像《文心雕龍·神思》:“子建援牘(拿起紙)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gòu),。”曹植拿起紙來寫像口里念熟似的,王粲拿起筆來寫像早已做好似的,。光拿紙或光拿筆都不能寫作,,所以這里實際是“子建援牘舉筆”,“仲宣舉筆援牘”,,也是互文,。

  互體是上文的話里含有下文說出的詞在內(nèi),下文的話里含有上文說出的詞在內(nèi),。杜甫《狂夫》詩:“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一句寫微風中的綠竹,,一句寫細雨中的紅荷花,,句里點明風和雨。說風的句里也含有雨意,,在細雨中綠竹更顯得潔凈美好,,所以說“娟娟凈”。說雨的句里含有風意,,所以聞到紅荷花的冉冉香氣,。楊萬里的詩:“綠光風動麥,白碎日翻池,。”一句說風中的麥子在搖動,,一句說日光照在池子的水波上。說風的句里也含有日光,,所以說“綠光”,;說日光的句里也有風,所以水上有波浪把日光翻動搗碎,。江浩然《杜詩集說》引羅大經(jīng)話,,說道:“但杜本無心,楊則有意矣,。”

  杜甫的一聯(lián)寫得自然,,他看到風中翠竹的美好潔凈,聞到雨里紅蓮的冉冉清香,,不是有意要在風中見雨,,在雨中見風,所以說“杜本無心”,。楊萬里的詩“白碎日翻池”,,就顯得費力,不自然,,看出有意做作的痕跡,,所以說“楊則有意”,。這里表示楊不如杜。

  互文和互體相類似而稍有不同,?;ンw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體同樣可以解釋,,如說風中翠竹美好潔凈,。互文的句子,,不知道它是互文有時就不好解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為什么明月屬秦關(guān)屬漢,,不好講,。“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既然雄兔和雌兔這樣不同,,那末只要看它們的腳和眼就可分出雌雄來,為什么說分不出雌雄呢,?不作互文,,就不好講了。

  58.修改

  一

  《漫叟詩話》云:“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李商老云:“嘗見徐師川說,一士大夫家有老杜墨跡,,其初云,,‘桃花欲共楊花語’,自以淡墨改三字,,乃知古人字不厭改也,。不然,何以有日鍛月煉之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八)

  這一則講杜甫改詩的例,。杜甫在《解悶》之七里說“新詩改罷自長吟”,可見他是很注意改詩的,。這里舉的一首,,原作“桃花欲共楊花語”,用的是擬人手法,,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是描寫,。為什么要把擬人手法改掉呢?只有從原詩《曲江對酒》來看:“苑外江頭坐不歸,水晶宮殿轉(zhuǎn)霏微,。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v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吏情更覺滄州遠,,老大悲傷未拂衣。”當時,,杜甫坐在長安的風景區(qū)曲江,,對著酒,想到自己為人所棄,,跟當權(quán)派合不來,,在長安無事可做,心情懶散而無聊,。所以老是坐在江頭不想回去,,坐得久了,因而注意到“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這樣寫,正襯出他空閑無聊的心情,。要是作“桃花欲共楊花語”,,用擬人法,就同當時懶散無聊的心情不相適應(yīng)了,。要是寫無限幽怨的心情,,那末用擬人法就比較合適,如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問題不在于能不能用擬人法,在于用得合不合適,,只要合適就好,。

  二

  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曰:“數(shù)枝,,非早也,未若‘一枝’,。”(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三)

  薳①嘗于歐陽文忠公諸孫望之處得東坡先生數(shù)詩稿,,其和歐叔弼詩,“淵明為小邑”,繼圈去“為“字,,改作“求”字,,又連涂“小邑”二字,作“縣令”字,,又三改乃成今句,。至“胡椒銖兩多,安用幾百斛,?”初云“胡椒亦安用,,乃貯八百斛?”若如初語,,未免后人疵議,,又知雖大手筆,不以一時筆快為定,,而憚屢改也,。(何薳《春渚紀聞》卷七)

  《東皋雜錄》云:“魯直《嘲小德》有‘學(xué)語春鶯囀,書窗秋雁斜’,。后改曰:‘學(xué)語囀春鶯,,涂窗行暮鴉。’以是知詩文不厭改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

 ?、偎e:宋代人何薳,《春渚紀聞》作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一夜里,,早開的梅花有幾枝開放,,這是寫實,寫得很自然,,也跟《早梅》這題目切合,。把“數(shù)枝開”改成“一枝開”來遷就“早”字,反而顯出做作的痕跡,。事實上,,一棵樹上的花在一夜中開放時,不會只有一枝開的,,改為一枝開,,反而不真實。再說,,不該為了遷就題目,,把真實的描寫改得不真實,。所以這兩句詩不必改。

  蘇軾詩,,先作“淵明為小邑”,,可以解作做小縣縣官,也可解作治理小縣,,有歧義,。再作“淵明求小邑”,是求個小縣官做,,但求官沒點明;三作“淵明求縣令”,,才點明了,。這樣點明,更能顯示陶淵明因家境窮困求做小官的心情,,含意要豐富,。“胡椒亦安用,乃貯八百斛,?”是說胡椒又有什么用,,卻貯藏到八百斛那樣多?這里前一句有毛病,,因為胡椒是有用的東西,。改為“胡椒銖兩多”,二十四銖為一兩,,胡椒是調(diào)味品,,只要銖兩重已經(jīng)多了,哪兒用得到八百斛,?這樣說就沒有問題了,。這是指唐代的元載盡量貪污財物,后來抄家時,,單就胡椒一項說就有八百斛,。

  黃庭堅嘲小孩的詩,“學(xué)語春鶯囀,,書窗秋雁斜”,,第一句說小孩學(xué)語像黃鶯叫,這話沒問題,。第二句作“書窗”,,好像這個小孩會在窗上寫字了,并且寫得像秋雁飛時成為斜筆的人字形那樣整齊,,這就不符合真實了,。因為學(xué)語的小孩不會寫字,更不會寫得整齊。改成“涂窗行暮鴉”,,用墨筆在窗上亂涂,,涂成一團團黑的,像烏鴉,,這就對了,。

  三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中①樹,,僧敲月下門,。”又欲作“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quán)京兆尹②,,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弟三節(jié),,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一)

 ?、僦校寒斪?#8220;邊”?!,、跈?quán):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長官,。

  賈島《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幾句詩并不好,,只是他對作詩非常認真,一個字都不肯放過,,要反復(fù)研究,,這種精神還是可取的。對于用“敲”字還是“推”字,,韓愈認為“敲”字好,。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詩人不是為寫景而寫景,景物有會于心,,可以用來表達情意,才寫,,所謂“即景會心”,。究竟是“敲”還是“推”合于情意呢?假如詩人已經(jīng)有了要表達的情意,,那末兩字中哪個字合于情意,,當下就可決定,用不到反復(fù)推求,。問題是詩人對所要表達的情意還不明確,,所以決不定。就這首詩看,,敲的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yīng)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yīng),。從音節(jié)上說,敲字也較為響亮,。

  四

  “璧門金闕倚天開,,五見宮花落古槐。明日扁舟滄海去,,卻將云氣望蓬萊,。”此劉貢父詩也,,自館中出知曹州時作。舊云“云里”,,荊公改作“云氣”,。(《詩人玉屑》卷六“改一字”引《王直方詩話》)

  劉攽字貢父,他因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從朝廷調(diào)到曹州去做官,。五次看見宮槐花落,說明在朝廷做了五年官,。他到曹州去,,還在想望朝廷。蓬萊是仙山,,唐朝京城有蓬萊宮,,“望蓬萊”是想望朝廷。仙山在云里,,所以要從云里望蓬萊,。但劉攽既從朝廷貶官到地方,在地方上就不好說在云里了,,所以王安石要把它改為“云氣”吧,。改為“云氣”,就是把望云氣當作望蓬萊了,,可能因為蜃氣也是云氣,,蜃氣里有樓臺城闕吧。王安石改詩的例子,,參見《精警》四,。

  59.精警

  一

  陶潛詩:“采菊東籬下,悠然①見南山,。”采菊之次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鷗沒浩蕩③,,萬里誰能馴”,蓋滅沒于煙渡間耳,。而宋敏求謂余云,,“鷗不解沒④”,改作“波”字,。二詩改此兩字,,便覺一篇神氣索然⑤也,。(蘇軾《東坡志林》)

  ①悠然:狀態(tài)度從容,?!、诓删罩危涸诓删罩?;次:處所,,猶中?!,、酆剖帲核畡輳V闊?!,、茭t不會鉆到水里去?!,、萆駳馑魅唬汉翢o精神;索然:盡,,沒有,。

  詩的語言最精練,往往差了一個字就會得影響一句詩,,甚至?xí)绊懸皇自姷乃囆g(shù)性。古人稱這樣的字為“詩眼”,。詩眼也好比人的眼睛,,從前顧愷之畫人物極有名,他畫人物時非常注意畫眼睛,,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就是要在眼睛里傳達出人物的神情來,。詩眼也這樣,,也能傳出一首詩的精神,這個字用不好,,也會使詩變得沒有精神,。蘇軾在這方面給我們舉出兩個例子。

  陶淵明《飲酒》之五里講他在東籬下采菊,,無意中抬頭看見南山的風景很好,,心里感到很大喜悅,所以說“悠然見南山”,。用“見”字表示無意中看到,,改成“望”字,,變成有意地去望。無意看到為什么“境與意會”,,有意去望為什么“神氣索然”呢,?那得聯(lián)系下面的話看,下面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原來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里曾經(jīng)把自己比做“鳥倦飛而知還”,。所以他看到南山的氣象好,“飛鳥相與還”,,想到自己脫離惡俗的官場,,感到內(nèi)心的喜悅,這就是“境與意會”,。這樣的境界是在無意中看到的,,不可能有意去找。用“望”字變成有意去找,,就破壞了詩的意境,,跟當時的情境不相合,變得毫無詩意了,。

  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寫鷗鳥在浩渺無邊的萬里煙波之中飛翔,沒有誰能夠馴服它,,寫出了廣闊的境界,,寫出了鷗鳥自由自在地飛翔。“沒”指滅沒,,消失,。寫白鷗的消失,才能顯出萬里煙波的廣闊,。這個“沒”不是鉆進水里的意思,。改成“白鷗波浩蕩”,顯不出白鷗的自在飛翔,,所以毫無精神了,。這樣一改,意義也全變了,。“白鷗沒”是主謂結(jié)構(gòu),,講白鷗怎樣,“白鷗波”是偏正結(jié)構(gòu),,講的是像白鷗的波浪,,即講波浪,,因此下句“萬里誰能馴”變成馴波浪,不是馴白鷗了,。比方“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鴛鴦瓦,、翡翠衾是講瓦和衾,,所以白鷗波也成了講波浪了。

  聯(lián)系上文看,,杜甫說:“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離開長安)。”原來杜甫不愿再投奔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者,,想離開長安到東方去,,他說成東入海,所以聯(lián)系到海上白鷗,,想象自己成為自由自在地飛翔的白鷗,。要是改成“白鷗波”,變成講波浪,,就跟上文連不起來,,歪曲了杜甫的詩意了。

  二

  元宗樂府詞①云:“小樓吹徹玉笙寒②,。”(馮)延巳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皆為警策,。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馬令《南唐書·馮延巳傳》)

  《雪浪齋日記》云:荊公問山谷云:“作小詞,,曾看李后主詞否,?”云:“曾看。”荊公云:“何處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東流”為對,。荊公云:“未若‘細雨夢回雞塞③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又‘細雨濕流光’最好,。”(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  南唐中主詞:“菡萏④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王國維《人間詞話》)

  ①元宗:南唐中主李璟,。樂府詞:即詞,,因詞是配合音樂的?!,、谠谛巧洗涤耋希耋系穆曇舫錆M小樓,,有寒意,,透露出哀怨意?!,、垭u塞:當即是雞鹿塞,古代西部邊關(guān),?!、茌蛰?hāndàn汗淡):荷花,。

  這里,,南唐的李璟、馮延巳,,宋朝的王安石,、黃庭堅,直到《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都舉出了詞中不同的警句,,我們看看這些句子好在哪里。馮延巳的《謁金門》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話寫眼前景物,寫得很自然,。聯(lián)系這首詞來看,,接下去寫“閑引鴛鴦芳徑里”,是一個女子在逗弄鴛鴦,,從而引起她對遠人的懷念,。因此,這個“吹皺一池春水”就不是毫無關(guān)系的寫景,正暗示女子的心給鴛鴦等攪動了,。這就情景相生,,寫得自然而含蓄。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這兩句也是寫女子想念遠人,那個遠人出征駐守在邊關(guān)上,,女子在細雨聲中醒來感到邊關(guān)的遙遠,,她不再能入睡,吹著玉笙,。這里寫出女子想念遠人的感情,,從中透露出她的愁怨,寫得形象而含蓄,。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寫一個女子看到西風起來,,水面的荷花雕零了,,感到自己青春的容易消逝。通過具體景物來寫人物心情,,也寫得情景相生,。

  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江春水來比喻愁的多,,用春水東流來比喻愁的無盡,寫得概括性強,,比喻形象而具體,。“細雨濕流光”,寫得非常細致,,有特點,。

  前引的這些警句,哪個最好呢,?除了“細雨濕流光”只有孤零零一句,,原作已經(jīng)看不到,不好評價外,,別的幾句,,都是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表達情意,,寫得情景相生,,富有含意,都有技巧。我們似可從它們概括的廣度和含義的深度來看,。“吹皺一池春水”如上所說,,有擾亂心境的含意,此外沒有更深的意義,。“細雨夢回”兩句,,寫出了封建社會中婦女懷念遠人的痛苦。它們都有含義,,只是這個主題,,在前人詩里已經(jīng)寫得很多,作者并沒有作深一層的探索,,說不上有多么深刻的思想性,。

  “菡萏香銷”兩句,結(jié)合全篇來看,,它的含義是同“細雨夢回”相呼應(yīng)的,,因為這四句在一首詞里,它們含義的深度該就整首詞來考慮,。從整首詞看,,“菡萏香銷”兩句同屈原《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同,。屈原的擔心草木凋零,,美人遲暮,是感嘆賢才的失意,,政治抱負的無法實現(xiàn),,含義是很深刻的。“菡萏香銷”兩句照字面看同屈原的兩句差不多,,結(jié)合全篇的內(nèi)容來看就很不同,。王國維認為這兩句最好,顯然是用屈原那兩句的含義來看這兩句,,把它的意義提得太高了,。我們評價一句詩的含義還得結(jié)合全篇的意義來考慮,不能把它孤立起來夸大它的含義,。因此,“菡萏香銷”兩句的含義不能說它特別高,。不過“菡萏香銷”和“細雨夢回”四句,,比起“吹皺一池春水”來要深刻些,。

  “一江春水”句跟前幾句不同,。前幾句都是設(shè)想婦女的痛苦,,是替婦女想的,,不是寫自己的真感情。“一江春水”句是寫自己的真感情,,寫的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即南唐被滅亡的痛苦,這種感情是真實的,,對李煜說來也是深沉的,所以李煜寫得最深刻。

  三

  陳舍人從易……偶得杜集舊本,,文多脫誤。至《送蔡都尉詩》云:“身輕一鳥□。”其下脫一字,陳公因與數(shù)客各用一字補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輕一鳥過”,。陳公嘆服,,以為雖一字,,諸君亦不能到也,。(歐陽修《六一詩話》)

  一個舊本子的杜甫詩集,,在《送蔡都尉詩》里缺了一個字,,大家給它補一個字,,后來找到一個沒有缺字的本子,才知道大家補的都不對,,井且認為杜甫用的字好,,太家補得不好。究竟杜甫用的字為什么好,,大家補的字為什么不好呢,?

  從全詩看,這是贊美蔡希魯?shù)奈渌嚫邚姷?,兩句詩?#8220;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上句講他善于縱跳的輕身功夫,,下句講他善于使槍,。“一鳥過”講他跳躍如飛,用“過”字寫出他跳得又高,,又快,,又輕,在詩人眼前像一只鳥飛過那樣,。這雖是一個平常的字,,用在這里卻生動地把蔡希魯?shù)母邚姳绢I(lǐng)表現(xiàn)出來了。再看別人補的字。“一鳥疾”,,“疾”指快,,它該同別的動詞結(jié)合,如“疾飛”,,光用一個“疾”字不行,。“一鳥落”,“一鳥起”,,“一鳥下”,,著重在動作的開始或結(jié)束,杜甫在這句里顯然不是在講他縱跳的開始或結(jié)束,,所以用這些字也不恰當,。“一鳥度”,“度”字下面往往要帶賓語,,如“度關(guān)山”,,這詩里不用賓語,所以也不合適,??梢娮詈玫淖志褪亲钅苓_意傳神的字,,要根據(jù)作者的情意來決定的,。

  四

  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間①,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fù)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八)

 ?、倬┛冢壕褪情L江南岸的鎮(zhèn)江,。瓜州:在長江北岸,同京口相對,。一水:指長江,。

  王安石寫《泊船瓜州》這首詩時,正坐船停泊在瓜州,。他住在金陵(南京)的鐘山,,當時還不能回家去,,他懷念鐘山,就寫了這首詩,。他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都認為不好。這些字為什么不如“又綠”好呢,?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又綠”,,比其他的字色彩鮮明。讀到“又綠”,,在我們面前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沒有這種作用,。第二,,用“又綠”喚起我們聯(lián)想。王維《送別》詩:“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說“春風又綠江南岸”,讓我們想到王維的詩,,想到春草綠時容易引起思歸的念頭,,這就跟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呼應(yīng)。有了這種聯(lián)想,,不僅使詩句緊密呼應(yīng),,也豐富了詩的意味。從這里,,我們看到古人修辭,,碰到句中的詩眼,,是往往仔細推敲的。用上那些色彩鮮明,,能夠喚起讀者印象,,喚起聯(lián)想的字,是會增加詩的感染力的。

  五

  杜甫《春宿左?、佟罚?#8220;里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又《晚出左掖》:“樓雪融城濕,,官云去殿低,。”趙汸曰:“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謂之句眼,。如此二詩,三四‘動’字‘多’字,,五六‘濕’字‘低’字之類,,乃眼之在句底者,?!逗螌④娚搅帧吩姡?#8216;卑枝低結(jié)子,,接葉暗巢鶯’。‘低’與‘暗’,,乃眼之在第三字者,。‘雨拋金鎖甲,苔臥綠沉槍,。’‘拋’與‘臥’乃眼之在第二字者,。‘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皆一句中具二字眼,,‘剩’‘破’‘殘’‘開’,,‘垂’‘折’‘綻’‘肥’是也。”

  楊仲弘曰:“詩要煉字,,字者眼也,,如杜詩:‘飛星過水白,落月動沙虛’,,煉中間一字,;‘地坼江帆隱,天晴②木葉聞’,煉末后一字,,‘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煉第二字,;非煉‘歸’‘入’字,,則是學(xué)堂對偶矣。又如‘暝色赴春愁,,無人覺來往’,非煉‘覺’‘赴’字,,便是俗詩,有何意味耶,?”(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六《春宿左省》注引)

  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便不渾涵,。昔人謂石之有眼,,為硯之一病。余亦謂句中有眼,,為詩之一病,。如“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故不如“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也;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故不如“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也,。此最詩家三昧,,具眼自能辯之。(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卷五)

  杜甫《曲江對雨》,;“林花著雨燕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王彥輔曰:“此詩題于院壁,‘濕’字為蝸涎所蝕,。蘇長公,、黃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見缺字,,各拈一字補之:蘇云‘潤’,黃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覓集驗之,,乃‘濕’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說,。詩言志,,信矣。(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卷六《曲江對雨》注引)

 ?、僮笫,。憾鸥ψ鲎笫斑z(諫官),屬門下省,,在宮廷東面,,稱左省,亦稱左掖,。這是他在左省值宿時作,。?、谔烨纾寒斪魈烨?。

  這里對于煉字,對于詩眼,,提出相反的意見,。一種認為要煉字,,詩句要有詩眼,,否則有些聯(lián)就像學(xué)堂對對子,沒有意味了,。一種認為詩眼是一種毛病,,好的詩句法渾涵,全篇是完整的,,沒有詩眼可摘,,講究詩眼,,就破壞了渾涵的句法。這兩種說法是相反相成的,,各有其正確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詩的好壞首先決定于內(nèi)容,,決定于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是內(nèi)容貧乏,一般化,,沒有深刻的思想,,真摯的感情,卻想靠詩眼來補救,,運用一兩個奇突的字來挽救詩的平庸,,那樣做是不行的。要是思想深刻,,感情真摯,,即使句中沒有什么突出的字,還可以成為精彩的好詩,。這里舉的一個故事,,說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和尚看到杜甫的題壁詩,中間壞了一個字,,大家替它補一個,。原句是“林花著雨燕脂濕”,補的是“燕脂潤”,、“燕脂老”,、“燕脂嫩”、“燕脂落”,。著雨而濕,,這個“濕”字用得并不突出,用“潤”“老”“嫩”“落”就比用“濕”字更費工夫,,更講究煉字,。照胡應(yīng)麟的說法,用“濕”字不算詩眼,,用“潤”“老”“嫩”“落”才算詩眼,。可是杜甫卻用“濕”字,,不用別的更新奇的字,,這就是不用詩眼的一例,。其實這里用“濕”字是服從內(nèi)容的需要。這首詩是寫亂后長安景象,,林花著雨,,水荇牽風,寫曲江風景區(qū),,以前極其熱鬧的,,現(xiàn)在岸上缺少車馬游人,水中沒有彩船,,望出去只有林花水荇,,是用來表達亂后的冷落的。因此,,用“燕脂潤”或“燕脂嫩”,,顯然都不合適。杜甫寫的是春天的微雨,,花在春雨中不一定掉落,,顏色不會變得黯淡,因此用“落”用“老”也不一定合適,。倒是用“濕”字貼切些,。杜甫在《春雨》里說:“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也用“濕”字,。至于這個故事要通過四個字來顯示四個人的性格,那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四個人不同的性格而虛構(gòu)出來的,,不一定可靠,。這里說明詩的用字在于貼切地表達作者的情意,不在于新奇,。就這方面說,,胡應(yīng)麟《詩藪》里的意見是正確的。

  不過胡應(yīng)麟的意見又偏到另一方面去了,,他認為詩里用了突出的字,,有了詩眼反而是毛病。不結(jié)合具體作品說,,一般地否定詩眼,,就是片面的說法了。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杜甫在藍田,藍田山出玉因稱玉山,,那里有藍水,,這兩句結(jié)合當?shù)厣剿脱矍熬拔飦韺?,詩句成功地把闊大的景象寫出,,即使不用突出的字,同樣寫得好,。杜甫《返照》是寫黃昏時雨后的太陽,,說“返照入江翻石壁,歸云擁樹失山村,。”石壁不會翻動,,卻說“翻”,山村不會失掉,,卻說“失”,,這兩個字是用得突出的。那是因為落下去的陽光照在山壁上,,山壁把陽光反射到江里,,江水動蕩,倒影在江水中的石壁也動蕩起來,,變成石壁在翻動了,。雨后云密,白帝城高,,在云里的山村給云遮住,,所以說“失山村”。“翻”和“失”極確切地寫出了當時的情景,,不能說“翻”和“失”用得不好,。杜甫《曉望》:“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杜甫在高高的白帝城上望大江,,由于那里兩岸都是山壁,從高下望像地坼裂似的,,江帆也望不到,,用“坼”字才確切地把特殊景象描狀出來。杜甫《遣興》:“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這是杜甫在成都寫的,那里地勢較低,,所以說“地卑”,。總之,,字用得突出或不突出,,主要是適應(yīng)詩人所寫的情景,。因此,胡應(yīng)麟認為用了突出的字眼是毛病,,這意見是不正確的,。其實胡應(yīng)麟也主張煉字,在《詩藪》內(nèi)編卷五里說:“老杜字法之化者,,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坼’‘浮’‘知’‘見’四字,皆盛唐所無也,,然讀者但見其閎大而不覺其新奇,。又如‘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钣唷?#8217;‘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四字(指“在”“余”“猶”“自”)意極精深,詞極易簡,。前人思慮不及,,后學(xué)沾溉無窮,真化工不可為矣,。”這樣說,,就同主張詩眼的說法一樣了。

  另一種意見,,認為詩句要煉字,,要講究詩眼。假如作者有了深刻的思想,,真摯的感情,,卻用陳詞濫調(diào)來說,從而損害了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是要不得的,。因此要講究語言的精練,要提煉語言,,對句中的謂詞更要用得精當,。就這方面說,講究詩眼是正確的,。杜甫寫城樓融雪,,所以說“濕”,夸張宮殿高,所以說云“低”,;由于枝低,,所以說“低結(jié)子”,葉密,,所以說“暗巢鶯”,;甲和槍拋棄在地上無人收拾,,任那雨打苦侵,,所以說“雨拋”“苔臥”;園林里的山和水,,當然是“殘山”“剩水”,,這些山水是從滄江、碣石分出來的,,所以說“滄江破”,,“碣石開”,其他各例也一樣,,都是要確切地描寫景物,,反映情思,才講究字眼的,。

  不過說沒有詩眼,,就像學(xué)堂里對對子,那也是片面的說法,。詩的好壞不決定于詩眼,。要是只知講究詩眼而忽略思想內(nèi)容,也會走入歧途的,。既講究內(nèi)容,,也講究語言的精練,在提煉語言時更要講究句中的謂詞,,目的在更確切地表達情景,,只要能選擇最確切的詞來表達詩人獨特的感受就好。

  60.回蕩

  “回蕩的表情法”是一種極濃厚的情感蟠結(jié)在胸中,,像春蠶抽絲一般,,把它抽出來。這種表情法,,看他專從熱烈方面盡量發(fā)揮,,和前一類(指奔迸的表情法)正相同。所異者,,前一類是直線式的表現(xiàn),,這一類是曲線式或多角式的表現(xiàn);前一類所表的情感,是起在突變時候,,性質(zhì)極為單純,,容不得有別種情感攙雜在里頭,這一類所表現(xiàn)的情感,,是有相當?shù)臅r間經(jīng)過,,數(shù)種情感交錯糾結(jié)起來,成為網(wǎng)形的性質(zhì),。人類情感,,在這種狀態(tài)之中者最多,所以文學(xué)上所表現(xiàn),,亦以這一類為最多,。

  回蕩的表情法卻有四種不同的方式,我們可以給他四個記號:

  ┌─ 螺旋式=鴟鸮 ┐

  │        ├ 曼聲

  ├─ 引曼式=黍離 ┘

  回蕩法 │

  ├─ 堆壘式=小弁    ┐

  │            ├ 促節(jié)

  └─ 吞咽式=鴇羽,、柏舟 ┘

  (《鴟鸮》的作者),,他托為一只鳥的話,說經(jīng)營這小小的一個巢,,怎樣的擔驚恐,,怎樣的捱辛苦,現(xiàn)在還是怎樣的艱難,,沒有一句動氣話,,沒有一句灰心話,只有極濃極溫的情感,,像用深深的刀刻鏤在字句上,。……他那表情方法,是用螺旋式,,一層深過一層,。

  鴟鸮鴟鸮!          貓頭鷹啊貓頭鷹,!

  既取我子,,          你抓走我的娃,

  無毀我室,?!         e再毀我的家。

  恩(殷)斯勤斯(斯,,語助),,   我辛辛苦苦勞勞碌碌,

  鬻(育)子之閔(病)斯,?!    ±蹓牧俗约壕蜑轲B(yǎng)娃。

  迨天之未陰雨,        趁著雨不下來云不起,,

  徹(撤)彼桑土(杜,,即根),   桑樹根上剝些兒皮,,

  綢繆牖戶,。          門兒窗兒都得修理,。

  今此下民,,          下面的人們,

  或敢侮予,?!         ≡S會把我欺,。

  予手拮據(jù),,          我的兩手早發(fā)麻,

  予所(尚)捋荼,,        還得去撿茅草花,,

  予所蓄租(聚),        我聚了又聚加了又加,,

  予口卒瘏,,          臨了兒磨壞我的嘴,

  曰予未有室家,?!       ∵€不曾整好我的家。

  予羽譙譙,,          我的羽毛稀稀少少,,

  予尾翛翛?!         ∥业奈舶拖癜迅刹?。

  予室翹翹,          我的窠兒晃晃搖搖,,

  風雨所漂搖,。         雨還要淋風也要掃,。

  予維音嘵嘵,。         直嚇得我喳喳亂叫,。

  (《黍離》)這首詩依舊說是宗周亡過后,,那些遺民經(jīng)過故都,憑吊感觸做出來,大約是對的,。他那一種纏綿悱惻回腸蕩氣的情感,,不用我指點,諸君只要多讀幾遍,,自然被他魔住了,。他的表情法,是胸中有種種甜酸苦辣寫不出來的情緒,,索性都不寫了,,只是咬著牙齦長言永嘆一番,便覺一往情深,,活現(xiàn)在字句上,。

  彼黍離離,          黍子齊齊整整,,

  彼稷之苗,。          高粱一片薪苗,。

  行邁靡靡,,          步兒慢慢騰騰,

  中心搖搖,?!         ⌒膬夯位螕u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惱,,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恢牢业膯栁野颜l找,。

  悠悠蒼天!          蒼天蒼天你在上??!

  此何人哉?          是誰害得我這個樣???

  (《小弁》)這詩……是周幽王寵愛褒姒,把太子廢了,。太子的師傅代太子做這篇詩來感動幽王,。……這詩的特色,是把磊磊堆堆蟠郁在心中的情感,,像很費力的才吐出來,,又像吐出,,又像吐不出,吐了又還有,。那表情方法,,專用“語無倫次”的樣子,一句話說過又說,,忽然說到這處,,忽然又說到那處。用這種方法來表現(xiàn)這種情緒,,恐怕再妙沒有了,。

  弁(樂)彼鷽(鴉)斯(語助),   那快樂的鴉兒,,

  歸飛提提(群飛貌),。      飛回來一起起,。

  民莫不谷(好),,        人莫不好好生活,

  我獨于罹,?!         ∥要氃趹n愁里。

  何辜于天,,          有什么得罪了天,

  我罪伊何,?!         ∥业淖锸鞘裁茨兀?br>
  心之憂矣,,          心里的憂傷呀,,

  云如之何?!         】赡嗡鯓幽??

  踧踧(平坦)周道,       平易的周京大道,,

  鞠(盡)為茂草,。        盡是茂盛的草,。

  我心憂傷,,          我的心里憂傷,

  惄焉(狀想念)如搗,?!     ∠肫饋砗孟裥奶?。

  假寐永(長)嘆,        和衣睡了長嘆,,

  維憂用老,。          只因憂傷就老,。

  心之憂矣,,          心里的憂傷呀,

  疢(病)如疾首,?!       嵯耦^痛了。

  (《鴇羽》)大抵是當時人民被強迫去當公差,,把正當職業(yè)都耽擱了,,弄得父母捱餓。……他的表情法,,和前頭那三首都不同,。他們在飲痛的狀態(tài)底下,情感才發(fā)泄到喉嚨,,又咽回肚子里去了,,所以音節(jié)很短促,若斷若續(xù),。若用曼聲長謠的方式寫這種情感便不對,。

  肅肅(狀聲)鴇羽,       野雁沙沙響一陣,,

  集于苞栩,。          櫟樹窩里息不穩(wěn),。

  王事靡鹽(沒有停息),,     王差不得息,

  不能藝稷黍,!         莊稼種不成,!

  父母何怙?          餓死爹媽誰來問,?

  悠悠蒼天,!          老天呀老天!

  曷其有所,?          哪天小民得安身,?

  (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xiàn)的情感》)①

  ①這里對原文有刪節(jié),。又這里的一表,,原文列后,。這里為了便于閱讀,把它移前,。又為了幫助閱讀引用的詩,,在詩后附上余冠英先生的譯文。

  這里講的螺旋式就是越旋越緊,,一層深一層的意思,。像《鴟鸮》,先說修理門窗,,再說勞累得兩手發(fā)麻,,磨壞了嘴,就比說修理門窗進一層,;再說窠兒搖晃,,風雨飄搖,形勢危急,,就比說勞累更進一層,。引曼式就是長言永嘆的意思,引曼就是拉長,,把聲調(diào)拉長,,嘆長氣,好比京戲里用拉長而搖曳的音調(diào)來唱,?!妒螂x》中的呼喊蒼天,說“知我者謂我心憂”,,這些話的音調(diào)是長言永嘆的,。堆壘式的堆壘狀不平,道路不平車子走起來就不平穩(wěn)暢達,,表情也一樣,話不是說得有條理而通暢,,卻是前后重復(fù)顛倒,,沒有次序,這是由于內(nèi)心過于急迫才會這樣說,。如《小弁》第二章,,既說心憂傷,又說心里像在搗,,又說憂傷就老,,又說長嘆,又說心里憂傷呀,,話說得又重復(fù),,又沒有條理,。吞咽式像哭時吞聲飲泣那樣,邊哭邊說,,聲音斷斷續(xù)續(xù),,音節(jié)短促而不流暢。像《鴇羽》里“父母何怙”三句,,不是連貫而下,,卻是一句一停頓。

  ——以上修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