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并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fā)現(xiàn)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xiàn)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tǒng)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蘇非的世界》被稱為”全世界最易懂的哲學書”不是沒有道理的。
人生的答案,,也許就安靜地擺放在一代一代不懈提問的人們的前方,,在時間和智慧的小路上,在樹蔭下一個普通的黃色信封里面,,拆開來,,另一個宇宙將被展開,,無窮無盡的更多的未知就是回答一切的最佳解,。
西西里南部阿克勒加斯的恩培多克勒(前490?-前430)跳入埃特那火山以便不留下曾為人類的痕跡,,火山卻把他的青銅拖鞋吐了出來,,扔到火山口邊緣上,從而宣告了他的永生,。哲學史上孤獨的修行者,、耽于聲色犬馬者、狂熱的神秘主義者以及理智的唯實論者,,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檢視,、理解,這一點最終指導或控制了他們的思想進程,、情緒和行為結果,,使他們成了另一類人——心理分析者。心理學的故事,,正是從哲學的另一頁展開的,。哲學永存,則心理學永存,。
二
你是否知道,,二次大戰(zhàn)的結局其實是一次心理活動的結局。是一個人,,這個名字叫愛因斯坦的人的心理活動的結果,。
當你聽說坐在你鄰桌的陌生人是一位心理學家時,,你在腦子里會有何等想象?
在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專業(yè)心理學家墨頓·亨特筆下,,心理學的歷史娓娓道來,栩栩如生,,既有生動的故事,,也有科學的精神,更有直接可以參考運用到企業(yè)營銷中的技巧,。
647頁的厚度及其較強的專業(yè)性或許會讓你望而卻步,,不過,如果你真的耐心完整地閱讀了這本書的話,,至少會知曉如下的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從本質上理解許多人的行為,,比如知道人們的行為是如何形成的?直接映射的心理動向是什么,?也可以知道人們是如何記住你的名字的,,也可以知道如何才可以讓消費者對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甚至知道許多人類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并且知道在什么年齡可以養(yǎng)成什么樣的習慣,。第二,認識到市場中流行的一些改變人們行為的理論的真假,。第三,,從應用的角度理解影響人們的普遍方法。比如改變人們態(tài)度的基礎是人們的認知過程,,而不是提供給人們的最終結論,,通過廣告不斷強化企業(yè)品牌的美好和崇高不會改變人們的態(tài)度,也不會形成積極和正面的認識,,但是,,通過系列的活動,以及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就可以最終影響人們的態(tài)度,,甚至改變態(tài)度,。
或許,當你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為心理學人感到悲哀,。許多同我一樣對心理學抱著熱忱的人在接受完整的科班教育后,往往會對心理學失去興趣甚至最重要的好奇心,。我們常常會想 “如果心理學不是一門科學就好了”,。
“可是,這是一門與大多數(shù)科學不一樣的科學,,它復雜而且繁蕪,。”
“就連為心理學家的特別興趣和活動形成一個典型的形象也是如此困難的一項工作,。心理學家男女都有,身材大小,、高矮,、色彩、年齡和教育水平及地位各個不同,。”會有很多的心理學人,,一生都稱不上心理學家。但是依然在為心理學的發(fā)展而努力著,。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世界上最無法理解的東西就是,,這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心理學如今卻證明這位巨人是錯誤的,。它在使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易于理解。
心理學家中不乏傳奇的人物,,而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則是其中頗為傳奇的人物之一,。有人認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在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之后,,阿德勒以“自卑情結”為中心思想,,創(chuàng)立了“個體心理學”,。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
三
“思想是從生活中孕育出來的”。這句話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卻是極其貼切的,。
在一些小事上,我們能看到他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采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后面而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墻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
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行動的借口時,便發(fā)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繼續(xù)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作者還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xiàn)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yè)、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yǎng)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著僅靠積極的態(tài)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四
“心理咨詢這個行業(yè)到底是干什么的?”
“就是使人對自己感覺良好,,獲得登峰體驗,。”
“什么叫登峰體驗呢?”
“登峰體驗原本是馬斯洛提出的,,它指的是人感到最舒心,、最愉悅、最自我充實的情緒體驗,,那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
“那你是怎樣使人獲得這種登峰體驗的?”
“幫助人調整心態(tài),,改變認知,,以正面、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就這么簡單,。”
這本書雖非學術著作,但頗具特色,。作者通過自身在哈佛大學做心理咨詢的經歷,精選10個案例,,涵蓋了心理學的諸多方面,。對人本療法、分析療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現(xiàn)實療法、格式塔療法,、交叉分析療法等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主要流派都有介紹,。深入淺出,文筆生動,,小字的“心理咨詢小知識”讓人們對心理咨詢這門學科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我恨我自己,,我實在太愚蠢了”,,“我們的愛情還有救嗎?”……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不起眼問題,,卻妨礙著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在處理這些心理案例的過程中,作者展現(xiàn)了心理咨詢的神奇技巧——原來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可能因為幾句話而改變,!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問題實際都是心理問題,,人生的幸福來自于內心的平靜,天堂原本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
心理咨詢是一項使人開心和不斷成長的工作,。使人開心是心理咨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長才是心理咨詢的主旋律,。
心理咨詢力圖使個人將不愉快的經歷當作自我成長的良機,。它竭力使人們積極地看待個人所受的挫折與磨難,從危機中看到生機,,從困難中看到希望,。
心理咨詢也在于幫助人學會辨證地看待生活當中的憂愁煩惱。但這一切不是靠指教勸導得來的,,而靠啟發(fā)領悟獲得的,。用馬斯洛的話來講,心理咨詢就是要使人獲得“頂峰的體驗”,!
心理咨詢真的有這么神奇的功效嗎,?
信就有,不信則無,。
現(xiàn)在,,你已經對心理學對心理咨詢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的好奇心驅使著你去探索人生中的另一面——苦痛與陰暗,。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人的心理也可以有那么多的疾病,一個看起來正常的人,,有可能并不正常,。面對你的,或許只是他24重人格中的一個。
五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惡魔纏住了在鏡子面前的我說著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我的嘴巴里發(fā)出別人的聲音。”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卡梅倫·韋斯特30多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這個聲音是戴維發(fā)出來的,,戴維是第一個出現(xiàn)在卡梅倫生命中的身份。還有8歲的克萊,,緊張兮兮的,,說話結結巴巴。12歲的塵兒,,溫柔,,能干,她對于自己生活在一個中年男人的身體里,,感到很失望,。巴特,開朗幽默,,以孩子的保護者身份自居,。利夫,渾身充滿精力,,干勁十足,,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韋斯特。還有其他19個分身,,他們的性格,,習性,記憶都各不相同,。
這是一本成功的小說,,更是作者卡梅倫·韋斯特博士的自傳。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多重人格形成的一種可能:童年創(chuàng)傷在成年后的爆發(fā),。即人在孩提時候目睹恐怖的事情,,會刻意和非刻意地回避或忘卻,有時他們找到一個替代身份,,承受這些苦難,,以便使自己解脫。這樣在自己的人格中不斷地分離出其他的人,,寄居在自己體內。 在卡梅倫·韋斯特的世界里,先后有24個不同身份的人在他的身體里登場,,他們有著同樣的外貌,,但是說話的表情、神態(tài)和行為卻全然不同,。在極端的情況下,,由于寄居在自己體內的24個身份彼此沖撞,卡梅倫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平靜的家庭和生活被打破,,他背負著極大的自卑,越是壓抑自己的其他身份不表現(xiàn)出來,,他的病患就越是嚴重,,甚至用利器無數(shù)次割破自己的手臂,用鮮血寫下“HELP ME”,。 使精神病癥加劇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他人的懼怕、嫌惡和漠視,。 卡梅倫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善良的心理醫(yī)生和愛他至深的妻子。在他們的幫助下,,經過數(shù)年的努力,,卡梅倫逐漸整合了體內的21重人格,與剩下的3重人格和諧共處,,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心靈扭曲的痛苦,、詭秘的氣氛和微薄的希望,以及主人公們以巨大的勇氣對抗命運的坎坷經歷,,都讓人欲罷不能,。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學會遺忘傷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連我們自己也漸漸難以了解的世界。歲月可以埋藏真相,,卻很難真正磨滅潛意識里那些模糊的影像,,它們常常竄入夢囈,,有時也侵蝕意志。我們誰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說我們的精神沒有瘡痍,,我們的心靈不曾哭泣,只是我們殘存的意志,,在努力維系那根已經繃緊的“弦”,。生活的麻木不仁與內心的苦痛不安,源于對角色的絕對界定,,源于心理學的缺失,。感謝心理學,感謝《怡心園》,,在我們茫然無措的時候,,陪著我們走下去。
引自:http://www./archives/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