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結繩記事”在古代壁畫中有所反映,。(資料圖片)
想了解中國的漢字,請進中國網(wǎng)專題>>>
文字的產(chǎn)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的猿人時代,,人類已有了簡單的語言,但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和交流思想的文字,,則又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產(chǎn)生的,。
文字是怎么起源的?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長期以來都是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在古代,人們把文字的起源,,看作是一件神秘的事情,,并且曾經(jīng)有過多種說法,,《周易·系辭》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莊子》中也有 “民結繩而用之”的句子,。“結繩記事”古書多有提及,,但怎么用,,卻沒有說明,后人也無法搞清楚,。古書上還有刻契的記載,,劉熙《釋名》解釋:“契,刻也,,刻識其數(shù)也,。”這可能和“結繩記事”類似,也只是幫助記憶罷了,。另外,,宋代鄭樵還在《通志·六書略》里提到字起于“一”,即“起一成文”說,。這種說法是建立在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基礎上的,。但是,這種說法實屬牽強,,因為文字的形成,,絕非簡單的筆畫相加所能完成。
迄今為止,,我們知道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并非最原始的文字。那么,,最原始的文字是什么,?漢字的源頭在哪里呢?根據(jù)考古資料顯示,,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刻畫符號和原始圖畫,漢字可能是起源于這些刻畫符號或原始圖畫,。因為漢字最初是由象形而轉變來的,。如郭沫若認為在六千年前左右,西安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半坡遺址出土的器物上發(fā)現(xiàn)有一些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器,。另外,有的陶器上還刻有人面,、魚,、鳥、獸等圖形,。當原始人在器物上刻畫一條魚或一頭牛時,,為的是記錄魚和牛的數(shù)量,。因此,當人們知道魚,、牛,,以及更多的事物可以用線條移到平面上的時候,也許這時,,人們就知道了魚字,、牛字或其他更多的字。既然漢字是由象形而來,,那么文字的肇始期即可追溯到這一時期,。
中國最早的文字應該是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而甲骨文正是從那些原始刻畫符號發(fā)展而來的,。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盡管它是卜辭,但涉及面很廣,,甲骨文是記錄語言的單字,,它可以組成句子。每個字又成為社會所制定和公認的書寫符號,。它已不再像以前圖畫文字那樣如實地去刻畫了,。由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到商周時期,中間相距千余年,,而這一時期應該是漢字的形成期,。對圖畫文字和刻畫符號,需要有人去進行整理,、歸納,,使之規(guī)范化、符號化,。不知有多少先賢為此付出艱辛的勞動,,而見諸史冊記載的倉頡就是為此作出重大貢獻的“圣”人。
關于倉頡造字,,據(jù)《世本·作篇》記載:“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矣,。”又有“倉頡作書”“倉頡作文字”語,。唐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一》記載:“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又“倉頡造文字,,然后書契始作,則其始也。”倉頡雖然生于史前社會,,但后世史書對其的記載很多,并且,,對其“造字”,、“作書”亦多有認可,進而崇敬之,?!盾髯?#183;解蔽》謂:“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充分肯定了倉頡在整理、創(chuàng)造和傳播漢字方面的重要地位,?!俄n非子·五蠹》中指出:“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頡固以知之矣,。”《呂氏春秋·君守篇》亦記載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而將倉頡神化,,主要是漢代以后,。西漢《淮南子·本經(jīng)訓》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東漢王充《論衡·骨相》也提到“倉頡四目”,。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黃帝之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練字》中說:“倉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子,官治民察。”前些年,,在山東沂南出土的漢畫像中,,倉頡就被刻畫成了長著四只眼睛的人。
近現(xiàn)代以來,,許多人對倉頡造字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倉頡造字是“憑臆之說”,將倉頡造字視為神話,。今天,,如果我們拂去那些神話的薄霧,用科學的眼光去審視,,許多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先說“造字”,造字絕不是制造,,不能與制作一件物品相比,。它首先是一種思維活動,既不能一次完成,,又不能孤立地脫離自然,、人類社會和各種事物。我國的漢字具有表意性,,它是由象形發(fā)展變化而來的,,不同于其他音素文字。所以,,我們可以將倉頡“造字”理解為薈集,、整理、完善和創(chuàng)新,。
至于“倉頡四目”,、“天雨粟,鬼夜哭”的傳說,,則既有神化倉頡的一面,,又有贊頌“倉頡作書”的一面。試想,,倉頡為中國文字作出了如此大的貢獻,,后世自然會把他看得很偉大很神圣,所以才會出現(xiàn)“倉頡四目”,。中國自古是農(nóng)業(yè)國,,企盼豐收是每個人的愿望,“倉頡作書”天雨粟正是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喜悅心情,;鬼夜哭則是強調(diào)人類有了文字,,邁向文明,,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奇跡,!
另外,,“倉頡作書”所“造”的字,也只能是漢字的古文字,,其字形,、字體均與今天的漢字有很大差異,且字數(shù)也很有限,。漢字是在不斷演變,、豐富和完善的,,字體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相傳,上古時期的蝌蚪文,、鳥蟲書,,至今已難考證了,就是“秦書八體”我們也很難搞清楚,。至今,,我們所知道的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所能收集到的字數(shù)約有4500字左右,,其中能辨認的也只有900余字,。因為年代久遠,我們已很難見到倉頡作書留下的遺跡,。然而,,這位先哲為中華文明所作的貢獻卻永遠值得紀念。
陜西白水縣是倉頡的故鄉(xiāng),,縣內(nèi)的倉頡廟是國內(nèi)唯一僅存的紀念倉頡的廟宇,,2001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歷史悠久,,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就已形成規(guī)模,。有文字可證的歷史已有1800余年,根據(jù)民間傳說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廟內(nèi)建筑整齊有序,,古柏參天,郁郁蔥蔥,;歷代石碑豎立前殿,,給人以肅穆、優(yōu)雅之感,。而且,,這里一直流傳著谷雨祭文神的傳統(tǒng)習俗。(溫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