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修模塊教學的一些做法與思考作者:福建省上杭一中 鐘金清 時間:2008-3-13 10:02:33 來源:會員原創(chuàng) 人氣:
1056
設置選修課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是高中新課程的亮點和實施難點,。高二的選修課程,,為老師的自主教學,、學生的自主學習打開了較廣闊的空間。同時選修課在教材,、教法和學法方面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怎么開好選修模塊的課程,怎么能在有效時間內達到最優(yōu)化的效果,,讓學生在選修課里既學到知識,,又全方面提高素養(yǎng),是我們在開設選修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
高二上學期教完必修五以后,,面臨著選修模塊的教學,很多教師心中都沒有底,。為了更快更好適應選修模塊的教學,,除了暑期接受培訓外,我還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發(fā)現(xiàn)選修課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大約可分為三類。“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系列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審美能力,,是為了增加個人的文化底蘊,;“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系列,偏重于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文化論著研讀”則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解讀能力,、探究能力、綜合學習能力,,它們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層次。 根據(jù)這些教育目標,,我在高二上學期開設了“詩歌與散文”選修模塊教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運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xiàn)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詩歌與散文)系列的課程,應在一定閱讀量的基礎上,,精選重點,,鑒賞研讀。 再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及高二年級的學習要求,我將選修課定位為:必修課的延續(xù)拓展,,審美鑒賞能力的綜合提升,,備考前的有效準備。 一,、對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元的教學的點滴做法,。 在“詩歌與散文”選修模塊(先選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教學過程中,我精心設計了以“漫步詩海,,沐浴馨香”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收到一定成效。 首先,,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選修課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選擇,要讓學生真正有興趣,。以下的做法,,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的興趣。①以濃郁的詩味,,引領學生走入詩的國度,。如欣賞《唐之韻》、電視詩歌散文,、“新年新詩會”,,就能讓學生在感性與激情之中,認識唐詩的發(fā)展過程,、整體風貌,、名家名篇……更重要的,,是擁有了閱讀的渴望,。 ②引導學生閱讀“文化底蘊類”的高考高分作文,、名家對詩人詩篇的精彩評點等,。 如:閱讀了余光中的《尋李白》,,欣賞了《獨上高樓》這一篇高考優(yōu)秀作文,學生就為“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文字叫絕,,明白了原來可以這樣透徹形象地理解李白,,這樣將李白的精神、文字融入到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之中,,融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再有:林語堂、余秋雨等對蘇軾的理解評點,就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認識蘇軾的興趣,,聽了介紹之后,,還有同學馬上去購買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其次,,整合教材,,滲透知識。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采用了分單元的結構,,將中國古代詩歌分三個單元來欣賞,。名家名作編為基本閱讀課,將分類賞析編為拓展閱讀課,,體現(xiàn)了大家和群體,、點和面的客觀存在。這樣的設置是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的,。在具體實施上,,我們是兩者并重的,并調整了一下順序,,以更適合我們定位的選修課程作為“必修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備考的準備”的要求,,形成有序,、系統(tǒng)的教學;在講課篇章上,,我們是選擇典型精講,,其余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練習,、交流等方式進行督促檢查和落實,。教法上,也是精講最能體現(xiàn)詩人風格的詩,,指導泛讀其他詩,。有些還可以重組在一起講,如將李白杜甫放在一起學習,,開設了“一代詩仙李白”“儒之圣者杜甫”“牽動長江萬里愁——我看李白杜甫之愁”“各領風騷展風采——我看李白杜甫的詩歌風格”等課堂教學,。有些還需要老師作補充,如《將進酒》一詩,,一下就激情了學生“閱讀李白”的激情,,但更多的,是讓學生由課內延展到課外,,自主拓展學習,。 同時,,也注意不斷滲透詩詞鑒賞的知識。如每首詩在強調誦讀品味,、審美鑒賞的同時,,也重點講好一至兩種表達技巧,歸納一至兩個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等,。在學生在細水長流式的學習中,,構建詩歌的知識網(wǎng)絡,積累較為豐富的鑒賞知識,。 最后,,以各類寫作活動,促進學生的內化?,F(xiàn)在的學生普遍反映寫作很吃力,,在改卷時,也發(fā)現(xiàn)學生素材單調,、無話可說,。其實,教材就是很好的寫作素質,、寫作范例,。通過三個單元的學習與欣賞詩歌,要求學生對對詩歌的詩意進行描述,,古詩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但內容豐富,,許多景物呈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而更多的景外之意,、蘊涵之情卻藏于詩作的背后,。通過用散文詩的語言再現(xiàn)詩句意境,把一首詩歌改寫成散文等形式,,能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更美的意境,在感受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 二、對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元的教學再思考 經(jīng)過了一輪選修課的教學實踐,,重新再來學習和思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元的教學,,我有如下幾點體會可供參考,。 首先,,更新理念,追求實效 ,。選修教材的難度大,,容量大,若以傳統(tǒng)經(jīng)驗和傳統(tǒng)方法來教,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所以上選修首先就要克服“不敢選”,,“怕落下必要知識點”的思想。其實大家都知道,,高考并不依據(jù)某一種版本的教材,,怕漏知識點是怕不完的,只有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他們才能舉一反三地應對考試。所以教師擔心的不應該是教不完教材,,而應該是通過教學,,學生是否產(chǎn)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去思考問題,,通過什么途徑可以解決問題,。一節(jié)課下來,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不同學校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度取舍,,不要為了實現(xiàn)“探究”的目標,,勉為其難。畢竟高中不同于大學,,專門化的深入的研究并不適合大部分學生,。在某個領域的學習中,學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獵,,能突破一些重點內容即可,。如果不顧學生語文基礎的實際,不顧及學生的學習心理,,只顧趕進度,,以教完教材為目的,又或者好高騖遠,,只會成倍加重學生的負擔,,使他們產(chǎn)生厭學心理,教學效果必然不佳,。 其次,,研讀教材,用好教參,。研讀教材首先要有整體意識,,要通覽整個單元的全部內容,。如可以由 “前言” “單元賞析指導”和“賞析示例” 得到對單元的深入認識,明確本單元教學重點:具體為,,如何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蘊美和情感美;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 “教參”即是教師教學用書,,它不僅為教師的教學通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而且仔細讀它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從中明確教學的重點,,也能得到探究的啟發(fā),。但是教參的資料太多,教師在使用教參上的資料時,,必須要進行篩選和整合,,將相似的觀點歸類,將精華之處凸顯出來加以吸收,。例如第一課《湘夫人》后的“有關資料”,,介紹《九歌》及其散文的資料足有六頁紙,上萬字,,匆忙備課的老師不一定有耐心看它,。這時采用快速閱讀和跳讀的方式,你會發(fā)現(xiàn)《〈湘夫人〉簡析》后半部分關于課文的賞析是值得細讀的,,它也許能啟示你引導學生做相關的探究,, 另外教參上的資料多半是摘自專業(yè)的學術研究書刊,其設定的讀者對象是學術研究者,,所以其中有許多專業(yè)術語,,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霧里的。對此教師就要將其重新措辭加以呈現(xiàn),,使之通俗易懂,,簡潔明了,使學生好讀易記,。 最后,,因材施教,,自主合作,。就詩歌專題的內容,,有的學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譯的準確性……很多學習任務的差異,課內要盡可能讓學生“自選”,。選修課學生有所“選”,,才能有所修,否則這個學習就沒有什么特性了,。當然這并不排除教師組織的集體學習和統(tǒng)一學習,,而是要注意兩者相結合。這是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的選擇,。在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上,也要允許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統(tǒng)一學習,、個別性學習、合作學習,,講授式,、資料索引研究式、專題辯論式,、論文寫作式……多樣化的方式都可在尊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基礎上,,自主確定。但重點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宜總是講授和灌輸,,一定要將學習的自主權向學生傾斜,,要將學習過程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學生學習個性化了,,多樣化了,主動性起來了,,有了探究與合作,,這個選修課就到家了。因此,,選修課在教學上的核心問題仍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問題,。 總之,一個學期選修課的教學,,我感受著自己變換著角度與同學們一起走進文學作品里去的那種幸?;驊n郁,更體會到同學們因為語文學習的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而帶來的喜悅,。高中課改后文學作品教學的過程,,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知識認同與傳授,而是一次次審美體驗與情感美熏陶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