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古今正解 第三
[原文]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古文正解]
道者天下宗。 唯道可治,,唯圣可王,。 圣人欲歸天下于道,但無為于天下耳,。不明萬民以知欲,,則民皆素樸,復(fù)返天性,。是歸道玄同,。 不尚其賢,不貴其貨,,不現(xiàn)其可欲,。恒辟一清靜田于天下,萬民自生自安,,而天下治,。是法道自然,。 無為而大為,無治而大治,。
[今文正解]
大道是天下萬物一切的宗主,。只有道才納養(yǎng)萬物,生息太平,;也只有與道相通的圣人才能夠治理天下達(dá)到太平,。 圣人要把天下歸還于大道,但要不人為于天下而已,。不開啟人民的聰明和欲望,,則人民都保持素樸,回歸到純真的天性,。這就是歸從大道在蒙昧中合一,。 不崇尚賢能,不貴重奇缺物資,,不向百姓顯示滋生欲望的東西,。開辟天下一個清靜之田,讓百姓自在生息,,自我安樂,,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無為卻是最大的作為,,不加治理卻通向最真的太平,。 這就是以道治理天下:讓百姓自己順性生息不加宰制,讓事物自行運作達(dá)到完善的境地,,這就是“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