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北雜劇概述 - 戲曲漫話 - 國學論壇

 昵稱191190 2010-04-12

北雜劇概述

中國戲曲史專題之四:
北雜劇概述
零六級戲劇戲曲學    李海濤
題綱:
一,、北曲的形成過程
二,、北雜劇產(chǎn)生時間、地域,、生存環(huán)境
三,、元雜劇的分期
四、北曲的體制
五,、重要作家作品(從略)

幾點說明:
1,、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將原來王寧老師安排的專題題綱順序略做調(diào)整,,這里的順序基本是按照課堂上的順序安排的,;
2、在第一部分中,,由于“北曲”,、“北雜劇”,、“元曲”、“元雜劇”等諸多概念存在交叉,、重合現(xiàn)象,,所以為了敘述上的方便,首先安排了一小節(jié),,來為“北曲”這一概念正名,;
3、第五部分由于課堂時間限制,,加之在其他同學的專題中已經(jīng)有敘述,,故從略;第四部分也相對較少,,主要內(nèi)容集中在前三部分,,重點是一、三部分,;
4,、所參考書目列于文后。

一,、北曲的形成過程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雜劇的形成絕非偶然之事。這一歷史現(xiàn)象背后有其復雜的原因,,包括:經(jīng)濟,、政治等外部條件;也有戲曲自身發(fā)展的淵源,、內(nèi)部諸多藝術因子的成熟與整合,,如演員、劇作家和理論等內(nèi)部原因,。可以說,,雜劇的形成正是這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是長期作用的結果。
元雜劇又稱為北曲雜劇,,與南曲戲文相對,,是在北方形成、運用北曲作為聲腔系統(tǒng)的綜合表演藝術,。由于其盛于元代,,故簡稱為元雜劇。
中國戲曲有其自身的特點: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而三者作為三條線索又是相互并行發(fā)展的,不能忽視任何一支,。它們的演進過程是漸進的過程,。總的來說,,中國戲曲是“戲”與“曲”的有機融合,,而又十分注重“唱”的表演藝術。這是與其他藝術門類的最大差別,??v觀中國戲曲的不同劇種,唱腔可以不盡相同(比如梆子腔,、皮黃腔等),,但表演體系卻是高度一致,原因就在于此,。中國戲曲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內(nèi)部的三個系統(tǒng),即:文學系統(tǒng),、音樂系統(tǒng)和表演系統(tǒng),。而其核心是音樂系統(tǒng)。元雜劇作為中國戲曲發(fā)展的一個階段,,當然除具備以上特點,,還擁有自己的特點。
(一)為北曲正名
1,、北曲是一個含義廣泛的音樂概念:
明朝,,王驥德在《曲律》中說:“曲之有南、北,,非始今日也,。關西胡鴻臚侍《珍珠船》引劉勰《文心雕龍》,謂涂山歌于‘侯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于飛燕,始為北聲,;及夏甲為東,,殷整為西,古四方皆有音,。而今歌曲,,但統(tǒng)分南、北:如《擊壤》,、《康衢》,、《卿云》,、《南風》、《詩》之‘二南’漢之樂府,,下逮關,、鄭、白,、馬之撰,,詞有雅鄭,皆北音也,;《孺子》,、《接輿》、《越人》,、《紫玉》,,吳歈、楚艷,,以及今之戲文,,皆南音也。”
以上記載表明“北曲”在這里是一個帶有地域性的音樂文化概念,。
2,、北曲可以泛指諸宮調(diào):
明朝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記載:董解元“始制北曲”。這里的北曲就是諸宮調(diào),。
3,、北方曲調(diào)系統(tǒng)化并用作戲曲聲腔時,特定意義的“北曲”便產(chǎn)生了:
大約在金代末年,,特定意義的“北曲”便產(chǎn)生了,,這也是我們的研究對象。(北雜劇形成之前并無特指)曲分南北,,始于宋室南遷,,南北分治的歷史特點加劇了曲的分化。有金一代,,是作為戲曲音樂的北曲演化,、發(fā)展和成熟的時期。同時,,也是構成了中國音樂史上唐宋燕樂向元明曲樂的轉變時期。
王驥德《曲律》載:“自宋之詩余,,及金之變宋而為曲,,元又變金而一為北曲。”由此可見,,金代是其演變成熟時期,。
4,、用北曲指代北曲雜劇:
元末,,朱右《元史補遺》記述關漢卿“著北曲六十本”,。這里的“北曲”指代北曲雜劇。正因為“曲”是戲曲的靈魂,,可以說沒有北曲便沒有北曲雜劇,。
(二)北曲的形成
這部分需要分兩步來考察:第一,是對其形成的基礎淵源的考察,;第二,,是北曲最終的形成標志(即套曲的產(chǎn)生),這也是關鍵的一步,。
1北曲的淵源
⑴北曲與古曲的關系:
近代王國維把唐宋大曲,、詞調(diào)和諸宮調(diào)都統(tǒng)稱為“古曲”。(這里我們著重考察詞和諸宮調(diào),,因為曲一直被古人認為是詞余,,與北曲有更直接的淵源關系。)
①唐宋大曲從中國古典音樂的體系來看,,屬于燕樂系統(tǒng),。自然是元明清曲樂系統(tǒng)的重要來源。這個可以推溯到早期院本對它的吸納,。這里從略,。
②對于詞調(diào)而言,同樣屬于燕樂系統(tǒng),。但是,,以往學界對詞的認識,大多是從文學角度來研究的,。古人一直認為詞是詩余,,曲是詞余,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未有曲時,,詞即是曲”便是證明,。所以它們的傳承關系更為直接。
i)北曲中少量曲調(diào)直接由詞調(diào)繼承而來,,沒有任何變化,。比如【黑漆弩】,在宋和元初的文人筆記中,,都有詳細記載,,而且顯示出其清晰的傳承脈絡。
ii)稍有變化而承之,,如【點絳唇】,、【憶王孫】,、【青杏子】等。試舉兩例:
例一:
【點絳唇】
佇立閑階,,夜深香靄橫金界,。瀟灑書齋,悶殺讀書客,。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數(shù)峰青苦,,商略黃昏雨,。(后片略)
——姜夔詞
例二:
【憶王孫】
亞夫營里晚天涼,煬帝宮中春晝長,,按舞楚臺人斷腸,。則管里為春忙,餓的六宮女腰一捻香,。
——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問,。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李重遠詞
由上面比較可知,,姜詞和王詞的差別只是后者省去后片,,韻位加密,上片則完全一樣,。李詞與馬詞相比較,,只是馬詞加了幾個襯字而已,詞調(diào)一樣,,格律幾乎相同,。
所以,清朝萬樹在《詞律》中說:“聲音之道,,古今傳遞,,詩變詞,詞變曲,,同是一理,。……然,北曲【憶王孫】,、【青杏子】等,,即與詞同。……是詞、曲同源也,。況詞之變曲,正宋元相接處,。”(萬樹在這里認識到了它們的關系,,注意到了它們的變化過程和時間,但這種關系的描述并不確切,。)
iii)發(fā)生了明顯差異
這里我們比較一下《太和正音譜》所收錄的無名氏的【賀新郎】詞與辛棄疾的【賀新郎】詞:
【賀新郎】
恰才玉皇朝罷下瑤階,,獨步那萬仞山頭,只疑在九霄云外,?;ɑ@藥钁隨身帶,腳到處將靈芝便采,,更高如徐福蓬萊,。梅花尋不見,隨后暗香來,。冰肌雪骨堪人愛,,元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太和正音譜》錄無名氏《藍關記》第三折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啼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闋,。看燕燕,,送歸妾,。(后片省)
——辛棄疾詞
從上面可以看出,,二者無論是格律還是字數(shù),,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正如王驥德《曲律》所說:“……或稍易字句,,或止用其名而盡變其調(diào),。”
③諸宮調(diào)(后面詳談)
⑵北曲與民歌俚曲的關系:
北方俚曲,是宋金以來北曲的主要成分,而這種北方俚曲又與南方民歌有很大不同,。這是造成北曲與南曲差異的主要原因,。而政治上的南北分治,則使二者的分化愈加明顯,、日益突出,。
民歌俚曲一般來自于民間的市井、鄉(xiāng)村,,故生活氣息濃厚,。詞的源頭也在民間。從上世紀初敦煌曲子詞的發(fā)現(xiàn),,可以得到證實,。北宋更有“凡飲井水處,皆可歌柳詞”的說法,。所以,,它們在民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例如,,【大拜門】,、【小拜門】,“拜門”為古時的婚俗,,北宋已有,,《東京夢華錄》、《夢梁錄》皆有記載,,一直延至金代,,蔚然成風。關漢卿《調(diào)風月》第四折便描寫了女真婚俗拜門之事,,楊顯之雜劇《蒲魯忽劉屠大拜門》(已佚),,也有相關描述。這一風俗,,元初盛行,,至元(年號)八年,國家曾明令革除,。(據(jù)《元典章》記載)拜門,,是喜慶之事,必有音樂,,于是便逐漸演變成民歌俚曲,。
北方民歌俗曲,剛健質(zhì)樸,、自然清新,,直接影響了北曲風格的形成,。使之明顯區(qū)別于南曲婉轉低回的特點。
⑶北曲與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關系:
自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直至元蒙南下,,北方長期以來,并未真正統(tǒng)一過,。這塊孕育過華夏文明的土地長期充斥著戰(zhàn)爭,,契丹、女真,、蒙古等諸多民族,相繼在這里登上歷史舞臺,。既有戰(zhàn)事的頻繁,,又有相互之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甚至伴隨著通婚,。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自魏晉南北朝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浪潮,。一方面表現(xiàn)為吸收與吸納,,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為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被同化,因為以中原為代表的漢民族文化具有無比強大的同化能力,。其中,,語言的沖擊無疑是最大的。歷史上的“入派三聲”現(xiàn)象,,在宋朝已經(jīng)有人察覺:蘇軾在《徐州上皇帝書》中說:“京東西,、河北、河東,、陜西五路,,自古豪杰之場。然欲使治聲律,,與吳,、楚、閩,、蜀之人爭得失于毫厘之間,,則彼有不仕而已。”相反,,在南方則大部分地區(qū)直至今天仍然保留了入聲字,。這與民族交融的機會較少,不無關系,。
俗語在雜劇中的應用,,表現(xiàn)較多的是少數(shù)民族的俗語,如:“阿者”、“阿馬”(女真),。女真,、蒙古等民族能歌善舞,隨著它們軍隊和政權進入中原,,他們的音樂也隨之而來,。北曲與所謂“蕃曲”的關系早在明代就引起了曲家的注意。如王世貞在《曲藻》中說:“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樂嘈雜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這里的詞指宋詞,“新曲”指北曲,。)在這里,,王世貞顯然看到了這種關系。但是,,“媚之”的說法卻欠妥當,。
北曲與少數(shù)民族歌曲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①明顯看出是從蕃曲吸收而來,如:【者刺古】,、【阿納忽】,、【也不啰】、【古都白】,、【唐兀歹】等,,這些都是直接用漢字注音的少數(shù)民族曲調(diào)名,這種比較直觀,,容易辨認,。
②直接意譯的曲調(diào),一般難以辨認:
例如【風流體】,,是女真族曲,,《中原音韻》載:“且如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女真人音聲歌之,,雖字有=訛,,不傷于音律者,不為害也,。”一個“等”字已見其多,,惜今已無從得知。
北曲是社會動亂時代的產(chǎn)物,,是民族遷徙,、交流與融合的結果,。北宋末,蕃曲就已經(jīng)流入中原,,這是北曲形成史上見于典籍的最早交流,。金人統(tǒng)治北方以及蒙古統(tǒng)一全國后,這種交流和相互影響更為直接,。相比之下,,南曲與少數(shù)民族歌曲便缺乏交流,只是宋詞和南方民間小調(diào)的結合,,而沒有或者很少有少數(shù)民族因素的參與,。民間的質(zhì)樸、灑脫,、隨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豪邁,、粗獷都滲入到北曲的血液當中。當然,,中原傳統(tǒng)音樂本身就有“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傳統(tǒng)。
在民族交流的過程中,,少數(shù)民族被漢族同化是主流,,正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傳入,,無疑不在漢民族吸納能力的影響下,,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督鹗?#8226;世宗卷》甚至這樣記載:“……汝輩自幼惟習漢人風俗,,不知女真純實之風,至于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其程度可見一斑,。(元清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統(tǒng)治也都有一個漢化的過程,。)
對于北曲淵源的認識,我們至少應該明確以下三點:
第一,,        北曲有它極其豐富的音樂淵源,。宋詞僅是其源頭之一,更大的源頭則在民間,??梢哉f,北曲是在民間俚曲俗歌的基礎上,,吸收漢民族傳統(tǒng)音樂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它源于民間,,但又經(jīng)過了系統(tǒng)化和藝術化的提高過程;
第二,,        北曲的源頭在民間,,而不在傳統(tǒng)。在金元社會大變動期,,隋唐以來的燕樂系統(tǒng)發(fā)生了斷裂,,新興的北曲開創(chuàng)了元明清曲樂系統(tǒng)的新階段。這不是割斷歷史,,而是音樂史的轉變,;(參見任半塘《唐聲詩》)
第三,        北曲有其自身的豐富性與系統(tǒng)性,。
2聯(lián)套的形成:
北曲的最終形成,,應該以套曲的出現(xiàn)為標志,而不是單個的小令,。
這里所謂“套曲”,,是指由許多支曲子結合而形成的組曲。套曲的出現(xiàn)并不是始于北曲,,早在唐大曲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套曲,。北曲套曲又可分為散套和劇套兩種:劇套,是聯(lián)合四個單位的套曲而形成的長篇體制,,所以又有“聯(lián)套”之說,;散套是指,散曲中的一套,,相對稱為之為“散套”,。
北曲是在聯(lián)套基礎上形成的。由單一的散套而形成聯(lián)套是諸宮調(diào)完成的,,這一變化,,相對以前的體制無疑是一大進步。
比較二者,,我們可以得出它們之間的相互區(qū)別:從篇幅上來講,,散套短小,劇套較長,;從音樂上看,,散套單純,劇套趨向繁復,;從結構上說,,劇套的組合方式規(guī)律性強,比較嚴謹,。由此可見,,由散套向劇套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二,、北雜劇產(chǎn)生時間,、地域和生存環(huán)境
1、產(chǎn)生時間:
元人陶宗儀《輟耕錄》載:“唐有傳奇,,宋有戲曲,,唱諢、詞說,,金有院本,、雜劇、諸宮調(diào),。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元朝夏伯和《青樓集志》:“……金則院本、雜劇合而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雜劇而為二。”
這里,,關于北雜劇產(chǎn)生的時間較為清晰。需要說明的是,,雜劇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一個逐漸孕育、演變和形成的過程,。目前,,學術界較為統(tǒng)一的看法是,雜劇產(chǎn)生于元初,,分歧較少,。
2、藝術淵源:
    追溯元雜劇的藝術淵源,,需要沿著兩個角度來考察,,這樣才能更全面具體。首先,,作為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舞臺藝術形式,,元雜劇有它最直接的藝術淵源,也就是孕育它的母體藝術,。對于元雜劇來說這個母體藝術應該是宋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其次,,從前文所提到的元雜劇內(nèi)部的三個系統(tǒng)縱向來考察,即對音樂系統(tǒng),,文學系統(tǒng)和表演系統(tǒng)分別來考察,。這個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音樂系統(tǒng)的淵源是北曲(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北曲的三個來源,,即宋詞,、傳統(tǒng)音樂和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學系統(tǒng)的淵源應該是小說和傳奇(因為這些文學形式中包含有敘事因素,,而這是元雜劇必須的),;表演系統(tǒng)則吸收了唐樂舞和宋金伎藝的精華。
3,、地域:
雜劇產(chǎn)生的地域大致都集中分布在北方,,其中尤以大都、平陽,、真定,、東平這幾個地方最為集中。它們又都集中在元朝的燕京路,、真定路,、平陽太原路、東平路,、益都濟南路,、大名彰德路等諸路首府所在的駐地。下面分述如下:
①大都:即今北京,。公元1153年,,金中都遷至此,公元1214年,,被元占領,,改名燕京,公元1267年,,元遷都至此,,公元1271年,改名大都,。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世界都會,,經(jīng)濟發(fā)展,,勾欄瓦肆叢立,市民生活豐富,,加之統(tǒng)治者的倡導,,形成了大都宮廷和民間兩個雜劇繁榮的中心,,這是明顯區(qū)別于其他地方的。
②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元朝平陽路治所,,地處河東,地理位置重要,,文化繁榮,,印刷業(yè)發(fā)達?!端巾崱芳纯杏诖?。“澤州孔三傳首創(chuàng)諸宮調(diào)”也在平陽。(古澤州即晉南,,而非晉東南)《西廂記》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普救寺鶯鶯塔)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就出生在這里。近代以來,,在臨汾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眾多戲曲文物,,包括:古戲臺、戲曲壁畫,、戲詞刊本等,,都表明這里曾經(jīng)是戲曲繁榮的中心。
③真定:即今河北正定,。元人納新在《河朔仿古記》中記載:“……人民則國朝盡遷于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遺風,。”由此可見,真定的戲曲繁榮基于兩個原因:其一,,是大批的北宋遺民,、亡金之士,、王公貴族遷居于此,。其二,是當?shù)亟?jīng)濟,、城市商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④東平:即今山東東平。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位于京杭運河中端,,連接南北,在“大都~濟南~東平~徐州~淮安~蘇杭”的鏈條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南下的必經(jīng)之地,。另外,元統(tǒng)一前數(shù)十年,,北方各地戰(zhàn)亂頻繁,,而東平則在侯嚴氏父子的統(tǒng)治下,保持了相對的穩(wěn)定,,他們重視文化的政策,,也促使了東平戲曲的繁榮。同時,,東平也成為齊魯大地商業(yè)演出的中心,。加之,北宋末農(nóng)民起義在東平附近頻繁發(fā)生,,得天獨厚的條件也使之成為“水滸戲”的搖籃,。
⑤汴梁:即今河南開封。這里是被淹沒的戲曲之都,。它是北宋都城,,金之南京,金朝曾于公元1214年遷都于此,,政治,、經(jīng)濟、文化積淀深厚,。更重要的是北曲又是以“中州調(diào)”為正宗,,魏良輔《南詞引證》:“唱北曲宗中州調(diào)者加佳。”另外,,開封又是重要的戲曲題材來源地,。王國維《宋元戲劇史》稱金院本“其中有關開封者頗多。開封者,,宋之東都,,金之南都,宣宗遷居于此者,,故多演汴京時事,。”無論是院本還是雜劇,無論是關漢卿還是陸顯之,、宮天廷的本子,,都有很大部分作品是搬演汴梁故事。
元雜劇的生存環(huán)境,、地域分布特點,,大致如上所述。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元雜劇的最終形成需要從幾個特殊的特征來考察,。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了這些標準:首先,,要“成一定之體段,用一定之曲調(diào),。”其次,,要由敘事體而變?yōu)榇泽w。“此二者之進步,,一屬形式,,一屬材質(zhì),二者兼?zhèn)?,而后我中國之真戲曲出焉?#8221;由王國維的論述可以看出,,他把判斷戲劇的本質(zhì)歸為兩點,而其中第二點是本質(zhì)性的,。這是作為王氏的“戲劇觀”而出現(xiàn)的,。顯然,這里受到了西方戲劇觀的影響,,但卻抓住了戲劇的本質(zhì)特征,。

三、元雜劇的分期
元雜劇的分期,,是一個戲曲研究當中非常重要而又相當復雜的問題,。說其重要,是因為元雜劇的分期會涉及到作家,、作品,、戲曲史發(fā)展趨勢、作家創(chuàng)作發(fā)展風格,、作家彼此相互關系等諸多方面的討論,;說其復雜,是因為元雜劇的分期所依據(jù)的歷史資料較少,,而且判斷不一,,說法眾多,時間線索尤其復雜,。
1,、兩條線索:
由于元雜劇和其他歷史現(xiàn)象一樣,是處在歷史發(fā)展長河當中的,。所以,,在分期之前,,我們首先有必要梳理出兩個線索:第一個是外在的線索,,也就是歷史的朝代更迭的線索,這是我們必須借助的歷史坐標;第二個是基于戲劇本身的內(nèi)在線索,,這是我們劃分的主體,,所依據(jù)的是元雜劇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相關歷史資料,如:《錄鬼簿》,、《中原音韻》等,。
2幾種的典型的界分說法:
⑴王國維:
王氏主張三期分法,他依據(jù)的主要是鐘嗣成的《錄鬼簿》,。具體如下:
①蒙古時代:1234年-1279年,,是元雜劇最繁榮時期;
②一統(tǒng)時代:1279年-1340年,,依據(jù)是卷下的“方今已亡”作家,;
③至正時代:1341年-1368年,依據(jù)是卷下的“方今才人”作家,。(至正是年號)
⑵鄭振鐸,、游國恩:
鄭、游二人的分法是最為通行的,,主要體現(xiàn)在游國恩等編的《中國文學史》中:“元雜劇作家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作家創(chuàng)作活動最興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貞大德時期。這時期產(chǎn)生了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他的雜劇《竇娥冤》,、《救風塵》、《單刀會》等,,表現(xiàn)了強烈的反封建壓迫和反剝削的思想傾向,。同時的王實甫、康進之,、紀君祥,、馬致遠、白樸等作家,,也為我們遺留下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后期從大德以后直到元朝滅亡,這時期雜劇中心逐漸南移,,雖然也產(chǎn)生了鄭光祖,、官天挺等著名劇作家,但雜劇已日趨衰微,。”(游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177頁)
⑶李修生:
①初期:1234年-1294年,,最繁榮的時期,;
②中期:1295年-1332年,,元雜劇繼續(xù)發(fā)展時期;
③晚期:1332年-1368年,,衰微期,。
李修生的分期依據(jù)不同于其他人,主要是根據(jù)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情況來劃分的,。他認為,,在初期元雜劇處于社會動蕩的交替復雜的變化中,題材廣泛,,作家眾多,,尤以關漢卿為代表;中期創(chuàng)作繼續(xù)保持繁盛,,而且呈現(xiàn)出鮮明特色,,尤其以王實甫《西廂記》為代表(他全力描寫愛情本身,而不同于其他以往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文采派為主導,如王實甫,、鄭光祖等,,元統(tǒng)一之后,呈現(xiàn)出作家南移的跡象,;在晚期,,則雜劇的創(chuàng)作、演出逐漸衰微,,但理論總結卻卓有成績,,出現(xiàn)了如鐘嗣成的《錄鬼簿》、夏伯和的《青樓集》,、陶宗儀的《輟耕錄》等優(yōu)秀理論著作,。
⑷季國平:(他的分期依據(jù)后面詳述)
①北方興起期:1234年-1279年;
②南北繁榮期:1279年-1323年,;
③雜劇衰微期:1324年-1368年,。
除上述幾種典型的劃分方法外,還有二分,、五分等方法,。這里不再詳述。
3分期依據(jù)和對《錄鬼簿》的認識:
元雜劇的分期雖然說法眾多,,但依據(jù)主要是鐘嗣成的《錄鬼簿》,。季國平的分期方法則結合了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⑴鐘嗣成資料的來源和《錄鬼簿》的體例:
①資料來源:
鐘嗣成在《錄鬼簿》卷上的“跋語”中說得很清楚:“右前輩編撰傳奇名公,,僅止于此,。”“余僻處一隅,,聞見淺陋”“姑敘其姓名于右,其所編撰,,余友陸君仲良得之于克齋先生吳公,然亦未盡其詳,。”
“跋語”中提到的吳克齋(字仁卿),,見于《錄鬼簿》卷下,孫楷第在《元曲家考略》中記載到:“吳氏原本北人,,大德年間已有文名,。”
由此可見,鐘嗣成在編撰《錄鬼簿》時所使用的幾乎都是轉自吳克齋的二手材料,,在卷上中尤其如此,。所以,鐘嗣成自己稱“生也晚,,不得預幾席之末,,不知出處。”所以他把北方作家統(tǒng)編于一處,。也正因為此,,他在上卷中不給具體作家做“吊詞”,顯示出了他治學嚴謹?shù)膽B(tài)度,。所以,,我們看到的“卷上”基本上保持了吳克齋所提供的信息的原貌。從這個意義上說,,《錄鬼簿》可以看作是吳克齋和鐘嗣成的合作,。在卷下中,則不同,。所述作家大部分都是鐘嗣成的同輩,、師長、同窗,,或者曲友,,而且大都居住在南方,為他本人所熟悉,。所以書中都有詳盡而生動的描述,,而且分別都做了“吊詞”。
②《錄鬼簿》的體例:
由于《錄鬼簿》卷上和卷下的資料來源不同,,所以它們的編寫體例也不盡相同,。(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稿》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體例的不同而未能深究,,實是遺憾,。)
仔細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卷上作者是按照作家作品的數(shù)量多少來排序的,而卷下則大致上按照時間排序,。這是因為卷上主要是北方的早期作家,,卷下則是南方的晚期作家。進一步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上下卷在“作家介紹”和“作品分列”這兩項的順序上,,也不盡相同。
綜上所述,,由于這些復雜的原因,,造成了上下卷分別采用不同的體例。這樣做,,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受實際情況的制約。而這一點,,卻被王國維以來的諸多學者所忽視,,造成了分期上的混亂。
⑵卷上作家有兩輩人,,次序排列以作品多少為依據(jù):
與不少人的誤解相反,,《錄鬼簿》的上卷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的,而是按照作家作品的多少來確定順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費氏父子:兒子費唐臣列第二十二位,,有三本據(jù)作;而其父費君祥卻列第四十七位,,原因就是他只有一種雜劇,。我們至少可以在《錄鬼簿》中看到兩代作家:前代如關漢卿、白樸,、侯克中,、費君祥,后輩作家如馬致遠,、費唐臣,。
⑶卷下作家大致按照所處時代先后排列:
作者明確在書中標明“已亡”、“未亡”,,“未亡”中又區(qū)分出“相知者”和“不相知者”兩大類,。而且,這兩類作家所處時間相距很近,,時代略有交叉,。況且“已亡”的晚輩作家與“未亡”前輩作家年代也很相近,這樣就造成了后人對作家所處年代的認識混亂,。
⑷卷上和卷下作家有交叉現(xiàn)象:
受資料來源的限制和作者鐘嗣成所處時代的局限(如信息來源的限制),,在卷上和卷下作家中,,常有交叉現(xiàn)象發(fā)生。雖然作者明確標明了“前輩”和“方今”,,但年輩有相近者,,有的下卷“方今”作家中可能是鐘嗣成的前輩人,與上卷可能是同輩,,卻分屬上下兩卷,。如,宮天庭與鐘嗣成的父親是“莫逆交”,,但卻放在了下卷,。另外,,有一些時間跨度長的作家,、創(chuàng)作時期長的作家分類較為困難。比如鄭光祖,,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已并稱“前輩四大家”,,即關、鄭,、白,、馬,而鄭,、鐘是同輩人,,鐘嗣成也說“伶?zhèn)愝叿Q‘鄭老先生’”,但卻列于下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的困難,。
綜上所述,鐘嗣成《錄鬼簿》是元雜劇分期的重要依據(jù),。但是,,它的資料來源、體例設置都很復雜,,所以不能籠統(tǒng)地按照卷上和卷下來劃分元雜劇的時期,。對這個重要依據(jù),我們應該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來使用,。
我們回頭來看上面所述的四個主要的分期方法,。王國維是簡單地按照鐘嗣成《錄鬼簿》卷上和卷下以及下卷的“已亡”和“未亡”,把元雜劇分成了三期,。而游國恩和鄭振鐸則加進了大德末年的依據(jù),。李修生則是按照元雜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情況來劃分的。季國平在參考了上述幾個分類方法,,并對《錄鬼簿》的資料來源,、體例設置分析之后,,參考另外一部重要的著作《中原音韻》的成書年代與《錄鬼簿》的關系,進而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法,。我們比較認同季國平的劃分方法,。
綜合分析以上四種分類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元雜劇分期的上限和下限,,幾位學者的觀點爭議不大。主要的分歧在于中間階段的劃分,。除二分法外,,角度各不相同。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對元雜劇分期的整體把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元雜劇的分期,,無論哪種方法都是相對的,,只是為了便于歸納、整理和研究,,并不存在絕對的分期,。另外,不同的分類方法關鍵取決于對《錄鬼簿》的認識,。

四,、北曲的體制
北曲,應該是北曲雜劇的簡稱,。
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稿》中稱:“元劇以一宮調(diào)之曲一套為一折,。普通雜劇,大抵四折,,或加楔子,。”“四折之外,意有未盡,,則以楔子足之,。”這是對北曲體制較為準確的敘述。
這一形式成熟之后,,是不斷演化的,。早期演化可以追溯到宋金雜劇甚至唐大曲,由最初大曲的鴻篇巨制而演化為四折短小精干的篇幅,。這樣便于敘事,,利于起承轉合,更合乎戲劇的規(guī)律和舞臺演出的需要,也便于觀眾的欣賞和接受,。套曲的出現(xiàn)是演化的第二階段,。一套曲子,既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音樂單元,,又是有一定長度的劇情展開,,這樣可以限制劇本創(chuàng)作。四大套即四折,,來表現(xiàn)起承轉合,。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漸變和漸進的過程,。
這一部分由于資料短缺,,年代久遠,且大多屬于學者的推測,。所以,,簡略敘述。

五,、重要作家作品
元雜劇發(fā)展史上,,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作家作品,。尤其以“關鄭白馬”為代表的四大家以及活躍在眾多雜劇中心的作家群,,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雜劇作品。這部分內(nèi)容與其他同學的有重復,,所以不再贅述,。


參考書目: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百花文藝出版
《宋元戲曲史疏證》馬信美,,復旦大學出版社社
《元雜劇發(fā)展史》季國平,,河北教育出版社
《元雜劇史》李修生,江蘇古籍出版社
《中國戲劇史長編》周貽白,,上海書店出版社
《中國戲曲史》廖奔,、劉彥君,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