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長也;慈(2)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3)心誠求之,,雖不中(4),,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于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5)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堯舜(7)帥(8)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9)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10)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13)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8220;宜兄宜弟”(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8220;其儀不忒,正是四國,。”(15)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傳9)
【注釋】
(1)悌(ti):指弟弟應該絕對服從哥哥,。②慈:指父母愛子女。③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 叔的話,,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yǎng)護嬰孩一樣。赤子,,嬰孩,。(4)中 (zhong),,達到目標。⑤機:本指弩箭上的發(fā)動機關,,引申指關鍵,。③僨(fen):敗,壞,,,。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盟的兩位 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圣君的代表,。(8)帥:同“率”,率領,,統(tǒng)帥,。③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代最后一位君 主,。二人歷來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10)諸:”之于”的合音,。(11)?。杭此〉馈,?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12)喻:使別人明白。(13)”桃之夭夭……”:引自《詩經·周南,;桃夭》,。 夭夭(yao),鮮嫩,,美麗,。蓁蓁(zhen),茂盛的樣子,。之子,,這個(之)女子(子)于歸,指女子出嫁。(14)“宜兄宜弟”:引自《詩經·小雅·蓼 蕭》,。(15)“其儀不忒……:”引自《詩經·曹風·鸤鳩》,。儀,儀表,,儀容,。忒(te),差錯,。
【譯文】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yǎng) 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
《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內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相差太遠。要知道,,沒有先學會了養(yǎng)孩子再去出嫁的人?。?/font>
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愛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tǒng) 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統(tǒng)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品德高尚的,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族,。
《詩經》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对娊洝氛f:“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 和睦,。《詩經》說:“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當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 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讀解】
國家,國家,,僅從語詞關系來看,,國和家的關系就是如此血 肉相連,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制社會時代,,家是一個小小的王國,家長就是它的國王,;國是一個大大的家,,國王就是它的家長。因此,,無論是國王還是家(族)長都有生殺予 奪的至高權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貫穿國與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治國必先齊其家”。
不過,,進入現代社會,,情況已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國已不允許實行家長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已成為過去,,就是孝,、悌觀念也日漸式 微,喪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基本條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現象也不是“無之”,而是不難見到了,,比如說,,一個優(yōu)秀教師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當政官員的公子以身試法等等,。這類事情屢見不鮮,,很是令人深思。
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學》的這一章反復強調以身作則,,要求“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指出“其所令反 其所好,,而民不從”,,“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這些思想卻并不因為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對“欲治其國者”的告誡,值得推薦給當政為官的人作為座右銘;也是對儒學“恕道”原則的闡發(fā),,可廣泛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我們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參照,。
下一篇(平天下先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