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些資歷深厚的教師這樣說:“教材我是熟悉透了,,閉上眼睛也知道重點在哪里,。”熟悉教材自然是好事,不過,,這話的潛臺詞可能就是“備不備課無所謂”,。實際工作中,這樣做的人并不是少數(shù),。有人不就是一本備課筆記用了好幾年嗎,?也有人雖然備課筆記是新的,但換湯不換藥,,“新瓶”里裝的依然是“舊酒”,。我不知道這是倦怠還是懶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教師只是在不斷地重復自己,,其課堂教學必定是平庸而毫無新意的。 特級教師余映潮積極主張教師要有“教學創(chuàng)意”,。他備課時反復鉆研琢磨教材,,力求設計新穎獨到。他認為真正有追求的教師備課應做到“一課多案”,,而他自己也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他常常應邀到全國各地去上公開課,但他絕不用相同的教案去上同一篇課文,,他是“逼”自己不重復自己。正因為如此,,他的課才常常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我們許多教師的教學缺乏創(chuàng)意,最主要的是缺少對文本的細讀,。有些老師總以為對文本非常熟悉,,似乎了如指掌,但其實這“熟悉”還只是停留在對文本的淺層閱讀上,,還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教案上,,有的甚至只是停留在對教參的理解上。我們聽那些名師的課,,總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文本的解讀有其獨到之處,,這正是文本細讀、深讀的結果。特級教師黃孟軻認為:“文本細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是解讀文本,、切實提高語文教師教學有效性的必由之路。”特級教師黃厚江主張,,教師要對教材進行“陌生閱讀”,,這“陌生”首先是摒棄對教參及教案集的依賴,因為有的教師仿佛離開了教參就無法教語文,。“陌生閱讀”可以讓你真正進入文本,,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會讓你有新的感悟,會讓你找到巧妙的切入口,,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思路,。 教學創(chuàng)意既體現(xiàn)在教學的整體思路上,又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的細節(jié)上,。導語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提法、教學模塊的安排都需要教師下一番工夫,。同樣一個問題,,變換一下角度,就會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就能激起學生思考探討的興趣,。教師備課過于隨意或速成,其教學都難以擁有獨特的創(chuàng)意,。 教學創(chuàng)意不是搞花架子,,不是花拳繡腿。余映潮說,,教學創(chuàng)意必須以“有用”為原則,。“有用”就是要符合教學規(guī)律、切合教學實際,,緊貼文本而不是游離文本,。真正的教學創(chuàng)意,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的學,。所有的教學手段,,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學生有效的學習,。如果在“創(chuàng)意”中,,我們只看到教師的表演,只看到教師的左右逢源,,只看到教師的眉飛色舞,,那樣的“創(chuàng)意”只能是教師的一相情愿,,它對學生的學并無多大益處。 作為一個教師,,不能教一次就“一勞永逸”,,而應該時常否定“過去”。教材可以常讀常新,,理解也會常讀常異,。不躺在過去的教案上,不被原有的理解所拘囿,,不讓過時的設計困住思考的觸角,,那么,你就有了教學創(chuàng)意,,你的教學生命之樹就會常青,。 教學創(chuàng)意是一種靈感,每個教師都可以做到讓自己的教學有創(chuàng)意,。當教師苦心孤詣,、殫精竭慮地研究教材時,靈感就會光臨,。拋開所有的教參與資料,,無論教過多少遍,請永遠把它當做“第一次”來讀,、來思考,、來設計,這“第一次”就會給你帶來無限創(chuàng)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