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單純的幸福,,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偏偏沒有這個福氣,。我們的童年在計劃經(jīng)濟的尾巴中度過;少年趕上了商品經(jīng)濟,;到了青年,,又被拋進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從單一到多元,,國家取得可喜的成績,,可混雜了各種各樣價值觀的七十年代誕生者卻無從落腳了,究竟是我們不明白,,還是世界變化快,?有了太多烙印的七十年代人顯得曖昧不清,我們無法像其它時代的人那樣以鮮明的形象立足于世,,也無法在自己內部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價值觀,,七十年代人在變化中成長起來的青春,,注定在變化中苦苦尋找。
有人曾經(jīng)試圖界定這一代,,給我們戴一頂諸如:憔青,、小資或“迷惘一代”、“斷裂一代”的帽子,,但最終發(fā)現(xiàn)不可行,,因為沒有一個概念能涵蓋這十年出生的所有的人。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逃脫不了“雜種”的命運,,他們身不由己,,無可奈何地成為一個“混雜”的“種群”。 被忽略的一代人 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自然災害挨過餓,,上山下鄉(xiāng)吃過苦,;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抹不去文革留給童年的陰影;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趕上好時候,,千般寵愛于一身,;只有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找不到可以訴說的資本,既不能讓人同情,,也無法讓人羨慕,。我們被夾在前后幾個轟轟烈烈的時代中默默地成長,三十年如白駒過隙,,一晃長大成人了,,可是在六十年代人正當?shù)溃耸甏擞轴绕鸬臅r候,,七十年代人更加尷尬,,總算有一天被人注意了,竟然是中國青年報上一個叫李天時的人寫了一篇《不和七十年代生的人交朋友》的文章,。 他列舉了4條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劣根:看上去很酷,,實則骨子里什么都沒有;一路走到黑,;沒有文化,;冷漠、不合群,、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這些觀點當然太偏激,但并未引起所有七十年代出生者的義憤,。這正是“1970s”的表現(xiàn)——既不會痛訴“革命家史”,也不會罵你個狗血淋頭,。 七十年代人不屑于較真兒——一部分人略帶傷懷又捎帶調侃地與你辯駁,,其目的也不在于非要找出個所以然來,,剩下的大多數(shù),我們只是用目光告訴你:愛誰誰,!然后又在心里琢磨為什么,?因為七十年代生人早就習慣在不被重視的成長中默默思考并默默反抗。
不善自我辯駁確實是七十年代人的一個特點,,小時候在成人的世界沒有發(fā)言權,,長大后發(fā)現(xiàn)說話的人又太多,七十年代人既不是權威也不是新銳,,說了也白說,,可這并不等于他們就沒有想法和煩惱。人世間最痛苦的事不是無路可走,,而是有很多條路卻不知哪一條更好,,這就是所有七十年代人的煩惱,對他們來說,,全是熊掌沒有魚,,選了哪一個,都意味著放棄,。所以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活得比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復雜,、都操心、都焦慮,。 曖昧不清的粘合劑 七十年代生人剛進小學時還唱過:“學習雷鋒好榜樣,,忠于革命終于黨,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那是一個簡單的時代,也是一個歌唱理想的時代,;當我們真正進入社會時,,互連網(wǎng)浪潮帶來了新消息,世界就這么必然地展開了殘酷的競爭,。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聽所謂遠大抱負,,大家關注的只是你具體做的事。尚在半生不熟狀態(tài)下的七十年代人就被懵懵懂懂地帶了進去,。很幸運,,這些時代變遷都讓我們經(jīng)歷了,然而很不幸,,我們都帶著過去的痕跡活在今朝,。就像《長恨歌》里的一句話:是那個世界裁剩的邊角料,裁又沒裁干凈,,身子在這里,,心卻裁在了那邊,。什么“糧油關系”、“包產到戶”,、“國營單位”這些或父母言傳身教或道聽途說的話語都能勾起他們的記憶,,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所有年輕人中最容易懷舊的,從這一點看,,我們有點未老先衰,。 經(jīng)歷使我們注定要活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既不是十足的傳統(tǒng)也不是真正的現(xiàn)代,,我們表面是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過渡,,實際卻起著時代粘合劑的作用,連接著計劃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流暢的過程,,當人們喜悅地看到社會成功轉型時,,卻忽略了作為粘合劑無所依附無所適從的痛苦。 集體精神大分裂 既然是粘合劑,,根據(jù)分子運動原理,,必定有一部分和六十年代聯(lián)系緊密,還有一部分要融合在八十年代中,,剩下一部分又成為粘合劑中的粘合,,所以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從上到下哪個時代都不缺?! ∥覀儾荒苤肛熇钐鞎r看走了眼,,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他只不過看到其中幾只比較奇怪的而已,,并不足以證明全部,。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有打砸搶的紅衛(wèi)兵而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蠻不講理,更不能因為出了個《北京娃娃》而說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青春都很殘酷,,但有一點,,對于美女作家之類的典型,七十年代內部也存在很大分歧,,有人喜愛有人憎惡,,有人羨慕有人不屑,理解之不同,,看法之迥異,,完全不像同一時代的人。
所以在七十年代生人中,有一夜暴富的數(shù)字英雄,,也有矯情做作的小資,;有煞費苦心入黨進機關的俊杰,,也有糞土萬戶侯的自由職業(yè)者,;有循規(guī)蹈矩安分守己良民,也有我行我素標新立異的另類,;有不管不問的混子,,也有憤世嫉俗的憤青,有人出國,,有人下鄉(xiāng),;有人成為時尚的代言,有人死活頑愚不化,;有人沒畢業(yè)就開車,,有人結了婚還沒房子,有余杰,、朱志強也有沈浩波,、安妮寶貝和李亞鵬、秦海璐,。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從來就不是一個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當然也不是敵人),,我們之所以被劃歸在一起,只是時間上的巧合,。群體中的個體是分裂的,,個體自身又是矛盾的,因此沒有人能看清七十年代人的全部,。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大多數(shù)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因為父輩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斗爭經(jīng)驗,,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基本失效。 在委屈中成長 有人說七十年代是被委屈的一代,,我們追求上進,,沒有什么暴力或權力傾向,卻無端遭受時代暗算,,外表是平和的,,內心卻受到重創(chuàng)。被委屈是真實的寫照,,然而要歸于“暗算”,,還是“時代”的,便夸張了點。因為時代的變遷必然要帶來改變,,你不能因為好事沒趕上而埋怨歷史向前發(fā)展吧,。七十年代生人自己不都說:點兒背不能怨社會嗎? 當年體制管轄一切的時候,,講究資歷,,五六十年代的把持一切;體制消解不再重要時,,少年天子又備受推崇,,你看韓寒有多紅?;謴透呖?,大學文憑是金牌,“天之驕子”四個字就足以說明一切,,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還沒嘗出“驕子”的滋味就變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總算過了橋,大學沒畢業(yè)碩士博士mba就鋪天蓋地,,小小一個本科又算什么,!即使想以過來人的身份幸災樂禍一回也不成,因為高考很快從10:1變成2:1甚至1:1了,,各色民辦大學,、私立大學風起云涌,人家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不領情,,說不滿你的考試制度,,初中高中沒畢業(yè)就出國了,回來就是留學生,。七十年代生人只能干瞪眼生氣,,可是一點辦法也沒有,誰叫人家趕上了,。 這還不消說,,當年父輩們信仰的傳統(tǒng)道德崩潰時,他們埋怨七十年代這一輩沒好好繼承,,當八十年代肆無忌憚另類反叛時,,又是七十年代沒有帶好頭,七十年代生人成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七十年代生人都有點生不逢時的感慨,,好像學了一身過時的技藝,其實只要看看黑板上方口號就應該明白,,小時候清一色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如今已經(jīng)變得五花八門,,七十年代感覺和時代脫節(jié),正好應證那句成語:刻舟求劍,。 是否愿意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那是其它年代人的事,與七十年代生人無關,,這正是我們的冷漠和無奈,,反正我們來了,就在這里,,并以自己的方式,,行走江湖,。 白衣飄飄的年紀 我有一位酷愛校園民謠的教師朋友,,她曾滿懷欣喜地把一張校園民謠的碟介紹給學生聽,但學生對她說:“這是什么呀,,聽點別的吧,!”她說那一刻她非常難過。 不止是校園民謠,,還有很多屬于七十年代人的記憶都不被“前輩”和“后人”接受,,但——這并不防礙我們在七十年代的小團體里回憶并且品味。 童年的游戲 七十年代出生人都會唱:“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還會唱“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個好朋友……” 還有跳皮筋,、扔沙包,、抓子兒……都是互相配合的集體活動,又唱又跳十分熱鬧,。在游戲的過程中也不乏耍賴翻臉的,,但這并不會驚動老師和家長,因為我們那個時候都很鄙夷動不動就告老師叫父母的伙伴,。如今孩子的游戲都趨向單打獨斗了,,即使聚在一起的游戲,如果不花錢,,也一定有家長跟著,,真是一點樂趣都沒有。 看圖作文 “小明把用剩的鉛筆頭扔掉了,,小紅撿起來說:‘套一個鋼筆帽還可以接著用,!’”那個時候,我們都寫過這樣可愛的東西,,而且也讓鉛筆套著鋼筆帽的行為流行一時,。寫了拾金不昧的作文,撿到什么小圖釘、小螺絲都交給老師,,好像老師是雜貨店老板,;寫了助人為樂的作文,看到老爺爺老奶奶過馬路,,就上去拉一把,,自己冒冒失失地讓人家更提心吊膽。那時候,,孩子真是孩子,,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激素吃多了,發(fā)育提前,,連心理都少年老成,。 挨打 一個75年出生的哥們兒說:“沒挨過打的童年是殘缺的。”這話立刻引起我們五彩繽紛的回憶,,其中一個很少挨打的,,居然面露慚色。對我們來說挨打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與家庭暴力無關,,都是父母一時恨鐵不成鋼的沖動,屁股挨完幾鞋底,,末了依然其樂融融,。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心理素質特別好,吃得了苦享得了福,,能屈能伸,,很有韌性。 聽老山英雄做報告 一個關于“理解萬歲”的感人記憶,。七十年代人至今還記得雙眼失明唱《小草》的史光柱,,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提他了,但每當聽到《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大家還是心潮澎湃。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心,,從來沒有那么鮮活生動,它就是老山前線,、貓耳洞,、戰(zhàn)斗英雄……當年的政治宣傳滲透在七十年代人的血液里,隨時都能激蕩起來,。所以美國炸中國大使館時,,七十年代人可以半夜三點翻出校園,,徒步走4個小時到美國駐華大使館前抗議。但2001年的“撞機”事件大學校園就比較平靜,,原因很多,,可有一點必須承認:激情的七十年代大多已經(jīng)畢業(yè)了。 早戀 如果說早戀成為正兒八經(jīng)的事出現(xiàn)在校園里,,應該始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過我們那時的早戀都很單純,一個眼神,、一首歌,、一張紙條足以心領神會,當時最驚世駭俗的行為是公然拉手,,而老師家長圍追堵截式的批評也不能使我們屈服,。這一切和八十年代生人用qq戀愛,在校園里盡顯戀愛之能事大相徑庭,。八十年代的早戀與性有關,,七十年代的早戀是感動。 俏黃蓉翁美玲 七十年代生人精神的分裂也體現(xiàn)在偶像分裂上,。我們的偶像涵蓋面極廣,有山口百惠,、羅大佑,、小虎隊、崔健,、鄭智化,、周星馳……我們能理解《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深情,也曾為《流行花園》動容,,很難找到還有哪個時代的人像我們一樣兼收并蓄,、寬容理解。同時我們也有自己的時代偶像,,就是俏黃蓉翁美玲,。當年男生把她當作夢中情人,女生則把她的貼畫粘滿筆記本,。 上大學時,,學校重播《射雕英雄傳》,黃蓉的鏡頭一出現(xiàn),,整個校園都沸騰了,。活潑俏麗的黃蓉是我們童年的寫真,,今天與其說是我們在看黃蓉,,不如說是在追憶當年的自己,。 黑道江湖片 那時候我們迷小馬哥不亞于現(xiàn)在的孩子迷f4。黑墨鏡,、叼根火柴棍,,是當年男生最酷的派頭。而一系列的黑道電影更是把少男少女的情緒調動到極點,,雖說后來引起爭議,,可是誰也不能否認那種一諾千金、為朋友兩肋插刀,、為尊嚴喋血沙場的江湖氣魄讓我們在成年后對“情義”更深刻地了解和執(zhí)行,。因為用百元大鈔點煙的小馬哥永遠比《流行花園》里錢堆里長大的闊少值得信賴。 汪國真的詩 汪國真的詩曾經(jīng)是畢業(yè)紀念冊上最流行的話語,,我們用這種方式顯示自己的成熟和深度,。我至今仍記得一句:“淡淡的霧/淡淡的雨/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很朗朗上口而又有意境的樣子,。如今他的詩已沒有人讀,,可是當年卻給成長中我們刻畫出一片美好的未來,連坎坷都顯得特別有詩意,。懵懂少年讀著他的詩,,開始了多愁善感的青春。除此之外,,還有三毛,、席慕蓉,都是值得紀念的名字,。 寫信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永遠不會懂得郵票正貼,、倒貼、傾斜45度分別代表什么含義,,但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懂,,他們每個人還至少掌握兩種信的疊法,什么“思念”,、“心心相印”,、“暗戀你”等等?;雍芏?,有的復雜到連看信人都拆不開。七十年代生人的大一課堂基本都是在寫信中度過,。寫信和等信是復雜的情緒,,也是充滿想象力的行為,決不是鼠標和鍵盤所能完成的,。但可惜七十年代生人現(xiàn)在也發(fā)郵件不寫信了,,當年的信就和當年的人一樣,,失落在風塵里。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是寫給畢業(yè)生的,,它風行的時候七十年代生人恰好有畢業(yè)分離的經(jīng)歷,,也成熟到可以體會這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逝。于是校園民謠好像特為七十年代量身打造的歌曲,,即使是歡快的曲調也難逃追憶的惆悵,。它總是能勾起我們從小到大許多美好的記憶,可是這些記憶就像校園民謠的命運一樣,,只被七十年代出生人珍藏,,于是他們中有人唱起一首傷感的歌曲: 還是走吧甩一甩頭 在這夜涼如水的路口 那唱歌的少年已不在風里面 你還在懷念 那一片白衣飄飄的年代 1970的尷尬
尷尬一: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發(fā)現(xiàn)不僅國家不包分配,,而且連本科文憑都不值錢了,。 尷尬二: 千辛萬苦進了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正趕上人家下崗,,新人又怎么了,! 尷尬三: 97年,全國取消福利分房,,那個時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剛剛參加工作,。 尷尬四: 小時候教育要做個誠實的孩子,成年后卻不得不抽假煙,、喝假酒,、說假話,上了拿假文憑人的當,,在假發(fā)票上簽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場足球,,都是假球。 尷尬五: 計劃經(jīng)濟的教育絕對抹殺個性,,誰要和別人不一樣,,不僅老師不答應,同學也不放過,。然而時過境遷,,社會卻需要有個性的青年一代,素質教育嘛,! 尷尬六: 一看到現(xiàn)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開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當年無人過問的成長的煩惱,,如今成為正兒八經(jīng)的事放在學生的身上,而那時嚴加制止的早戀追星,,現(xiàn)在也很寬容地“正確引導”了,。 尷尬七: 美好的生活屬于誰呢,?二十年前,, “屬于我,屬于你,,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犢不怕虎,,誰都沒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尷尬八: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們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樣,,統(tǒng)統(tǒng)落伍了。 尷尬九: 出生在一個講理想的年代,,卻不得不生活在一個重現(xiàn)實的年代,,是這一代人最大的尷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