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email protected] 男婚女嫁,,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和興衰。這方面的民謠和順口溜在社會上流傳得很多,,關(guān)于女性擇偶標準的變化,,從民謠中也可得到論證。這是當時農(nóng)村姑娘們的擇偶標準,。那是“公社化”的年代,,農(nóng)村生活窮苦,吃穿困難,,勞動強度大,,她們選擇對象的標準首先要看男方是干什么的。首先要找個在部隊工作的,,部隊軍人的工資高,,嫁給軍人就能跳出“農(nóng)門”隨軍當家屬,從此不再吃窩窩頭,。其次是找個干部,,雖說略次于在部隊工作的,,但也有一定的工資收入,生活也不賴,。再其次是找個工人,。最不濟是找個農(nóng)民,既沒錢又沒社會地位,,所以說“堅決不嫁莊稼漢”,。但說歸說,大多數(shù)村里的“小芳們”還是跳不出“農(nóng)門”,。最終嫁給了農(nóng)民,。進入六十年代特別是“文革”開始后,女青年已領(lǐng)略到“成分”對生活的深刻影響,,紛紛尋找“成分好的”男士為偶,,有民謠為證:當時,人們擇偶時,,往往把對方的“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看得很重。“一窮二白”,、“根正苗紅”的農(nóng)民走俏起來,,尤其是貧下中農(nóng),他們是革命的中堅力量,,也成為姑娘們心目中的首選,。一些“成分不好者”的子女,盡管其本身條件不錯,,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婚嫁觀念也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這一時期的擇偶標準可以用以下民謠描述:1966——1976年時期,高考制度被廢除,,廣大青年尤其是農(nóng)村青年紛紛投身軍營,,自然而然,姑娘們的目光也移向了軍人,。軍人的待遇不錯,,身體條件也比較好,,所以那個年代,,很多姑娘都嫁給了軍人,有的還隨軍做了家屬,。1976年后,,高考制度恢復,。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大大恢復和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許多女青年擇偶時開始注重文憑,大學生成為女士們關(guān)注的對象,。進入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大批率先致富的個體戶,、私營老板逐漸吸引了姑娘們的眼球,。甚至一些在前些年已與國企工人、或有文憑者結(jié)婚的女士,,紛紛離異,,投入了大款的懷抱。同時,,年齡也不再是問題,,一些在事業(yè)有所成就的中老年男人,往往能找到比自己小一二十歲的女性,,擇偶標準日益功利,。步入二十一世紀,人們開始注重追求婚姻的質(zhì)量,,特別是女性,,早已從“嫁漢隨漢,穿衣吃飯”與“夫唱婦隨”的陳腐觀念中解脫出來。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女性在找對象的要求上有點變了味,,所謂:如此愛情觀完美得近乎苛刻,,同時也是極為不現(xiàn)實的,更大程度上是那些愛慕虛榮的姑娘們的幻想,。但是,,從其側(cè)面也反映出人們的擇偶觀日益物質(zhì)化,呈現(xiàn)較為嚴重的拜金主義傾向,,不宜提倡,。結(jié)婚的民謠如此,離婚的民謠也同樣打上了時代的焰印,,且與結(jié)婚民謠相輔相成: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為我國的解放初期,國家提倡“結(jié)婚自由,、離婚自由”的婚戀觀,,反對舊式的封建包辦婚煙,又加上《小二黑結(jié)婚》,、《梁秋燕》等優(yōu)秀作品的深刻影響,,很多由父母包辦婚姻的男女紛紛離婚,開始大膽追求愛情,,為自己的婚姻做主,。進入六十、七十年代,,出現(xiàn)了一些反倫理,、反人性的奇怪現(xiàn)象。夫妻反目,,父子不認,,互揭其短,互挖隱私,,親人之間的溫情全無,,為立場不同而離婚的現(xiàn)象因此產(chǎn)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我國對外的窗口打開了,人們的眼界同時也開闊了,,新的婚戀觀開始沖擊我國傳統(tǒng)的婚戀觀,,人們的婚戀觀多元化。有的為錢離婚,,有的為更自由的愛情離婚,,有的為婚外戀離婚,有的為出國離婚等等,,可謂五花八門,。進入九十年代,人們更重視物質(zhì),,有名言:“金錢不是萬能的,,但離開錢又是萬萬不行的”。婚戀觀也隨之變得更實際,戲稱“貧賤夫妻百事哀”,,一些原本感情基礎(chǔ)很好的男女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往往因為經(jīng)濟上的窘迫而最終走向離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