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激情寫了一篇文章,關(guān)于家庭創(chuàng)傷從何而來以及如何應(yīng)對,,今天回到爸媽家里走親戚,,馬上敗下陣來,意識到我注定只能是個理論家,。 寫得頭頭是道,,到了飯桌上就開始爭辯。我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完成“任務(wù)”,,又一直擅長唇舌之戰(zhàn),,按道理說已經(jīng)是無縫的蛋了。而且三十多歲的年紀,,既不是可以被隨意評論的年輕人,,也沒到變成長輩的程度,本該避開主要火力,。 只怪聽不得長輩教育弟弟妹妹的那些話——結(jié)婚了就必須要有孩子不然就是身體有問題,,有了孩子人生才圓滿,沒有孩子老了孤苦伶仃沒人陪伴,,大家都不生孩子國家怎么辦等等,。我忍不住講了我的角度是怎么思考這些問題了,大概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就跟穿鞋一樣別人說得再好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生孩子是自己的事跟國家無關(guān),老了孤單就多培養(yǎng)愛好交朋友等等,。然后就變成我不要在弟弟妹妹們面前說這些偏激的話,,她們年齡更小容易引導(dǎo)ta們走向極端。,?,??我一年都不一定見到弟弟妹妹一次怎么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力,,而且我自己結(jié)婚生子日子過得一塌糊涂能是什么好的榜樣嗎,。總之談話不歡而散,。 但這些對話(還沒到爭吵的程度)讓我意識到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我到底走了多遠,。我原本可能會認同這些觀點的,還好在成長過程中接收了很多外部的信息(沒有忘記比起同環(huán)境長大的女孩自己受到的教育是多了些特權(quán)),,在信息閉塞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還算多元的價值觀,。 我在高中時才開始接觸課外書,高中之前甚至沒看過課本之外的教輔書,,到大學才有了閱讀的習慣,,大學第一次去電影院,,第一次吃肯德基。貧窮不是物質(zhì)匱乏,,我沒短缺過食物,,對我來說貧窮是精神世界的單一。 書和電影是一個人可以擁有的最廉價的娛樂方式,,在18歲之后才開始迅猛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書、美劇和電影中認識人生,,拓寬了認知的范圍,。同時很幸運地沒有丟掉在地的經(jīng)驗,盡管看到它落后愚昧的一面,,我的自我認同仍然永遠在這片泥土之中,,這是我之所以成為我的地方,我的根在這里永遠不會離開,。我沒想過遠離自己的家鄉(xiāng),,雖然物理距離上是遠離的。從這一點來看,,我很清晰自己的寶貴之處,。 但最近想法有點變化,,我一直認為自己屬于這里,但從來想過這里是否歡迎我,。我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是除夕不能在家過年否則會妨礙家里運勢的“外人”。結(jié)婚之前這里天然地是我的家,,因為我在這里出生長大,。結(jié)婚之后因為我在世俗意義上過得還不錯(即使自己不這樣覺得),所以它可以接納優(yōu)秀的那部分我,。但倘若有一天我不再在社會既定的軌道上運行,它還歡迎我嗎,。答案令人存疑,,甚至不敢細想,。 家到底是哪里,,是出生長大的地方嗎,,是購置房產(chǎn)的地方嗎,,是所愛之人在的地方嗎。但是如果出生的地方無法駐足,,房產(chǎn)只有70年,,沒有愛人,一個人要去往何處,? 有人說要四處游蕩,,當你遇到地方時,,直覺會告訴你那里就是家,,它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也許是這樣吧,。我無法得知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