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起義傾清室,, 天國告成列北王,。 這是一副少有的,與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有關的對聯(lián),。據(jù)說這副對聯(lián)原來是掛在村中一座廟里的,,如今只在這里作為一個文化展示。 了解一點太平天國這段歷史的,,都知道,,對于韋昌輝這個人的評價并不高,很多帶貶義的,,不好詞語都可以套用到他的身上,,那怎么看著這對聯(lián)倒有點頌揚的意思呢? 這就是故事了,。 這對聯(lián)原來所在的那座廟,,叫昌輝祠,可以說是最早紀念韋昌輝的建筑,,大概始建于1866年前后,。 那時天京城破剛兩年,,太平天國殘余勢力也基本被清官府清得差不多了,僅剩的一支打著太平天國旗號的隊伍,,也正在走向末途,,這個時候怎么就有人在金田村建起昌輝祠,他是誰呢,? 建祠的人叫韋志俊(1827-1884),,韋昌輝的弟弟,曾經太平天國的一位風云人物,,定都天京時被封為“國宗”,,還一度位居太平天國重要的官職位職,是天國中期重要的軍事將領之一,。 按理說,,太平天國中的那些上層的,得到封王封侯的人物,,最后都沒幾個善終,,韋志俊這樣的人物,怎么就能回到金田村,,如此風光高調的為韋昌輝建廟立祠呢,? 這就和韋志俊的經歷有關了。 可以說,,韋志俊是太平天國史中,,少有的得到“善終”的,又位居高層的天國廣西老兄弟,,他從金田村起,,就跟隨他哥韋昌輝,隨著太平軍一路打到定都天京,,并得到封賞,,也得到了重用,領軍對抗清軍,,拱衛(wèi)天京,。 1856年天京事變之時,他正在鎮(zhèn)守武昌,,天京巨變信息傳來,,作為韋昌輝的弟,他也感到很震驚,,但他一直秉持著對太平天國的忠心,,承受著因血緣關系帶來的各方猜忌與影響。 可是,,在最后,,他的堅持初心,,并沒有換來太平天國上下各方的信任,換來的卻是洪秀全的暗忌,,楊輔清的尋釁,,陳玉成的阻攔,等等,。 種種的不公平對待之下,,失望之余,思前想后,,又在清軍的招降之下,,他無奈的投降了清軍。他這樣的身份地位,,自然很得清軍重視,,得到了很好的善待,,最后官至清軍總兵,。 當然了,作為太平天國重要人物之一,,韋志俊降清事件,,都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歷史話題,網(wǎng)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文章,,想了解的可以自己查詢一下,,這里就不多議了。 就說太平天國基本事平的時候,,韋志俊回到了家鄉(xiāng)金田村,,在鄉(xiāng)里,他建橋修渡,,并把村里的北帝廟改建為昌輝祠,。 但是,自古以來,,傳統(tǒng)的儒家忠孝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民間社會對于“反叛”這樣的行為,普遍不被社會主流思想所認同,,人們是很不能接受的,。韋志俊作為太平天國重要人物,投降了清軍,,這樣的行為就是棄忠義而不顧,,不管什么原因反叛投降,不忠不義就肯定為世人所唾棄,。 而修路修橋之類是行善舉,,積功德的事,,自然不能接受這種“德不配位”的人出的錢,所以,,鄉(xiāng)里寧愿不建不修,,也拒絕接受他的捐資進行建橋修渡,像民國時期的一篇《重修螞蝗橋碑記》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金田韋某降清歸里,,頗以金錢施舟梁悅人,購運徑尺余柳杉,,將易梁,,里人拒弗受?!?/span> 雖然生活在鄉(xiāng)里,,但人們普遍不與其正面交往,在背后還用“反骨仔”來議論他,,因為他排行十二,,民間就有了“反骨十二”韋志俊的說法了。 不被鄉(xiāng)里所接受的環(huán)境下生活,,對人,,對家庭都是個折磨,發(fā)展不起來,,無奈之下,,韋志俊只好遠走他鄉(xiāng),最后定居終死于現(xiàn)在安徽宣城縣孫家埠鄉(xiāng)汪村,。 不過,,他改修的昌輝祠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在民國時期,,太平天國風評極好的時代,,人們在祠門口邊還題了一副對聯(lián): 金田起義傾清室, 天國告成列北王,。 不過 ,,據(jù)說此聯(lián)最初原為八字聯(lián),即:金田起義志傾清室,,天國告成位列北王,。后來因為傳統(tǒng)對聯(lián)的定則,就改為現(xiàn)在看到的七字聯(lián)了,。 再后來,,昌輝祠在時代中被毀了,直到后來地方決定重建韋昌輝故居時,順帶也得到了重建,,據(jù)介紹,,現(xiàn)在昌輝祠依然立在村中,祠中立韋昌輝像和北帝像共祀,。 由于不了解這個事,,前幾天參觀韋昌輝故居時也就沒有找過去看看,就等下次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