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行 大 運 “V”習慣 為者常成 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一以貫之 物無美惡 過則為禍 每天讀(聽)書不少于30分鐘 遇到煩心事及時轉念 每天對自己微笑3秒鐘 每天鍛煉一小時 e啟讀《五種遺規(guī)》 陳宏謀:《養(yǎng)正遺規(guī)補編》 人總要不斷修煉,、不斷自我提升的。如何提升,?張楊園在《學規(guī)》中列舉了三件能夠實現自我提升的法寶: 一是不懂就問,。 HAPPY NEW YEAR 張楊園 “問難之益,彼此共之,。有疑則問,,無憚其煩,。(不止書中義理為然。)仆雖寡知,,昔聞于師,,敢不罄盡。其不知者,,正可互相稽論,,以求其明,勿以遲暮惘惘而棄之也,?!?/span> 不懂就問的好處,在于提問者和被提問者都能從中受益,,所以不懂就問,,不要怕麻煩或者不好意思。(不僅經書中的義理是這樣,,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其它問題,,都是這個道理) 我雖然孤陋寡聞、學淺識薄,,但是從老師那里學到的知識,,怎么能不把它搞懂弄通呢?如果對方知道,,我就虛心敬聽,、用心理解;如果對方也不太明白,,正好可以互相討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通過兩個人討論,,可以互相啟發(fā),把問題搞明白,。不能因為天晚了,,就糊里糊涂地放過去。 二是心有所向,。 HAPPY NEW YEAR 張楊園 “精神散漫,,方寸憧憧,學者通患,。惟主敬可以攝之,。若勞攘之余,初欲習靜,則抄錄寫仿,,亦一道也,。先儒云,便是執(zhí)事敬,。” 俗話說:“心懷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心懷感恩方能一往無前,。”張楊園認為,,精神外耗,、思想天馬行空、想三想四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只有恪守誠敬之心才能收斂身心,、行有所止。 如果辛苦忙碌,、厭倦了世間的繁瑣喧囂,,想要放空身心,追尋內心的寧靜悠閑,,那就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曬曬太陽,、讀讀書,;或者拿出紙筆,抄寫經典原文,,這不失是一種方法,。古圣先賢說,凡事要懷有敬畏之心,。 “心有所向,,行必能至;力之所及,,恒必有成,。”如果精神散漫,、整天想三想四,,沒有所向、沒有敬畏之心,,最終將一事無成,。 三是漫卷詩書。 HAPPY NEW YEAR 張楊園 “古人詩歌,,游泳寄托,,前哲不廢,。特畏溺情喪志耳。余力涉之,,亦興觀之助也,。文字雖非急務,間一作之,,以征所得,。”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薄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span>古人認為,,詩言志,可以表達自己的心聲,;不學詩,,就不會委婉地說話,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心志,。 張楊園認為,,古人吟詠詩歌,在于寄情寓志,、表達情感,,中華文明幾千年,代代相傳,,沒有偏廢,。 當然,吟詠詩歌也要由感而發(fā),、適可而止,,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喪失了志向,。 古人強調“文質彬彬”、表里如一;實在做不到,,那就內容大于形式,,追求實質性的東西,勝于花里胡哨的外包裝,;德行高尚,,永遠比滿腹詩書更有價值。有內容,,包裝才有意義,;內容庸俗,看上去再好看,、聞起來再香也可能是“毒雞湯”,有害無益,;只有德高望重,,再加上能說會道才能讓人心服口服,否則,,滿嘴仁義道德,、滿肚子雞鳴狗盜,只會讓人惡心,、讓人瞧不起,。 所以張楊園認為,有余力的時候適當涉獵詩歌,,有助于培養(yǎng)提高“興觀群怨”的能力,;文字創(chuàng)作不是最緊要的,有真情實感了,,略加修飾,,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鳴,、讓人接受,。 【新光影像】 讀書改變生活 學習改變命運 《新光影像》 用影像記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