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我們隨意翻開一頁都能看到強者的身影,,對于強者拿到結果這件事,,自然有天時地利人和、資源的加持等種種因素,,但是對于強者身上的“技術參數(shù)”,,除了天賦以外,大多數(shù)其實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本質來說,,牛人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刻意練習。 對于刻意練習這件事,,筆者還是以我們的“老伙計”劉邦為例進行說明,。 首先說劉邦的社交能力。讀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劉邦那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是天生的,,比如,他在成為沛公后是一路“降服”各路豪杰,,典型就是讓張良這位精英人物在瞬間折服,。 張良是韓國貴族,平常所交集的人物都是上層圈層,,即使在韓國滅亡之后其所交游的也是如項伯一樣的豪杰,,可以說,張良和出身沛縣泗水亭長的劉邦之間是存在地位,、認知等各種天然代差的,,是很難產生共振的。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劉邦和張良之間的融合是非常絲滑,,劉邦瞬間就抓取了張良的心,讓張良產生劉邦是在亂世之中值得托付的人物,。 從之后劉邦和張良之間的君臣關系來看,,我們覺得這沒什么,一個帝王本來就有駕馭群雄的能力,,但如果將時光倒退至劉邦以芒碭山流亡者的身份剛成為沛公的時間點來看,,劉邦能夠瞬間降服張良卻是絕對的社牛,其段位已經在張良之上,。張良當時甚至發(fā)出了“沛公殆天授也”的感慨,。 包括后來對酈食其,、英布等人的降服也是在瞬間就搞定的事。 一個小小的亭長能有如此個人魅力這是一件極其不符合邏輯的事情,。對于此,,筆者也曾苦苦思索,最后總算是得到了答案: 劉邦的社交能力其實也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曾幾何時,,劉邦的夢想是游俠,其偶像是信陵君,,為此,,他甚至還出遠門和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張耳是長時間深度交流。就是在沛縣,,劉邦所交游的也是蕭何,、王陵這樣的精英、豪杰,。 史書上明確記載劉邦曾經跟王陵混過一段時間,。再加上劉邦在成為泗水亭長之后經常去秦國國都咸陽,是見識過大場面的人,。 為什么夏侯嬰總喜歡找劉邦聊天,,就是因為劉邦身上吸引他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夏侯嬰在內心里已經“臣服”于劉邦,。 也就是說,,一個人見過的人、走過的路,,所有的經歷都會疊加在一起最終成為他基因的一部分,,讓一個人在綜合素質層面不斷在做加法,。在為泗水亭長時,,劉邦就已經在上鏈接蕭何、曹參等精英,,在下覆蓋周勃,、樊噲、雍齒等江湖豪杰,,已經具備了在任何場景中自由切換的能力,。 而且,劉邦和蕭何,、王陵這些人是有本質區(qū)別的,,這些人都只是在自己的圈層中活動,而劉邦卻做到了在各個圈子中的縱橫馳騁,,由于覆蓋面很廣,,所以他自然就成為沛縣能夠整合各路資源的唯一人選,。 為什么呂公會選擇將女兒呂雉嫁給劉邦,為什么沛縣起事時沛公的角色必須是劉邦,,原因就在這里,。 但是呢,劉邦的魅力和社交能力卻絕對是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才不斷迭代,、更新的,,不管是出于主動還是被動,總之劉邦的能力絕對是反復練習的結果,。 所以,,他才能做到和沛公、碭郡長,、漢王,、反楚盟主、漢高帝這些角色的無縫銜接,。 一切都有跡可循,。 圖源/劇照 包括劉邦的軍事水平,那是在滅秦,、誅項戰(zhàn)爭中反復練習,、經歷無數(shù)次失敗、九死一生才練就的實戰(zhàn)本領,。而事實也是,,劉邦的軍事水平在漢集團中是僅次于韓信的存在,因為,,陳豨,、英布這些人后來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每一次平叛戰(zhàn)爭也都是劉邦御駕親征,,親自指揮的,。 我們承認劉邦的天賦,也承認劉邦的運氣,,但劉邦的包括社交,、政治、軍事等各種能力卻絕對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包括漢軍中的周勃,、樊噲等人的軍事能力其實也都是刻意練習的結果,屬于被動進化,。 再說歷史上那些在文化,、思想中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人,這些人除了天賦和大量的練習之外,其能在所在領域封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擁有極強的專注力: 一個人只要專注力足夠強才能生產出更優(yōu)質的作品,,才能屏蔽所有干擾將有限的能量聚焦在手中的作品上。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在專注力這件事上逐漸拉開的,。 但是呢,,專注力這件事卻是可以進行訓練的。筆者此前的專注力也很差,,寫文章時大腦中總是循環(huán)播放各種事情,,甚至屢屢放下鍵盤去做別的事情。后來,,在認識到這樣做的弊端之后就開始刻意修煉自己的專注力,,比如,必須寫夠多少字才能休息,、寫文章的時候不想別的事情,、絕對不看手機,每次大腦在想別的事情時總是及時將自己拉回來,。 這注定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筆者在訓練專注力的過程中也屢屢失敗,但在一次次的反思,、復盤,、再訓練的循環(huán)中個人的專注力還是慢慢在增強,到現(xiàn)在,,已經能做到一屁股坐下去除了上衛(wèi)生間之外將文章一口氣寫完,,看書的時候也能夠做到看完必看的章節(jié)。 在具備專注力之后,,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注力是最大的生產力,,是能夠變現(xiàn)作品、收入的重要載體呀,。 更神奇的是,,在開車的時候筆者已經沒有了之前大腦總是開小差的情況,這無疑中是加強了路程中應對突發(fā)情況的反應能力,。 所以,,現(xiàn)在的家長與其逼著孩子學習,,不如直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專注力的問題解決了,學習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愛因斯坦說的“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更高層次”,就是在強調升維、看透本質的重要性,。 我們很難在產生問題的層面去解決問題,。 再說,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只要一個人具備了足夠的專注力,,那么他這輩子過得是不會太差的。 做事,,一定要直接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還有就是情緒內耗。筆者之前是一個內耗極強的人,,總是為過去的事情而懊悔,、為將來的事情而擔憂,就是不活在當下,,結果導致能量被大大消耗,,做啥事都沒有效率。 在意識到這點之后,,筆者就刻意練習自己與往事割裂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是屢屢失敗,,被往事所困擾,。但筆者是一個善于打持久戰(zhàn)的人,所以也就屢敗屢戰(zhàn),,終是逐漸擺脫了內耗,。 當然,現(xiàn)在雖然還時有反復,,但已經能夠做到隨時將自己從泥潭中拉回來的能力,。 再就是決斷力。分析歷史上的牛人,,筆者發(fā)現(xiàn),,能干成事的人決斷力都非常強。還是以劉邦為例,,劉邦在作出遷都關中的決定之后根本就沒有猶豫的動作,,直接就將這個決策落地。 而項羽呢,,我們在其傳記中能夠非常直觀地看出他的缺點:做事不夠利索,,猶猶豫豫,把任命下屬的印都刻出來了就是不肯落實,,因此造成楚營人才的大量流失,。 還有南北朝時的盧循,,其在用兵建康的過程中是屢次想打道回府,因此給了劉裕充分準備的時間,。就是最后將軍隊擺在建康城外之后,,還是在象征性的攻擊之后撤軍。 當他作出撤軍的那個決策之后,,命運就已經注定,,最后是在極大的被動中失去了所有,包括生命,。 圖源/劇照 而劉裕呢,,在作出回軍抵抗的決定之后就是快進式南歸,并在路上的時候就打出了應對盧循大軍的一套組合拳,,終是在緊要關頭回到了建康城,,穩(wěn)住了局面,贏得了建康保衛(wèi)戰(zhàn),。 劉裕和盧循命運的結果就是由決斷力所造成的,。 現(xiàn)在的人也一樣,那些決斷力強的人往往能夠拿到命運的主動權,,也往往能夠更容易取得成功,。 筆者自己呢,就是一個決斷力非常差的人,,做事瞻前顧后,,猶猶豫豫,在成長的過程中錯失了好多美好的東西,。就是早上起床,,也總是在被窩中賴個十幾二十分鐘,做某些決策時更是東想西想,,就是不肯行動,,等有所行動時,機會已經錯失了,。 事實證明,,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決斷時間越長,越容易不戰(zhàn)而敗,。 還有就是成本問題,。筆者曾經在某平臺搶一本絕版書時在看到價格超出自己的預算時就選擇再觀望一段時間,結果呢,,這本書的價格越來越高,,最后自己是用更高的價格才拿到了這本書。 因此,,筆者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人做事猶豫的時間越長,,成本越大,。 今天寫這篇文章其實是與自己的對話,,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因為,自己這兩天又因為決斷力太差錯失了內心期望的東西,。 所以,,特意寫下這篇文章對自己進行否定,然后開啟一場對決斷力的刻意練習,。 和之前訓練專注力一樣,,這注定又是一場苦戰(zhàn),但筆者已經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決心徹底與之前那個瞻前顧后的自己割裂,。 相信,當果斷力嵌入自己的基因,,成為習慣之后,,筆者的系統(tǒng)必定會得到更好的優(yōu)化。 大家也一樣,,任何事情只要我們認識到了它的負面作用就要及時進行反思,,然后通過刻意練習更新自己。 本質來說,,這就是自己和自己的戰(zhàn)爭,,只有那些在自我進化的路上持續(xù)獲勝、拿到結果的人才會是人生的贏家,。 最后再強調一點:任何人所拿到的結果一定是和其綜合素質匹配的,。 一起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