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nóng)村的路邊,有一種十分常見的“野草”,。因其貌不揚,,且渾身長滿了尖刺,經(jīng)常被大家所“嫌棄”,。殊不知它的藥理價值強大,,還是能治病養(yǎng)生的上品中草藥,,它就是“蒺藜(ji li)”,。本草綱目中記載:“蒺藜氣味苦溫,其性宣通,,利肝腎,。”蒺藜作為草藥,,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功效,。中醫(yī)常用它治療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關(guān)節(jié)變形,,還可用于心血管病等,在實際臨床中的應(yīng)用十分廣泛。
很多朋友對“蒺藜”比較陌生,。中藥蒺藜,是蒺藜科蒺藜屬植物蒺藜的果實,,也叫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蒺藜在每年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除去雜質(zhì),,取果實進行藥用。)現(xiàn)代科學研究揭示了蒺藜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皂苷,、黃酮類化合物、生物堿,、揮發(fā)油等,,這些成分賦予了蒺藜多方面的藥理作用。
1 治燥澀頑痹(關(guān)節(jié)腫大變形)蒺藜120g(帶刺炒,,磨為末),,胡麻仁60g(泡湯去衣,搗如泥),,葳蕤90g,,金銀花30g(炒磨為末)。四味煉蜜為丸,。早晚各服9g,,白開水下。(《方龍?zhí)都颐亍罚?/span>頑痹是一種慢性,、頑固的病患,,類似于關(guān)節(jié)嚴重變形、骨質(zhì)受損等,。蒺藜歸肝經(jīng),,肝主筋,屈伸利用,,皆屬于筋,,方中以蒺藜為主藥來改善關(guān)節(jié)筋骨不利的問題。全方發(fā)揮滋養(yǎng)肝腎,、清熱解毒,、強筋健骨之功,能有效緩解頑痹之癥。
蒺藜250g,帶刺炒,,磨為細末,。每早、午,、晚各服12g,,白開水調(diào)服(《方龍?zhí)都颐亍罚?/span>研究表明,蒺藜提取物能夠降低血壓,,改善心臟功能,,對預(yù)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潛力,能有效改善心絞痛,、冠心病等癥,。
蒺藜二,、三斤,,帶刺炒,為末,。每早,、午、晚,,不論時候,,舀出適量,加白開水攪成糊服,。(《方龍?zhí)都颐亍罚?/span>蒺藜入肝經(jīng),,有平肝,、解郁的功效,。常用于緩解肝郁氣滯造成的乳閉不通、乳脹不行等癥,。
蒺藜120g(帶刺炒),,葳蕤90g(炒)。共為散,。每早服食后9g,,白開水調(diào)服。(《方龍?zhí)都颐亍罚?/span>《本草蒙笙》記載蒺藜“療雙目赤疼,,翳生不已”,。蒺藜屬于溫苦辛散的中藥,主要針對的是風熱導(dǎo)致的目赤腫痛、目生白翳等眼部問題,。能驅(qū)逐體內(nèi)的風熱之邪,,緩解眼部的紅腫疼痛。
白蒺藜,、防風、道人頭,、蛇床子,、卷柏、黃芪,、漏蘆各一兩半,,羊蹄根二兩,蒴茬根三兩,,上銼細,。以水一斗,煎至五升,,去滓,,看冷暖,于避風處洗之,。(《太平圣惠方》)《本草蒙笙》亦提及蒺藜可以“治遍身白癜,,瘙癢難當”。若是有白癜風,,皮膚瘙癢難耐,,濕爛惡瘡等情況,可以試試用蒺藜研末煎湯泡洗,。
蒺藜子去角炒制,,與山梔子仁一起,咀如麻豆,。每次服用,,需用水煎開,去掉渣滓,,在空腹時溫服,。(臨床經(jīng)驗方)研究表明,蒺藜中所含的鉀鹽和生物堿等成分有一定的利尿效果,,適用于輕度腹水和水腫人群,。參考文獻:
[1]褚書地等. "蒺藜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03年22卷4期, 4-7頁 (2003). [2]褚書地等. "蒺藜皂苷對高脂血癥的影響." 中藥材 26.5(2003):4. [3]曹惠玲, 陳浩宏, and 許士凱. "蒺藜及其有效成分的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 中成藥 23.8(2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