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縱使尋不到身外的青春,,也總得自己來一擲我身中的遲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現(xiàn)在沒有星,,沒有月光以至沒有笑的渺茫和愛的翔舞,;青年們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沒有真的暗夜,。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魯迅,,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用當下的話來說,,那就是: 活人也要破地獄。 他叫阮籍,,魏晉風度代言人,,竹林七賢之一。 他在世的時候,,人們就說他狷狂曠達,好像名士都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 其實,,沒有幾個人懂他。 他只是故作狷狂,,故作曠達,。他的內(nèi)心十分苦悶,十分悲痛,。 他時常駕著車子,,狂奔在遍布荊棘的岔道上,直到巍峨的高山擋住了去路,。 馬兒失蹄,,車輪打滑,他再也沖不過去,。 無路可走,,他頹然痛哭而返。 一個沒有出路的中年人,,在亂世的落寞形象,,莫過于此。 隔著一千多年的時光看魏晉,,我們總以為那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時代,。但阮籍用他的頹廢,,用他的焦慮,否定了這種錯覺,。 魏晉易代之際,,從名士開始站隊,順我者生,,逆我者死,。 他是曹魏政權(quán)的擁躉,面對司馬氏的咄咄逼人,,若不想死,,該如何自處? 于是,,他的一生似乎都在醉著,。 醉酒,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對抗,。 他有一次聽說步兵校尉廚中有三百斛好酒,便主動向司馬昭要官,。 上任之后,,真的就是喝酒,沒日沒夜地喝,。 司馬昭想和他結(jié)為親家,,他不愿意,又不敢直說,,就喝得酩酊大醉,,一連醉了六十天。 故意搞得司馬昭連提親的機會都沒有,,只好作罷,。 司馬昭晉封晉王,想借用他的名氣,,要他寫勸進文,。 他不想寫,又不敢推掉,,于是又喝得大醉,。 這次沒能躲過,人家把他弄醒了,。 他沒辦法了,,提筆一揮而就,寫了一篇富麗堂皇的勸進文。 但他不忘在文章里挖坑埋雷,,搞弦外之音,。 詩,和酒一樣,,也是他表達苦悶的方式,。他寫了好多五言詩: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幽思獨傷心,。 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一個人把人生寫得如此孤獨,如此悲涼,。 他的內(nèi)心跟嵇康一致,,但沒嵇康那樣剛烈,缺乏正面斗爭的勇氣,。 所以,,他在沉重的現(xiàn)實里追求思想的自由,靈魂顯得更加的痛苦,。 他看不慣小人,,尤其看不慣偽君子,就寫文章諷刺,,以隱喻的形式: 群虱之處乎裈中,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裈襠,,自以為得繩墨也。 什么意思,? 他不敢直接罵儒家的偽君子,,故而用虱子比喻這幫人,說虱子在褲襠,,躲在深縫里,,藏在壞絮中,自以為住的是豪宅,;走路不敢離開線縫,,行動不敢跑出褲襠,,自認為很守規(guī)矩。 他是個大孝子,,很愛他的母親,。但在母親的喪禮上,他偏偏不哭,,甚至喝酒吃肉,。 等到吊唁的賓客都走了,他想起來很悲痛,,大聲嚎啕,,連連吐血。 他以青眼白眼看人生,。 對待俗人,,他就翻白眼;接待知音,,則青眼有加,。 面對污濁的社會與短暫的人生,所謂的狷狂,,成了他的外殼,,用以保護他內(nèi)心的真。 他叫李贄,。54歲那年,,他辭官了。 起因是他在云南姚安的知府任期將滿,,上級官員要向朝廷舉薦他升官,。沒想到,他一聽到升官的消息,,拔腿就跑,。 他是一個真實而坦蕩的人,直言做官只是謀生的手段,,只是社會職業(yè)的一種,,從不去夸夸其談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嘴上不說,,他卻比空喊口號的官員清廉得多,,口碑和實績也都好得多。不愿同流合污,,堅守內(nèi)心孤傲,,是他20多年官場生涯痛苦的根源。 做官期間,他處處與上級領(lǐng)導“觸”,。 這種抵觸未必是行動上的抵牾,,但其內(nèi)心有棱有角,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卻是不爭的事實,。 合群是合群者的通行證,孤獨是孤獨者的墓志銘,。 為了承擔家庭與家族責任,,20多年里,他不得不收起觸角,,摸黑前行,,孤獨痛苦,難以言表,。 一個中年人,,肩上有太多的重擔,內(nèi)心有巨大的壓力,,他只有默默忍著,,不敢出聲,尤其不敢順從自己的個性,,好好任性一把,。 再苦再累,再泯滅個性的光輝,,也只有咬牙堅持,。哪怕牙斷了,只能和血吞,。 他始終清楚,,一個中年人活著的意義——為妻子而活,為子女而活,,為父母而活,,為家族而活,唯獨不曾為自己而活,。 這期間,,中年李贄經(jīng)歷的苦難一點點磨礪他的本性,,也一步步釋放他的枷鎖,。 因為清貧,他有過極其深刻的挨餓體驗,。 他的至親,,包括他的父親、祖父、兒子和兩個女兒,,在幾年內(nèi)陸續(xù)去世,。那段時間,他說與妻子黃宜人“秉燭相對,,真如夢寐”,。 生命中有太多無法承受之重。連李贄都只能把這一連串的重擊當作夢一般,,以此麻痹自己的內(nèi)心,。 54歲,在絕大多數(shù)人一眼望到死亡的年紀,,他卻辭官重新出發(fā)了,。 去尋找他渴望了大半輩子的獨立、自由與個人主義,。 從選擇落腳的地方,,他就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一般官員都是告老還鄉(xiāng),,發(fā)達不還鄉(xiāng),,如錦衣夜行,成功了也沒意思,。 而李贄,,沒有選擇回老家泉州,卻去了湖北黃安,,寄居在耿氏兄弟家里,。 他的理由貌似很純粹,因為這里有朋友,,生活不用發(fā)愁,。 “我老矣,得一二勝友,,終日晤言以遣余日,,即為至快,何必故鄉(xiāng)也,?”他說,。 事實上,他不愿回老家泉州,,與他的個性有關(guān),,他平生不愛被人管: 人生出世,此身便屬人管了……入官,, 即為官管矣,。棄官回家,,即屬本府本縣公祖父母管矣。來而迎,,去而送,;出分金,擺酒席,;出軸金,,賀壽旦。一毫不謹,,失其歡心,,則禍患立至,其為管束至入木埋下土未已也,,管束得更苦矣,。我是以寧飄流四外,不歸家也,。 這個理由,,與他辭官時所說“怕居官束縛”是同樣的道理,都表達了一種對獨立,、自由與個人主義的渴望,。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說,按照當時的習慣,,李贄一旦回到泉州,,他所需要照顧的絕不僅止于自己的家庭。 他是族中有名望的人物,,又做過知府,,那就一定會陷入無數(shù)的邀勸糾纏之中而不可自拔。 然而當時的李贄,,已歷經(jīng)生活的折磨,,同時又研究過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他在重新考慮生命的意義,,重建人生觀之余不能再墨守成規(guī),。 也就是說,他不能把讀書,、做官,、買田這條生活道路視為當然,也亟待擺脫由于血緣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集體觀念,。 可以看出,,李贄的思想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 他標榜個人價值,,企圖掙脫一切宏大意義,,既不能受縛于官僚體制,亦不能被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困住,。 他選擇了一個遠離故鄉(xiāng),,遠離宗族的地方,作為終老之地,。 他早看透了基于血緣關(guān)系的親族之間的感情虛偽,,在世人面前假哭,以維系所謂倫理關(guān)系,,目的則是為了爭奪財產(chǎn)繼承權(quán),。 62歲那年夏天,他在寄居地湖北麻城維摩庵剃去頭發(fā),,卻留下胡須,,成了個亦僧亦俗、不僧不俗的模樣,。 朋友見了,,都很驚訝。他淡定地解釋說,,天氣太熱,。 不過,他剃發(fā)的真實想法,,在另外一些場合,,坦率地表達了出來。 他在一封信里說,,之所以落發(fā),,是為了對抗家族俗事,讓家族中人徹底死心,,不要指望他還能回去,。 在給知交焦竑的信里,他說得更決絕: 今世俗子與一切假道學,,共以異端目我,,我謂不如遂為異端,免彼等以虛名加我,,何如,? 反正世人都說我是“異端”,我干脆就剃個光頭成全他們,,怎樣,?哈哈。 他叫朱耷,。他有個更出名的外號:八大山人,。 朱字去掉“?!睘榘耍亲秩サ簟岸睘榇?,故而此次易名是去掉“牛耳”之意,。 牛耳,指的是在某方面居于領(lǐng)袖地位的人物,。失去“牛耳”,,淪為牛馬。 除此之外,,他還用過一堆外號,,每一個都很不把自己當回事。 比如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驢…… 這到底是怎樣一個喪氣逼人的人物,,才能如此怡然自得地自嘲? 其實,,他出身顯赫,,是朱元璋的十世孫,典型的皇室血統(tǒng),。 但是,,在他18歲,舉行成人禮的年紀,,大明亡了,。 然后就是父喪妻亡,一個人能經(jīng)歷的家國沉淪,,他都經(jīng)歷過了,。 崇禎帝上吊后,所有人都以為明朝的歷史已經(jīng)寫完,。只有活著的子民,,才知道這不過是翻頁而已。 俗世已經(jīng)留不住朱耷了,,他遁入空門,。 他用一支畫筆,聊遣余生,,達到了人畫合一的境界,。 他的畫,極簡,。 通常是一張白紙,,兩三筆,,甚至兩三個墨點就完成了。 最顯著的標志,,是他畫出來的眼睛,。 無論是一條魚,一只雁,,一只鳧鳥,眼神總是似睡非睡,,死氣沉沉,。 他筆下的活物,已然不是活物,,而是一種生命的蒼涼,。 它們翻白眼的時候,就像他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 時代予我痛擊,,我報之以白眼,。 他堪稱中國版的甘地。 我既然無力反抗你的統(tǒng)治,,我選擇非暴力不合作,,不行嗎? 清代雞湯文大師,、《幽夢影》作者張潮,,寫過八大山人的逸事: 予聞山人在江右,往往為武人招入室中作畫,,或二三日不放歸,。山人輒遺矢(屎)堂中,武人不能耐,,縱之歸,。 總有一些附庸風雅的人強行把他請到家中作畫,一畫就要好幾天,,山人不爽想怠工,,就在人家客廳里拉翔。 結(jié)果,,如愿被轟出來了,。 這畫風,跟唐伯虎有得一拼,。當年,,唐伯虎得知寧王朱宸濠蓄意謀反,遂裝瘋賣傻,,公然裸露下體,,寧王受不了,,放他回老家了。 總之,,八大山人的人生態(tài)度,,喪到了極點。 他說自己“墨點無多淚點多”,,悲傷無以名狀,。 這個老頭,都認識吧,? 曾國藩,,功業(yè)很大,名頭很響,。很多人以他為終生的學習榜樣,,但很少人知道,他簡直就是悲劇的代言人,。 與阮籍,、李贄和朱耷不同,他的悲哀沒那么抽象,,而是具體可感: 考試掛了,,今天很喪;生病難受了,,今天很喪,;打敗仗了,今天很喪…… 30歲以前,,他基本是個平庸之輩,,且一直在懷疑自己的智商。 他似乎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就是讀書不咋滴,。曾家的孩子都這樣。 他后來說,,幾個兄弟中,,除了老六曾國華比較聰明,其他諸弟“天質(zhì)較低”,,有的比他還愚笨,。 他本人考了七次,才勉強中了個秀才,。 其中第六次考秀才,,主考官在他的試卷上批了十個字:子城(曾國藩原名子城)文理欠通,發(fā)充佾生。 佾生是祭孔用的樂舞生,。這相當于說,,就你這點兒分數(shù),去做個藝術(shù)生差不多,。 “藝術(shù)生”后來走運,,竟然考了個“同進士出身”。但,,這并不表明他的生活就很勵志,。 他的人生態(tài)度,一如既往的喪,。在日記中刻了個“早”字,。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照常睡到天昏地暗,。 他曾休假四十多天,,在這四十多天里,,寫了幾封家書,作了一篇祝壽文,,其余時間全在喝酒,、應酬、吹牛逼中度過,,導致天天沒東西記日記,。 做京官那會兒,他的理想是外放,。但不是做督撫之類的封疆大吏,,而是做個學政或主考之類的小官員。 目的也不是為了成就什么大功業(yè),,而是學政或主考是肥差事,。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天天哭窮,。 他希望得到江西主考的差事,,結(jié)果被別人得了去。于是,,很郁悶地寫信說: 真不知道做官有什么意思,。 后來,在與太平天囯的生死搏斗中,,他基本上一吃敗仗就想到自殺,。真是喪得不要不要的。 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之后,已經(jīng)位極人臣的他,,終于,,終于……失去了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勇氣和意趣。 這時候,,身體多病,,讓他的人生不喪都不行。 他是個典型的“藥罐子”,,一生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與病魔作斗爭,。 35歲起,他得了牛皮癬,。此病特難纏,,幾乎伴其終生。 每當軍事不順,,身上就奇癢難耐,,以至于搔得全身上下出血不止,痛苦萬分,,只覺“無生人之樂”,。 他的日記中,“遍身瘡癬,,且痛且癢”的記載不可勝數(shù),。 晚年,耳鳴,、失明,、失眠,各種病魔折磨著他,,讓他生不如死,。 他常找弟子趙烈文傾訴,動不動就說“唯祈速死”,。 更悲劇的是,,他看不到自己效忠的王朝,前途何在,。但他老了,,不可能再肩負起“挽狂瀾于既倒”的重任。 他明白自己已落后于時代,,不再屬于他所生活的這個時代,。但他,又不愿消極地等待時代的淘汰,。 所以,,他給自己寫了一句自勉的話: 禽里還人,靜由敬出; 死中求活,,淡極樂生,。 意思是說,修行好的話,,禽鳥也能投胎成人,,想內(nèi)心平靜,先要敬重周圍的人事,。死中求活,,在絕境中不放棄希望,看淡一切功名,,才能享受人生,。 這樣的曾國藩,讓人莫名感慨,。 看到這里,,你以為他們活得如此不堪,活得萬念俱灰,,就一無所成了嗎,? 身為亂世中的名士,阮籍只想做個普通人,,路人甲,。 他不想,,也不敢跟著嵇康做烈士,。 狷狂,于是成了他最好的保護色,。 他成功了,。 嵇康死的光榮,阮籍生的偉大,。 他留下了偉大的詩歌,,生命的色彩,以及溫柔反抗的技術(shù),。 李贄活成了生命可以蒼老,,思想絕不蒼老的歌者。 他的狷狂性格,,是對世俗人生的反叛,,也是對傳統(tǒng)禮俗的抗爭。為此,,他不憚與整個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為敵,。 晚明,一個走向沒落衰頹的時代,竟是這名執(zhí)著的老者,,為帝國涂抹了一筆最有力的青春色彩,。 他做的第一件石破天驚的事就是,把孔子請下神壇,。 他告訴世人,,“圣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 他否定孔子,、孟子的圣人地位,認為孔孟非圣人,,也和常人一樣,,兩者沒有高低之分,所以人人皆可成圣,,沒有必要以孔孟的是非觀作為自己的標準,。 他說,道路不只有一條,,心性也不只有一種,,怎么可以強求同一? 他批判程朱理學,,指出所謂正統(tǒng)人士都是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他極其痛恨那種“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偽道學家們,。 他認為“人必有私”,,人人都有私心,孔子也不例外,。 他其實是一位真正尊崇孔子的儒生,,所以要讓孔子回歸到人本身,拒絕程朱理學對孔子的神化,,更反對統(tǒng)治者利用孔子來鉗制人性,,禁錮思想。 他說得很直白:“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span> 以此,,將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那一套束縛性的禮教擊打得粉碎,。 不僅如此,,他還公開挑戰(zhàn)男女大防,給男權(quán)社會難堪,。他為女性說話,,說頭發(fā)有長短,但男女的見識無長短,。 他幾乎把人們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徹底翻了個個兒,。 他干過的事兒,300多年后,,五四時代那些反傳統(tǒng)的知識精英照著又干了一遍,,然后一個個成為了啟蒙大師。 而朱耷,,這么喪的一個人,,竟然沒有郁郁而終。 他活到了80歲,,而且功成名就,。 清初以后的畫家,都得承認他的江湖地位,。他的任何一幅畫,,現(xiàn)在都值一線城市好幾套房。 他的影響早已超越國界,。 1960年代,,美國一幫后現(xiàn)代藝術(shù)家看了他的畫,驚異于300多年前中國畫家的表現(xiàn)力,,進而開始探索自己繪畫的變化,。 所以,,他的負面情緒,,其實隱藏著極其正面的人生態(tài)度。 就像他的落款“八大山人”,,在書寫上,,總是可以呈現(xiàn)出“哭之”“笑之”兩種形態(tài)與理解。 至于曾國藩,,更是用一人之力把人生之苦提升到了成功學的高度,。 他從窮鄉(xiāng)僻壤起步,在一無家學,、二無家族背景的情況下,,一路喪下來,,竟崛起而成“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他獲評的名頭都很嚇人:曠代圣相,、古今第一完人,、傳統(tǒng)社會最后一個圣人…… 有人說,曾國藩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證明:一個資質(zhì)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么樣的高度。 真正絕望的人生,,是無聲的,。絕望者的聲音,誰也聽不到,。 面對生活中的郁悶和暴擊,,我們也許會想起阮籍,也許會想起李贄,,也許會想起朱耷,,也許會想起曾國藩。 他們教會我們的人生哲理,,用來對付日常的愁與苦,,不多不少剛剛好。 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要么讓它變得更好,,要么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就是活人的破地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