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則貴州名醫(yī)的經(jīng)驗方解毒清咽湯□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 解毒清咽湯主治猩紅熱(爛喉丹痧)。本方據(jù)病證分期而有3首,。 第一期喉腫未潰時: 連翹9克,,甘草3克,炒枳殼4.5克,,射干15克,,郁金6克,薄荷9克,,桔梗4.5克,,胖大海3枚。 第二期喉腫潰爛時: 大生地12克,,射干15克,,牡丹皮6克,連翹9克,,酒炒黃芩9克,,熟大黃6克,金銀花9克,,桔梗6克,,枳殼6克,馬兜鈴4.5克,,山豆根9克,。 第三期痧郁不達或痧透后發(fā)腫塊者: 水牛角6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黃芩9克,大黃9克,,射干15克,,白芍15克,甘草4.5克,,芒硝4.5克,,黃連3克,。 若痧未透加牛蒡子、牡丹皮,、大青葉,;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以上加味多用于第一期階段,。 解析 本方為貴州名醫(yī)潘星北名方。猩紅熱初起邪毒郁于肌表,,可見惡寒發(fā)熱之表證,,即當清熱解毒為治。毒邪化火,,壯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腐爛,,則當清氣泄熱,涼膈解毒,。疫毒稍重,,可以化燥化火,化火動風,,有神昏痙厥之變,,治當清氣涼營,解毒救陰,。本方3首,,分期準確,,辨證清晰,,用藥十分貼切,加減亦為實用,。如喉部潰爛,,外用錫類散吹患處每日數(shù)次亦多有效驗。(何錢) 菖蒲消毒飲 【組成及用法】 石菖蒲9克,,制香附4.5克,,紫蘇5克,炒枳殼5克,,蒼術 6克,,甘草3克,泡參15克,,干姜3克,,大棗3枚,,蔥白2根。水煎日服3次,,若作預防,,則大鍋煎湯分發(fā),不拘時日服數(shù)次,。 【主治】 四時瘟疫,,如流行性感冒,疫毒感冒,,流行性腦炎,,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等,,或作預防之用,。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yī)石玉書名方。凡四時感冒,,頭痛項強,,鼻塞流涕,全身酸痛,,發(fā)熱憎寒或畏風無汗,,或有嘔逆,舌苔薄白或膩,,均宜本方治之,。腦炎等流行疫毒,本方之預防意義或較大,。 本方類《醫(yī)學心悟》加味香蘇散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謂之消毒者,上述諸病證無不由外來傳染之疫邪所致,,輕則普通感冒,,重則如腦炎。 本方理三焦而開腠理,,除穢濁而解毒,;石菖蒲開竅豁痰,散風去濕,,治中惡客忤一切瘟疫兼夾穢濁之證,,故以之為君藥。若舌紅少津,,陰氣傷者,,本方不宜。(何錢) 久咳驗方 【組成及用法】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生甘草15克,。先將生南星、生半夏研末用生姜汁拌勻作粬發(fā)酵,,春秋7日,,夏天5日,冬天10日取出,,再同甘草研末,,另取竹瀝不拘量拌勻為度,作餅狀焙干,,研末煉蜜為丸重3克,,每服1~2丸,日3服,。 【主治】 久咳難愈之慢性支氣管炎,。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yī)張孝純的驗方。天南星燥濕去上焦風痰,,半夏主濕痰,,兩藥皆有毒,如此修治能否完全去毒,,尚未可知,,然既經(jīng)姜汁腌制發(fā)酵,又得甘草,、蜂蜜和藥解毒,,竹瀝清涼大寒反佐,毒性當大減而藥性仍存,。若按尋常制法,,反復漂洗,淡而無味,,藥效已然喪失,,固然無害,亦無益矣,。本方不惟祛痰止咳良方,,凡中風痰迷,、驚風抽搐,、癲癇、壯熱神昏,、精神狂亂之因于痰者,,均可試用之。(何錢) 和解清化湯 【組成及用法】柴胡10克,黃芩10克,,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大貝10克,,白豆蔻5克,,絲瓜絡10克,滑石15克,,通草5克,,板藍根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濕溫證,。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yī)陳慈煦的經(jīng)驗方,。陳慈煦(1913~1983),江蘇南京市人,,1928年受業(yè)于南京名醫(yī)楊伯雅,。楊氏擅長溫病與內(nèi)科雜病,陳氏得其心傳,,受益殊深,。1933年即懸壺金陵,數(shù)年臨證,,嶄露鋒芒,。 抗戰(zhàn)初期,攜眷入黔,,定居貴陽,,解放后執(zhí)教于貴州省中醫(yī)進修學校,歷任貴陽市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主任,,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副院長,,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顧問,省中醫(yī)學會副理事長,,省人大代表,。 陳氏學識根深,識見廣博,,對中醫(yī)經(jīng)典及各家學說研究至深,,著有《金匱要略選釋》。陳氏長期從事中醫(yī)教學工作,講授《中醫(yī)內(nèi)科》《金匱要略》等課程,。 陳氏用本方治療不明原因之持續(xù)高熱,,其證或有寒戰(zhàn),入夜盜汗,,微咳,,膝關節(jié)時而酸痛,口渴思熱飲,,小便黃赤,,大便略干,苔黃膩,,舌尖紅,。 本方類蒿芩清膽湯、黃芩滑石湯,。(何錢) 羅氏痄腮方 組成及用法:防風,、薄荷、夏枯草,、玄參,、金銀花、 厚樸,、焦楂,、建曲、川貝母,、地骨皮,、淡竹葉各6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忌油和糖食。 主治:腮腺炎,,腮部一側(cè)或兩側(cè)腫大疼痛,,拒按,質(zhì)硬不移,,或紅或不紅,,或兼惡寒發(fā)熱,頭痛,,口渴,,煩躁,食欲不振,,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yī)羅俊儒之驗方,。痄腮之發(fā),,熱毒而外,必有風痰食滯之郁遏,,本方直視此病機特點,,可師可法。(何錢) 清暑化濕飲 【組成及用法】 生黃芪9克,,香薷9克,,蓮子12克(去心),金銀花9克,,滑石9克,,竹葉9克,甘草1.5克水煎,,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素體虛弱,感受暑濕,,頭痛無汗身熱,,口渴困倦,心煩,,小便澀,。 【解析】此為貴州名醫(yī)石玉書的經(jīng)驗方。本方仿《脾胃論》清暑益氣湯意并《傷寒標本》六一散法,。方中香薷逐暑邪達表而解,;蓮子實脾而水濕輸布;金銀花,、竹葉清暑解毒,;六一散清利濕熱,皆因黃芪微溫補益之性,,俾脾肺元氣充沛,,諸藥之力方得充分發(fā)揮。(何錢) 燙火傷奇方 【組成及用法】 爐甘石30克,,元明粉30克,。2味共研為極細末,麻油調(diào)擦患處,。 【主治】 燙火傷,。 【解析】爐甘石甘溫性柔平和無毒,無刺激性,,外用一切目疾之要藥,,能止血,,消腫痛,生肌,,收濕氣斂瘡,;元明粉咸寒無毒,外用治目赤腫痛,、咽腫,、口瘡、癰疽,,與清涼之麻油調(diào)和,,當于火氣熱壅之燙火傷有益。(何錢) 宣化濕熱方 【組成及用法】梔子10克,,黃連5克,,法半夏10克,橘紅9克,,杏仁10克,,白蔻殼6克,枳實9克,,薏苡仁12克,,竹茹9克,蘆根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主治】 濕熱中阻,發(fā)熱惡寒,,胸脘痞悶,,腹脹身痛,惡心嘔吐,,小便短赤,。 【解析】本方為貴州名醫(yī)王錫章經(jīng)驗方。橘紅,、法半夏,、枳實、竹茹同用,,系溫膽湯法,;法半夏與黃連同用,系瀉心湯法,;杏仁,、白蔻殼,、法半夏、薏苡仁,、滑石同用,,系三仁湯法;滑石,、甘草同用,,系六一散法,。均為清熱利尿止嘔,、宣暢濕熱用藥。 濕熱之證,,邪踞中焦,,阻遏氣機,上逆于肺,,下阻小腸,,病證多端。本方宣化氣機,,清理三焦?jié)駸?,?jù)證加減,變化靈活,。(何錢) 滋陰安神方 【組成及用法】百合15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小麥30克,,紅棗10枚,菊花9克,,牡丹皮12克,,青蒿梗5克,生地黃15克,,地骨皮12克,,鉤藤12克,太子參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服,。 【主治】 癔病,,神經(jīng)官能癥。 【解析】本方系貴州名醫(yī)陳慈煦的經(jīng)驗方,。百合地黃湯,、甘麥大棗湯加鉤藤,、太子參、青蒿,、菊花,、地骨皮等而成,滋陰清熱,,定心安神,。所謂癔病或神經(jīng)官能癥者,表現(xiàn)復雜,,層出不窮,,然辨證為陰虛內(nèi)熱者,多適用本方,。若兼有痰,,加膽南星、茯苓,、半夏,;若兼有瘀,加桃仁,、赤芍,、紅花;若虛熱甚,,加白薇,;心火旺,加黃連,、苦參,;睡眠不安,加炒棗仁,、延胡索,、藁本;腎陽不足,,可加淫羊藿,。必當精細分析病機,靈活運用,,并堅持用方月余,,當有穩(wěn)定療效。 好肺,,諸氣順——名醫(yī)葉天士的治肺八法《素問》說:“諸氣者,,皆屬于肺?!庇终f:“百病皆生于氣,?!狈螢樯碇A蓋,又稱嬌臟,,外邪入侵,,首當其沖,內(nèi)傷及肺,,纏綿難愈,。所以,調(diào)治肺氣對于疾病的治療非常重要,。請代名醫(yī)葉天士在調(diào)制肺氣方面,,發(fā)現(xiàn)了一些固定的治法。葉氏治肺之法,,詳別寒熱虛實之異,,細察內(nèi)傷,、外感之別,,遴選方藥,靈活變通,,自成一體,。今天,小編就葉氏治肺醫(yī)案,,篩選,、歸納,謹宗葉氏心法,,將這“治肺八法”推薦給大家—— [處方]川桂枝10g,淡豆豉12g,,紫蘇梗10g,,光杏仁10g,生甘草10g,,生姜3片,,紅棗3枚,蔥白3個,。 [加減]有汗者,,去蘇梗、豆豉,、蔥白,,加白芍,;口渴者,去桂枝,,加天花粉,。 [體會]此為桂枝湯合蔥豉湯去芍藥加紫蘇梗、杏仁之復方,。桂枝湯和營解表,,因無營虛自汗,故減去白芍之酸斂,,合蔥豉湯透發(fā)其表,,入蘇梗之辛散,辛散即是汗藥,,再加杏仁微苦微辛,,引入肺經(jīng)以調(diào)肺氣。治肺受風寒初感,,無溫邪引起者,,最為適宜。 [處方]凈麻黃5g,,光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茯苓12g,,生甘草3g。 [加減]喘急不得眠者,,加葶藶子,、大棗;小便少者,,加車前子,、澤瀉;脈細惡寒身痛者,,加桂枝,、附子。 [體會]此為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之方),。麻黃,、杏仁既能宣肺平喘,又有利水作用,合薏苡仁加茯苓則利水作用尤著,,故能治喘腫交作,。肺合大腸,肺氣不宣,,則便通不爽,;肺為水之上源,肺氣阻痹,,氣化不行,,小便也會短少。治肺之法,,貴乎清輕,,清輕上浮,能達于肺,。所謂“宣辛則通,,微苦則降,若氣味重濁,,直入中下,,便非治肺之法”。葉氏自注之言,,確有至理,。 [處方]枇杷葉15g,,光杏仁10g,,炙紫菀10g,生薏苡仁12g,,桔梗6g,,通草5g。 [加減]舌苔厚濁,,胸痞者,,去紫菀,加厚樸,、半夏,;夾濕熱者,去紫菀,加蘆根,、滑石,;心煩脅痛者,加山梔,、郁金,。 [體會]肺主周身之氣,其性以肅降為用,。肺失肅降,,則胸滿氣促,所謂上焦不行則下焦不通,,故用枇杷葉,、杏仁以肅肺,紫菀以潤肺,。桔梗以開肺,,佐薏苡仁、通草之通利,。全方都為肺經(jīng)之藥,,枇杷葉用量宜重,取其肅降為主,,余藥為輔,,分量輕重主次之間,最宜講究,。人身如小天地,,肺氣如天,葉氏說:“天氣下降則清明,,地氣上升則晦塞,。”肅肺一法,,凡由肺失肅降而引起之病,,都可取用此法。 [處方]連翹10g,,光杏仁10g,,桔梗6g,淡豆豉12g,,黑山梔10g,,生石膏30g,生甘草3g,。 [加減]伏氣溫病熱自里出者,,去石膏加黃芩;風溫引起者,,去梔豉,,加薄荷、牛蒡子,;暑濕引起者,,去梔豉,加蘆根,、滑石,;吐血者,去桔梗,、豆豉,,加生地、丹皮,;喘促者,,加枇杷葉;胸痹氣痛者,,去石膏,,加郁金、枳殼,。 [體會]肺位最高,,肺主氣,司呼吸,,溫熱暑濕外邪最易先傷,所謂上受之病,,與中下焦無涉,。熱在于肺,宜清涼肺經(jīng)之藥,。連翹,、石膏辛涼退熱,杏仁,、桔梗開肺利氣,,梔豉泄上焦之熱,甘草調(diào)和諸藥。 [處方]炒葶藶子10g,大棗5枚,,葦莖10g,,薏苡仁15g,光杏仁10g,,桑白皮10g,。 [加減]腹脹者,加大腹皮,、厚樸,;煩滿者,加山梔,、豆豉,;小便短少者,加茯苓,、澤瀉,;濕熱引起者,去大棗,,加枇杷葉,、滑石;肺癰咳吐膿血者,,去葶藶子,、大棗,加桃仁,、桔梗,、魚腥草、冬瓜仁,。 [體會]瀉肺者,,取葶藶子瀉肺中壅積之水氣,其性急暴,,佐大棗之甘以緩和之,,仲景原治肺癰喘不得臥;合葦莖湯去桃仁,、冬瓜仁加薏苡仁,、杏仁,、桑白皮,以利肺祛濕,。肺中外邪既退,,則肺的功能正常,胸滿喘急自止,。 [處方]北沙參12g,,麥冬12g,玉竹15g,,甜杏仁109,,生甘草3g,桑葉10g,。糯米湯代水煎藥,。 [加減]音啞者,去杏仁,、桑葉,、甘草,加生地黃,、阿膠,、雞子黃;口干不欲食者,,去桑葉,、甘草,加梨皮,、蔗漿,;大便秘結(jié)者,加火麻仁,、柏子仁,、炙紫菀;兼暑熱者,,去麥冬,、玉竹,加蘆根,、滑石。 [體會]風為陽邪,,容易化燥,,肺燥則清降之力不行,,故喉癢咳嗽。沙參清補肺氣,,佐麥冬,、玉竹之甘潤,桑葉,、杏仁散風止咳,,妙在糯米湯代水煎藥,不特補肺生津,,且亦潤燥有余也,。 [處方]生黃芪20g,當歸身10g,,桂枝6g,,白芍12g,生甘草3g,,生姜3片,,紅棗4枚,飴糖30g,。 [加減]背冷跗腫者,,去飴糖,加附子,、茯苓,;便溏者,去白芍,、飴糖,,加黨參、白術,;汗出氣短者,,去生姜,加黨參,、五味子,。 [體會]肺為嬌臟,易虛易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今肺氣既虛,純用甘溫益氣,,取用芪歸建中湯之方,,稼穡作甘,甘先入脾,,意在補土生金,,是為王道治法,若投辛泄清肺,,再耗肺氣,,延成怯弱,則諸病蜂起矣,。 [處方]人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訶子肉10g,,生地黃10g,生甘草3g,。 [加減]脈微肢冷者,去地黃,,加附子,;脈浮大欲脫者,去訶子,,加龍骨,、牡蠣。 [體會]斂肺之方,,有溫斂,、涼斂之別。溫斂為救肺陽衰而肺氣渙散者,,涼斂為救肺陰枯而渙散者,。此方為斂肺救陰,取生脈散加甘草合成酸甘養(yǎng)陰,地黃佐麥冬以養(yǎng)陰,,訶子佐五味子以收斂,,諸藥賴人參之大力斡旋之。 【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鐘乳粉半兩,,人參半兩,白石英半兩,,阿膠(炙令燥)1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3錢,,細辛(去苗葉)2錢。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虛喘咳少氣,。【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甘草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千金翼》卷十五:補肺丸【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麥門冬(去心)2兩,,款冬花2兩,,白石英2兩,桑根白皮2兩,,桂心2兩,,五味子3合,鐘乳5分(研為粉),,干姜1兩,,大棗100枚。 【制法】上為末,,以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氣不足,,失聲胸痛,,上氣息鳴。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飲送下,,日3次。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3,;9:423):補肺丸【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黃耆200g,,黨參200g,白術150g,,防風30g,,蛤蚧5對,。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 【功能主治】肺氣虛,咳后氣短,,久咳,,倦怠無力,自汗,,語音低微,。 【用法用量】早、晚各1丸,,溫開水送下,。 【摘錄】《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3;9:423) 《圣濟總錄》卷六十六:補肺丸【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百部(焙)2兩,,貝母(去心)2兩,,山芋2兩,阿膠(炙令燥)2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1兩半,,人參1兩半,甘草3兩(生),,半夏2兩(搗羅為末,,先以鵝梨汁1盞,生姜自然汁1盞,,同熬,,至一半入半夏末熬成膏)。 【制法】上藥除半夏膏外,,為末,,以膏和,如干加煉蜜少許,,為丸如雞頭實大,。 【功能主治】肺氣上童,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語聲不出,津液干燥,痰毒頭痛,,心神恍惚,,及勞嗽咯血、呀呷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臨臥含化,。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六 《本草圖經(jīng)》引《傳信方》(見《證類本草》卷二十三):補肺丸【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杏仁2大升(山者不蛀,,揀卻雙仁及陳臭)。 【制法】以童子小便一斗,,浸之,春,、夏日,,秋、冬14日,,并皮尖于砂盆中研細,,濾取汁,煮令沸,,候軟如面糊即成,,仍以柳篦攪,勿令著底,,后以馬尾羅或粗布下之,,日曝,可丸即丸,。 【功能主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前后任意茶酒送下,。 【摘錄】《本草圖經(jīng)》引《傳信方》(見《證類本草》卷二十三) 《醫(yī)方類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補肺丸【藥方名稱】補肺丸 【處方】干地黃1斤(湯凈洗),,杏仁半斤(湯去皮尖)。 【制法】上細切,,以木臼中先杵地黃,,后入杏仁同杵令勻,急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肺,。主 【用法用量】每日30,食后熟水送下,。 【注意】忌蘿卜,、蓮、藕、貝母,、白藥,、毛米粥。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 干姜丸《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曲末6兩,,干姜6兩,,當歸末3錢,厚樸2兩,,人參2兩,,阿膠2兩,甘草(炙)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冷痢。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煮膠令消,,煎取半合為丸,如小豆大,,曬干,。每服60-70丸,微以水濕,,以干面拌丸,,令著面上厚薄勻調(diào),先煮1升湯令極沸,,下藥,,即將匙抄取,及暖吞之,,日3夜1,。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 《圣惠》卷四十八: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半兩(炮裂,銼),,皂莢1兩(去黑皮,,涂酥,炙令黃焦,,去子),,菖蒲3分,桂心3分,,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柴胡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黃連3分(去須),,赤茯苓3分,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川椒3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積聚,心腹脹滿,,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炒)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1兩,,熟干地黃(焙)1兩,當歸(切,,焙)1兩,,大黃(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白術1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石韋(去毛)半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35枚,,薏苡仁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月水不調(diào),,繞臍痛,,手足煩熱,兩腳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溫酒送下,1日2次,。未知稍加,,以知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千金翼》卷五: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半,,芎?2兩,,芍藥2兩,前胡(熬)1兩,,干地黃(熬)1兩,,桃仁(熬,去皮尖兩仁者)1兩,,茯苓1兩,,人參3兩,當歸3兩,,杏仁(熬,,去皮尖兩仁者)1合,樸消1合,,蜀椒(汗)1合,,蠐螬(熬)1合,(庶蟲)蟲(熬)1合,,虻蟲(去翅足,,熬)1合,水蛭1合(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瘕結(jié)脅肋下,。 【用法用量】食前以飲服3丸??稍鲋?0丸,。 【摘錄】《千金翼》卷五 《千金翼》卷十九: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0兩,,赤石脂6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中冷不能食,,或食已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不拘時候,。稍加至30丸。 【摘錄】《千金翼》卷十九 《圣惠》卷四十二: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柑子皮3分(湯浸,,去白瓤),,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款冬花3分,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氣咳逆,多唾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姜、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 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二: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2分(炮裂,,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巴豆3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為末,,入巴豆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干霍亂,。心腹痛,氣短急,,四體悶,,不吐利。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以粥飲送下,。須臾更以熱茶投之。當吐利即愈,。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二○二 《千金》卷四: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芎?1兩,,茯苓1兩,,消石1兩,杏仁1兩,,水蛭1兩,,虻蟲1兩,桃仁1兩,,蠐螬1兩,,(庶蟲)蟲1兩,柴胡2兩,,芍藥2兩,,人參2兩,大黃2兩,,蜀椒2兩,,當歸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寒熱羸瘦,,酸消怠情,,胸中支滿,,肩背脊重痛,腹里堅滿積聚,;或痛不可忍,,引腰小腹痛,四肢煩疼,,手足厥逆,,寒至肘膝;或煩滿,,手足虛熱,,意欲投水中,百節(jié)盡痛,,心下??鄳彝矗瑫r寒時熱,,惡心,,涎唾喜出,每愛咸酸甜苦之物,,身體或如雞皮,,月經(jīng)不通,大小便苦難,,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心飲送下,。不知,,加至10丸。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干姜丸雖本《玉函》抵當丸,,兼《金匱》下瘀血湯,、大黃(庶蟲)蟲丸等法,而藥味兼護,,且用蜜丸,而所服甚少,,藥雖峻猛而用法最緩,。虻、蛭,、(庶蟲),、螬攻血之專劑,濟以消,、黃,、椒,、姜,和以芎,、歸,、芍藥,佐以桃,、杏,、柴、苓,,使虻,、蛭等味,得寒熱互擊之威,;助以人參壯諸藥力,,續(xù)續(xù)循搜,為破干血之良法,。蓋入伏之瘀,,在人身中與元氣混成一片,雖急攻之不能速去,。故宜峻藥緩攻,,法克有濟。所以治干血之方用凡居多,,間用酒煎以行經(jīng)絡,。湯則藉為前導,繼之以丸可也,。 【摘錄】《千金》卷四 《圣惠》卷四十九: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炮裂,,銼),葛根1兩(銼),,白術2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痃水不消,兩脅脹滿,時復嘔吐,,腹中如水聲,。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1日3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九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半兩(炮裂,銼),,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食茱萸半兩,,羚羊角屑半兩,,射干1兩,馬藺子1兩(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細辛1兩,,白術1兩,,赤茯苓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噎,,喉咽壅塞不通,,胸膈憂恚氣滯,胃寒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七十九: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炮裂,,銼),黃連2兩(去須,,微炒),當歸1兩(銼,微炒),,烏梅肉2兩(微炒),,熟干地黃1兩,木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飲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七十九 《圣濟總錄》卷七十四: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3分,,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當歸(切,,焙)3分,,阿膠(炙燥)1兩,龍骨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胃風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棗湯送下,日午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圣惠》卷五十: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炮裂,,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細辛1兩,,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食茱萸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膈氣,心痛,,咽中如有物,,吐之不出,食飲漸少,。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 《圣濟總錄》卷一五一: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半兩,,白礬(燒灰)半兩,白石脂2兩,,熟干地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烏賊魚骨1兩,。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室女經(jīng)水過多,連綿不絕,,臍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用溫酒或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一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6分,,附子4分,。 【制法】上為末,苦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 【用法用量】1服3丸,,1日3次,。 【注意】忌豬肉,。 【摘錄】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外臺》卷七引《范汪方》: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分,,桂心1分,,礬石1分(熬令汁盡),半夏1分,,蜀椒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許。 【功能主治】胸中寒熱,、心痛,、清唾滿口,數(shù)數(shù)欲吐,,食不化,。 【用法用量】本方所治胸中寒熱,《圣惠》作“胸中不利”,。 【注意】忌生蔥,、羊肉、餳,。 【摘錄】《外臺》卷七引《范汪方》 《圣濟總錄》卷九十一: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2兩,。 【制法】上為末,熔黃蠟拌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勞,氣痢等疾,。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粥飲送下。未愈,,日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去粗皮)1兩,,熟艾(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烏梅肉(炒)3分,甘草(炙)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膿血痢,,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圣濟總錄》卷七十五: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赤石脂1兩,,黃連(去須)1兩。 【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1日3次,。加至30丸。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圣濟總錄》卷七十四: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兩半,,黃連(去須,,炒)1兩半。 【制法】上為末,,先以酒1升,,微火煎,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飧泄色白,食不消化,,氣痢瀉,,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飲送下,,日午再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裂)1兩,,白礬(熬令汁盡)1兩,,川芎1兩,半夏(生姜汁同炒黃)1兩,,白術2兩,。 【制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妊娠痰飲,,浸漬膈脘,目運頭旋,。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溫淡生姜湯送下,不拘時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圣濟總錄》卷五十四: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3分,,白術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桂(去粗皮)3分,,五味子3分,,甘草(炙,銼)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麻黃(去根節(jié))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焦虛寒,氣短,,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20丸至30丸,溫酒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圣濟總錄》卷一七九: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洞痢,,晝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丸,,米飲送下,,空心,,日午、夜臥各1,。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七九 《雞峰》卷十六: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細墨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崩中漏下,,青黃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 【摘錄】《雞峰》卷十六 《本事》卷四: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錢,,巴豆(去心,炒黃,,研)1錢,,大黃(濕紙裹,甑上蒸)1錢,,人參1錢(去蘆),。 【制法】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憂愁中傷,,食結(jié)積在腸胃,故發(fā)吐利,。 【用法用量】用溫脾湯吞下1丸,,米飲亦得。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大陰,;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此即古方中之備急丸加參也。因憂愁中傷,,食積久在腸胃,,吐利頻發(fā),,暑月更甚,以數(shù)年久不愈之證,,欲攻病慮其體虛,,欲補虛慮其留邪,故溫下之藥,,佐以扶正,,則兩不相悖矣。 【摘錄】《本事》卷四 《醫(yī)心方》卷九引《效驗方》: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吳茱萸2兩,,小麥2兩(熬),,杏仁2兩(去皮、熬),,干姜2兩,,好豉2兩(熬),蜀椒2兩(去目,,汗),。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中下氣,,進食,。主胃反,大吐逆,,不得食飲,,胸痛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7丸,,1日3次,。 【摘錄】《醫(yī)心方》卷九引《效驗方》 《普濟方》卷三三一: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1兩,阿膠1兩,,伏龍肝(細研)1兩,,白石脂2兩,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臍腹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三一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裂)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胡椒桂(去粗皮)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俱虛,內(nèi)挾風冷,,噦逆上氣,。 【用法用量】每服15丸至20丸,食前濃米飲送下,;如嘔噦冷沫,,濃煎燒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本事》卷三引《圣惠》: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半兩,,葛根半兩,,枳殼(去瓤,銼,,麩炒)半兩,,橘紅半兩,前胡(去苗,,凈洗)半兩,,白術1兩,半夏曲1兩,,甘草(炙)1分,,吳茱萸(湯泡7次,焙)1分,。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本事方釋義》:干姜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葛根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能解酒毒;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橘紅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太陰,;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大陰;白術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脾,;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陽明,、厥陰,。此方治酒癖停飲,嘔吐酸水,,皆中宮脾土受困,,以辛溫培土之藥干健佐運,以辛散升騰之藥鼓動陽氣,,則中土之陽氣振,,陰濁自然掃除矣。 【摘錄】《本事》卷三引《圣惠》 《圣濟總錄》卷六十二:干姜丸【藥方名稱】干姜丸 【處方】干姜(炮)1分,半夏(湯浸,去滑,,焙)2兩,丁香半兩,。 【制法】上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氣痰結(jié),,上焦冷氣,,吞酸吐沫,嘔逆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煎木瓜、鹽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