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鲇形目是僅次于鱸形目和鯉形目的硬骨魚第3大門派,麾下約有4000余眾,,大部分裸露無鱗,、周身黏滑,且兩頷具須,,均可稱為鲇(鯰)魚,。魚缸里的“清道夫”、“玻璃貓”,、“反游貓”及各種“異型”,,餐桌上的“清江魚”、“江團”,、“黃辣丁”和“巴沙魚”等,,盡在其中。 最正宗的鲇魚 1.鲇/Silurus asotus 圖1.1 圖1.2 2.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圖2.1 圖2.2 圖2.3 圖2.4 黃化的大口鲇 3.懷頭鲇/Silurus soldatovi 圖3.2 視頻14.蘭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 圖4.1 圖4.2 5.歐鲇/Silurus glanis 圖5.1 圖5.2 又名歐洲六須鲇,,分布于歐洲中、東部和亞洲西部,。體色暗黑,,須3對,口裂未端止于眼前緣下方,。體型之大在淡水魚中名列前茅,,精確測量的最大個體是2.78米144公斤,歷史上還有更大記錄,。國外有歐鲇食人之異聞,,恐是假語村言,不必當(dāng)真。 圖5.3 我國本無歐鲇分布,,1957年蘇聯(lián)曾少量放養(yǎng)于巴爾克什湖,,1970年代末擴散至新疆伊犁河內(nèi),繁衍至今而未衰,。1991年國內(nèi)亦曾從歐洲引入養(yǎng)殖,。 胡鲇,名聲不佳的鲇魚 如果說鲇科是鯰魚之正朔,,那么胡鲇科至少算是近支,。扁頭大嘴加8條胡子,符合人們對鯰魚的刻板印象,。從這里開始,,你會發(fā)現(xiàn)“須4對”才是鯰魚的主流。 6.棕胡鲇/Clarias fuscus 圖6.1 胡鲇并非全都是外來者,,棕胡鲇就是嫡傳本土種,俗名塘鲺魚,,產(chǎn)于南方,。體黃褐或黑褐色,個頭較小,,體重在0.5-3kg之間,,據(jù)說肉質(zhì)不錯,味道上佳,。注意,,胡鲇屬的背鰭很長,而鲇屬的背鰭極短小,。 7.尖齒胡鲇/Clarias gariepinus 圖7.1 原產(chǎn)非洲尼羅河流域,,又名革胡子鲇、埃及塘鲺,。體色灰黑,,具深色蝕狀斑,頭長且扁,;生長迅速,,當(dāng)年苗種即可長到2kg,最大可達(dá)幾十公斤,然肉質(zhì)一般,,鯰魚中的下乘,。 圖7.2 視頻2 你看,人家連埃及塘鲺魚生都敢吃 1981年引入廣東,,而后在南方水域迅速擴散,,嚴(yán)重威脅生態(tài)和本土魚類。對水質(zhì)要求極低,,耐污染,、耐缺氧,糞坑亦能茍活,,號稱“世界上最臟的魚”,,連累整個鯰魚集體背上惡名。當(dāng)然,,正規(guī)養(yǎng)殖產(chǎn)品是沒問題的,。 圖7.3 以上系網(wǎng)絡(luò)流傳的“巨型埃及塘鲺”圖,還說能吃人,;其實看這“滿天星斗”,,就該知道這是鯨鯊/Rhincodon typus,根本不是鯰魚,!也說明一個道理:名聲一旦臭了,,什么破事兒都有可能給你硬安到頭上...... 8.蟾胡鲇/Clarias batrachus 圖8.1 原產(chǎn)東南亞,又名泰國塘鲺,,云南也有,,1978年又從泰國引入養(yǎng)殖。與棕胡鲇形態(tài)相似,,最大個體1.5~2kg,,口感味道不錯?!白韵鄽垰ⅰ爆F(xiàn)象嚴(yán)重,,國內(nèi)養(yǎng)殖不多,名聲亦不彰,,在國際上卻名列“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人送綽號“行走的鲇魚”(Walking Catfish)。 圖8.2 小丑武士 另有變異體色者,,常被養(yǎng)作觀賞魚,,名曰“小丑武士”?!安徽家粠?,就占一怪”,鲇形目的觀賞魚大多都是走的這種路線。 9.斑點胡鲇/Clarias macrocephalus 圖9 原產(chǎn)泰國,,為泰國名貴食用魚,,1982年從泰國引入養(yǎng)殖。體色深,,體側(cè)散布一些規(guī)則的白色小斑點,,易與其它胡鲇區(qū)分,最大個體可達(dá)35cm,。主要在廣西等地有少量養(yǎng)殖,,流入自然水域的也很少見。 鲿科:黃辣丁,、牛尾巴,、芝麻劍、石扁頭和江團 鲿科比較陌生,,但卻有些小有名氣的種類,,如:擬鲿屬的“黃辣丁”和“牛尾巴”,鳠屬的“芝麻劍”和“石扁頭”,,還有鮠屬的“江團”,。 10.黃顙魚/Pseudobagrus fulvidraco 圖10.1 分布廣泛,俗名極多,,嘎牙子、黃辣丁,、黃鴨叫,、黃骨魚、昂刺魚等,,不一而足,。體型小,口下位,,具須4對,,色澤青黃,兩橫兩縱的黃色帶與暗色斑塊在體表交錯,,顏值略高于一般鲇魚,。背部鰭條上的硬刺有毒,被刺破可致局部灼痛,、腫脹,,威力不可小覷。 圖10.2 到底是全雄還是雜交,?分不清 肉質(zhì)細(xì)膩,,廣受追捧,在海鮮當(dāng)?shù)赖那鄭u也占有一席之地。養(yǎng)殖的有兩類:①黃顙魚♀和瓦氏黃顙魚♂的雜交后代,,個頭大長得快,,肉質(zhì)稍嫌不佳;②所謂“全雄黃顙魚”,,個頂個都是公的,,體型比雌性大得多,這是目前的主流,,詳見餐桌上的黃辣丁,。 圖10.3 瓦氏黃顙魚 圖10.4 光澤黃顙魚 瓦氏黃顙魚/P. vachelli和光澤黃顙魚/P. nitidus。瓦氏體型較大,,能長到30cm左右,,最大體重1kg以上,但口感粗糙,,不如黃顙魚好吃,。 11.烏蘇里擬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 圖11.1 圖11.2 12.斑鳠/Ictalurus punctatus 圖12 分布于南方水系,俗名芝麻劍,、西江魽,。體呈灰褐色,腹部色淺,,體側(cè)有大小不等零星的圓形黑色斑點,,須4對,白色,。背鰭棘和胸鰭棘及外包皮膜中有毒腺,,被刺傷或可致嚴(yán)重后果,。“珠江四鮮”之一,,如今位列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限野生種群),,不可不慎;不過業(yè)內(nèi)認(rèn)為,,該種數(shù)量尚多,,入保實屬烏龍。 13.大鰭鳠/Ictalurus punctatus 圖13.1 圖13.2 分布于珠江至黃河水系,,俗名石扁頭,、石板頭、石胡子等,。體背灰褐色,,體側(cè)色淺,腹部白色,,體及鰭均散布暗色小斑點,,須4對。因相貌“鼠里鼠氣”,,民間又稱江鼠,,雖名不雅馴,但肉嫩味美,,歷來被視為上等河鮮,。目前,規(guī)?;庇繕?biāo)業(yè)已實現(xiàn),,養(yǎng)殖前景可待。 14.長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 圖14.1 圖14.2 圖14.3 攝于浮山后菜市場 分布于東部,,以長江為主,俗名江團,。背部稍帶灰色,,體色粉紅,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會變?yōu)樯罨遥?span style="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text-align: left;text-wrap: wrap;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吻錐形向前突出,,口下位,,須4對。蘇軾《戲作鮰魚一絕》曰:“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粉紅石首”和“鮰魚”均指該種,能入得歷史著名老饕之法眼,,斷非等閑之輩?,F(xiàn)在仍為“長江四鮮”之一,,烤魚店常見。 p.s. 據(jù)說也劃歸擬鲿屬,,改名為長吻擬鲿/P. longirostris,,現(xiàn)在恐怕又改了。不是我不明白,,這分類變化快,,愛咋咋地吧。 “水蜂子”和“石爬子”是什么,? 15.白緣?/Liobagrus marginatus 16.石爬鮡/Euchiloglanis sp. 圖16.1 圖16.2 分布于西南,青石爬鮡/E. davidi和黃石爬鮡/E. kishinouyei(有觀點認(rèn)為系同種),,俗名石爬子,。體扁平,頭部尤扁,;須4對,,口角須極粗;胸鰭大而闊,,圓形吸盤狀,,富肉質(zhì),總體風(fēng)格怪異,。味鮮美,,某些地區(qū)視為珍品,,曾突破每斤千元大關(guān)。現(xiàn)在青石爬鮡名列二保,,恐怕吃不得了,。 珠江名貴魚,長臀鮠 長臀鮠科是一個小科,,被描述的僅有5種,,我國有3種。除長臀鮠外,,還有海南長臀鮠/C. multiradiatus和云南元江的亨氏長臀鮠/C. henrici,,曾為長臀鮠的亞種。 17.長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圖17 珠江水系特產(chǎn),,貴州是其分布的最北線,,俗稱馬臉骨魚。體長而側(cè)扁,,體背側(cè)橄欖色,,腹側(cè)乳白色;頭扁平,,略呈三角形,,須4對;臀鰭甚長,,故名“長臀”,。肉味鮮美,且含脂量很高,,口感極佳,。目前人工繁殖技術(shù)正在研究之中,養(yǎng)殖規(guī)模有限,,產(chǎn)地之外難得一見,。 18.斑點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圖18.1 成魚和幼魚 圖18.2 攝于我縣新時代超市 又名斑真鮰,,俗稱清江魚,。原產(chǎn)北美,上世紀(jì)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分別從日本和美國引入國內(nèi),。身長頭小,,須4對,;背部藍(lán)灰或橄欖色,兩側(cè)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尾鰭深分叉,。和“江團”一樣,都是烤魚店常見,。傳聞有以此冒充斑鳠的,,然斑鳠“白須飄飄”,該種卻是“黑胡子”,,不難分辨,;其實吃起來無分軒輊,但斑鳠更貴,。 19.長鰭叉尾鮰/Ictalurus furcatus 圖19 原產(chǎn)北美,,80年代末引入國內(nèi),又名藍(lán)鲇,。形態(tài)與斑點叉尾鮰相似,,但體更延長,且無斑點,。引入后與斑點叉尾鮰雜交作父本之用,,單獨拿出來吃貌似不多。 20.云斑鮰/Ameiurus nebulosus 圖20 原產(chǎn)北美,,1984年引入國內(nèi),,又名褐首鲇。身體短粗,,頭大,,吻寬而鈍,須4對,;體黃褐色,,腹部白色,尾鰭不分叉,,與叉尾鮰區(qū)別明顯,。南方多地養(yǎng)殖,四川眉山是全國最大的云斑鮰養(yǎng)殖基地,,北方市面上少有,。 傳說中的“巴沙魚”也是鲇魚 “巴沙魚”是鲇形目??科部分物種的商品名,屬于廣義的鯰魚,。原產(chǎn)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市面上多以魚塊、魚柳的形式出現(xiàn),,食用方便,、干凈衛(wèi)生,。 21.博氏??/Pangasius bocourti 圖21 體色暗淡,背部黑色,,腹部為白色,,須2對?!鞍蜕臭~”源于越南的“Cá ba sa”,,ba為“三”,sa為“脂肪”,,意為“三塊脂肪的魚”,,專指該種,蓋因此魚在生長過程中,,腹腔內(nèi)會積累三塊較大的油脂,,約占體重之58%。 22.低眼無齒??/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圖22 越南語稱“Cá Tra”,,音譯為“楂魚”,。體色與博氏??有細(xì)微差別,背部灰綠色,,腹部為灰白色,,須2對,幼時常養(yǎng)作觀賞魚,,稱“藍(lán)鯊”,。2000年前后該種的人工繁殖技術(shù)獲得突破,各方面優(yōu)勢明顯,,逐步取博氏??而代之,,越南政府正式規(guī)定該種亦可標(biāo)示為“巴沙魚”。 23.巨無齒??/Pangasianodon gigas 圖23 不論Cá ba sa還是Cá Tra,,我國均有引入養(yǎng)殖,,Cá Tra占主流。上個世紀(jì)還從泰國引入過蘇氏??/Pangasius sutchi和巨無齒??,,后者即威名赫赫的“湄公河巨鲇”,,最大個體長達(dá)2.5-3米,重200-300kg?,F(xiàn)在此2種基本銷聲匿跡,,泰國“鯰魚”已完敗于越南”鯰魚“。p.s. 該屬的牙齒在成年后會脫落,,故曰“無齒??”,。 大海中的鯰魚 青島有“海鯰魚”,不過卻是吉氏綿鳚/Zoarces gilli的俗稱,并非真正的鲇魚,。鲇形目大多數(shù)都是淡水魚,但至少也有2個科在海洋中討生活,,鰻鲇科和海鲇科,。 24.線紋鰻鲇/Plotosus lineatus 圖24 視頻4 東海、南海有分布,,俗稱沙毛,。體長20-40cm,頭大而身扁,,須4對,;背褐黑色,體側(cè)有2條淺黃色縱帶,;背鰭及胸鰭的硬棘有毒,,須千萬小心。喜成群游動,,進退如一,,以此恐嚇、抵御天敵,。 視頻5 沙毛煮酸梅腥味極重,,烹制不當(dāng)則難以下咽,唯潮汕地區(qū)嗜食之,,著名菜式有“沙毛煮酸梅”,,市場售價亦高于別處。 25.中華海鲇/Arius sinensis 圖25.1 中華海鲇 分布于東海,、南海,,俗名庵丁。背部黑褐色,,體側(cè)褐色,,腹部色淺;須3對,,尾鰭深分叉,。有人認(rèn)為食味一般,也有人稱其美味,,有“低等魚,,高等吃”之說,傳統(tǒng)吃法為“蘿卜燜庵丁”,。 圖25.2 絲鰭海鲇 中科院動物所王丹等研究者認(rèn)為,,我國海域的中華海鲇應(yīng)為絲鰭海鲇/A. arius。 結(jié)束語 圖26 電鲇 以上二十多種,東西南北的主流均囊括在內(nèi),,云南的奇幻種類暫不涉及,。另,鲇形目的觀賞魚太過繁雜,,也按下不表,,最后謹(jǐn)以鲇魚家族的奇葩----電鲇/Malapterurus electricus殿后,也能養(yǎng)作觀賞魚,。 附錄 鲇=鯰,,nián;鲺,,shī,;鲿,cháng,;顙,,sǎng;鳠,,hù,;鮠,wéi,;魽,,hān;?,,yāng,;鮡,zhào,;鮰,,huí;??,, máng,;鳚,wèi,;鰻,,mán。話說這個“鰻”字,,我念màn至少念了四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