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唐僧收服小白龍,。 1 1 悟空被唐僧趕走后,到龍宮玩耍,,看到張良“圯橋進履”的典故,,感悟于張良對師父黃石公的尊重,才選擇了回歸,。 劇中悟空念及師父的恩情,,主動回到唐僧身邊,原著中則是悟空自己有所感悟,,被菩薩教訓后回歸,。 情節(jié)的異同,,反映出情感的差異。原著中,,悟空此時對唐僧,,是懼怕而不是眷戀。劇中則更多體現(xiàn)出溫情的一面,。 戴上緊箍咒的猴子,,展現(xiàn)出最后一次的兇頑,他居然想揮棒打死唐僧,,但在緊箍咒的制裁下,,只能跪地求饒。 劇中仍保留了這個橋段,,但這就與劇中塑造的師徒情深,,格格不入了,是個小小的敗筆,。 孫悟空還問唐僧,,這緊箍是誰給的。原著中的唐僧非常雞賊,,他明明知道是菩薩給的,,卻只說是個老太太給的。當然瞞不過孫悟空,,立刻猜出是菩薩,,于是要到南海去尋仇。 唐僧冷冷的說,,既然是菩薩給的,,她自然會念咒,你去也是送死,。嚇得孫悟空又跪地哀告,。 劇中的唐僧則保持了傻白甜本色,猴子一問,,立刻交待是菩薩給的,。然后也沒有嚇唬悟空,而是菩薩現(xiàn)身直接安撫了猴子,。 原著中猴子是兇頑的,,獸性未除。他的回歸,,一半是感悟,,一半是迫于菩薩的壓力?;貧w之后,,他又被唐僧欺騙,,戴上了緊箍咒,遭遇了頭痛欲裂的痛苦,。這種情況下,他揮棒打向師父,,想去找觀音尋仇,,是胸中充塞著仇恨,符合邏輯的,。 原著中的唐僧,,也不是那個軟綿綿,良善善的樣子,,而是頗具駕馭徒弟的權(quán)謀,。 劇中的猴子自己感動而回歸,戴緊箍咒也是自己好奇心使然,。因此而遭到制裁,,居然也揮棒打向師父,就顯得不合邏輯,。 對于看劇長大的我們,,自然而然會對師徒四人的深情而感動至深,他們的矛盾都只是誤會,,他們的爭斗都只是皮毛,,內(nèi)心始終是深深眷戀著的。 但原著想表達出的師徒關(guān)系,,雖然也有情感的成分,,但更多的還是回歸師徒本義,回歸令人改邪歸正的佛法,。生性兇頑的三個徒弟,,在佛法點化之下,才能修成正果,。唐僧也不完全是人畜無害,,也是個權(quán)謀高手,也需要佛法點化,。 這種改編思路,,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道德與審美,更能觸達人心,。 個人整體上是認同這樣的改編思路,,更符合現(xiàn)代大眾審美。即使因此而使整個故事,,蒙上了溫情的面紗,,降低了對黑暗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性,,喪失了對權(quán)謀的深刻描寫。 本集中另一個重要的劇情,,就是收服白龍馬,。 大家都知道,白龍馬本身是條龍,,是東海龍王的太子,。 白龍馬也是跟隨唐僧取經(jīng)的一員,只不過重要性沒有三個徒弟高,,貢獻沒有三個徒弟高,。最后取經(jīng)的結(jié)果,白龍馬有苦勞,,也被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電視劇中,對收服白龍馬的情節(jié),,也按一貫的思想傾向,,進行了改編。 原著中,,單獨有一個回目,,是觀音菩薩接受如來佛的命令,尋找取經(jīng)人,。孫悟空是很早內(nèi)定的人選,,而唐僧是金蟬子轉(zhuǎn)世,也算提前內(nèi)定,。菩薩在途中,,又挑選了三個人選,作為取經(jīng)團的成員,。 先收沙僧,,取名沙悟凈;再收八戒,,取名豬悟能,,這兩位的情節(jié)咱們后面再講。點化八戒沙僧之后,,菩薩就點化了小白龍,,最后才去點化孫悟空。 這三個人有個特點,,原來都是屬于天庭系統(tǒng)的體制內(nèi)公務(wù)員,。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僧是卷簾大將,,而小白龍則是龍王的太子,。但他們?nèi)齻€都屬于罪臣,,都被天庭判處刑罰。 八戒沙僧判的是驅(qū)逐出境,,就是趕出天庭,,下界為妖。而小白龍則是死刑緩期執(zhí)行,,關(guān)押起來準備秋后問斬,。 觀音菩薩很守規(guī)矩。 對于八戒沙僧,,既然已經(jīng)驅(qū)逐出體制,那就直接點化收服,,對于小白龍,,則是上天庭請示玉帝,得到赦免,。玉帝曾受如來佛援助之恩,,這回自然同意給予回報。 注意,,菩薩連續(xù)點化四個徒弟,,然后再去長安找到唐僧,是一氣呵成的情節(jié),。如來佛已經(jīng)耐心準備了五百年,,但真要發(fā)動時,則是一氣貫通,??梢姡藭r的佛教陣營,,仍處于蒸蒸日上的形勢,,執(zhí)行力非常強大,一絲不錯,。 原著中對小白龍的刻畫,,比較單薄。就是他縱火燒了夜明珠,,被龍王控告忤逆,,然后就被判決死緩。而唐僧收服小白龍的過程,,也和一般的降妖除魔差不多,。小白龍吃了唐僧的白馬,與孫悟空大戰(zhàn)一番,,然后在觀音菩薩的點化之下,,變成白馬,,歸順唐僧。 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三個天庭的罪臣,,都有個共同特點:“罪輕罰重”。比如沙僧只是失手打碎了玻璃盞,,就被痛打八百,,趕出天庭。小白龍燒了夜明珠,,被父王以忤逆之罪控告,,就被痛打三百,判處死緩,。 有人肯定會說,,那豬八戒罪可不輕,調(diào)戲嫦娥,,豬八戒不冤,。其實倒不然,天蓬元帥的罪過也不大,,留個懸念,,收八戒那集再講。 作者如此描述,,就是在揭露天庭的腐朽,。 我們已經(jīng)講過,,天庭中文臣武將在黨爭,天兵天將在摸魚。而玉帝判案,,也是隨心所欲,,司法系統(tǒng)形同虛設(shè),。父沒有父樣,,子沒有子樣;君沒有君樣,,臣沒有臣樣,。 觀音菩薩選出這三位“罪輕罰重”的棄子,收歸我用,,充分利用他們仇視天庭的意愿,,算是慧眼識珠,深謀遠慮了,。 但劇中的改編,,直接取消了觀音菩薩點化四弟子這集,只讓菩薩點化了悟空。 本集電視劇中,,小白龍很早出場,,吞噬了唐僧的白馬。而悟空出走去龍宮后,,龍王向他介紹了兒子的冤屈,,求悟空幫忙,反而顯得父慈子孝起來,。其實原著中小白龍的死緩,,正是因為父親的告狀啊。 小白龍的闖禍,,也給加了戲,,說是小白龍在洞房花燭夜,撞見妻子與別人偷情,,急怒攻心,,才放火燒了夜明珠。 小白龍與他的龍王父親,,都因此而溫情脈脈起來。甚至在觀音點化時,,一家三口還集體拜謝觀音,,非常和睦。 一如之前的分析,,原著更強調(diào)改邪歸正,,佛法無邊的說教。小白龍不分青紅皂白,,吞了唐僧的白馬行李,,還與悟空大戰(zhàn)??磥黼m經(jīng)菩薩點化過,,但小白龍仍然野性難除。只有經(jīng)過取經(jīng)之路,,才能成正果,。 而電視劇中,英俊瀟灑的小白龍,,犯罪是事出有因,,家里是父慈子孝,那還取什么經(jīng)呢,?已經(jīng)修成正果了,。 但在情感線上,還是電視劇的情節(jié)設(shè)計更動人,原著就非常粗糙,,人物情感很單薄,,甚至混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