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創(chuàng)辦私學,,廣招學生,據(jù)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 《論語.學而篇》是開篇,,共出現(xiàn)五位弟子:有子,、曾子、子夏,、子禽,、子貢,。 一、 有子 春秋末期魯國人,,名有若,,(公元前518年-?),,字子有,,比孔子小33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排名27位,被尊為有子,、儒學圣賢,。 據(jù)說,有子學習孔子思想到了如癡入迷的地步,。為防瞌睡,,常以火烙手,日夜苦讀,,所以便有“惡臥焠掌”這一典故,,并傳為佳話。 有子的思想體現(xiàn)于: 1,、他主張“孝悌為本”,。有子認為,要以孝敬父母,、敬重兄長作為實行仁愛的根本所在,。“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這一思想,深得孔子思想的精微,。 2,、有子提倡和睦,重禮教,,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等,豐富了儒家的學說,,并辯證地論述禮與和的關系,。他說道: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但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guī)范,也是不行的,。 3,、有子推崇禮儀,持守中道,。有子認為,,謙恭也不可過度,否則會淪為虛偽,、獻媚,,遭致恥辱。故恭敬也必須合乎禮的要求,,才能真正贏得他人尊重,。 4、有子主張藏富于民,,體現(xiàn)了早期儒家對民生的關切與思考,。有歷史記載,有子強記好古,,在與魯哀公論政時,,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的“貴民”觀點。 據(jù)說因為有子氣質(zhì)相貌酷似孔子,,主張和思想又接近于孔子,,所以深受孔門弟子敬重。當孔子去世三年守考后,,弟子們思念老師,,就把有子推舉為老師,并以師禮事之,?!妒酚洝份d:“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并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钡髞硪驗樵拥牟豢啥购突卮鸩怀龅茏拥膬蓚€問題,遂被拉下位來,。 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魯?shù)抗蛩跹渲掳А?/p> 二、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黃帝后代,,亦為夏禹王后代,,父親曾點(字,晳),,母親上官氏,,比孔子小46歲。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圣人之一,,孔廟四配之一,。 曾子少時常隨父學詩書,雖天資有些愚鈍,,但一直伏案苦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 公元前490年,,曾子16歲,,奉父命至楚,從學孔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zhèn)鳌:箅S孔子周游楚,、衛(wèi)后入魯,。 公元前482年,顏回病故后,,曾子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終年73歲,,曾子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鬃优R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子,。 公元前475年,曾父病故,,曾子“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 公元前435年,,曾子病逝,終年71歲,,葬于嘉祥縣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鬃拥膶O子孔伋(字子思)師從曾子,又傳授給孟子,。因此,,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曾子參與編纂了《論語》,、寫下了《大學》,、《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著作,。曾子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被尊稱為宗圣,。 曾子思想主要體現(xiàn): 1、“修齊治平”的政治觀 曾子著作《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2,、“以孝為本”的孝道觀 這是曾子思想的核心,。曾子首先提出“慎終追遠”的思想,其中既體現(xiàn)了前后相承的歷史意識,,又蘊含著孝的觀念,。 曾子以“天地之間人為大”的人本思想為總綱,把孝作為“天下之大經(jīng)”,,從孝是“仁之本”推衍開去,,以“身是親之遺體”為邏輯起點,以“忠”為內(nèi)在動力,,以“禮”為外在規(guī)范,以“敬”為判斷標準,,以“治天下”為政治目標,,構建了“孝”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使孝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之中,。 3,、“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 曾子把修身看作是實現(xiàn)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為修身標準,,就如何說話,、做事、待人,、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他以學習、實踐與自我反省有機結合為基本修身方法,,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獨”要求,,是人們公認的修身規(guī)范。 4,、不茍同權貴的君子品格 公元前456年,,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其根源在于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茍同權貴的思想品格,。 曾子還為后世留下豐富的精神財富, “三省吾身”“一以貫之”“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以文會友”等都是他的名言。與曾子有關的典故有“曾子宰豬”,、“曾子避席”,、“嚙指痛心”等。 曾子一生都致力于學問,,想推廣儒家的學說,,所以對做官沒興趣,但是他的后代曾國藩做官做的很大,,并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的家訓現(xiàn)在還被后人流傳學習,影響深遠,。 三,、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春秋時晉國溫地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與曾子,、子張,、子游并稱為“孔門四杰”,“孔門十哲”之一,,尊稱“卜子”,。 子夏少時家貧清寒,非常好學,,四處拜訪名師,,投到孔子門下(15歲)時,孔子年事已高,,看他那么渴望學習,,便收他為徒。子夏小孔子44歲,,跟隨孔子周游列國,,直至孔子逝世,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子夏性格拘謹而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才思敏捷,,以文學(典章文物)著稱,,對《詩經(jīng)》的理解非常獨到,被孔子贊譽為文科學霸,。 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其間曾任衛(wèi)行人和莒父宰,。在試圖維系孔門集團統(tǒng)一的努力失敗后,,子夏離開魯國,來到魏國,,被魏文侯聘請為私人教師。這也算是子夏一生中最高的世俗成就——國君之師,。 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具有獨創(chuàng)性,、頗具經(jīng)世傾向的思想家,對于儒家而言,,子夏似乎有點離經(jīng)叛道,,他不太關心復興周禮,而是關注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 子夏對于讀書的目的性,,也有自己的見解“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同時他以“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首啟儒法融通的先河,,他認為“法”是國家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的根本,而“德”則是在國家基礎鞏固的情況下籠絡民心的工具,,主張德法并舉,,依法治國。 子夏晚年講學于魏國西河,,故其學派被稱為“西河學派”,。跟隨子夏學習者有三百多人,其中人才輩出,。戰(zhàn)國時一批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名臣如魏文候、段干木(魏相),、李悝,、吳起及商鞅,直接或間接地出其門下,。而荀子,、李斯、韓非則是其再傳弟子,。 這個“西河學派”既傳授儒家經(jīng)典“六藝”,,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驅(qū),所以子夏堪稱法家的祖師爺,。換個角度說,,子夏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孔門中由儒學禮治思想過渡到法家政術思想的一位樞紐人物。子夏雖然提出和傳統(tǒng)儒家不相同的思想,,但是子夏的一生到最后也沒有選擇跨出這一步,,一直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進行施教。 子夏一生中博學篤志,,精心研究和傳授五經(jīng),,寫出不少相關論文,如詩大序,、喪服傳等,,對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有著杰出的貢獻。 ?夏晚年,,因喪??哭之失明,,離群索居。在這段孤獨的日子里,,著書《子夏易傳》,。 公元前400年,子夏去世,歸葬于溫縣,,從祀于孔廟,,追封魏侯。與子夏相關的典故有“子夏懸鶉”,、“子夏索居”,、“三豕涉河”等。 四,、子禽 陳亢(公元前511-前430年),,姓陳,名亢,,字子亢,,又字子禽,比孔子小40歲,,春秋末期陳國人,。十八歲入孔門,后隨孔子到衛(wèi)國,,以儒士身份,,留在衛(wèi)國做了官(單父宰),施德政于民,,頗受人愛戴,,并善于經(jīng)商之道。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贈封孔子為“玄圣文宣王”,,陳亢同時被贈封為“南頓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為“至圣先師”,,陳亢被陪祀于孔廟。 五,、子貢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春秋末年衛(wèi)國黎人,。孔子的得意門生,,比孔子小31歲,儒家杰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善于雄辯,且有干濟之才,辦事通達,,善于辭令,,曾任魯國、衛(wèi)國的丞相,。子貢曾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行走外交圈,,成功地救魯國于水火之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彰顯出子貢卓越的外交才能,,堪稱縱橫家的開山鼻祖。 子貢聰慧又能力突出,,只是經(jīng)商閑暇才跟孔子學習儒家思想,,這樣的他也受到了孔子的認可。并且子貢的經(jīng)商之道結合了儒家思想,,經(jīng)邦濟世,,在逐利的商場,懷揣寬恕仁愛之心,,秉持“瑚璉”高潔潤和操守,,其表現(xiàn)令人敬佩,所以子貢也被譽稱為儒商的始祖,。 后世,,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氣,。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后世商界所推崇,。 子貢是一個“仁以為己任”的士,胸有大愛,,慈善為懷,,“子貢贖人”典故便是佐證,“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雖然孔子對此略有微詞,,“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但不影響子貢的品行,, 子貢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博施濟眾”的慈善命題,,“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并得孔子的高度評價。子貢的善行還體現(xiàn)在對孔子施教方面的無私奉獻,。子貢憑借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資助孔子講學授徒,為其周游列國創(chuàng)造條件,,并解救孔子于危難之中,,“使孔子名揚于天下”。 他不僅資助孔子及弟子周游列國,,竭力捍衛(wèi)和傳播孔子學說,,維護孔子形象,而且因為他的入門,,那時有許多向?qū)W之士聚集到孔子周圍,,所以孔子說:“自吾得賜(子貢)也,遠方之士日至,?!弊鳛榭鬃幼钣H密的弟子,子貢無論在由孔子及其弟子所組成的學術集團的形成過程中,,還是在弘揚孔子學說的過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xiàn)57次,,孔子最得意弟子顏回才出現(xiàn)32次,可以看出子貢在孔門中的重要地位,。 子貢經(jīng)常和孔子談論一些深奧的學術問題,,《論語》所記載的子貢的材料,大多是他與孔子的問答,,多屬請教,、詢問政治,、社會以及學術方面的問題,如他曾“問政”,、“問友”、“問為仁”,、“問君子”,,他也經(jīng)常與孔子探討早期儒學的核心禮、仁等問題,,他的有些觀點,,如“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處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等都很有見地,,以至于時人中出現(xiàn)了“子貢賢于仲尼”的說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貢的學識,。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孔子稱贊子貢對典籍了解準確,,學習能夠舉一反三,。而在彼此交談、探討,、相處的過程中,,子貢對老師的思想,、學說有了精深的理解,也了解了孔子的人格,、道德與習性,,子貢曾啟發(fā)孔子:“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價而沽諸,?”孔子心領神會:“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深深了解孔子政治人格上的矛盾,,但作為學生又不能直接觸及這樣敏感的話題,,子貢遂以美玉作比喻,委婉含蓄地提出問題,,激勵老師積極仕進,。孔子自然會意,,也向他一吐心曲,。孔子也曾向子貢慨嘆“莫我知也夫”,,只有師生間的息息相通,,才會有如此的心有靈犀,才會有如此的傾心交談,。 但子貢也是個性很強的,,有時候喜好評論人的功過是非,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相處,,孔子曾批評他,,指導他.“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我們推測,,子貢的這一特點,可能與其經(jīng)商的經(jīng)歷有關,。 子貢還有一特點就是不愿受禮的拘束,,但孔子主張“立于禮”,且事事處處要“約之以禮”,。而子貢主張靈活實用,,受到孔子的批評后,實行“求為容”,,即希望自己的作為盡量合宜,,能夠更好地被世人接受,,他要在“道”與“世”之間找個平衡點,即能容身于世,,“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抗禮”,,又能積極地宣傳孔子的大道。 子貢的一生也是尊師重道的一生,,回報恩師,,弘揚儒學,處處維護老師的聲譽和尊嚴,,而孔子對這位弟子鐘愛贊賞有加,夸子貢是“瑚璉之器”,。 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后,子貢悲痛萬分,,出資喪禮之用,,并面對給孔子致哀的魯哀公,仗義直言道:“生而不用,,死而悼之,,非禮也!”為孔子鳴不平,,且為孔子守喪六年,。子貢還為后期《論語》的編纂成書,傾囊相助,,為傳播儒家思想做出重大貢獻,。與子貢相關的典故有“子貢贖人”、“生財有道”,、“子貢救魯”,、“萬仞宮墻”等。 子貢晚年居齊,,直至終老,。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黎候”,;北宋真宗時又追封為“黎陽公”,,后又改稱“黎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