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之夫婦墓志》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月刻。 《王興之夫婦墓志》為同一塊墓石兩面分別刻夫婦兩志,,分別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跡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磯人臺山其墓志筆畫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狀,有稚拙厚重之書風(fēng),,與北朝碑刻有相近之處,。 1965年,《王興之夫婦墓志》由象山一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南京市博物館,。該墓志于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四年(公元348年)隨王興之亡妻宋和之卒后安葬時埋入。墓志石質(zhì),,長37.4厘米,,寬28.5厘米,厚12厘米,。兩面鐫刻文字,,共203字,正面為《王興之墓志》,,共115字,,楷書,。該墓志用筆多為方筆,,結(jié)體奇拙,字體方正嚴(yán)肅,,規(guī)整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韻致。筆畫挺拔,行氣疏朗,,盡顯古拙質(zhì)樸之氣,。其楷體點劃之間、轉(zhuǎn)折之處仍留有漢代隸書的遺韻,,與南朝《爨寶子碑》相似,,是中國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發(fā)展的重要書跡。 因該墓志的字體與傳世的東晉王氏書法風(fēng)格迥然不同,,因而在60年代曾引起一場全國性的關(guān)于《蘭亭序》真?zhèn)蔚拇笥懻?,郭沫若?965年第六期《文物》上發(fā)表了《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zhèn)巍芬晃模馇謇钗奶铩笆罒o右軍之書則已,,茍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后可”的觀點,,郭沫若認(rèn)為《蘭亭序》不出于王羲之之手,。一時風(fēng)起,唱和者甚多,。時南京學(xué)者高二適先生獨持己見,,針鋒相對,撰文提出反面意見,,在《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蘭亭序的真?zhèn)务g議》一文,,從而展開了建國以來第一次書法大論戰(zhàn)。高二適先生同時將文章寄給老師章士釗,,章士釗向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毛澤東推薦了高二適的文章。毛澤東在給郭沫若的信中寫道:“章行嚴(yán)先生一信,,高二適先生一文,,均寄上,請研究酌處,,我復(fù)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未知尊意如何,。” 該墓志的書法藝術(shù)風(fēng)采倍受中外書法界人士的青睞,。墓志中載王興之“咸康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楊建康之白石”,,可知這里在東晉時應(yīng)屬建康縣管轄,王氏的具體葬地稱“白石”,,即東晉時有名的軍事重地“白石壘”,,《建康實錄》和《輿地志》中記載其位置在“蘇峻湖東岸,,縣西北二十里,石頭城正北”,,與墓志中所列地理坐標(biāo)正合,。 釋文: 君諱興之,字稚陋?,樢R沂都鄉(xiāng)南仁里,。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春秋三十一,。咸康六年十月十八日卒。以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楊建康之白石,,于先考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特進衛(wèi)將軍,、都亭肅侯墓之左,。故刻石為識,藏之于墓,。長子閩之,。女字雅容。次子祠之,,出養(yǎng)第二伯,。次子咸之。次子預(yù)之,。 命婦西河界休都鄉(xiāng)吉遷里,,宋氏名和之,字秦嬴,,春秋卅五,,永和四年十月三日卒。以其月廿二日,,合葬于君柩之右,。 夫哲,字世僬,,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秦梁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梁州刺使,、野王公。弟延之,,字興祖,。襲封野王公,。 《王興之夫婦墓志》刻于晉成帝咸康七年(341),1965年1月,在南京燕子磯人臺山出土,。墓志為長方形,長37.3厘米,寬28.5厘米,厚1.1厘米,石質(zhì),。出土?xí)r完好無缺,字口清晰。墓志的兩面鐫刻有文字,字行之間劃有細(xì)線方格,。字體帶有隸意的楷書,與南朝的《爨寶子》相仿佛,。墓志記載了興之的字和籍貫,并沒有記載姓。據(jù)專家考證,認(rèn)為興之當(dāng)為王彬之子,。王彬,《晉書》有傳,王彬次兄王曠即是王羲之的父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