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xué)習(xí)王羲之行草書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作為“書圣”最出名,、影響力最大的作品,它幾乎成了“中國書法”的代名詞,。唐代以來學(xué)《蘭亭序》的人不可謂不多,,但它真能代表羲之行書的最高水平嗎?真的值得我們?nèi)W(xué)嗎,?恐怕未必,! 眾所周知,《蘭亭序》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心頭寶”,,他不僅自己臨摹,,還命當時的頂級書法家們都來臨寫拓印,其中馮承素的“神龍本”采用“雙鉤填墨”仿制,,最接近原作,。所以,當《蘭亭序》陪葬昭陵后,,它就成了“最佳替代”,。 但是,一直以來《蘭亭序》都存在真?zhèn)沃?,不論是?nèi)容還是書法,,都被懷疑不是出于王羲之之手,過于妍美矯飾的用筆,,還被李白,、張懷瓘、韓愈批評是“有女郎才,,無丈夫氣”,,與“龍?zhí)扉T,虎臥鳳闕”的歷史記載大相徑庭,。 而且,,建國以來考古出土的東晉書法,也證實了在當時還沒有這樣成熟美艷的行書,。另一方面,,《蘭亭序》過于繁瑣的用筆,以及“神龍本”存在的瑕疵,,都很難把握,,很有可能被誤導(dǎo),,并不適合作為王羲之行書的最佳范本。 與之相比,,有一件作品更勝一籌,,不論是筆法的豐富性,用筆的精湛程度,,情感的飽滿還是作品的真實性,,用書法家邱振中的話說“可以滿足您對王羲之用筆的一切想象”,它就是《喪亂帖》,。 此作縱28.7厘米,、橫63厘米,共8行,、62個字,,也是唐代雙鉤本,完成后不久就被日本遣唐使帶回國內(nèi),,被島國皇室珍藏了1000多年,,如今藏于東京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與《得示帖》《二謝帖》合裱于一卷,,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喪亂帖》寫于王羲之極為悲憤之時,他得知祖墳被毀,,心痛欲裂,,于是揮筆寫下此帖,沒有刻意安排布置,,筆畫,、結(jié)字再到章法完全是筆隨心走、人書合一,,這正是“書無意于佳乃佳”,。 《喪亂帖》釋文為:“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fù),,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全卷細膩精湛,筆畫蒼勁剛健而不失姿態(tài),,字徑大小,、筆畫粗細、用墨濃淡極富節(jié)奏感,,如“離”字渾實飽滿,,幾個“痛”字對比明顯,流露出情緒的起伏,。絞轉(zhuǎn)連帶,,調(diào)鋒衄挫,用筆自然精到,。結(jié)字奇崛多變,,無絲毫雷同。 《喪亂帖》字字精湛,,筆筆工穩(wěn),,情到深處自然稱絕,是我們學(xué)習(xí)魏晉行書的上佳法帖,,如果我們能將此作臨摹通透,,古人用筆也就掌握了。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