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稱亞里士多德為《永樂大典》的音譯,,稱西方文明來自《永樂大典》,,因此有必要聊下這部明成祖時期編修的大型類書。1永樂元年(1403),,永樂帝令解縉等主持修書,,并下達(dá)了修書敕令:“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事,,篇帙(zhì)浩穰(ráng),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tǒng)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瓲柕绕淙珉抟猓矔跻詠?,經(jīng)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 一,、修書原因是: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事,,篇帙浩穰,,不易檢閱。二,、修書方式是:類聚之而統(tǒng)之以韻,。三、修書要求就兩個字:“全”與“便”(毋厭浩繁,、考察之便),。2接到敕令的解縉組織了147人的編輯部,只花了一年多時間,,就編好了一部《文獻(xiàn)大成》,,向永樂帝交差。朱棣親閱后甚為不滿,。很顯然,,解縉沒有理解這個“全”字。朱棣加派姚廣孝等為總負(fù)責(zé),,重新修撰,。姚廣孝揣摩帝意,將編修100多人擴大到2169人,,加上輔助人員達(dá)3000余人,。能請到的先生盡量請,能找到的圖書盡量找。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全書定稿,,朱棣親自賜名《永樂大典》。并作序說:“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tǒng)之制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fēng)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明太宗實錄》卷七十三)意思是,,只有大一統(tǒng)國家的盛世,,才有鴻篇巨制的問世。《永樂大典》收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其中,,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11095冊,、3.7億多字,。《大典》原書高50.02厘米,寬29.8厘米,,黃絹硬面,,包背裝。封面(書衣)左上有黃絹書簽,,四周印黑色雙線(外有藍(lán)邊),,中題“永樂大典”四字,下注該冊所收《大典》的卷次,。封面右上有黃絹藍(lán)邊方形標(biāo)簽,,題該冊《大典》所屬韻部,次行題該冊隸屬該韻的冊次(有的有,,有的沒有),。書中每半葉邊框高36厘米,寬23.5厘米,。半葉8行,,標(biāo)題為大字,單行抄寫,;正文為小字(亦分大小兩種字體,,分別抄寫所引書的正文與注),,雙行抄寫,每行28字,。書口有三個魚尾:上魚尾下題“永樂大典卷××”,下端雙魚尾內(nèi)題葉碼,。邊框,、界行、引用書名,、書口文字,,以及斷句圈點用的小圓圈概用紅色,余皆墨色,。《大典》版式應(yīng)該都是手繪的,,且有可能是借助筆床繪制的(古代用毛筆不便于畫直線,因而需要筆床輔助),。筆床是放筆用的,,其用法是:將毛筆筆尖蘸墨,放在筆床上貼緊,,筆尖露出筆床一點,,筆床靠在尺板邊上,筆尖對準(zhǔn)要畫線的位置,,慢慢將筆床連筆一起移動,,即可畫線。4《永樂大典》是特殊的類書,,因為它是按韻編排的,。其編排的原則是:“用韻以統(tǒng)字,用字以系事,?!?/span>因此,《大典》的檢索方法為:韻—字(韻腳,,或入韻字)—詞(主題詞)—文獻(xiàn),。例如,湖,,屬《洪武正韻》中的模韻,,這就是“用韻以統(tǒng)字”。湖可以構(gòu)成西湖一詞(事目),,那么,,有關(guān)西湖的文獻(xiàn),就可以收載在此詞之下,,這就是“用字以系事”,。簡言之,,想查有關(guān)“西湖”的內(nèi)容,先確定湖字的韻部,,屬平聲六模韻,,在模韻下找到湖字,然后再找西湖這個詞,,就能找到相關(guān)的文獻(xiàn),,如有關(guān)西湖的詩文等。這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查詞典,,先找某個詞的頭一個字,,然后按拼音查這個字之所在,再查這個詞,,然后查詞下面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不過,《永樂大典》和現(xiàn)在的詞典,,有首字檢索與末字檢索的不同,,這是因為古今檢字習(xí)慣不同。古人習(xí)慣于用韻,,故重末字,。《永樂大典》按韻編排,顯然是受以往韻書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影響來自《韻府群玉》,。《韻府群玉》是元代陰幼遇(字時夫)所編,其兄幼達(dá)(字中夫)作注,。全書共二十卷,,分韻為一百零六部,按詞語最下一字入韻,。例如“鶴頂紅”一詞,,最下一字是“紅”,便按“紅”字歸韻,,歸入“一東”,。首列單字,單字下注明音訓(xùn),,先注音,,后釋義。再將具有同一韻字的詞語按字?jǐn)?shù)順序排列,。例如“東”,,首列單字“東”,下面便是“道東”“易東”“乃東”等雙音詞,,又下是“斗柄東”“馬首東”“水必東”等三字詞語,,又下是“瀼西瀼東”“有文者東”“住西住東”等四字詞語,。最多到四字詞語。6《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后,,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被放置在南京文淵閣的東閣,。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永樂大典》正本被帶到新都,,暫存于奉天門東廡。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永樂大典》正本被送到宮中文樓,。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jù)原稿付之一炬,。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北京宮中失火,,奉天門及三大殿均被焚毀,。嘉靖怕殃及附近的文樓,趕緊命人把《永樂大典》正本搶運了出來,。嘉靖皇帝非常喜愛這部書,,據(jù)《明世宗實錄》卷512載:“上(指嘉靖)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ā队罉反蟮洹罚┨接?,殊寶愛之。自后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span>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張居正等人負(fù)責(zé)重錄《永樂大典》的工作,。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庚子(十五日),,嘉靖去世后五個月,,副本抄錄完成。自從副本完成后,,《永樂大典》正本就下落不明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永樂大典》都是副本,,被稱為“嘉靖副本”。7張忱石在《<永樂大典>史話》中總結(jié)了四個說法。清初康熙年間,徐乾學(xué)在皇史宬發(fā)現(xiàn)了《永樂大典》副本,。到了雍正年間,,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也看到了,,并發(fā)現(xiàn)副本有缺,,由此猜測正本下落,他說:“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清末,,繆荃孫承襲正本藏乾清宮之說,,而且還發(fā)揮說“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一場大火,,正本被燒毀了,。”其實全祖望的正本乾清宮之說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乾隆時期曾對宮中藏書作過清理,,編成了《天祿琳瑯書目》,假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易發(fā)現(xiàn)的,。另外,編輯《四庫全書》時,,也曾尋找《大典》,,并未找到。持此說者最多,以郭沫若署名的“影印《永樂大典》前言”為代表,。其云“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即毀手此時”,。意即被李自成給毀了,。劉若愚在《酌中志》說:“不知新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于何處也?”劉若愚為明末內(nèi)臣,,熟悉明宮秘聞,,如果正本毀于明末大火,他豈會不知,?山東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王仲犖說:“正本沒有亡毀,,我始終懷疑藏在皇史宬夾墻里,。”皇史宬修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為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圣訓(xùn)》和《玉牒》,。它的建筑,包括門,、窗,、大梁全用磚石修葺,具有防火防水的功能,。其大殿墻壁更為奇特,,東西墻厚3.5米,南北墻厚6.1米,,為建筑物中所罕見,。秘藏《永樂大典》正本于皇史宬夾墻之內(nèi),“以備不虞”,,亦可備一說,。明代帝王閱讀《大典》者,,僅孝宗、世宗二人,。明孝宗曾命錄《大典》藥物禁方賜御醫(yī)房諸臣,。更為喜愛《永樂大典》的是明世宗,他“幾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按韻索覽”,。由于明世宗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張忱石認(rèn)為極有可能正本為其殉葬于永陵,。由于《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非常突然,,所以,,它很可能還存在于世,要么是在皇史宬夾墻,,要么是在嘉靖的永陵,,很可能是在后者。如能發(fā)現(xiàn),,那將是轟動世界文化學(xué)術(shù)界的奇跡,。8雍正年間,,全祖望和李紱二人供職翰林院,得以接觸《永樂大典》,。他們在《永樂大典》中看到許多世上未見之書,,驚呼為“宇宙之鴻寶”。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政府修《四庫全書》,,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已遺失缺失2422卷,約千余冊,。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丟失大量《大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修繕翰林院建筑時,清查《大典》不足5000冊,?!队罉反蟮洹分匝杆倭魇В饕锹殕T監(jiān)守自盜,,據(jù)說文廷式一人即曾盜走百余冊《永樂大典》,。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800冊,。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翰林院被義和團的拳民焚毀,,《永樂大典》損壞三百余冊,。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六月十一日,英使館交回《大典》330冊,。 不久又遭到監(jiān)守者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僅剩64冊,。據(jù)最新統(tǒng)計,,海內(nèi)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余卷及部分零頁,,分散于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后入藏《永樂大典》224冊。目前歐洲共收藏59冊《永樂大典》,,其中英國51冊,,德國5冊,愛爾蘭3冊,。上一次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是在2014年8月,,在洛杉磯漢庭頓圖書館新發(fā)現(xiàn)的1冊《永樂大典》,卷次為10270和10271,。9一些人說,,亞里士多德為《永樂大典》的音譯,稱西方文明來自《永樂大典》,,這顯然是不可能的,。1567年,嘉靖入葬永陵,,在此之前,,《永樂大典》從未流落民間。而西方的文藝復(fù)興此時已經(jīng)結(jié)束,。所以《永樂大典》不可能對西方產(chǎn)生影響,。至于說亞里士多德為《永樂大典》的音譯,,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永樂大典”之名得于1407年,那個時候亞里士多德早有其名,。上文提到的,、歐洲收藏的59冊《永樂大典》,,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查明其來源。從已知的來源看,,這些書的蹤跡均可追溯到1900年6月23日翰林院被義和團焚毀那天,。著名漢學(xué)家翟理斯之子翟蘭思在其回憶錄里寫道:“翰林院幾乎被付之一炬。人們試圖搶救著名的《永樂大典 》,,但是大量的卷冊已經(jīng)被毀,,只好放棄。我得到了卷13345(!!),僅僅是作為一個標(biāo)本而已,?!?/span> 事實上,翟蘭思撒了謊,,他至少拿了5本,。因為他的父親翟理斯曾說過:“我的一個兒子,翟蘭思……送給我五冊 (《永樂大典 》),,這是他當(dāng)時搶救出來的,。” 總之,,沒有證據(jù)可以證明歐洲所藏《永樂大典》是翰林院被毀之前從中國流失的,。既然如此,則西方文明以及亞里士多德,,都與《永樂大典》無關(gu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