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日本,,不僅有紅葉盡染層林,惹人心醉,,也有大展輪番登場,,引人注目。 一年一度的正倉院展,,自是不用多說,。而在東京,“北宋書畫精華”展——日本首次探討北宋書畫精髓的展覽,,很快就會在根津美術館啟幕,! 這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李公麟、黃庭堅,、米芾,、蔡襄……諸多名家之作集中亮相,甚為精彩,。 尤其是李公麟的傳世名跡《五馬圖》卷修復后再現真身,,還將與《孝經圖》卷首度聚首,更是把人們的期待值拉滿,。 那么,,備受關注的《五馬圖》究竟有何魅力,,接下來就跟隨小藝去探一探吧。 宋朝,,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李公麟便是其中一位卓越代表,。 李公麟畫像,,清顧沅輯 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賢像傳略》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是北宋著名畫家,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皆擅長,,尤精于畫馬,被譽為“宋畫第一人”,。 北宋末年官方編纂的《宣和畫譜》中,,這樣記載李公麟:“嘗寫騏驥院御馬,如西域于闐所貢,,好頭,、赤錦、膊騘之類,,寫貌至多。至圍人懇請恐并爲神物取去,。由是先以畫馬得名,。”集前朝名家之所長,,又以“廄馬萬匹”為師,,李公麟在日積月累的觀察與寫生中,對馬的姿態(tài)與脾性可謂了若指掌,,因而他筆下的馬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strong>傳世名作《五馬圖》卷就是其代表作品。《五馬圖》卷,,縱29. 3厘米,,橫225厘米,紙本淺設色,,屬于《職貢圖》之類的宮廷畫,。畫卷分為五段,主角為五匹西域進貢的駿馬,每一匹馬各有一名奚官牽引,,其中三人為西域裝束,,兩人為漢人打扮。前四匹馬的左邊還配有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題記,,記錄了馬的來歷,、名字和身高尺寸等信息,它們從右至左分別為:“右一匹,,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騏驥院收于闐國到進鳳頭驄,,八歲,五尺四寸,?!?/span>“右一匹,元祐元年四月初三日左騏驥院收董氈進到錦膊騘,,八歲四尺六寸,。”“右一匹,,元祐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于左天駟監(jiān)揀中秦馬好頭赤,,九歲,四尺六寸,?!?/span>“元祐三年閏月十九日,溫溪心進照夜白,?!?/span>第五匹馬無題記,但據南宋周密《云煙過眼錄》所記,,應是“元祐三年正月上元日,,于闐進'滿川花’”。 卷中不見畫家李公麟的款識,,但后紙有黃庭堅(1045-1105)和曾紆(1073-1135)的兩段題跋,,寫明這幅畫為李公麟所作。李公麟《五馬圖》卷后黃庭堅跋文 這幅《五馬圖》卷,,也是目前僅存的一幅由李公麟繪制的鞍馬真跡,。畫家用墨線勾勒出駿馬的身形,看似簡約的白描手法,,卻因粗細不同,,虛實相間的線條展現出獨特的形態(tài),從骨骼到肌肉,,再到鬃毛都各有特色,;再略施淡彩,,暈染出神采,五匹神駿便躍然紙上,。五馬圖卷(局部) “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span>對于李公麟的鞍馬畫,,蘇軾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而李公麟的《五馬圖》,,首開白描之先河,,為后世提供了鞍馬畫的范本,更被后人推為“宋畫第一”,。 如果說,,“宋畫第一人”李公麟,賦予了《五馬圖》卷獨特的神韻,,那么曲折的流傳故事,,就為這幅名跡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在黃庭堅的跋文后,,可見“紹興”朱文連珠印,。 歷史上很多著錄均記述《五馬圖》卷,有如南宋周密《云煙過眼錄》,、明汪珂玉《珊瑚網》,、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以及《石渠寶笈重編》等,。再加上畫卷的題跋與印章,,便可知這幅畫的有序流傳。 南宋時歸內府收藏,,周密《云煙過眼錄》中記有:“畫前后皆有'乾卦’'紹興’印,,高宗御題?!?/span> 在元、明時期,,又先后被柯九思,、張霆發(fā)等諸家所收藏。到了清康熙年間,,畫卷藏于河南商丘宋犖(luò)家,,至乾隆時入清宮,珍藏了200多年,。乾隆皇帝在圖上有三處題文,,著錄于《石渠寶笈重編》,。 《五馬圖》卷中的乾隆御題 但在清末,時局動蕩,,遜帝溥儀將這幅畫作秘密運出宮,,再后來流散日本,被私人藏家收藏,。《五馬圖》真跡從此下落不明,,更有傳說此畫毀于“二戰(zhàn)”戰(zhàn)火,讓人唏噓不已,。 很多年來,,人們所見《五馬圖》卷都是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珂羅版。 2019年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的李公麟《五馬圖》卷 圖源/網絡 直到2019年初,,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 “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上,,《五馬圖》卷真跡——這幅已經“消失”80年的名作重現真身,其在日本的蹤跡也逐漸明了,。 根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圣哲先生的研究,,上世紀20年代末,畫卷由溥儀老師陳寶琛的女婿劉驤業(yè)帶入日本,,經由古董商江藤濤雄,,賣給了末延財團的末延道成先生。直到幾年前,,藏家無償捐贈給了東京國立博物館,。 《五馬圖》卷的箱盒與包布,還是清宮內府原裝,。圖源/東京國立博物館官網 不過,,在2019年的首次展出中,《五馬圖》的展示重點在于畫卷上黃庭堅和曾紆的題跋,。更多的真容,,還是在三年后——2022年東京國立博物館150周年推出的特展“中國書畫精華-宋代書畫及其傳播”中才呈現,為畫卷正式修復后的首度公開展出,。由宋至今,,從中國到日本,世人無不為《五馬圖》卷所驚艷,!明代郁逢慶,,在《續(xù)書畫題跋記》贊其:“筆法簡古……真神品也?!?/em>清代文人吳升,,評論畫中的奚人“雄姿精魄無不攝入毫端,神品也,?!?/em>板倉圣哲先生曾在接受采訪時說:“《五馬圖卷》是存世唯一一件顯示了北宋繪畫所能達到的高再現性與高表現性交融的作品——它一方面重視所描繪對象的再現性,,另一方面則表現出文人畫家對筆墨表現效果的追求,這是北宋繪畫最重要的兩個方向,?!?/em>北宋·李公麟《孝經圖卷》局部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現在,《五馬圖》卷真跡重現人間,,讓更多世人得以看到千年之前的名家大作,,領略宋畫之美。不久之后,,這幅神作的真跡即將與《孝經圖》卷(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齊聚東京根津美術館的“北宋書畫精華”展中,,帶大家盡覽“宋畫第一人”李公麟畫之精妙與絕藝。當然,,隨著《五馬圖》卷真跡的現身,,對其研究也越發(fā)地深入。人們發(fā)現《五馬圖》,,并非如從前那幅黑白的珂羅版影像所示那般全然白描,,而是“淺設色”畫作。五匹馬的排列順序與珂羅版差異明顯,,拖尾的跋文也不見,。漫長的時間過去,以往的錯誤因為真跡再現逐漸辨正,,但畫作也因為更多細節(jié)的呈現而疑云重重,。 前文中提到,《五馬圖》卷中的第五匹馬沒有黃庭堅的題識,,在《石渠寶笈》中著錄的“御題”中,,乾隆說道:前四馬皆著其名與所從來,而此獨逸,,豈即曾紆跋中所稱滿川花耶,,要非天閑名種,不得入伯時腕下,,當時后人竄取題識真跡,,別為之圖,以炫觀者,,是以并李公麟姓名割去,,楮尾更無余地,亦其證也,。 而我們從第五匹馬有別于前四匹馬的畫風,墨線的使用以及畫面上割補的痕跡,,可以推測“滿川花”應為后人補畫而作,。
蔡襄書《澄心堂紙?zhí)放_北故宮博物院藏 史籍載:“(李公麟)作畫多不設色,,獨用澄心堂紙為之?!?/em>因而,,人們大都認為《五馬圖》卷是畫于澄心堂紙上。 所謂澄心堂紙,,為南唐始制的一種宮廷御紙,,十分珍貴,宋時便有仿制,,備受文人書家追捧,,用來書法和繪畫。臺北故宮就收藏著北宋書法家蔡襄所書《澄心堂紙?zhí)贰?/span> 但我們目前所見《五馬圖》卷真跡為數張紙拼接而成,,各段所使用的紙張長度與顏色都有所差異,。在板倉圣哲先生看來,前面四組人馬的表現效果相差不多,,用的應該是澄心堂紙,,但很難完全確定;第五組就完全不一樣,,絕對不是澄心堂紙,。關于畫作的作者、風格,、用紙爭議,,以及各匹馬旁黃庭堅的題跋、《五馬圖》最初成卷時的順序,,等等,,仍眾說紛紜,有待更多的研究發(fā)現,。 但無論如何,,《五馬圖》卷依然是鞍馬畫的一個巔峰,對后世影響深遠,。 1.付銘,,《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關于宋·李公麟〈五馬圖〉的研究》;4.仇春霞,,《澄心堂紙上能畫畫嗎——兼及日本展出李公麟〈五馬圖〉的用紙》;5.林梢青,,《李公麟〈五馬圖卷〉真跡重現始末——專訪板倉圣哲》,;6.熊言安,,《再造經典:日藏本〈五馬圖〉卷的起點與終點》。 今年深秋,,修復后《五馬圖》卷將再度亮相,,展期僅一個月,快和我們一起到東京一睹真跡吧,。11月23日-29日,,讓我們和朱若麟老師一起深入日本,從奈良到京都,,再到東京,,打卡經典古跡與特展,走進小眾秘境,,開啟一場特色文化體驗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