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寺,,藏文dpal vkhor chos sde,,英文Palcho Monastery,又稱吉祥輪上樂金剛魯西巴壇城儀軌大樂香水海寺,,簡稱吉祥輪大樂寺,,位于今日喀則年楚河畔的江孜鎮(zhèn),地處江孜鎮(zhèn)西北方向的宗山腳下,,東,、北,、南三面環(huán)山,四面臨水,,白居寺是集薩迦,、夏魯、格魯派共存的寺院,。 ▲攝于1938年,。 白居寺由三代續(xù)任薩迦朗欽的江孜夏喀哇家建造,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門塔,、扎倉、圍墻等組成,,這些都屬于明代建筑,,是江孜地區(qū)最大的寺院。公元1390年,,由帕巴貝的兒子貢嘎帕初修桑波仁波林佛殿,。公元1413年,貢嘎帕的孫子曲吉繞登袞桑帕邀請格魯派第1世日喀則活佛克珠杰到江孜傳法,,并把江孜莊園與上部城堡的兩地辟為建寺地址,。 公元1418年,動工建造,。 公元1425年,,寺院竣工。 白居塔是白居寺最華美的建筑,,塔內(nèi)有77間佛殿,、佛龕,有著塔中寺之稱,,數(shù)量也是國內(nèi)罕見,,佛龕、佛殿內(nèi)的雕塑和繪畫中的神像,,多達10萬多尊,,又稱為十萬佛塔。白居塔占地2200平方米,,分塔座,、塔瓶和塔頂三部分,塔座四面20個角,,高4層,,逐層收澀,層疊而上,塔瓶圓柱形,,直徑20米,,內(nèi)有佛殿四間,塔頂呈圓錐形,,頂部有塔傘,白居塔也是西藏佛塔中獨一無二的珍品,。 白居寺以措欽大殿、白居塔為中心,,周圍分散布置了17個扎倉及其他佛殿,,還有很多扎夏(僧舍),總平面呈為橢圓形,,17個扎倉分屬于薩迦,、噶舉、格魯三個教派,,聚集眾教派于一寺,,是白居寺的一個顯著特點。措欽大殿居于寺的中心,共3層,,第1層后佛堂后壁前供奉燃燈,、彌勒兩佛像都是倚坐姿,燃燈佛沒有冠飾,,兩佛像光背只在中部兩側雕有摩羯,,最下兩側各雕有飛天,正中大菩提佛靠背雕天宮,,上建五塔,,不同于通常的六拏具紋飾,前壁門內(nèi)左側繪有白傘蓋,,右側繪有11面觀音,,都是新繪,1層左佛堂是法王殿,,后壁居中塑有11面觀音,,左塑三贊普,其后繪彌勒,、千佛,,右塑三祖師,其后繪有觀音,,殿中供奉彌勒龕,,前排四柱懸繡幡,,左右兩株有金書漢文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繡幡掩蓋,,下聯(lián)為:仙島風和玉斝jiǎ,,光浮丹禁曉,左佛堂的南側供奉尊勝塔,,1層右佛堂是金剛界殿,,居中供奉四面毗盧遮那,四壁繪有供養(yǎng)天和作千佛狀排列的壁畫,。第2層左佛堂是羅漢殿,后壁前供奉一佛二菩薩,,左右繞壁影塑山巖的16羅漢,,前壁是新繪的佛傳故事,左佛堂南側是彌勒堂,,2層右佛堂是道果殿,,殿中置有直徑約3米的時輪壇城,后壁正中供奉金剛持,,兩側各列有薩迦祖師像,,最后一像是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被朝廷冊封為大乘法王的,四壁繪有單身,、雙身或坐或站的密像,,北壁是薩迦班智達與外道辯論,南壁是忽必烈會見八思巴,,2層前部是召開全寺最高級會議的拉基會議堂和庫房,,庫房大多是收藏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漢地紺青紙泥金描繪的佛母像,。▲宿白著述《藏傳佛教寺院考古》--白居寺大佛殿第3層平面示意圖,。 ▲宿白著述《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夏耶拉康四壁壇城壁畫的布局示意圖。 第3層佛堂稱為夏耶拉康,,堂內(nèi)柱上承龜背格平棋,,平棋每格繪有一蓮座,蓮瓣上有六字真言,,四壁繪滿壇城,,大型14幅,中型1幅,,小型34幅,,共49幅。第1、2,、3層后佛堂禮拜道的內(nèi)外墻壁繪滿了壁畫,,第1層繪有佛陀、五方佛,、千佛,、金剛持、度母等,,第2層繪漢地風格的佛傳故事,,第3層繪有千佛。 1998年,,白居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居寺是三層平頂藏式建筑,平面是壇城模型,,由大殿,、法王殿、護法神殿,、金剛界殿,、羅漢殿、道果殿,、無量宮殿,、轉(zhuǎn)經(jīng)回廊等組成,。 1904年,,英國第二次入侵西藏的戰(zhàn)爭中,,英軍攻占江孜宗山后,,又攻占了白居寺,英軍毀掉了東西兩面的南段和整個南邊一面與白居寺南部的碉堡,。據(jù)路透社特派員亨利·紐曼報道,,英軍在江孜市場里購買江孜地毯,白居寺的僧人也把寺內(nèi)的佛像,、幢幡拿出賣給英軍,。 來自中國的報道:英軍占領白居寺后,搶劫了寺內(nèi)的大量文物、藏經(jīng)等,,還把佛堂改為了食堂,在轉(zhuǎn)經(jīng)筒上釘釘子改成食品輸送帶,,后來,,英軍全面占領了江孜。白居寺格魯,、夏魯、薩迦派除了在大經(jīng)堂舉辦集體大型法會外,,還會在各自的扎倉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早課:6:30--9:30,藏歷每月8日,、10日,、15日、25日,、30日,,集體念誦加行法、入菩薩行,;午課:13:00--15:00,,舉辦菩提道次第、藥師佛,、上師供養(yǎng)等儀軌,;誦經(jīng):除了固定宗教儀式外,,僧眾還要在大經(jīng)堂誦《般若經(jīng)》,、《甘珠爾》的宗教儀軌。藏歷6月15日至7月30日,,全寺僧眾坐夏安居,期間舉行度母供養(yǎng),、道次第甘露心等,;藏歷11月25日,,舉行朵瑪儀式,,主要是將舊年的朵瑪供品更換成新年的多瑪。各扎倉的宗教儀式:藏歷4月18日,,舉行大威德密法儀軌,,期間繪制大威德壇城;藏歷10月25日,,舉行燃燈節(jié),,通常是在晚間點燃酥油燈供佛。藏歷4月18日,,舉行金剛撅密法儀軌,,期間繪制金剛撅壇城;藏藏歷6月4日,,舉行佛轉(zhuǎn)法會,、金剛撅法會。藏歷4月18日,,舉行阿閦佛密法儀軌,期間繪制阿閦佛壇城了,;藏歷6月2日--27日,,舉行紀念布頓大師圓寂法會。吉祥多門塔,,又稱十萬見聞解脫大塔,,又稱白居塔、白塔,。白塔由塔幢,、覆盆、塔腹,、塔基組成,,塔是噶當覺頓式,底座長,、寬各約40米,,底座之上建有復式十字折角基座四層(塔的第1層至第4層),每層四面各辟有龕室,,其上是覆缽,,內(nèi)開四龕室(塔的第5層),再上是十字折角相輪座,,內(nèi)是中心柱式佛堂(塔的第6層),,其上是承托相輪的仰蓮,,在相輪仰蓮內(nèi)建中心柱式佛堂(塔的第7層),相輪上方繼續(xù)建有佛堂(塔的第8層),,最上層就是塔的第9層,,建于大傘蓋覆蓋夏的相輪頂部,傘蓋之上置有寶瓶,、寶珠,。
白塔的第1,、3層每面都設有龕室5間,,第2層每面設有龕室3間,第5層外砌圓形圍墻,,墻上方設有雙昂重拱計心5鋪作32朵,,以承出檐。墻四面正中各辟有一門,,門外兩側影塑束蓮柱,,束蓮柱外側和門上影塑六拏具,大鵬只有頭部與翅爪,,龍只有蛇身,,大鵬頭上置有蓮座摩尼、童男作騎龍狀,。四門內(nèi)都是龕室,,南龕室供奉佛陀與二脅侍,左右兩壁繪有十六羅漢坐椅,,西龕室供奉彌勒,,左右兩壁繪有三世佛,北龕室供奉大佛母,,左右兩側各站立佛陀,,東龕室供奉毗盧遮那,東龕室外右側設有梯子,。 ▲吉祥多門塔1至9層的平面示意圖,。 第6層外壁作十字折角形,壁端繞置鋪作20朵,,以承出檐,。佛堂居中利用方形相輪柱基設中心柱。面對南門的中心柱壁畫密集,,南門右側壁畫是紅身閻羅,,左側壁畫是黑身閻羅,西門內(nèi)右側設有梯子,,左側壁畫是藍身閻羅,,北門的中心柱壁畫是紅身閻羅,,北門內(nèi)左右兩側各畫藍身察卜松都,東門的中心柱繪制了大威德,,東門內(nèi)右側是白身絳巴多杰,,左側是紅身吞惹尊巴。 第7層平面方形,,四壁各辟一門,,利用方形相輪柱基建中心柱式佛堂,南門中心柱壁畫是綠身當妹,,南門內(nèi)右側壁畫是紅身卡糾瑪,,左側壁畫西路卡。西門 第8層內(nèi)部是平面抹角方形佛堂,,佛堂正中偏西,、東向設壇,上置有金剛持銅像,,左右兩側分別站立持鈴杵菩薩,、持顱缽菩薩,四壁繪有各派祖師像,。 第9層傘蓋下的空間,,平面圓形,現(xiàn)在內(nèi)部沒有佛像,,但是傘蓋底面分有八格,,各格都繪有菩薩。 ▲洛布康的第2層平面示意與門廊柱頭托木速寫,。
白居寺大佛殿和吉祥多門塔四周現(xiàn)存15處扎倉,分屬格魯,、夏魯,、薩迦三派,洛布康是格魯派最早的扎倉,,仁定是夏魯派最大的扎倉,,古巴是薩迦派保存較為完整的扎倉。白居寺壁畫的題材主要是顯宗,、密宗,、歷史人物。 顯宗壁畫分為經(jīng)變故事,、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三類,,主要繪制在大殿的經(jīng)堂、回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殿,、1層凈土殿、兜率宮殿等,。密宗壁畫分為事續(xù),、行續(xù)、瑜伽續(xù),、無上瑜伽續(xù)四類,,主要依據(jù)《成就法海》,、《吉祥勝》,、《金剛頂經(jīng)》、《文殊室利根本儀軌經(jīng)》,、《不空羂索儀軌》,、《蓮花網(wǎng)鬘》、《金剛藏莊嚴經(jīng)》等典籍儀軌繪制,,主要分布在大殿1層東,、西法王殿、金剛界殿,、三層無量宮殿,,及吉祥多門塔1至5層的佛殿。 密宗壁畫都是壇城,、諸佛菩薩畫像,,第3層無量宮殿的壇城壁畫主要有:身語意時輪大壇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壇城,、吉祥凈摩敵大壇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剛大壇城、閻魔大壇城,、吉祥紅色閻魔敵十三尊大壇城,、忿怒閻魔敵六面文殊大壇城、吉祥空行海大壇城,、吉祥勝樂大壇城,、五空行大壇城、比瓦巴式呼金剛大壇城,、幻化勝樂諸佛加行大壇城,、金剛界壇城等。 歷史人物壁畫主要有印度,、西藏各派傳承及高僧,、譯師,、法王等。主要分布在大殿2層的道果殿及吉祥多門塔四層各佛殿,,道果殿的壁畫依據(jù)《佛本生經(jīng)》,、《彌勒上生經(jīng)》、《大悲蓮花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典籍,,內(nèi)容是八十八大成就者、八思巴與忽必烈會面場景,。根據(jù)白居寺壁畫的題記,,得知寺塔的壁畫主要由后藏拉孜、康馬,、尼木等地區(qū)的畫師繪制,;以拉孜畫師為首的拉堆風格,簡樸稚拙,、自由奔放,,以康馬乃寧畫師的乃寧風格與尼木風格相融合,充滿了生機,,成為公元14至15世紀藏傳佛教藝術趨于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白居寺因為寺院歷史悠久,精美的建筑保留完整,,所以特別具有宗教價值,,白居塔內(nèi)還保存有完好及數(shù)量巨多的壁畫、造像,。
|